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溫針亡陽證十三(太陽一百零四)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發汗亡陽,土敗胃逆,神魂無歸,必生驚悸也。

白話文:

太陽傷寒的病患,如果施以溫針治療,一定會產生驚恐的反應。

溫針治療如果用來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殆盡,使得脾胃功能崩壞、氣機上逆,以至於精神魂魄無法安穩歸位,必定會產生心悸、驚恐等症狀。

2.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太陽一百零五)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劫發汗是為火逆,火逆之證下之亡其里陽,又復燒針發汗亡其表陽,神氣離根,因而煩躁不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龍骨牡蠣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白話文:

因為用火攻方式來瀉下,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又用燒針方式發汗,更使體表陽氣耗散,造成神氣無法歸根,因而出現煩躁不安的狀況,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作用原理是,桂枝和甘草能疏通肝氣,並強健中焦脾胃的運化功能;龍骨和牡蠣能收斂神氣,幫助安定心神,消除煩躁。

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十九)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將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牡蠣三兩,全部研磨成粉末。

加入五升的水,煮到剩下二升半,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八合,一天服用三次。

4. 茯苓四逆證十五(太陽一百零六)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陽氣拔根,擾亂無歸,故生煩躁。茯苓四逆湯,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乾姜、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發汗或使用瀉下藥物治療疾病,但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就應該使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過度發汗或瀉下導致陽氣耗散,脾土功能衰敗,使得水邪反過來侵犯脾土,陽氣因此失去根基,到處擾亂而無法歸位,所以才會產生煩躁的症狀。茯苓四逆湯中的茯苓、人參、甘草,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並補益脾土;乾薑、附子則能溫暖脾臟並補腎陽。

5. 茯苓四逆湯(四十)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去除外皮),將以上五種藥材放入五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時,去除藥渣,將藥液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6. 乾薑附子證十六(太陽一百零七)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微陽拔根,不得下秘,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陽氣歸根,是以安靜,溫氣脫泄,乙木鬱陷,故脈象沉微而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用過瀉下的藥物後又發汗,白天會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睡,但晚上反而會安靜下來,沒有噁心嘔吐、口渴的症狀,也沒有外感表證,脈象微弱而沉在底下,身體也沒有明顯的發熱,這種情況應該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發汗和瀉下損傷了身體的陽氣,導致脾土虛弱而受水邪侵犯,微弱的陽氣也因此要脫離身體,造成大便無法正常排出。所以白天陽氣無法潛藏,人會感到煩躁不安,難以入眠;而到了晚上,陽氣稍微回到體內,所以人才能安靜下來。因為體內陽氣散失,肝木之氣也會鬱滯不暢,導致脈象沉微而身體不發熱。乾薑附子湯的功效,是利用乾薑來溫暖中焦,恢復脾胃的陽氣,並用附子來溫暖下焦,恢復肝腎的陽氣。

7. 乾薑附子湯(四十一)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使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煮到剩下一升時,去除藥渣,一次性喝完。

8. 禹餘糧證十七(太陽一百零八)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方缺)

平素汗家液亡神虛,重發其汗陽亡神敗,必恍惚心亂,濕動木鬱,小便後陰痛,以木鬱於水,疏泄不暢,便後滯氣凝澀,故尿孔作痛。禹餘糧斂陽神於陰精,蟄君火而達風木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平時就容易出汗,又再次大量發汗的話,一定會感到精神恍惚、心神紊亂,小便後陰部也會疼痛。這是因為平時容易出汗的人,體內津液已經不足,神氣虛弱,如果再大量發汗,會使陽氣耗散、精神更加衰敗,一定會導致精神恍惚、心神紊亂。同時,體內濕氣會擾動肝木,使肝氣鬱結,而小便後陰部疼痛,是因為肝木鬱結影響到水液的疏泄,使得小便後氣機滯礙不暢,凝滯阻塞,所以尿道口會感到疼痛。用禹餘糧丸可以把耗散的陽氣收斂到陰精之中,使君火(心火)潛藏,同時疏達肝木,使肝氣條達。

9. 太陽壞病入厥陰去路(一章)

厥陰以風木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木鬱將發,一有汗下溫針之,逆陽敗水寒,乙木失溫,生氣不遂,厥陰之病相繼作矣。

白話文:

厥陰這個臟腑,是以風木的特性來主導運行的,陰氣偏盛的人,如果生病是從太陽經脈開始,就像木氣被壓抑住即將爆發一樣,這時候只要稍微發汗、攻下、或是用溫針等方式治療,就容易使體內陽氣逆亂而損傷水液,導致寒邪產生,使得肝臟(乙木)失去溫煦,生機運行不順暢,這樣一來,厥陰的病症就會接連著發生了。

10. 太陽壞病入厥陰胃冷吐蛔證一(太陽一百零九)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臟腑素有積寒,復發汗,以亡胃陽,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蟲蟲因木化,厥陰木鬱則生蛔蟲。素問曰:「厥陰者,陰之絕陽也。」厥陰以至陰之臟,寒極吐蛔,則水騰而火不能復中伏死機。是以內外感傷諸病,一見吐蛔便屬險證。陽絕則死,陽復則生。惟溫病吐蛔是熱非寒,與餘證不同也。

白話文:

病人本來就體寒,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導致胃部更加寒冷,這樣一定會吐出蛔蟲。

如果內臟原本就有寒氣積聚,又用發汗的方式,會耗損胃部的陽氣,胃部寒冷就無法安住蛔蟲,一定會吐出蛔蟲。蛔蟲是因為肝木的氣化而產生,肝木氣機鬱結就會生蛔蟲。《素問》說:「厥陰是陰氣的盡頭,沒有陽氣。」厥陰是至陰的臟腑,寒冷到了極點就會吐蛔蟲,這時水氣上騰,火氣無法回歸潛藏,是危險的徵兆。所以,不管是內傷或外感引起的疾病,只要出現吐蛔蟲,就屬於危險的症狀。陽氣耗盡就會死亡,陽氣恢復就會生存。只有溫病引起的吐蛔是熱證而非寒證,這和其他證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