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18)
卷四 (18)
1. 卷四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銅人》)從額斜上頭角下陷。(《入門》)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銅人》)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銅人》)對耳額角外。(《入門》)在曲角下腦空之上(上廉、曲周皆當作曲角。《資生》)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可灸七壯,禁不可針。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禁不可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下關若久留針,即㰦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銅人》)
聽會,二穴,一名聽呵,一名後關。在耳珠微前陷中,開口有空。(《銅人》)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綱目》)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至二七壯。(《銅人》)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眥去眥五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足厥陰肝經(共一十四穴)
大敦,足大趾爪甲根後四分節前。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病左取右,病右取左,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一云: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兼期門,能治堅痃疝氣。(《玉龍賦》)大便難灸四壯,又五淋灸三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小兒灸一壯,又尿血灸隨年壯。(《千金》)大便秘結宜燒此。(《席弘賦》)兼照海善蠲寒證。(《百證賦》)能除七疝之偏墜。(《通玄賦》)兼長強治小腸氣痛。(《天星秘訣》)兼三陰交治小腸氣痛,又一切冷氣連臍腹結痛,小便遺溺。(《乾坤生意》)
行間,大趾次趾合縫後五分。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主治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痎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一曰:主便赤溺難,白濁,胸背心腹脹痛,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治小腹脹,心疼,寒濕肺氣可灸七壯。(《神農經》)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又莖中痛,灸五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千金》)兼睛明,可治雀目肝氣;又兼湧泉,療消渴。(《百證賦》)治膝腫腰疼。(《通玄賦》)兼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治血蠱。(《捷法》)
白話文:
[卷四]
懸釐:兩個穴位,位於曲周(指頭顱骨的部位)上方,顳顬(太陽穴附近)下方邊緣。《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入門》則描述其位置在額頭斜上方,頭角下方凹陷處。
懸顱:兩個穴位,位於曲周上方,顳顬中間。《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入門》描述其位置在額角斜上方,位於懸釐穴之間。
頷厭:兩個穴位,位於曲周下方,顳顬上方邊緣。《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入門》描述其位置在耳廓與額角外側。《資生》則說明其位於曲角(即耳後骨突起)下方,腦後凹陷上方(上廉、曲周皆指曲角)。
客主人:兩個穴位,又名上關。位於耳前方上緣骨骼起始處,開口處有搏動的動脈。《銅人》記載可灸七壯,禁針。若必須針刺,需側臥張口取穴,且針刺不宜過深。因為針刺上關過深,會導致張口困難;而下關(未在此段提及)針刺時間過長,則會導致閉口困難,牙關緊閉。因此,上關不宜針刺過深,下關不宜久留針。
聽會:兩個穴位,又名聽呵、後關。位於耳珠稍前方凹陷處,開口處有空隙。《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五壯至二十七壯。《綱目》記載其位於上關穴下方一寸,搏動的動脈處,張口時較易取穴。
瞳子髎:兩個穴位,又名太陽、前關。位於目外眥(眼角外側)後方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
足厥陰肝經(共十四穴)
大敦:位於足大趾指甲根後方四分,趾節前方。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呼,灸三壯。主治:突然心痛伴汗出、腹脹、內熱喜睡、五種淋病、七種疝氣、小便頻數失禁、陰部疼痛牽涉小腹、陰道膨出、子宮出血、休克、如同死亡。左側疾病取右側穴位,右側疾病取左側穴位。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另有記載: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之氣,則脾胃之土氣自安。配合期門穴,能治療堅硬腫塊、疝氣。《玉龍賦》記載大便不通灸四壯,五種淋病灸三十壯,尿失禁灸七壯,小兒灸一壯,尿血灸隨年齡壯數。《千金》記載大便秘結宜灸此穴。《席弘賦》記載配合照海穴,能有效治療寒證。《百證賦》記載能治療七種疝氣的偏墜。《通玄賦》記載配合長強穴,治療小腸氣痛。《乾坤生意》記載配合三陰交穴,治療小腸氣痛,以及一切寒氣導致的臍腹冷痛、小便失禁。
行間:位於大趾與次趾(第二趾)相併縫後方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呼,灸三壯。主治:嘔吐、逆氣、咳血、心胸疼痛、腹脅脹滿、面色蒼白如死狀、終日不得安息、中風口眼歪斜、四肢厥冷、咽喉乾燥煩渴、昏睡不願睜眼、眼淚流出、嘆氣、癲癇、呼吸短促、肝臟積聚、瘧疾、腹瀉、遺尿、尿閉、月經過多、白帶、寒疝、少腹腫脹、腰痛不能彎腰,小兒驚風。另有記載:主治大便出血、排尿困難、白帶、胸背心腹脹痛,瀉行間之火,則熱自清,肝木之氣自降。治療小腹脹滿、心痛、寒濕肺氣,可灸七壯。《神農經》記載小兒舌腫,灸行間穴,壯數隨年齡;莖中痛,灸五十壯;尿失禁,灸七壯。《千金》記載配合睛明穴,治療目疾肝氣;又配合湧泉穴,治療消渴。《百證賦》記載治療膝腫、腰痛。《通玄賦》記載配合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穴,治療血蠱。《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