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9)

1. 別穴

胛縫,二穴,在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主肩背痛連胛。針入三分、瀉六吸。

二白,二穴,在掌後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兩穴相併:一穴在兩筋中,一穴在大筋外。主痔漏下血癢痛。針入三分、瀉兩吸。

回氣,一穴,在背脊穹骨上。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

氣端,十穴,在足十趾端。主腳氣。日灸三壯,神效。

鶴頂,二穴,在膝蓋骨尖上。主兩足癱瘓無力。灸七壯。

龍玄,二穴,在列缺上青脈中。主下牙痛。灸七壯。

陰獨,八穴,在足四趾間。主婦人月經不調,須待經定為度。針三分,灸三壯。

通理,二穴,在足小趾上二寸。主婦人崩中及經血過多。針入二分,灸二七壯。

氣門,二穴,在關元旁三寸。主婦人崩漏。針入五分。

陰陽,二穴,在足拇趾下屈里表頭白肉際。主婦人赤白帶下。灸三七壯。

精宮,二穴,在背第十四椎下,各開三寸。專主夢遺。可灸七壯,神效。

直骨,二穴,在乳下大約離一指頭,看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是穴也;婦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頭所到之處,正穴也。主遠年咳嗽。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不可差誤,其咳即愈,如不愈,不可治。

交儀,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主女子漏下赤白。灸三十壯。

當陽,二穴,在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風眩卒不識人,鼻塞。針入三分。

魚腰,二穴,一名印堂。在兩眉中。主眼疾。針入二分。

奪命,二穴,在曲澤上。主目昏暈。針入三分,禁灸。

以上穴,散出諸方。

白話文:

別穴

胛縫:兩個穴位,位於背部脊椎骨下方,與腋窩尖端及手臂成一直線。主治肩背疼痛並連及肩胛骨。針刺深度三分,瀉法六吸。

二白: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橫紋上方四寸,屬手厥陰經脈,兩個穴位並列:一個位於兩條筋之間,一個位於大筋外側。主治痔瘡漏血、瘙癢疼痛。針刺深度三分,瀉法兩吸。

回氣:一個穴位,位於脊椎骨上隆起的部位。主治五種痔瘡引起的便血、大便失禁。艾灸一百壯。

氣端:十個穴位,位於腳趾尖端。主治腳氣。每日艾灸三壯,療效顯著。

鶴頂:兩個穴位,位於膝蓋骨尖端上方。主治雙腿癱瘓無力。艾灸七壯。

龍玄:兩個穴位,位於列缺穴上方青筋之中。主治下牙痛。艾灸七壯。

陰獨:八個穴位,位於腳趾之間。主治婦女月經不調,需待月經結束後施治。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通理:兩個穴位,位於小腳趾上方二寸。主治婦女崩漏及經血過多。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二十七壯。

氣門:兩個穴位,位於關元穴旁開三寸。主治婦女崩漏。針刺深度五分。

陰陽:兩個穴位,位於腳大拇指下方屈曲處,靠近皮膚表面的白色肉際。主治婦女赤白帶下。艾灸三十七壯。

精宮:兩個穴位,位於背部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三寸。專門治療遺精。艾灸七壯,療效顯著。

直骨:兩個穴位,位於乳房下方約一指寬處,尋找凹陷處,與乳頭垂直且不偏離者為穴位;婦女可沿乳頭垂直向下尋找,乳頭所指處即為穴位。主治多年咳嗽。艾灸時,艾炷大小如小豆,艾灸三壯,男性取左側,女性取右側,不可弄錯,咳嗽即可痊癒,若不痊癒,則不可再施治。

交儀:兩個穴位,位於足內踝上方五寸。主治女子陰道漏血及赤白帶下。艾灸三十壯。

當陽:兩個穴位,位於瞳孔直上,進入髮際一寸。主治中風眩暈、突然不認識人、鼻塞。針刺深度三分。

魚腰:兩個穴位,又名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主治眼疾。針刺深度二分。

奪命:兩個穴位,位於曲澤穴上方。主治眼睛昏花、頭暈。針刺深度三分,禁灸。

2. 諸藥灸法

豉餅灸法,治疽瘡不起發。取豆豉和椒、薑、鹽、蔥搗爛捏作餅子,厚薄折三錢以來,安瘡頭上灸之。若覺大熱即抬起,又安其上。若餅子干,更換新者灸之;若膿已成,慎不可灸。(《精義》)

硫黃灸法,治諸瘡久不差,變成瘻。取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用叉尖挑起點硫黃,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差為度。《精義》

隔蒜灸法,治癰疽腫毒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濕紙覆其上,候先干處為瘡,以獨頭蒜切片三分厚,安瘡頭上;艾炷灸之;每五炷換蒜片。如瘡大有十餘頭作一處生者,以蒜搗爛,攤患處,鋪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此援引郁毒之法的,有回生之功。若瘡色白,不起發,不作膿,不問日期,最宜多灸。《入門》

桑枝灸法,治發背不起發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頭灸患處,日三五次,每次片時,取瘀肉腐動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圍。如陰瘡、臁瘡、瘰癧、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入門》

附子灸法,治腦瘻諸癰腫堅牢,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小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輒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之,氣入腫中,無不愈。(《資生》)

黃土灸法,凡發背,率多於背兩胛間,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人皆慢忽不為治,不過十日逐至於死,急取淨黃土和水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貼瘡上,以大艾炷安餅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灸七餅即差;如錢許大,可日夜不住灸之,以差為度。(《資生》)

白話文:

【豉餅灸法】,用於治療瘍瘡無法正常發炎化膿的情況。我們需要將豆豉與胡椒、薑、鹽、蔥混合後搗成糊狀,捏成餅狀,厚度大約是三錢左右,然後將餅放在瘡頭上進行灸療。如果感覺太熱就稍微抬起,然後再放回去。若餅子乾了,就要換新的繼續灸療;如果已經有膿形成,則要小心,不能再進行灸療。

【硫黃灸法】,適用於長期未見好轉,最終演變為瘻的各種瘡。取一小塊硫黃,根據瘡口的大小放置,再在火上燒一些硫黃,用叉子尖端挑起,對準瘡口點擊幾次,等到膿水乾涸,瘡口痊癒即可。

【隔蒜灸法】,用於治療非常疼痛或者不痛、麻木的腫毒。首先在患處蓋上濕紙,等待最先乾的地方就是瘡口。將單瓣大蒜切成三分厚的片,放在瘡頭上,然後放上艾炷進行灸療;每五炷艾炷後更換一次大蒜片。如果瘡口很大,有十幾個頭在同一處生長,可以將大蒜搗碎,敷在患處,再鋪上艾條進行灸療。如果疼痛,就灸到不痛;如果不痛,就灸到痛。這是一種引出鬱積毒素的方法,具有重生的效果。如果瘡口顏色蒼白,不能正常發炎化膿,不論日期,都應多灸。

【桑枝灸法】,用於治療背部的瘍瘡不能正常發炎化膿。燃燒桑枝,吹熄火焰,用燃燒的頭部灸患處,每天三到五次,每次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壞死的肉開始腐爛為止。如果壞死的肉已經被清除,但新肉生長緩慢,應該灸四周。對於長期未癒合的陰瘡、臁瘡、瘰癧、流注等,特別適合進行灸療。

【附子灸法】,用於治療腦瘻、各種堅固的腫瘤。將附子削成棋子一樣的厚度,放在腫瘤上,用少量唾液打濕附子,然後進行艾灸,直到附子熱透。當附子快乾時,再塗上唾液保持濕潤,確保附子熱度能夠穿透,當附子快乾時,再次更換,讓氣進入腫瘤,這樣治療無不痊癒。

【黃土灸法】,對於背部的瘍瘡,大多發生在背部的兩肩胛骨之間,初期可能只有粟米那麼大,可能痛也可能癢,人們往往忽視,十天內可能就會致命。此時應迅速取來乾淨的黃土和水調成泥,捏成餅狀,厚度約二分,寬一寸半,貼在瘡上,再在餅上放上大的艾炷進行灸療,每灸完一炷艾炷就換一個餅。如果只有粟米大小,灸七個餅就能痊癒;如果像錢那麼大,可以日夜不停地灸,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