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17)
卷四 (17)
1. 卷四
日月,二穴,膽之募也。一名神光。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直乳第二肋下。(《銅人》)在乳下二肋端。(《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腹前行一寸著脅。(《銅人》)在淵腋前一寸。(《入門》)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淵腋,二穴,在側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是。可灸七壯,禁不宜針。(《銅人》)
風池,二穴,在顳顬(即腦空穴)後髮際陷中。(《銅人》)在耳後一寸半,橫挾風府。(《入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挾玉枕骨下陷中。(《銅人》)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搖耳有空。(《入門》)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曹魏公苦患頭風目眩,華佗針此穴即愈。(《銅人》)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銅人》)
臨泣,二穴,在當目直上入髮際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銅人》)在臨泣外一寸半。(《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耳有空。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側頭部在耳後者十二穴;醫風帖耳,瘛脈次之,顱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後,竅陰又居浮白之上。(《綱目》)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側頭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衝次之,角孫最下。(《綱目》)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承靈後一寸半。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曲賓,二穴,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銅人》)以耳掩前尖處是穴。(《入門》)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是穴。(《資生》)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側頭部在耳前者八穴:頷厭在腦空上廉,懸顱在腦空中廉,懸釐在腦空下廉,皆直頭角上至耳前曲鬢,又在懸釐之後。(《綱目》)
白話文:
[卷四]
日月穴:膽經的募穴,又名神光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凹陷處,與第二肋下緣垂直線相交。(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乳房下緣,第二肋骨末端。(入門針灸)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五壯。(銅人經注)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向前一寸,抵達脅肋處。(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腋窩前一寸。(入門針灸)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三壯。(銅人經注)
淵腋穴:位於側腋下三寸,凹陷處,需舉起手臂才能找到。針刺深度三分,禁灸。(銅人經注)
肩井穴:又名膊井穴。位於肩膀上方的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前一寸半;用三個手指按壓,中指壓下的凹陷處就是穴位。可灸七壯,禁針。(銅人經注)
風池穴:位於顳顬(腦後髮際)後方的凹陷處。(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耳後一寸半,與風府穴橫向平行。(入門針灸)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腦空穴:又名顳顬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玉枕骨下方凹陷處。(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玉枕骨旁,枕骨下凹陷處,搖動耳朵會有空虛感。(入門針灸)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據說曹魏公曾因頭風目眩,華佗針刺此穴而痊癒。(銅人經注)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銅人經注)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銅人經注)
目窗穴:又名至榮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多次針刺可以使眼睛明亮。(銅人經注)
臨泣穴:位於目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禁灸。(銅人經注)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一寸,與瞳孔垂直線上。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三壯。(銅人經注)
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與耳尖垂直線上。(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臨泣穴外一寸半。(入門針灸)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完骨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竅陰穴: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搖動耳朵會有空虛感。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耳後側頭部共有十二個穴位;醫風、帖耳、瘛脈、顱息、完骨、浮白依次排列,竅陰穴位於浮白穴之上。(本草綱目)
浮白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開口處有空虛感。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耳上側頭部共有六個穴位:率谷穴位於最上方,天衝穴次之,角孫穴位於最下方。(本草綱目)
天衝穴:位於耳上方,向前三分,承靈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
率谷穴:位於耳上方,進入髮際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經注)
曲鬢穴:位於耳上方,進入髮際彎曲處的凹陷中,鼓頷處有空虛感。(銅人經注)也有人說位於用耳朵遮擋前額尖端處。(入門針灸、資生經)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銅人經注)耳前方側頭部共有八個穴位:頷厭穴位於腦空穴上方,懸顱穴、懸釐穴都位於腦空穴附近,都位於頭角上方,延伸至耳前方彎曲的鬢角處,懸釐穴位於腦空穴下方。(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