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太陽傷寒(九章)

寒者天地閉藏之氣也,皮毛未合,寒氣內入,傷其營,陰則竅闔而營閉。營性升發,營欲泄,而寒閉之,欲泄不能,則外乘陽位而束衛氣,是以病也。

白話文:

太陽傷寒(九章)

寒冷是天地的閉藏之氣。當皮膚毛孔未能緊閉時,寒氣侵入體內,損傷營氣,使陰氣閉塞而營氣受阻。營氣本性向上發散,若想向外宣洩,卻被寒氣封閉,無法排出,便會外衝至陽位,束縛衛氣,因此引發疾病。

2. 太陽傷寒一(太陽十九)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陽鬱則發熱,陰氣外束則惡寒。寒閉皮毛,經氣不得通達,則壅遏而為痛。經絡鬱閉,衛氣遏逼,濁陰上逆,則為嘔逆。經脈束迫不得發越,則尺寸俱緊。

白話文:

太陽病無論是否已經發熱,必定會出現怕冷、身體疼痛、嘔吐反胃、脈象不論浮沈皆緊繃的症狀,這就稱為傷寒。

體內陽氣鬱滯便會發熱,體表陰氣束縛就會怕冷。寒氣阻塞皮膚毛孔,導致經脈氣血無法暢通,瘀滯壓迫便產生疼痛。經絡氣血鬱結阻塞,防禦的衛氣受壓迫,體內濁氣上衝,於是出現嘔吐反胃。經脈受寒氣束縛無法舒展,因此脈象無論在寸部或尺部都呈現緊繃狀態。

(說明:採用古雅流暢的現代漢語呈現,保留"脈陰陽""尺寸"等中醫術語不做更動,將"壅遏""鬱閉"等詞轉化為"瘀滯壓迫""鬱結阻塞"等更易理解的表述,並通過"寒氣阻塞皮膚毛孔"等句式將抽象醫理具象化,維持原文因果關係的邏輯鏈條)

3. 太陽傷寒麻黃湯證

肝藏營血,寒傷於營,行其閉藏之,令營血不宣,是以無汗,營愈閉而愈泄。泄而不通,則衛鬱而寒生。麻黃湯所以開皮毛而泄衛郁也。

白話文:

肝臟儲藏營血,當寒邪侵犯營血時,會使其閉塞不流通,導致營血無法運行,因此不出汗。營血越閉塞就越容易外洩,但外洩卻不通暢,便會使衛氣鬱滯而產生寒證。麻黃湯的作用就是打開皮毛,疏通衛氣的鬱滯。

4. 太陽傷寒麻黃證一(太陽二十)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寒為陰邪,營為陰氣,陰邪中人則陰分受之,故傷營血。血秉肝氣,其性疏泄,寒閉營陰,失其疏泄之權,是以無汗。寒愈閉而血愈泄,則外束衛氣,閉藏而為寒。是營血被傷而衛氣受病也。故傷在營血而治在衛氣。麻黃湯甘草保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郁,麻黃泄其衛氣,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也。孔竅一開而衛郁外達,則傷寒愈矣。

衛氣為陽,外行皮毛,營血為陰,內行經絡。肺藏氣而主衛,肝藏血而司營。肺金收斂,肝木疏泄。陰陽自然之性也。肝性疏泄而營血之內守者,肺氣斂之也。肺氣收斂而衛陽之外發者,肝氣泄之也。收斂則無汗,疏泄則有汗。風傷衛氣,衛病而非營病也。然衛被風斂則內閉營陰,營氣不通,是以發熱。

故以桂枝泄經熱而達營鬱。氣病而用血藥者,以氣傷而累血也。寒傷營血,營病而非衛病也。然營為寒束則外閉衛陽,衛陽不宣,是以惡寒。故以麻黃泄表寒而達衛鬱。血病而用氣藥者,以血傷而累氣也。桂枝泄其肝血,麻黃泄其肺氣。營衛分屬於肺肝而統司於太陽。故太陽風寒之初治,首以桂枝麻黃二方為定法也。

白話文:

【太陽傷寒麻黃證一(太陽二十)】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冷、無汗且氣喘的症狀,應以麻黃湯治療。

寒是陰邪,營屬於陰氣,陰邪侵襲人體時會先影響陰分,因此損傷營血。血由肝氣主導,具有疏洩的特性,但寒邪閉阻營陰,使疏洩功能受阻,導致無汗。寒邪閉塞越嚴重,血液越想要疏洩,反而外束衛氣,使衛氣閉藏而表現出寒象。這表示營血受損,連帶影響衛氣。因此,治療雖針對營血受損,但實際調理衛氣。麻黃湯中,甘草保護中氣,桂枝舒發營血鬱滯,麻黃宣洩衛氣,杏仁通利肺氣、降逆平喘。一旦毛孔暢通,衛氣鬱滯得以外散,傷寒即會痊癒。

衛氣屬陽,運行於體表;營血屬陰,運行於經絡。肺主氣而掌管衛氣,肝藏血而負責營血。肺金主收斂,肝木主疏洩,這是陰陽的本性。肝性疏洩,營血能安守於內,是靠肺氣的收斂;肺氣收斂,衛氣能向外發散,則是靠肝氣的疏洩。收斂則無汗,疏洩則有汗。風邪傷及衛氣時,病在衛氣而非營血,但衛氣被風邪收斂後,會內閉營陰,導致營氣不通而發熱。

因此用桂枝宣散經絡之熱並疏通營血鬱滯。雖然是氣分病變卻使用血分藥物,是因為氣受傷而連累血分。寒邪損傷營血時,病在營血而非衛氣,但營血被寒邪束縛,會外閉衛陽,使衛陽不能宣通,因而怕冷。所以用麻黃宣散表寒、疏通衛氣鬱滯。雖然是血分病變卻使用氣分藥物,是因為血受傷而影響氣分。桂枝疏洩肝血,麻黃宣洩肺氣。營衛雖分屬肺肝統攝,但皆由太陽經主導,因此在治療太陽經風寒的初期,以桂枝湯和麻黃湯為基本法則。

5. 麻黃湯(二)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湯泡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飲,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麻黃湯(二)的配方如下:麻黃三兩,去除節部;桂枝一兩,去除外皮;甘草一兩,炙烤過;杏仁七十枚,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和尖端,並去掉雙仁者。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九升水中,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兩升後,撇去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餘兩升半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八合(約160毫升),蓋被使身體微微發汗,不需飲用粥輔助。其他調養方法與桂枝湯的護理方式相同。

6. 麻黃證二(太陽二十一)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為在表,表被風寒則宜汗。浮數即浮緊之變,文緊則必不遲緩,亦可言數。是傷寒之脈,當以麻黃髮汗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脈的人,表示病症在體表,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脈象呈現浮且數的,同樣可以發汗,適合使用麻黃湯。

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體表受風寒侵襲時就適合發汗。浮數脈是浮緊脈的變化形式,因為脈緊必然不會緩慢,也可以說是脈數。這是傷寒病的脈象,應當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

7. 麻黃證三(太陽二十二)

傷寒發汗宜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三)。

傷寒服麻黃髮汗已解,乃半日許復煩,脈見浮數,是衛郁已泄而營郁不達,可更發汗以泄其營,宜桂枝湯也。

白話文:

麻黃證三(太陽二十二)

傷寒病用發汗法治療後,症狀本應緩解,但約半日後又出現煩躁,且脈象浮數,此時可再次以發汗法治療,宜選用桂枝湯(方劑在太陽病第三條)。

傷寒患者服用麻黃湯發汗後,症狀已緩解,但約半日後又見煩躁,脈象浮數,這表示衛氣鬱滯已解,但營氣鬱滯未通,可再次發汗以疏通營氣,此時宜用桂枝湯。

8. 麻黃證四(太陽二十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太陽入陽明去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此麻黃證)。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此麻黃證中,又有用桂枝者)。

陽明腑病,胃燥便難。傷寒不大便,至六七日,頭痛而有熱者,是有陽明裡證。宜與承氣湯,以泄裡熱。然陽明病,小便當赤。若小便清者,則病不在裡,猶在表也。當鬚髮汗,以解表寒。若頭痛不已者,是衛郁不得旁泄,而逆沖頭面,故致頭痛。及其鬱迫莫容,自尋出路,必將衝突鼻竅,以泄積鬱。

衛氣上泄,升逼營血,是為衄證。此宜以桂枝泄其營郁,使不閉束衛氣。衛氣鬆緩,則衄證免矣。

白話文:

麻黃證四(太陽二十三)

傷寒持續六七日未解大便,伴有頭痛和發熱症狀的患者,可使用承氣湯治療(此為太陽病傳陽明病的轉變途徑)。若其小便顏色清亮,則表明病邪不在體內,仍在體表,此時應當發汗(此為麻黃湯的適應證)。若頭痛持續不減,則可能引發鼻衄(流鼻血),此時應使用桂枝湯(此方見於《傷寒論》太陽篇第五條。此情況下,麻黃證中亦可選用桂枝湯)。

陽明腑病的特徵是胃燥熱結、大便困難。傷寒病六七日不排便,伴隨頭痛發熱,表明已出現陽明腑實證,適宜用承氣湯瀉下內熱。然而,陽明病通常小便黃赤。若小便清亮,說明病邪未入裡,仍在表,需發汗以散表寒。若頭痛不止,是因衛氣郁滯無法外洩,上衝頭面部,導致頭痛。當郁滯無法緩解,體內積壓的邪氣會自行尋找出路,可能衝破鼻腔排出。

衛氣向上衝逆,壓迫營血,形成鼻衄。此時宜用桂枝湯疏解營分郁滯,避免營血閉阻衛氣運行。衛氣得疏,則鼻衄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