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清代醫家廖潤鴻所著的《勉學堂針灸集成》,是一部匯聚古典精華、融入個人體悟與整理的針灸學重要著作。此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聚焦於針灸的基礎理論與操作方法,下卷則收錄針灸方劑,體現了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編纂宗旨。從書名「勉學堂」可見作者謙遜好學、鼓勵後人勤勉鑽研針灸學的態度。

從廖潤鴻的序言中,我們得以一窺他著述此書的動機與過程。他開篇即點出針灸醫術「由來久矣」,並讚揚其治療「痼疾沉痾」的獨特奇效,尤其是在藥力難及之處。然而,他也憂心於當時醫學界對針灸的忽視,認為由於穴道難明,許多醫者「憚於窮究」,甚至以「泄氣」為藉口極力詆毀,導致患者視針灸為畏途,最終使《內經素問》中的針灸心法瀕臨失傳,對此深感「可慨」。這種對傳統醫學精粹流失的擔憂,是驅使他整理與推廣針灸學的重要原因。

廖潤鴻提及自己偶然得遇明師,並接觸到《針灸集成》(這可能是他參考或在此基礎上發揮的底本),閱讀之後「豁然有得」。他體會到學習針灸的關鍵在於「熟穴法」,認為只要將穴法練得極其熟練,「巧自生」,治療的效驗自然顯現。這強調了基本功的重要性,即精準地定位穴位是針灸療效的基石。

鑒於自己「性健忘」,廖氏為了加強記憶,將原書內容「考正穴法」,並將其「韻以五言」,方便記誦。同時,他也參考了清代官方編纂的重要醫書《御纂醫宗金鑑》,與之「參互考究,正其訛舛」,顯示出他治學的嚴謹態度,不僅承襲古籍,也注重對照考證,力求準確。更難得的是,他親自實踐,「近取諸身,時嘗尋按至忘寢食」,透過在自己身上反覆尋找穴位,加深理解與記憶,「更覺胸有把握」。這種理論結合實踐、勤懇探索的精神,正是他能夠深入鑽研針灸的關鍵。

廖潤鴻在序中坦露心跡,提及自己年屆四十,旅居京城五年,卻在文章仕途上未能有所進展。他曾廣泛涉獵天文、算學、地學、卜巫、壬遁、星命等學問,但認為這些對濟世助人並無實際補益。唯獨習得針灸醫術,「可以衛生,並可以濟人」,這才讓他找到了真正能夠貢獻社會的方向。這段自述不僅展現了他的個人經歷與價值觀,也再次突顯了他將醫學,特別是針灸,視為一門實用且能造福於人的學問。他將編寫好的穴法歌訣(歌既成)和縮繪的銅人圖(按法縮繪小幅)分享,並在友人饒君松圃的鼓勵下付梓,目的是「可益初學」,進一步證明了他推廣針灸、普濟後學的願心。序言中記載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時間,也明確了此書的成書年代,為研究清代晚期針灸學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座標。

書的上卷,依據提供的基本介紹,主要闡述針灸的理論基礎。廖潤鴻強調針灸是通過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其核心作用在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這三點概括了針灸治療從宏觀到微觀、從病機到治則的基本原理:疏通經絡是解決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調和氣血是平衡陰陽、營衛等生理狀態;扶正祛邪則是增強人體抵抗力、驅除病邪。這些都是中醫基礎理論在針灸學中的具體應用。而他提出的「取穴準確、針刺深淺適度、手法得當、時間掌握恰當」這四大要點,則直接指向了臨床操作的關鍵要素,體現了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規範。準確取穴是針灸療效的前提,深淺、手法和時間的把握則關乎針刺能否得氣、邪氣能否盡除以及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深入考察卷一的具體內容,更能體現《勉學堂針灸集成》在針灸技術層面的詳實與系統。 首先是「制九針法」。《內經》詳細記載了九種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針具,廖潤鴻在此引用《內經》和《易老》(應指某位或某些古代醫家,或他們的作品),逐一闡述了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的形狀、長度及其主治適應症。這部分內容是針灸器械學的基礎,說明了古代針灸針對不同疾病性質和病灶深淺,會選用不同的針具,體現了技法上的精細分化。

緊隨其後的是頗具特色的「煉針法」。這部分內容在現代針灸書中已較為少見,它詳細記載了如何選材(久用馬銜鐵)以及如何用多種藥材(如烏頭、巴豆、麻黃、木鱉子、烏梅、沒藥、乳香、當歸等)和甚至動物組織(犬肉)來煮煉針具,再經過清洗、打磨、塗油等步驟。這種複雜的針具煉製過程,可能包含有消毒、增強針具韌性或光滑度,甚至賦予針具某些藥性的考量,雖然其具體機理和實際效果在現代醫學看來有待商榷,但它真實反映了歷史上針灸器械製作的工藝和當時醫家對細節的重視,以及可能存在的神秘化或經驗化成分,是研究針灸史和醫學技術史的寶貴資料。

「四時針法」和「針刺淺深法」則體現了針灸治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則。四時針法根據《內經》關於四季之氣在人體不同部位(經脈、孫絡、肌肉、皮膚、骨髓)的分布,以及邪氣入客的規律,提出針刺應順應四時之氣,從其經氣來驅邪。並引用《難經》解釋春夏陽氣在上、秋冬陽氣在下,故針刺應有淺深之別。針刺淺深法更是給出了具體的量化標準,如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手之陰陽經刺深不超過二分、留不超過一呼等。同時也提供了根據身體部位(上體近骨處淺,下體肉厚處深)和肥瘦的靈活判斷原則。這些規定顯示了古代醫家在經驗積累基礎上形成的針刺深度和留針時間規範,旨在提高療效並避免損傷。

「火針法」的介紹則是一種特殊針刺技法的補充。提及火針適用於「性畏艾灸者」,通過將針加熱後刺入穴位,達到類似溫通或發散的效果。此法在《內經》中已有記載(燔針法),說明廖氏對古代針灸技法的繼承。

卷一中篇幅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當屬「點穴法」和「量分寸法」,這充分印證了廖潤鴻在序言中強調的「熟穴法」的重要性。點穴法首先強調了取穴時患者體位必須「平直」,不能拳縮或傾側,以確保穴位位置準確。這部分內容詳細討論了古代取穴工具的演變,從易伸縮的繩度量,到竹片、蠟紙,再到他認為更為方便準確的稻稈心。這不僅是工具的改進,也反映了醫家對精確性的不懈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強調取穴不能僅僅依靠尺寸,還必須結合個體差異(老少、體形肥瘦)和臨床實際,通過「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等解剖標誌,特別是結合「手按之病者快然」——即尋找壓痛點或敏感點(「阿是穴」或「天應穴」)——來確定真穴。這綜合了骨度分寸法、指寸法、標誌定位法和經驗取穴法,是古代針灸取穴智慧的集大成體現。

量分寸法進一步細化了尺寸衡量的標準。明確了最常用的「同身寸」定義:男左女右,以中指第二節內兩橫紋間的距離為一寸。並介紹了竇漢卿的不同身寸方法。然而,書中也指出,同身寸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頭部、膺腧部、背部、腹部等不同區域各有其特定的比例分寸活法。書中詳細列舉了這些區域的骨度分寸標準,如前髮際至後髮際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兩乳橫折作八寸,背部各椎體的長度及挾脊距離等。最後甚至列出了「人身尺寸」,給出總體身長和各段比例的大致數據。這些精細的量度方法,顯示了清代針灸學在穴位定位上的高度發展,旨在提供一套系統、可操作的標準,幫助初學者和臨床醫生準確找到穴位。

下卷則主要集中於「針灸方劑」。雖然提供的資料中沒有下卷的具體內容,但從基本介紹可知,這部分收錄了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廣泛臨床領域的針灸處方。這使得《勉學堂針灸集成》不僅是一部理論和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臨床參考書。它將上卷闡述的理論和技術應用於具體疾病的治療,為醫家提供了現成的治療方案,或作為臨證配穴的參考。

總體而言,《勉學堂針灸集成》是一部紮根於古典針灸學,同時融入作者個人學習體會和整理成果的清代重要著作。廖潤鴻通過考證、韻語編寫、親身實踐等多種方式,力圖使針灸知識更為準確易學,並將其視為濟世利民的重要手段。書中上卷對針灸理論、器械、技法(如四季針法、深淺法、火針)、特別是穴位定位方法(點穴法、量分寸法)的詳細闡述,系統而深入,反映了當時針灸學在基礎操作層面的精細化程度。下卷的針灸方劑則使其具備了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醫學文獻,如《內經》、《難經》、《資生》、《千金》、《入門》、《局方》、《銅人》、《綱目》、《神應》等,這表明廖潤鴻的編寫工作是對前代針灸學成果的廣泛匯集和整理,具有繼承和總結的性質。同時,他對這些內容進行「考正」、「正其訛舛」,並結合自己的體悟,也體現了他的獨立思考和貢獻。

然而,如同書中「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部分所指出,由於年代久遠,書中某些內容在現代醫學和針灸學視角下可能已經過時或存在局限性。針具煉製方法的某些成分和步驟可能缺乏現代科學依據;某些古代的理論闡述或疾病認識,在現代醫學體系下需要重新審視。因此,後來的編者對其進行了補充和修改,納入現代針灸學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以使其更符合當代水平並保持臨床價值。這也提示我們,評價任何歷史文獻,都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並認識到醫學是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和演進的。

儘管如此,《勉學堂針灸集成》作為一部清代中醫針灸專著,對於研究中國針灸學的歷史發展、清代針灸學的學術特點、以及當時醫家的治學方法和臨床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它不僅是廖潤鴻個人勤奮治學的結晶,也是清代針灸學術傳承與創新的縮影,對後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對穴法精準性的極度重視、對多種取穴方法的整合,以及對針刺基本技法的詳細規範,至今仍對針灸學習者具有啟發意義。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四 (33)

卷四 (34)

卷四 (35)

卷四 (36)

卷四 (37)

卷四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