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9)
卷四 (9)
1. 溫針亡陽證十三(太陽一百零四)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發汗亡陽,土敗胃逆,神魂無歸,必生驚悸也。
白話文:
如果是太陽病而受寒的情況,使用溫針治療必定會讓人感到驚恐。
用溫針促進發汗會導致失去陽氣,脾胃功能失調,胃氣上逆,精神無法安定,必然會產生心驚和心跳加速的症狀。
2.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太陽一百零五)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誤用下法導致火氣逆動,進而造成燒針後心煩意亂的情況,應該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火劫發汗是為火逆,火逆之證下之亡其里陽,又復燒針發汗亡其表陽,神氣離根,因而煩躁不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龍骨牡蠣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白話文:
服用過於辛溫的藥物發汗,會導致「火逆」的症狀。火逆的表現是下利,失去裡部的陽氣,而再次用炙針發汗,會失去表面的陽氣,神氣脫離根本,因此煩躁不安。使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和甘草疏瀉肝氣,培育中焦,龍骨和牡蠣斂藏神氣,消除煩躁。
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十九)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 桂枝:6 克
- 甘草:12 克
- 龍骨:12 克
- 牡蠣:18 克
4. 茯苓四逆證十五(太陽一百零六)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已經發汗或是使用了下法,但病情仍未見好轉,並且出現煩躁的情狀,這時候應當使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陽氣拔根,擾亂無歸,故生煩躁。茯苓四逆湯,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乾姜、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白話文:
由於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脾胃虛弱,水液過盛,導致陽氣無法固守,心神不寧,出現煩躁不安。茯苓四逆湯中的茯苓、黨參可以利水健脾,乾薑、附子可以溫暖脾胃、腎臟。
5. 茯苓四逆湯(四十)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烤過的) 乾薑: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去除外皮)
6. 乾薑附子證十六(太陽一百零七)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出汗後再次反覆發汗,日間煩躁不安,無法入眠,夜間則平靜下來,不噁心不口渴,沒有外感症狀,脈搏微弱沉細,身體沒有明顯發熱的,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微陽拔根,不得下秘,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陽氣歸根,是以安靜,溫氣脫泄,乙木鬱陷,故脈象沉微而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話文:
由於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散,胃土虛弱,腎水過盛。僅存的一點陽氣無法固守根源,導致無法排便。因此,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到了晚上,陽氣回歸根源,所以會感到安靜。體內溫熱之氣外泄,肝氣受抑鬱結,因此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乾薑附子湯可以溫暖脾胃,恢復脾胃的陽氣,附子溫暖肝腎,恢復肝腎的陽氣。
7. 乾薑附子湯(四十一)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取乾薑一兩以及一枚附子,將附子去皮後切成八片。將這兩味藥材用三升的水煎煮,直到水量縮減為一升,然後濾去藥渣,一次性服下。
8. 禹餘糧證十七(太陽一百零八)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方缺)
白話文:
常出汗的人如果再次強行發汗,必然會出現精神恍惚、心神混亂的症狀,並且在小便後會感到陰部疼痛,這時候應該使用禹餘糧丸來治療。(注:禹餘糧丸配方缺失)
平素汗家液亡神虛,重發其汗陽亡神敗,必恍惚心亂,濕動木鬱,小便後陰痛,以木鬱於水,疏泄不暢,便後滯氣凝澀,故尿孔作痛。禹餘糧斂陽神於陰精,蟄君火而達風木也。
白話文:
平時愛出汗的人,體液流失過多,神氣虛弱。如果再次大量出汗,陽氣耗損,神氣潰敗,一定會出現頭暈目眩、心神恍惚。濕氣影響肝膽功能,小便後會陰部疼痛,這是因為肝膽鬱結於腎,疏泄不通暢,小便後氣血凝滯,所以小便孔疼痛。禹餘糧的理論是收斂陽神,藏於陰精,讓陰精收斂陽氣並通達肝膽之風木。
9. 太陽壞病入厥陰去路(一章)
厥陰以風木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木鬱將發,一有汗下溫針之,逆陽敗水寒,乙木失溫,生氣不遂,厥陰之病相繼作矣。
白話文:
凡是厥陰之氣旺盛,以風木為主的陰寒體質的人,如果病在太陽經脈濕熱,即將發汗,卻用發汗藥物或溫灸治療,就會導致陽氣逆行,破壞水液循環,使寒氣加重,肝氣(乙木)受寒就會出現生機受阻的情況,厥陰經絡的疾病就會接連發生了。
10. 太陽壞病入厥陰胃冷吐蛔證一(太陽一百零九)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本身就有寒症,再出汗後導致胃部受涼,一定會出現嘔吐蛔蟲的情況。
臟腑素有積寒,復發汗,以亡胃陽,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蟲蟲因木化,厥陰木鬱則生蛔蟲。素問曰:「厥陰者,陰之絕陽也。」厥陰以至陰之臟,寒極吐蛔,則水騰而火不能復中伏死機。是以內外感傷諸病,一見吐蛔便屬險證。陽絕則死,陽復則生。惟溫病吐蛔是熱非寒,與餘證不同也。
白話文:
體內臟腑長久以來就有寒氣積聚,如果再發汗,會導致胃陽虛弱。胃冷無法抑制蛔蟲,就會嘔吐出蛔蟲。蛔蟲是由於肝木鬱結而形成的。厥陰木鬱結,就會產生蛔蟲。素問(一本中醫典籍)記載:「厥陰,是陰中至極的陽氣。」厥陰為至陰之臟,寒氣極度時吐出蛔蟲,則水液上升,而火氣無法再像冬眠時一樣蟄伏而死。所以,無論是受外感還是受內傷引起的各種疾病,一旦出現嘔吐蛔蟲的情況,都屬於危急的徵兆。陽氣滅絕則會死亡,陽氣恢復則會生還。只有溫病嘔吐蛔蟲是熱性而非寒性,與其他徵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