《傷寒懸解》~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卷八

2. 少陽經上篇(二十二章)

3. 少陽本病

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經在二陽三陰之間,陰陽交爭則見寒熱,久而陽勝陰敗,但熱而無寒則入陽明,陰勝陽敗,但寒而無熱則入太陰。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陽明之路,溫補半里而閉太陰之門,使其陰陽不至偏勝,表邪解於本經,是謂和解少陽之經。自頭走足下行,則相火蟄藏而溫腰膝;上逆則相火燔騰而焚胸膈;相火升炎,津血易耗。

是以少陽之病獨傳陽明者多,大柴胡湯治少陽之經而兼陽明之腑者,以此溫針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陽之所切忌,恐其陰傷而入陽明也。然太陽少陽合病則有嘔利之條,嘔利者非太陽少陽之病而實陽明之病也。緣甲木鬱則克戊土,胃以倉廩之官而被甲木之邪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故病上嘔而下利。

究之胃病則氣逆,逆則為嘔;脾病則氣陷,陷則為利。嘔多者少陽傳陽明之病,利多者少陽傳太陰之病也。然則少陽之傳太陰者正自不乏其義,見於第十八章曰:傷寒六七日其人煩躁者陽去入陰也,則篇中不必瑣及而大旨炳然矣。

白話文:

【少陽本病】

少陽經屬甲木,其氣化為相火,經脈位於陽明(二陽)與太陰(三陰)之間。若陰陽相爭,會表現出寒熱交替的症狀;時間一久,若陽氣勝過陰氣,則轉為只熱不寒,病邪傳入陽明經;反之,若陰氣勝過陽氣,則轉為只寒不熱,病邪傳入太陰經。

「小柴胡湯」能清解半表之邪,阻斷病邪傳入陽明的路徑;同時溫補半里之虛,關閉病邪侵入太陰的門戶,使陰陽不至偏盛,讓表邪在少陽經自身化解,這就是所謂的「和解少陽」。

少陽經氣從頭部下行至足,相火得以潛藏,溫暖腰膝;若經氣上逆,相火就會熾盛升炎,灼燒胸膈。相火亢盛時,津液與血液容易耗傷。因此,少陽病多容易傳變成陽明病。「大柴胡湯」主治少陽經病兼陽明腑實的情形。少陽病切記避免溫針、發汗、攻下等治法,以免耗傷津血,導致陰虛而轉入陽明。

然而,當太陽與少陽合病時,會出現嘔吐、下利的症狀。這些症狀並非太陽或少陽本身的問題,而是陽明病的表現。原因在於甲木(少陽)鬱滯時會剋制戊土(陽明胃),胃腑受邪氣逼迫,無法正常運化,因而上嘔下利。

進一步說,胃病會導致氣機上逆,引發嘔吐;脾病則使氣機下陷,造成下利。嘔吐嚴重者,多為少陽病轉向陽明;下利嚴重者,則多為少陽病轉向太陰。事實上,少陽病傳變為太陰病的情況並不少見。例如第十八章提到:「傷寒六七日,患者煩躁,是陽氣離去、進入陰分的表現。」這段論述已明確點出少陽病的轉歸,無需贅言其細節。

4. 少陽經提綱(少陽一)

少陽之氣化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病則氣逆而火炎升燎咽喉而上燔頭目。少陽之兼證不一,而口苦咽乾目眩則為主證,以相火之上郁故也。病情遞變而三者不變,病狀善移而三者不移,緣相火不得下秘,離本根而上浮,故口苦咽乾頭目旋轉而不寧。也是則少陽之他證皆在於或然之中,而少陽之三者則處於必然之例。

提綱揭三證以概少陽,少陽雖幻化無常,然或有殊狀而必無遁情矣。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之經起目銳眥,下頸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陽經脈之所循。少陽以下行為順,病則經氣壅遏,逆循頭面,相火燔騰,故見證如此。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眩者相火離根升浮,旋轉之象也。(素問標本病傳論:肝病頭目眩,肝膽同氣也。)

白話文:

少陽經提綱(少陽一)

少陽經的氣化源於相火,其經脈從頭部延伸至足部,一旦發病則氣機逆亂,導致相火上炎,灼燒咽喉並向上蔓延至頭目。少陽經的兼證表現多樣,但以“口苦、咽乾、目眩”為主要症狀,這是因為相火郁滯於上的緣故。病情可能不斷變化,但這三大主證卻始終不變;病狀或許會遷移,但這三症卻不會動搖,究其根源,在於相火不能向下潛藏,脫離根本而浮越於上,因此出現口苦、咽乾以及頭目昏眩不寧的現象。

因此,少陽經的其他證候可能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這三大主證卻是必然存在的。提綱明確列出這三證以概括少陽病的特點,少陽病雖然變化無常,但無論表現如何特殊,都逃不出這三大主證的範疇。

少陽病的典型表現,就是口苦、咽乾、目眩。

足少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角外側,向下經過頸部,匯合於缺盆(鎖骨上窩),口腔、咽喉和眼睛都是少陽經脈循行的區域。少陽經以向下運行為順,一旦發病則經氣壅滯,逆行至頭面部,加上相火熾盛升騰,因而出現上述症狀。“苦”是火味的體現,因火性炎上而表現為口苦;“眩”則是相火脫離根本、浮越於上,產生旋轉不定的感覺。(《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提到:“肝病會引起頭目眩暈”,因為肝與膽同氣相求。)

5. 少陽經病小柴胡證一(少陽二)

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又中風邪,此在太陽,即風寒雙感,桂麻各半證也。風寒在表,逼遏少陽經氣,於是少陽病作。少陽經在太陽、陽明之裡,三陰之表。表則二陽,故為半表;裡則三陰,故為半里。半表者,居二陽之下,從陽化氣而為熱;半里者,居三陰之上,從陰化氣而為寒。

人之經氣不鬱則不盛,鬱則陽盛而生熱,陰盛而生寒。經氣鬱迫,半表之衛欲發於外而營氣束之,不能透發,故閉藏而生表寒;半里之營欲發於外而衛氣遏之,不能透發,故鬱蒸而生裡熱。蓋寒傷營則營束其衛而生表寒,及其營衰則寒往而熱又來矣;風傷衛則衛遏其營而生裡熱,及其衛衰則熱往而寒又來矣。一往一來,勝負不一,此所以往來寒熱也。

少陽經脈下胸,貫膈,由胃口而循脅肋,病則經氣鬱遏而克戊土。戊土脹塞,礙膽經降路,經脈壅阻,故胸脅苦滿;戊土被賊,困乏堙瘀,故嘿嘿不欲飲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無下濟之路,是以心煩;胃土上逆,濁氣不降,是以喜嘔;或相火薰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煩而不嘔;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經氣盤塞而脅下痞硬;或土濕木鬱,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內不作渴;太陽未罷而心有微熱;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諸病,總是少陽中郁,表裡不和之故。

小柴胡湯,柴芩清半表而泄甲木,參甘棗溫半里而補己土,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少陽在半表半裡之間,半里之陰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於陽明之腑,半里之陽虛則自太陰之經而入太陰之臟。小柴胡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於陽明,參甘溫補半里,使不入於太陰,則邪解於本經而無入陰入陽之患,是之謂和解表裡也。蓋木病則傳土,所謂病則傳其所勝也(素問語)。

少陽與陽明、太陰為鄰,防其剋土而傳陽明,故以柴芩泄半表而清陽明;防其剋土而傳太陰,故以參甘補半里而溫太陰。於是表裡雙解矣。

白話文:

少陽經病小柴胡證一(少陽二)


傷寒或中風五六天後,出現寒熱交替發作、胸脅脹滿不適、精神萎靡不想飲食、心煩容易嘔吐等症狀。有時表現為心中煩躁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下硬滿,或心慌心跳、小便不暢,或口不渴卻身體微熱,或咳嗽。這些情況下,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天又感受風邪,若病在太陽經,就是風寒同時侵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風寒在體表,壓迫少陽經氣,於是少陽病發作。少陽經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內部、三陰經外部。向外與二陽經相連,故稱半表;向內與三陰經相接,故稱半里。半表部分在二陽經下方,從陽化氣產生熱;半里部分在三陰經上方,從陰化氣產生寒。

人體經氣不郁結則不會亢盛,郁結則陽氣亢盛生熱,陰氣亢盛生寒。經氣受壓迫時:半表的衛氣想向外發散但被營氣束縛,無法透出,因而郁閉產生表寒;半里的營氣想向外發散但被衛氣阻擋,無法透出,因而郁蒸產生里熱。寒邪傷營氣會使營氣束縛衛氣產生表寒,等到營氣衰弱時寒退熱來;風邪傷衛氣會使衛氣阻擋營氣產生里熱,等到衛氣衰弱時熱退寒來。這樣一退一進,強弱不定,就形成了寒熱交替的現象。

少陽經脈向下經過胸膈,從胃部沿著脅肋分布。發病時經氣郁結克制胃土:胃氣脹滿堵塞,阻礙膽經下行,經絡阻塞所以胸脅脹悶;胃土受損運作遲滯,所以精神不振不想進食;膽經上逆帶動相火上升,胃氣上衝心火又無法下行,因此心煩;胃氣上逆濁氣不降,所以容易嘔吐。其他症狀如下:相火擾心但胃氣未嚴重上逆時會心煩不嘔;相火傷肺時會口渴;脾胃虛寒肝氣郁結時會腹痛;經氣郁滯時會脅下硬滿;脾濕肝郁時會心慌小便不利;肺津未傷時不口渴;太陽病未完全消退時會微熱;胃氣上逆肺氣受阻時會咳嗽。這些症狀都是少陽經氣郁結、表裡不調所致。

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清除半表之熱並疏洩膽經;人參甘草大棗溫補半里並健脾;生薑半夏降胃氣止嘔吐。少陽位於半表半里之間:若半里的陰液不足,病邪會從陽明經傳入陽明腑;若半里的陽氣不足,病邪會從太陰經傳入太陰臟。小柴胡湯通過柴芩清解半表防止傳入陽明,參甘溫補半里防止傳入太陰,使病邪在本經化解,避免深入臟腑,這就是"和解表裡"的原理。肝膽有病會傳給脾胃(《素問》稱為"傳其所勝")。

少陽與陽明、太陰相鄰,為預防肝膽克制脾胃傳變:用柴芩清洩半表防止傳入陽明;用參甘溫補半里防止傳入太陰。如此表裡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