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9)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魄戶,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針五分,灸五壯。一曰:針三分,灸百壯,主治虛勞肺痿,肩膊、胸背連痛,五屍走疰,項強,喘逆,煩滿嘔吐。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治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神農經》)兼膏肓,治勞瘵傳屍。(《百證賦》)治體熱勞嗽。(《標幽賦》)

膏肓俞,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先令病人正坐屈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中是其穴也。灸七七壯至百壯、千壯,灸後當灸足三里,以引火實下。主治百病、無所不療、虛羸瘦損、五勞七傷諸病,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可灸二七至七七壯。兼魄戶,治勞瘵傳屍。(《百證賦》)治背脊痛,風勞一切諸病。(《靈光賦》)兼陶道、身柱、肺俞,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之穴。(《乾坤生意》)

神堂,在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腰脊強痛不可俯仰,灑淅寒熱,胸腹滿逆,時噎。

譩譆,在肩膊內廉六椎下,去脊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二七壯至百壯。主治大風熱病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久不愈,胸腹脹悶氣噎,肩背脅肋痛急,目痛,咳逆,鼻衄,忌莧菜、白酒。多汗瘧病,灸五十壯。(《千金》)

膈關,在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五壯。主治背痛惡寒,脊強,嘔吐,飲食不下,胸中噎悶,大小便不利。此亦血會,治諸血病。

魂門,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主治屍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兼胃俞,治胃冷、食難化。(《百證賦》)筋攣骨痛者,補此。(《標幽賦》)

陽綱,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七壯。主治腸痛,食不下,小便澀,身熱,消渴,目黃,腹脹泄瀉。兼膽俞,治目黃。(《百證賦》)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一云:五十壯至百壯。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風寒,飲食不下,消渴,目黃。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兼中府,能除脹滿噎塞,胸背脅痛,惡寒,嘔吐。(《百證賦》)

胃倉,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一云:五十壯。主治腹滿水腫,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魄戶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針刺三分,艾灸一百壯。主治虛勞、肺痿、肩膊及胸背連續疼痛、五種屍鬼病症(類似現代醫學的傳染病或精神疾病)、頸項強直、呼吸困難、胸悶煩躁、嘔吐。此穴主要瀉除五臟的熱邪,與五臟俞穴功效相同。治療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神農經》記載此穴,另《百證賦》記載魄戶穴與膏肓穴合用,治療勞瘵及傳屍病症;《標幽賦》記載其可治療身體發熱及勞咳。

膏肓俞穴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第五胸椎棘突上,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取穴方法:病人正坐,屈脊伸出雙手,手臂放在膝蓋前,保持身體正直,拇指與膝蓋齊平,用東西支撐住肘部,避免手臂晃動,然後從肩胛骨上角沿著肩胛骨下緣摸索,在肩胛骨下緣能摸到四根肋骨和三條肋間隙,在肩胛骨邊緣,肋間隙寬度約能容納一個手指的側面,按壓其中一處空隙,能感覺牽引到肩膀的部位,就是膏肓俞穴。艾灸七七(四十九)壯至一百壯甚至一千壯,灸後需灸足三里穴,以引導熱量向下傳導。主治各種疾病,無所不治,包括身體虛弱消瘦、五勞七傷等諸多疾病、遺精、上氣咳嗽、痰火發狂、健忘、孕期及產後諸症,艾灸可灸二七(十四)壯至七七(四十九)壯。《百證賦》記載此穴與魄戶穴合用,治療勞瘵及傳屍病症;《靈光賦》記載其可治療背脊疼痛及風勞等各種疾病;《乾坤生意》記載此穴與陶道、身柱、肺俞穴合用,治療虛損、五勞七傷等症,為重要穴位。

神堂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腰脊強痛,不能俯仰,寒熱交替,胸腹脹滿逆氣,時常哽噎。

譩譆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艾灸五壯。也有人說艾灸二七(十四)壯至一百壯。主治大風熱病汗出不暢、勞損不能臥床、久治不愈的溫瘧、胸腹脹悶氣噎、肩背脅肋疼痛劇烈、眼睛疼痛、咳嗽氣逆、鼻出血,忌食莧菜和白酒。多汗瘧疾,艾灸五十壯。《千金方》記載此穴。

膈關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的凹陷處,病人正坐,雙肩打開取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主治背痛惡寒、脊柱強直、嘔吐、飲食不進、胸部噎悶、大小便不通暢。此穴也是血之會穴,治療各種出血病症。

魂門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的凹陷處,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屍厥走疰(類似現代醫學的傳染病或精神疾病)、胸背連心痛、飲食不進、腹中鳴響、大便失調、小便黃赤。此穴主要瀉除五臟的熱邪,與五臟俞穴功效相同。《百證賦》記載此穴與胃俞穴合用,治療胃寒、消化不良。另《標幽賦》記載其可治療筋攣骨痛,需補此穴。

陽綱穴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的凹陷處,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或七壯。主治腸痛、飲食不進、小便澀滯、身體發熱、消渴、眼睛發黃、腹脹泄瀉。《百證賦》記載此穴與膽俞穴合用,治療眼睛發黃。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的凹陷處,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七壯。也有人說艾灸五十壯至一百壯。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瀉、小便黃赤、嘔吐、惡風寒、飲食不進、消渴、眼睛發黃。此穴主要瀉除五臟的熱邪,與五臟俞穴功效相同。《百證賦》記載此穴與中府穴合用,能治療脹滿噎塞、胸背脅痛、惡寒、嘔吐。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脊柱三寸半,病人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艾灸五十壯。主治腹脹水腫、飲食不進、惡風寒、背脊疼痛不能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