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足少陰腎經(共二十七穴)
湧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之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屍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視䀮䀮無所見,善恐,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咳嗽氣短,身熱喉痹,目眩,頸痛,胸脅滿,小便痛,腸澼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難,轉筋足脛寒痛,腎積奔豚,熱厥五指盡痛,足不踐地。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針足心立愈。陰中懊憹痛,針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壯;又霍亂轉筋,灸三七壯,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千金》)兼關元、豐隆治屍勞。(《玉龍賦》)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又小腸氣結連臍痛,速瀉陰交,良久針湧泉,取氣甚妙。(《席弘賦》)專治厥寒、厥熱;又兼行間治消渴腎竭。(《百證賦》)治胸結身黃瀉此。(《通玄賦》)治婦人疾並男蠱女孕兩病痊,千金勿妄傳。(《靈光賦》)兼陰陵,治小腸連臍痛。(《天星秘訣》)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共二十七穴)
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卷趾時,呈現的明顯凹陷中。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主治:屍厥(昏迷不醒,面色發黑)、喘嗽帶血、目視模糊不清、恐懼不安、心中煩躁發熱、風疹、風癇(癲癇)、心痛、食慾不振、男子如中邪一般、女子似懷孕狀、咳嗽氣短、發熱咽喉腫痛、頭昏眼花、頸部疼痛、胸脅脹滿、小便疼痛、腸鳴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懷孕後期尿頻)、腰痛、大便困難、抽筋、足脛寒冷疼痛、腎積(腎臟積聚病症)、奔豚(氣衝上胸,如人奔走狀)、熱厥(發熱昏厥,五指疼痛)、足底發熱、喘滿(呼吸困難胸悶)。淳于意曰:熱厥症,針刺足心即可立癒。陰部疼痛,針刺三分深;鼻血不止,灸二百壯;霍亂轉筋,灸三七壯;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癒。(《千金方》)
兼治:與關元穴、豐隆穴配合,可治療屍勞(虛弱無力)。(《玉龍賦》)
其他:鳩尾穴能治療五種癲癇,若再配以湧泉穴,病人就不會死亡。小腸氣結連臍疼痛,可速瀉陰交穴,久久無效則針刺湧泉穴,取氣效果極佳。(《席弘賦》)
專治:專治厥寒、厥熱。與行間穴配合,可治療消渴(糖尿病)、腎竭(腎功能衰竭)。(《百證賦》)
其他:治療胸部鬱結、身黃(黃疸)瀉痢等病症。(《通玄賦》)
其他:治療婦科疾病,以及男子中邪和女子懷孕等病症,療效卓著,千金難得,不可輕易傳授。(《靈光賦》)
兼治:與陰陵泉穴配合,可治療小腸氣結連臍痛。(《天星秘訣》)
然谷,在公孫後一寸。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針不宜見血。主治喘呼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少氣,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䯒酸,足一寒一熱不能久立,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不孕,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痿厥,洞泄。此穴主瀉腎臟之熱,若治傷寒,亦宜出血。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千金》)此穴易醒臍風。(《百證賦》)
太谿,在足內踝後五分,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嗜臥,咳嗽咽腫,衄血唾血,溺赤消癉,大便難,久瘧,咳逆,煩心不眠,脈沉,手足寒,嘔吐不嗜食,善噫腹疼,瘠瘦,寒疝痃癖。治牙疼可灸七壯。一云:牙疼紅腫者瀉之;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先補後瀉。又云:腎瘧嘔吐多寒,閉戶而處,其病難已,太谿、大鐘主之;腰脊痛,大便難,手足寒,並針委中、大鐘,(《神農經》)合崑崙、申脈,善療足腫之迍。(《玉龍賦》)兼商陽,治寒瘧有驗。(《百證賦》)
白話文:
然谷,位於公孫穴後一寸處。針灸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三呼,艾灸三壯。有人說,針灸此穴不宜見血。主要治療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血、喉嚨腫痛、消渴症、舌頭伸出、心慌氣短、流口水、小腹脹痛、痿厥、寒疝、腳踝腫脹痠痛、腳忽冷忽熱無法久站、男子遺精、女子陰道脫出、月經不調、不孕、新生兒臍風、口歪、痿厥、腹瀉。這個穴位主要瀉除腎臟的熱氣,如果治療傷寒,也應該出血。石水,可以用艾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穴位來治療。(出自《千金方》)這個穴位容易醒治臍風。(出自《百證賦》)
太谿,位於腳內踝後五分處。針灸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七呼,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熱病汗出不來、傷寒手腳冰冷、嗜睡、咳嗽、咽喉腫痛、鼻出血、吐血、小便赤色、消瘦、大便困難、久瘧、咳嗽逆氣、心煩失眠、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嘔吐不思飲食、容易打嗝、腹痛、消瘦、寒疝、痃癖。治療牙痛可以艾灸七壯。有人說,牙痛紅腫時要瀉此穴;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先補後瀉。還有人說,腎瘧、嘔吐、寒氣重,足不出戶,病症難治,可以針灸太谿、大鐘穴位來治療;腰脊疼痛、大便困難、手腳冰冷,可以針灸委中、大鐘穴位。(出自《神農本草經》)配合崑崙、申脈穴位,善於治療足部腫脹。(出自《玉龍賦》)配合商陽穴位,治療寒瘧有療效。(出自《百證賦》)
大鐘,在照海後一寸半。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氣逆煩悶,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兼通里,治倦言嗜臥。(《百證賦》)治心性之呆癡。(《標幽賦》)
照海,在內踝下一寸。針四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針三分,灸七壯。主治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不樂,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久瘧卒疝,腹中氣痛,小腹淋痛,陰挺出,月水不調。兼支溝,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內關,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壯;又兼公孫,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用內關施截法。(《神農經》)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攔江賦》)兼大敦,治傷寒。(《百證賦》)兼百會、太衝、陰交,治咽喉疾;又兼陰交、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如神。(《席弘賦》)二蹻二陵腳氣者,取此四穴又兼三里同治腳氣並在腰之疾。(《靈光賦》)兼陽維、內關,能下胎衣,又治喉中之閉塞。(《標幽賦》)
白話文:
大鐘穴
位置: 在照海穴後一寸半。
針法: 針刺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主治:
- 實證: 氣逆煩悶,小便淋閉,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乾舌燥,口中熱。
- 虛證: 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其他功效: 兼通里穴,可治倦言嗜臥。(《百證賦》)治心性之呆癡。(《標幽賦》)
照海穴
位置: 在內踝下一寸。
針法: 針刺四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或針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
- 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不樂,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久瘧卒疝,腹中氣痛,小腹淋痛,陰挺出,月水不調。
其他功效:
- 兼支溝穴,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內關穴,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
- 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壯;又兼公孫穴,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用內關施截法。(《神農經》)
- 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攔江賦》)
- 兼大敦穴,治傷寒。(《百證賦》)
- 兼百會、太衝、陰交穴,治咽喉疾;又兼陰交、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如神。(《席弘賦》)
- 二蹻二陵腳氣者,取此四穴又兼三里同治腳氣並在腰之疾。(《靈光賦》)
- 兼陽維、內關穴,能下胎衣,又治喉中之閉塞。(《標幽賦》)
水泉,在內踝下微後直太谿下。針四分,灸五壯。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多,心下悶痛,小腹痛,小便淋,陰挺出。兼天樞,治月潮違限。(《百證賦》)
復溜,在交信後五分,與交信並排,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七壯。主治腸澼痔疾,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善怒多言,舌乾涎出,足痿䯒寒不得履,目視䀮䀮,腸鳴腹痛,四肢腫,十種水病,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治盜汗不收及面色痿黃,可灸七壯。(《神農經》)血淋灸五十壯。(《千金》)針治腰脊閃挫疼痛,遊風遍體。(《太乙歌》)傷寒無汗,宜瀉,又起六脈之沉匿。(《玉龍賦》)傷寒無汗,先補合谷,次瀉此穴。(《攔江賦》)此穴專治氣滯在腰。(《席弘賦》)治腫如神(《靈光賦》)
白話文:
「水泉」穴位於內踝下方微後,直對太谿穴下方,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視力模糊看不清遠物、女子月經不來或經量過多、胸悶痛、小腹疼痛、尿頻、陰道脫垂等症狀。配合天樞穴使用,可治療月經失調。
「復溜」穴位於內踝後方五分處,與交信穴並排,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五至七壯。主要治療腸道疾病、痔瘡、腰脊疼痛難以彎腰、易怒多言、口乾舌燥、足部無力怕冷、視力模糊、腸鳴腹痛、四肢腫脹、十種水腫病症、五種尿道疾病、盜汗、蛀牙、脈象細微等症狀。可治療盜汗和面色萎黃,艾灸七壯。亦可治療血淋,艾灸五十壯。針刺可治療腰脊閃挫疼痛和全身遊走性的風痺。傷寒無汗時可瀉此穴,並可補合谷穴,使沉沒的脈象恢復。此穴專治氣滯於腰部,治療腫脹效果顯著。
交信,在三陰交下一寸後開些。針四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五淋㿉疝,陰急股腨內廉引痛,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兼合陽,治女子少氣漏血。(《百證賦》)
築賓,在三陰交直上二寸後開一寸二分。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發狂罵詈,腹痛、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在曲泉後橫直一寸半微下些。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舌縱涎下,腹脹煩滿,溺難,小腹疝急引陰,陰股內廉痛,為痿為痹,膝痛不可屈伸,女人漏下不止,少妊。兼水分,三里,利小便消腫脹。(《太乙歌》)治臍腹痛。(《通玄賦》)
白話文:
交信,在三陰交下一寸處開針孔,深刺四分,留針五呼(約為現代分鐘計時),並施灸三次。此方適合治療五淋、㿉疝、陰部緊縮、大腿內側疼痛、瀉痢帶血、大小便困難、女性月經失調、小腹痛、盜汗等症狀。若配合使用_合陽_,則可治療女性虛弱、月經出血。
築賓,在三陰交點直上二寸處再開一寸二分處進行針刺,深刺三分,並施灸五次。此方適合治療小兒胎疝、癲癇發作、吐舌、精神錯亂、罵人、腹痛、嘔吐涎沫、腳跟疼痛等症狀。
陰谷,在曲泉後橫向一寸半稍低處進行針刺,深刺四分,留針七呼(約為現代分鐘計時),並施灸三次。此方適合治療舌頭鬆弛、流涎、腹脹、尿頻、小腹疝痛、陰部及大腿內側疼痛、肌肉萎縮或關節炎、膝蓋疼痛無法彎曲、女性月經不停、懷孕困難等症狀。若與_水分_、_三里_一同使用,則有助於利尿消腫。此方亦能治療臍腹痛。
以上內容來自《百證賦》、《太乙歌》和《通玄賦》。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五分。針五分、灸三壯、五壯。《甲乙經》曰針一寸。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眥赤痛,五臟虛。兼肓俞,瀉五淋久積。(《百證賦》)兼大都,治氣滯腰痛不能立。(《席弘賦》)
大赫,在氣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五壯。《千金》云三十壯。《甲乙經》作針一寸。主治虛勞失精,陰痿上縮,莖中痛,目赤痛,女子三稜。
氣穴,在四滿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作針一寸。主治奔豚痛引腰脊,瀉痢,經不調。
白話文:
橫骨:位於大赫下方一寸,肓俞下方五寸,距離中線五分。可用五分長的針刺或灸三次至五次。《甲乙經》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寸。主要治療五種淋病,小便不通,男性下部鬆弛引起的疼痛,腹部滿脹及眼紅痛,五臟虛弱症狀。與肓俞一起使用,可以長期治療淋病。與大都在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氣滯導致的腰部疼痛和站立困難。
大赫:位於氣穴下方一寸,距離中線五分。可用三分長的針刺或灸五次。《千金》中提到可灸三十次。《甲乙經》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寸。主要治療虛弱勞累導致的失精,男性性功能減退,生殖器疼痛,眼睛紅痛,女性的三稜症狀。
氣穴:位於四滿下方一寸,距離中線五分。可用三分長的針刺或灸五次。《甲乙經》提到針刺深度為一寸。主要治療奔豚痛引起的腰背疼痛,痢疾,經血不調。
四滿,在中注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云針一寸。《千金》云:灸百壯。主治積聚疝瘕,腸癖切痛,石水,奔豚,臍下痛,女人月經不調,惡血㽲痛並無子,可灸三十壯。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五分。針一寸,灸五壯。一云:針五分。主治小腹熱,大便堅燥,腰脊痛,目眥痛,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半,直臍旁相去五分。針一寸,灸五壯。一云:針五分。主治腹痛寒疝,大便燥,目赤痛從內眥始。兼橫骨,瀉五淋之久積。
商曲,在石關下二寸,去中行五分。針一寸,灸五壯。一云:針五分。主治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內眥始。
白話文: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正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千金方》記載艾灸百壯。主治積聚、疝氣、瘕積、腸癖劇痛、石水症、奔豚氣、臍下痛、婦女月經不調、惡血瘀痛以及不孕症,可以灸三十壯。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正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另一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五分。主治小腹熱、大便乾結、腰脊痛、眼角痛、婦女月經不調。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一寸半,直線距離臍旁五分。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另一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五分。主治腹痛、寒疝、大便乾結、眼睛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以及兼有肋骨疼痛,久積的五淋症。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二寸,距離身體正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一寸,艾灸五壯。另一說法是針刺深度為五分。主治腹部劇痛、積聚、食慾不振、眼睛紅腫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石關,在陰都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一寸,灸三壯。一云:針五分。主治噦噫嘔逆,脊強,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燥閉,目赤痛,婦人無子或臟有惡血上衝腹痛不可忍。治積氣疼痛,可灸七壯,孕婦禁灸。(《神農經》)治噦噫嘔逆,灸百壯。(《千金》)兼陰交,無子可搜。(《百證賦》)
陰都,在通谷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三壯。《甲乙經》曰:針一寸。《千金》云:灸隨年壯。主治心煩滿,恍惚,氣逆腸鳴,肺脹氣搶嘔沫,大便難,脅下熱痛,目痛,寒熱痎瘧,婦人無子藏有惡血腹絞痛。
通谷,在幽門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五分,灸五壯。主治口喎暴喑,積聚痃癖,胸滿食不化,膈結嘔吐,目赤痛不明、清涕,項似拔不可回顧。
白話文: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二寸,再向外側偏離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一寸,灸三壯。也有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主治呃逆、嘔吐、反胃、脊背強直、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燥結、目赤痛、婦女不孕或臟腑有瘀血上衝腹痛難忍。治療積氣疼痛,可灸七壯,孕婦禁用。此外,也有記載灸治呃逆、嘔吐、反胃,灸百壯。配合陰交穴,可治療不孕。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二寸,再向外側偏離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也有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灸治可隨年齡增長而調整灸壯數。主治心煩悶、神志恍惚、氣逆腸鳴、肺脹氣上逆嘔吐泡沫、大便困難、脅肋下熱痛、目痛、寒熱瘧疾、婦女不孕或有瘀血導致腹絞痛。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二寸,再向外側偏離中線五分。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口歪、突然失聲、積聚、痃癖、胸悶食積不化、膈肌結塊嘔吐、目赤痛不明、流清鼻涕、頭頸僵硬無法回頭。
幽門,在巨闕旁各五分。針五分,灸五壯。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支滿不嗜食,數咳乾噦,嘔吐涎沫,健忘,泄痢膿血,少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治心下痞脹,飲食不化,積聚疼痛,可灸十四壯,孕婦不可灸。(《神農經》)兼玉堂,能開徹煩心嘔噦。(《百證賦》)
步廊,在中庭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鼻塞、少氣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臂不得舉。
神封,在步廊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乳癰灑淅惡寒。
靈墟,在神封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同神封。
白話文:
幽門位於巨闕旁各五分,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胸悶不喜飲食、頻咳乾嘔、嘔吐涎沫、健忘、泄瀉膿血、少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治療心下痞脹、飲食不化、積聚疼痛,可艾灸十四壯,孕婦不可灸。幽門與玉堂穴相配,可以治療煩心嘔吐。
步廊位於中庭旁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鼻塞、少氣咳嗽喘息不止、嘔吐不食、手臂抬舉困難。
神封位於步廊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咳嗽喘息不止、嘔吐不食、乳癰發熱惡寒。
靈墟位於神封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與神封穴相同。
神藏,在靈墟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同上。兼璇璣,治胸滿項強已試。(《百證賦》)
彧中,在神藏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治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神農經》)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
俞府,在彧中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上氣,嘔吐不食中痛。一云:熱嗽瀉之,冷嗽補之。兼乳根,能治氣嗽痰哮。(《玉龍賦》)
足少陰腎經流注,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骨之下(然谷穴),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別入跟中(大鐘穴),以上腨內(復溜穴),出膕內廉(陰谷穴),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自此交入手心主)。
白話文:
神藏穴位於靈墟穴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刺深度三分,灸灼五壯。主治與靈墟穴相同,可兼治璇璣穴,用於治療胸部滿悶,頸項僵硬。
彧中穴位於神藏穴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刺深度四分,灸灼五壯。主治咳嗽、反胃、呼吸困難、胸脅脹滿、唾液過多、嘔吐、厭食等症。亦可灸灼十四壯,用於治療氣喘、痰多阻塞。另外,也有記載可以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咯血。
俞府穴位於彧中穴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刺深度三分,灸灼五壯。主治咳嗽、反胃、胸部疼痛。另外也有記載,熱咳宜瀉,寒咳宜補。可兼治乳根穴,用於治療氣喘、痰多、哮喘。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從小趾下方開始,斜向足心(湧泉穴),穿過然骨下方(然谷穴),沿內踝後方(太谿穴)上行,分出一支進入跟部(大鐘穴),主線繼續沿小腿內側(復溜穴)上行,穿過膕窩內側(陰谷穴),沿大腿內側後緣上行,貫穿脊柱,連接腎臟,並與膀胱經相通。直行的經脈從腎臟上行,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兩側,與舌根相連。分支的經脈從肺臟出來,連接心臟,最後進入胸腔,與手心主線相交。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生肉(勉強飲食,以生肌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酉時自至陰與湧泉循膝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入門》)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靈樞》)
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在足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銅人》)湧泉者,足心也。跪而取之。(《靈樞》)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資生》)在腳掌中心,(《入門》)足少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若灸廢人行動。(《資生》)
白話文:
人一旦活動就生病,不想吃東西,面色黑如炭,咳嗽吐痰帶血,呼吸發出呼呼聲且喘不過氣,坐著想站起來,眼睛無神好像看不見,心慌意亂好像餓了一樣,氣虛則容易恐懼,心神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他,這就是骨厥;這是腎臟生病的徵兆,患者口乾舌燥,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咽喉乾燥疼痛,煩躁不安心痛,皮膚發黃,腸胃不適,腰背臀部股骨內側後邊疼痛,四肢無力昏昏欲睡,腳底發熱疼痛。灸治可以增強食慾,長肌肉,放鬆衣帶披散頭髮,拄著大杖穿著厚重的鞋走路,氣盛者寸口脈搏的力度是人迎脈搏的兩倍,氣虛者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細小。(《靈樞》)酉時從至陰穴和湧泉穴開始,沿著膝蓋往上走,到達胸俞府穴止。(《入門》)少陰經根源於湧泉穴,與廉泉穴相連。(《靈樞》)
足少陰腎經左右各五十四穴
湧泉穴,兩個穴位,位於足跟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屈足卷趾時位於腳趾捲曲的中心位置。(《銅人》)湧泉穴就是腳心。(《靈樞》)位於腳心凹陷處的白肉交界處。(《資生》)位於腳掌中心。(《入門》)足少陰脈氣從這裡發出,屬於井穴,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禁灸,灸則廢人行動。(《資生》)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銅人》)然谷者,然骨之下者。(《靈樞》)在內踝前直下一寸。(《資生》)足少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三呼,不宜見血,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可灸三壯。(《靈樞》)
太谿,二穴,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中。(《入門》)足少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銅人》)
大鐘,二穴,在足跟後沖中,太谿下五分。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然谷穴位於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陰經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不宜見血,灸三壯。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凹陷處,是足少陰經的輸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此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大鐘穴位於腳跟後方中央,太谿穴下五分處,是足少陰經的絡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容爪甲,陰蹻脈所生。(《銅人》)令患人穩坐,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中。(《綱目》)在內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水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足少陰郄。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復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入門》)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靈樞》)足少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銅人》)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陽後廉前、筋骨間腨。陰蹻之郄也。(《銅人》)在內踝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陷中。(《入門》)針入四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照海穴位於腳內踝下方,靠近指甲邊緣,是陰蹻脈的起始點。讓病人穩坐,腳底相對,在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也位於內踝下方四分微前的小骨下方。針灸時,針刺入三分,可以灸七壯。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在內踝下方,屬於足少陰經的郄穴。針刺入四分,可以灸五壯。
復溜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筋骨凹陷處,也稱伏白或昌陽。位於內踝後上方二寸的動脈中。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動而不休處。屬於足少陰經的經脈循行路線。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可以灸五壯。
交信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在少陰經前方、太陽經後方,筋骨之間的肉中,是陰蹻脈的郄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復溜穴前方、三陰交穴後方,筋骨間的凹陷處。針刺入四分,留針五呼,可以灸三壯。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二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在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針二分,可灸五壯。(《入門》)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銅人》)在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有動脈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靈樞》)足少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銅人》)在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銅人》)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築賓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在小腿肌肉的中央位置,屬於陰維經的郄穴。針灸時,屈膝,針刺入骨頭後方的筋腱上,小筋腱下,深度二分。可以灸五壯。
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腱下,小筋腱上,有動脈按之可感覺到,屈膝時更容易找到。此穴為足少陰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以灸三壯。
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又名下極,位於橫骨中央宛如仰月形的凹陷處,曲骨外一寸半。可以灸三壯,不可針刺。
大赫穴位於氣穴下方一寸,又名陰維,又名陰關。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五壯。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銅人》)挾丹田旁一寸半;又云:在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穴。(《資生》)針入一寸,可灸五壯。(《入門》)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臍旁五分。(《銅人》)去臍旁各一寸半。(《資生》)平神闕外一寸半為正。(《入門》)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針入一對,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氣穴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又稱胞門或子戶,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又稱髓府,位於丹田旁一寸半,或心下八寸、臍下橫紋處,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一寸,距離臍旁五分,或臍旁一寸半,平神闕外一寸半為正,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三壯。(《銅人》)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三壯。(《銅人》)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銅人》)在上肱旁。(《資生》)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相去各五分。(《銅人》)平巨闕外一寸半。(《入門》)幽門挾巨闕一寸半,四滿在丹田一寸半,當以一寸半為正。幽門至橫骨去腹中行,皆當為一寸半。(《資生》)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去中庭外二寸。(《入門》)針入二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三壯。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處,又名食宮,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三壯。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處,位於上臂外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各五分處,平巨闕穴外一寸半,幽門穴與巨闕穴相距一寸半,位於丹田穴下方一寸半,以一寸半為標準距離。幽門穴至橫骨處,與腹部中線平行,皆以一寸半為標準距離,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穴,距離中庭穴外側二寸,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俞府,二穴,一名輸府。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手厥陰心包絡經(共九穴)
天池,在乳後一寸下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目䀮䀮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逆,臂腋腫痛,四肢不舉,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治頸漏瘰癧,灸百壯。(《千金》)兼委陽穴,腋腫針而速散。(《百證賦》)
白話文:
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這五個穴位都是成對存在的。神封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視取穴;靈墟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視取穴;神藏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視取穴;彧中位於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視取穴;俞府又名輸府,位於巨骨穴下方,璇璣穴旁各二寸的凹陷中,仰視取穴。針刺深度皆為三分,可灸五壯。
天池穴位於乳房後方一寸下方五分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治眼睛昏花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嗽逆氣、手臂腋窩腫痛、四肢麻痺不舉、上氣喘不過氣、寒熱瘧疾、熱病汗出不來等症狀。治頸部淋巴結腫大、瘰癧等疾病,可灸百壯。此外,天池穴與委陽穴配合使用,可快速消散腋窩腫痛。
天泉,在臂內極泉直下一寸大些。針六分,灸三壯。一曰:針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支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曲澤,在臂內廉橫紋正中,居手太陰尺澤之後。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傷寒嘔吐氣逆。兼少商,治血虛口渴。(《百證賦》)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嘔吐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不語,卒狂,胸中沾沾,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邪隨年壯。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千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神農經》)兼風池、環跳,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針小腹便澼。(《太乙歌》)治痎瘧。(《玉龍賦》)兼天鼎,治失音休遲。(《百證賦》)兼水溝,治邪癲。(《靈光賦》)治熱病頻噦。(《捷徑》)
白話文:
「天泉」穴位位於手臂內側,從極泉穴直下一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為六分,艾灸三壯。也有人說針刺深度為二分。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惡風寒、胸脅疼痛、呼吸困難咳嗽、肩背、肩胛骨、手臂疼痛等症狀。
「曲澤」穴位位於手臂內側,在肘橫紋正中央,位於手太陰經尺澤穴之後。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心痛、容易驚嚇、發燒口渴、手臂肘部疼痛難以伸直、傷寒嘔吐、呼吸不暢等症狀。如果同時針刺少商穴,可以治療血虛口渴。
「郄門」穴位位於手掌後部,離手腕五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五壯。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嘔吐、鼻出血、心痛、嘔吐反胃、驚恐不安、精神不足、久治不愈的痔瘡等症狀。
「間使」穴位位於手掌後部,離手腕三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五壯。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胸部疼痛、心慌意亂、嘔吐、呼吸困難、中風導致的昏迷、突然發狂、胸部悶悶不適、惡風寒、霍亂引起的嘔吐、腋窩腫脹、肘部僵硬、突然發生的心痛、容易驚嚇、咽喉有異物感、婦女月經不調、小兒驚厥、久治不愈的瘧疾等症狀。可以針對不同的病症,調整艾灸的壯數,例如乾嘔不止,吃什麼吐什麼,可以艾灸三十壯。如果四肢脈搏消失,艾灸就可以使脈搏恢復,甚至可以起死回生。這個穴位也可以治療突然死亡,艾灸百息。古籍中也記載這個穴位被稱為「鬼路」,針刺可以治療各種邪氣導致的癲狂,需要在第九次針刺時下針。此外,這個穴位還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寒熱交替、全身瘡疥等症狀,艾灸七壯。同時針刺風池穴、環跳穴可以治療瘧疾;同時針刺氣海穴、中極穴、足三里穴可以治療小腹積水;同時針刺天鼎穴可以治療失音、聲音嘶啞;同時針刺水溝穴可以治療邪氣導致的癲狂;同時針刺其他穴位可以治療熱病導致的頻繁嘔吐。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針五分,灸五壯。主治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支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腸痛。實則瀉之,生瘡灸之。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神農經》)合照海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兼公孫治肝痛。(《席弘賦》)治傷寒太陰經四日者,先用照海、公孫,後用內關施治。(《攔江賦》)兼建里,掃盡胸中之若悶。(《百證賦》)胸滿腹痛針內關。(《標幽賦》)
大陵,在掌後正橫紋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舌本痛,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善笑不休,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泣,嘔逆喉痹,口乾目赤,肘臂攣痛,小便如血。治胸中疼痛,胸前瘡疥,可灸三壯。(《神農經》)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又此為鬼心,治百邪癲狂,在第四次下針。(《千金》)兼勞宮,療心悶瘡痍;又合人中頻瀉,全去口氣;又合外關、支溝,治肚疼秘結。(《玉龍賦》)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手腕上緣往後兩寸,兩條筋腱之間,與外關穴相對。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五壯。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神志不清,實證心臟劇烈疼痛,虛證心煩意亂,面紅目眩,四肢麻木,肘關節攣縮,久瘧不愈,胸悶腹痛。實證宜瀉血,生瘡宜灸治。也可用於治療心痛腹脹、腹內各種疾病,灸艾條七壯。與照海穴配合可以治療腹部的腫塊。與公孫穴配合可以治療肝痛。治療傷寒太陰經病症第四天者,先用照海、公孫穴,再用內關穴。與建里穴配合可以治療胸悶。胸悶腹痛可以使用內關穴針灸。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正橫紋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艾條三壯。主要治療熱病無汗,舌根疼痛,喘咳咯血,心神不安,喜笑不止,頭痛氣短,胸脅疼痛,驚恐悲泣,嘔吐逆氣喉嚨痺痛,口乾目赤,肘臂攣痛,小便帶血。治療胸部疼痛,胸前瘡疥,可以灸艾條三壯。治療吐血嘔逆,可以灸艾條五十壯。此外,對於突然患上腰部腫脹、附骨疽、關節腫痛、遊走性風熱毒等疾病,一旦感覺到異樣,立即灸艾條五壯,從手掌後方第一橫紋後兩條筋腱之間灸,立即見效。左側疼痛灸右側,右側疼痛灸左側,位於中間者,兩手都灸。大陵穴也稱為鬼心,可以治療各種邪氣導致的癲狂,在第四次下針時使用。與勞宮穴配合可以治療心悶瘡痍。與人中穴配合,頻繁瀉血可以治療口氣。與外關穴、支溝穴配合可以治療肚子疼痛便秘。
勞宮,在掌心屈中指無名指取之,居中是穴。針二分,灸三壯。主治中風悲笑不休,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可轉側,吐衄噫逆,煩渴,食不下,胸脅支滿,口中腥氣,黃疸,手痹,大小便血,熱痔。心中懊憹痛,針入五分補之。(《千金》)兼大陵,療心悶瘡痍。(《玉龍賦》)治勞倦。(《靈光賦》)兼後谿,可治三消黃疸。(《百證賦》)能退胃翻、心痛。(《通玄賦》)治憂噎。(《捷徑》)一傳:癲狂灸此效。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痛,中風不省人事。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神農經》)兼廉泉,堪攻舌下腫痛。(《百證賦》)一云:主神氣不足失志。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入,急以三稜針針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乾坤生意》)
白話文:
勞宮位於手掌中心,屈起中指和無名指,在兩指之間取穴,位置居中。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主治中風導致的狂笑不止,熱病發燒卻不出汗,胸部疼痛難以翻身,吐血、鼻出血、噯氣、口渴、食慾不振、胸脅脹滿、口中有腥味、黃疸病、手麻痺、大小便出血、熱痔瘡。心中煩悶疼痛,針刺深度五分,採用補法。
中衝位於手的中指指尖,從指甲邊緣向指尖方向量取一個韭葉的長度。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艾灸一壯,灸艾條大小如小麥。主治熱病發燒卻不出汗,頭痛劇烈,全身發熱如火,心痛煩悶,舌頭僵硬疼痛,中風昏迷不省人事。治療小兒夜間啼哭不止,艾灸一壯,艾條大小如小麥。
中衝穴配合廉泉穴,可以治療舌下腫痛。也有說法認為中衝穴主治神氣不足、意志消沉。凡是初發中風,突然昏迷不醒、痰涎阻塞、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無法服藥喝水,應立即用三棱針刺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衝、少澤等穴位,使血氣流通,可以起死回生,是急救的妙法。
手厥陰心包經流注,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間使穴)、腕中(大陵穴),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自此交入手少陽。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戌時自俞府交與天池,從手臂下行至中衝穴止。(《入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不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部開始,穿過心包,下行到隔膜,沿著三焦經絡運行。其中一條分支從胸部出來,經過腋下三寸,向上到達腋窩,向下沿著大腿內側,在太陰、少陰經脈之間運行,進入肘部(曲澤穴),向下沿著手臂兩筋之間(間使穴)、腕部(大陵穴),進入手掌(勞宮穴),沿著中指到達指尖(中衝穴)。另一條分支從手掌開始,沿著小指到達指尖(自此與手少陽經交會)。
如果手厥陰心包經發生病變,會出現手心發熱、肘臂僵硬、腋窩腫脹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胸脅脹滿、心慌不安、面紅目黃、喜笑不止等症狀。如果病變影響到主脈,則會出現心煩、心痛、手掌發熱等症狀。脈象方面,氣盛者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氣虛者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小。
《靈樞經》記載,戌時(晚上7點到9點)手厥陰心包經從俞府穴交接天池穴,從手臂下行至中衝穴止。《入門》指出,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統帥,也是精神的住所,它堅固不容邪氣入侵。如果邪氣侵入心臟,就會傷及心臟,心臟受傷就會導致精神失控,精神失控就會導致死亡。所以所有邪氣侵入心臟的,都位於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主脈,因此沒有輸穴。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竇漢卿孔穴旁通圖:心經不出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代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則可知矣。《綱目》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脈之所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二穴,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銅人》)在掌中央橫紋動脈中。(《綱目》)在手掌橫紋中心,屈中指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可灸。屈中指為是,屈無名指者非也。(《資生》)
白話文:
其他脈絡出入彎曲,行進的速度快慢,都與手少陰心主之脈的行進方式相同。因此,竇漢卿的《孔穴旁通圖》中,將心經的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等穴位,改為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就能理解了。《本草綱目》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共計十八個穴位。
中衝:左右各一個穴位,位於手的中指指尖,距離指甲約一寸,在指尖的凹陷處。手厥陰脈的起始穴位,屬井穴。針刺深度約一分,留針三呼,可灸一壯。(《靈樞經》)
勞宮:左右各一個穴位,別名五里、掌中。位於手掌中央,屈起無名指可以觸摸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手掌中央橫紋上的動脈處。(《本草綱目》)位於手掌橫紋中心,屈起中指可以觸摸到。(《針灸入門》)手厥陰脈的第二個穴位,屬滎穴,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只刺一次,如果針刺超過兩次,會使人虛弱,不可灸。屈起中指定位正確,屈起無名指則不正確。(《資生經》)
大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銅人》)在掌後橫紋兩筋兩骨陷中。(《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銅人》)在大陵後二寸,(《入門》)在兩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銅人》)在大陵後三寸,又云:去腕三寸。(《入門》)手厥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靈樞》云:在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注云: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腧掌後正勞宮後三寸,寸止處是穴,故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綱目》)
白話文: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腕部兩寸處,在大陵穴後方兩寸,位於兩條筋之間。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腕部三寸處,在大陵穴後方三寸,位於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一云大陵後五寸。手厥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銅人》)在肘腕內橫紋中央動脈,曲肘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脅間。(《銅人》)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綱目》)在乳外二寸側脅陷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二壯。(《銅人》)
白話文:
郄門穴位於手掌後側,距離手腕五寸,也有人說是大陵穴後方五寸。針灸時,針刺入三分,可灸五壯。曲澤穴位於肘內側,屈肘時凹陷處,也有人說是在肘腕內側橫紋中央的動脈處,屈肘取穴。針灸時,針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天泉穴位於曲肘下方,沿手臂向上兩寸,舉起手臂取穴。針灸時,針刺入三分,可灸三壯。天池穴位於腋下乳房後方一寸,靠近肋骨邊緣。也有人說是在乳房後方一寸、腋下三寸,或乳房外側兩寸,側肋骨凹陷處。針灸時,針刺入三分,可灸二壯。
手少陽三焦經(共二十三穴)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昏昏。主三焦邪熱,口渴唇焦、口氣,宜瀉此出血。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玉龍賦》)兼啞門,治舌緩不語。(《百證賦》)治熱病煩心、滿悶汗不出、掌中大熱如火,舌本痛,口乾消渴,久熱不去。(《捷徑》)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針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乾坤生意》)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其中「關衝」穴位於無名指外側指甲邊緣,針刺一寸,留針三呼,灸三壯。它可以治療頭痛、口乾、喉嚨痛、霍亂、胸悶氣短、肘臂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若三焦有熱邪,導致口渴唇乾、口氣臭,則可瀉血於此穴。此外,關衝穴還可以治療熱病煩躁、胸悶汗不出、手掌發熱、舌根疼痛、口渴消渴、久熱不退等症狀。若中風導致昏迷、痰涎阻塞、神志不清、牙關緊閉、無法吞咽,可用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等穴,疏通氣血,救治危急。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合縫紋頭。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治驚悸忘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泣出,耳暴聾,咽外腫,牙齦痛。若手臂紅腫痛楚,瀉之出血為妙。治耳聾不得眠,針入三分補之。(《千金》)兼中渚,治手臂紅腫。(《玉龍賦》)兼魚際,能療喉痛。(《百證賦》)
中渚,在手無名指後,本節後骨直對。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得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臂紅腫,瀉之出血,灸五壯。針久患腰疼背痛。(《太乙歌》)兼液門,治手臂紅腫。(《玉龍賦》)治久患傷寒肩背痛(《席弘賦》)脊心後痛,針此立愈。(《通玄賦》)五指不便取中渚。《靈光賦》
白話文:
液門穴
液門穴位於手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指縫紋頭。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二呼,灸三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驚悸忘言:**心神不寧,心慌害怕,言語不清。
- **寒厥臂痛不得上下:**四肢冰冷,手臂疼痛,無法抬舉或放下。
- **痎瘧寒熱:**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
- **頭痛目眩:**頭部疼痛,頭昏眼花。
- **赤澀泣出:**眼睛紅腫,眼淚不停地流。
- **耳暴聾:**耳朵突然失聰。
- **咽外腫:**咽喉部位腫脹。
- **牙齦痛:**牙齦疼痛。
若手臂紅腫疼痛,可以瀉血治療,效果最佳。治療耳聾失眠,針刺深度需深入三分,以補法治療。
相關配穴:
- 《玉龍賦》中提到,配合中渚穴,可以治療手臂紅腫。
- 《百證賦》中提到,配合魚際穴,可以治療喉嚨疼痛。
中渚穴
中渚穴位於手掌無名指後,第一指節後方骨骼的正對位置。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三呼,灸三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熱病汗不得出:**發熱,但無法出汗。
- **臂指痛不得屈伸:**手臂和手指疼痛,無法彎曲伸直。
- **頭痛目眩:**頭部疼痛,頭昏眼花。
- **生翳不明:**眼睛出現翳膜,視力模糊。
- **耳聾咽腫:**耳朵失聰,咽喉腫脹。
- **久瘧:**長期患有瘧疾。
- **手臂紅腫:**手臂紅腫疼痛。
若手臂紅腫疼痛,可以瀉血治療,灸五壯。針刺中渚穴可以治療長期患有的腰痛背痛。
相關配穴:
- 《玉龍賦》中提到,配合液門穴,可以治療手臂紅腫。
- 《席弘賦》中提到,配合中渚穴,可以治療長期患有傷寒引起的肩背痛。
- 《通玄賦》中提到,針刺中渚穴可以治療脊柱後面的疼痛,效果显著。
- 《靈光賦》中提到,五指不方便活動時,可以取中渚穴。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消渴口乾,灸五十壯。(《千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炙七壯。(《神農經》)
外關,在陽池後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耳聾渾焞無聞,肘臂五指痛不能握、若脅肋痛者瀉之。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神農經》)兼大陵、支溝,治肚痛秘結。(《玉龍賦》)
支溝,在陽池後三寸。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鬼擊卒心痛,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脅疼痛者,俱宜瀉之,治頸漏馬刀,灸百壯。(《千金》)兼照海,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外關、大陵,治肚疼秘結。
白話文:
陽池穴位於手腕背側,腕橫紋末端,尺骨莖突與橈骨莖突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六個呼吸,艾灸三壯。主治口渴、口乾、煩悶、寒熱瘧疾,以及因手腕骨折導致抓握无力、手臂不能抬起等症狀。口渴口乾者可灸五十壯。外關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二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肘臂疼痛、手指疼痛、握力不足、脅肋疼痛等症狀。肘臂不能屈伸、五指疼痛者可灸七壯。支溝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三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七壯。主治發燒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疼痛、四肢无力、霍乱呕吐、口噤暴喑、心痛、产后血晕、三焦火盛、便秘、脅肋疼痛等症狀。頸漏者可灸百壯。
會宗,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三陽絡,在陽池後四寸、對支溝。灸五壯,禁針。主治暴喑不能言,耳聾齒齲,嗜臥身不欲動。
四瀆,在三陽絡前五分上一寸四分。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針三分。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在肘微後些正中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針一分。主治咳嗽上氣,胸痛不得言,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痎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治咳嗽上氣,風痹肘疼,可灸七壯。(《神農經》)
白話文:
會宗穴位於陽池穴後三寸,與支溝穴齊平,再往前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也有人說這個穴位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三陽絡穴位於陽池穴後四寸,與支溝穴相對。灸五壯,禁針。主治暴喑不能言、耳聾齒齲、嗜臥身不欲動。
四瀆穴位於三陽絡穴前五分,再向上約一寸四分。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也有人說針刺深度三分。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穴位於肘部微後方正中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主治咳嗽上氣、胸痛不得言、唾膿、不嗜食、寒熱交替、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痎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以及治療各種瘰癧瘡腫癮疹。治療咳嗽上氣、風痹肘疼,可以灸七壯。(《神農經》)
清冷淵,在肘後寸半,距天井一寸。針三分,灸三壯,主治諸痹痛,肩臂肘臑不能舉。五般肘痛尋尺澤,冷淵針後即收功。(《席弘賦》)
消濼,在臂臑上二寸後開一寸少。針五分,灸五壯;一曰:針一分,灸三壯。主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肩背急。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臑會,在消濼上二寸微前。針五分,灸五壯。主治肘臂氣腫痠痛無力不能舉,項癭氣瘤,寒熱瘰癧。
肩髎,在肩髃後一寸三分微下些。針七分,灸三壯。主治臂重肩痛不能舉。
天髎,在肩井內一寸後開八分,在肩外俞上一寸□分。針八分,灸三壯。主治肩臂痠痛,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頸項急,寒熱。
白話文:
「清冷淵」穴位位於肘關節後方寸半,距離天井穴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各種痺痛,肩、臂、肘、臑不能舉起等症狀。五種肘痛可以尋找尺澤穴,針刺清冷淵穴後即可見效。「消濼」穴位位於臂臑上二寸後方開一寸少許。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另一種說法是針刺一分,灸三壯。主要治療風痺引起的頸項強直、腫痛、寒熱頭痛、肩背緊繃等症狀。傳說海南地區用此穴灸治牙疼。「臑會」穴位位於消濼穴上方二寸,稍向前一點。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要治療肘臂氣腫、酸痛無力、不能舉起、項癭、氣瘤、寒熱瘰癧等症狀。「肩髎」穴位位於肩髃穴後方一寸三分,稍向下一些。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臂重、肩痛、不能舉起等症狀。「天髎」穴位位於肩井穴內側一寸後方八分,在肩外俞穴上方一寸□分。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肩臂酸痛、缺盆痛、汗不出、胸悶、頸項緊繃、寒熱等症狀。
天牖,在風池下一寸微外些。針一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資生經》云:灸一壯;《甲乙經》云:灸三壯。主治暴聾不聰氣,目不明,夜夢顛倒,面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一曰:若治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其病難愈。
翳風,在耳根後距耳五分。針三分,灸七壯。主治耳聾,口眼喎斜,口噤不開,脫頷腫頰,牙車急痛,暴喑不能言。一云:耳紅腫痛瀉之,耳虛鳴補之,補多瀉少。兼聽會,治耳聾氣閉。(《百證賦》)
瘛脈,在翳風上一寸稍近耳根。針一分,灸三壯。《銅人》云:針出血如豆汗,不宜多出。一云:禁灸。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白話文:
天牖穴位於風池穴下方一寸微外,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七呼,不宜補也不宜灸,灸的話會導致面部腫脹。根據《資生經》記載,可以灸一壯;《甲乙經》記載,可以灸三壯。主要治療暴聾、氣虛導致的目不明、夜夢顛倒、面色蒼白、頭風面腫、頸項強直等症狀。若治療面部腫脹和眼瞼閉合,應先取譩譆穴,然後再針刺天牖穴和風池穴,效果最佳。若不先針刺譩譆穴,則難以治愈。
翳風穴位於耳根後方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要治療耳聾、口眼歪斜、口緊閉不開、下顎脫落、面頰腫脹、牙齒疼痛、突然失聲等症狀。據說耳部紅腫疼痛時應瀉,耳部虛鳴時應補,補多瀉少。同時可與聽會穴配合使用,治療耳聾、氣閉等症狀。(出自《百證賦》)
瘛脈穴位於翳風穴上方一寸稍近耳根,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銅人》記載,針刺出血量應如豆汗,不宜過多。也有說法稱禁灸。主要治療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端驚恐、眼睛乾澀有眼屎等症狀。
顱息,在瘛脈上一寸大些。以上翳風、瘛脈、顱息三穴,自上而下緊耳後,針一分,灸七壯。《甲乙經》灸三壯;一曰:禁針,出血多,則殺人。主治耳鳴,喘息,小兒嘔吐,瘛瘲驚恐發癇,身熱頭痛不得臥,聤耳腫流膿汁。痓病非顱息不愈。(《百證賦》)
角孫,在客主人上一寸,針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堪治耳齒之病。
耳門,在耳前肉峰下缺口外。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云:禁灸。主治耳聾聤耳膿汗,耳生瘡,齒齲唇吻強。但患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席弘賦》)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百證賦》)耳鳴腰痛,先五會後此穴及三里。(《天星秘訣》)
白話文:
「顱息」穴位於瘛脈穴上方一寸處,比瘛脈穴略大。從上至下,依序為翳風、瘛脈、顱息三穴,緊貼耳後,針刺深度為一分,灸七壯。《甲乙經》中記載灸三壯;又說:禁針,因為容易出血過多,甚至危及生命。主治耳鳴、喘息、小兒嘔吐、瘛瘲驚恐發癇、身熱頭痛無法躺臥、聤耳腫流膿汁。痓病若不針灸顱息穴,則無法痊癒。
「角孫」穴位於客主人穴上方一寸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痛無法咀嚼、唇吻乾燥、頸項僵硬。可治療耳齒相關疾病。
「耳門」穴位於耳前肉峰下方缺口處外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有記載說:禁灸。主治耳聾、聤耳流膿、耳生瘡、齒齲、唇吻僵硬。若患傷寒導致兩耳失聰,則耳門穴與聽會穴可迅速治癒。(《席弘賦》)同時,針灸耳門穴還能治療牙痛,效果立竿見影。(《百證賦》)耳鳴腰痛,先針灸五會穴,再針灸耳門穴和三里穴。(《天星秘訣》)
和髎,在眉直後髮際。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之目盲。主治頭痛,耳鳴,牙車引急,頸項腫,口噼,瘛瘲。
絲竹空,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治頭風宜出血。(《神農經》)兼耳門,能治牙疼於頃刻。(《百證賦》)治偏頭痛難忍。(《通玄賦》)一傳:主眼赤痛,針一分出血。
手少陽三焦經流注,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外側(關衝穴),上出兩指之間(本節前液門穴,本節後中渚穴),循手表腕陽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支溝穴),上貫肘(天井穴),循臑外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䪼,頰骨也);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穴名),交頰至目銳眥(自此交入足少陽)。
白話文:
和髎穴位於眉毛直後髮際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據說艾灸此穴會導致失明。主治頭痛、耳鳴、牙齒疼痛牽引到頸部、頸項腫脹、口歪、抽搐。
絲竹空穴位於眉毛後陷凹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不幸,造成眼睛變小甚至失明。主治頭痛、眼睛紅腫、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睫毛倒插、風癇症導致眼睛疼痛、發狂吐口水、偏頭痛。治療頭風宜出血。《神農經》記載,絲竹空穴與耳門穴一起可以快速治療牙痛。《百證賦》記載,絲竹空穴可以治療難以忍受的偏頭痛。《通玄賦》記載,絲竹空穴主治眼睛紅腫疼痛,針刺一分出血。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小指與無名指末端外側(關衝穴),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本節前為液門穴,本節後為中渚穴),沿著手腕外側陽經線路向上,經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支溝穴),穿過肘部(天井穴),沿著肩外側向上,經過頸部側邊,到達耳後,直上耳上角,然後向下彎曲至頰骨(䪼);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前穴,與頰部交匯,到達眼角(自此交入足少陽經)。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亥時自中衝交與關衝,循臂上行至耳門穴止。(《入門》)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握拳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間本節前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溜為滎,握拳取之。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下一寸,握掌取之。手少陽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若身體過度活動,就會導致耳聾、頭昏腦脹、喉嚨腫痛、咽喉阻塞等症狀。這屬於因氣虛所致的病症,常見症狀包括出汗、眼角疼痛、臉頰疼痛、耳後、肩膀、手臂外側疼痛,以及小指和無名指無力。脈象方面,氣盛的人,人迎脈的跳動幅度會比寸口脈大一倍;而氣虛的人,人迎脈則會比寸口脈小。 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經絡氣血從中衝穴流向關衝穴,沿著手臂向上行至耳門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共有四十六個穴位。
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末端外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葉的距離,握拳取穴。此穴為手少陽經的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三壯。
液門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第一個關節前方的凹陷處,握拳取穴。此穴為手少陽經的滎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三壯。
中渚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第一個關節後方的凹陷處,液門穴下方一寸,握掌取穴。此穴為手少陽經的輸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三壯。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銅人》)在手掌背橫紋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中,在陽池穴後二寸。手少陽絡,別走心主。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陽池後三寸。(《銅人》)在腕後臂外三寸。(《資生》)手少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銅人》)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銅人。)在支溝外旁一寸空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陽池,兩個穴位,又名別陽,位於手腕背側的凹陷處。(《銅人》)位於手掌背橫紋凹陷處。手少陽經脈經過此處為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禁止灸。(《銅人》)
外關,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後方兩寸的凹陷處,即陽池穴後方兩寸。手少陽絡脈,另走心臟主脈。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支溝,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即陽池穴後方三寸。(《銅人》)位於手腕後方手臂外側三寸。(《資生》)手少陽經脈經過此處為經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二七壯。(《銅人》)
會宗,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向上空一寸處。(《銅人》)位於支溝穴外側旁一寸空處。(《入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在陽池後四寸。(《入門》)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資生》)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四瀆,二穴,在肘前六寸外廉陷中。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上一寸陷中。(《銅人》)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中;又云:肘後二筋間屈肘乃得之。(《資生》)手少陽脈之所入為合。(《銅人》)針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三陽絡位於手臂上,大交脈支溝往上的一寸處;也位於陽池後四寸,肘前五寸外側凹陷處。可以灸七壯,不可針刺。
四瀆位於肘前六寸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可以灸三壯。
天井位於肘外大骨後方,肘上的一寸凹陷處,也可以在曲肘後一寸,兩條筋骨的縫隙中找到。天井是手少陽經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七個呼吸,可以灸三壯。
清冷淵位於肘上二寸,伸直手臂舉起時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三壯。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陷中,舉臂取之。(《銅人》)在肩端外陷臑會上斜。(《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肩上廉十穴:肩髎極外,巨骨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風又次之,天髎極其里。(《綱目》)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前,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一寸陷中。(《銅人》)在耳下頸大筋外發際上一寸。(《入門》)針入一寸、留七呼,禁不宜灸,若灸之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差。(《銅人》)
白話文:
消濼穴位於肩下臂外側,腋窩斜下方,沿著肘部向下延伸。針刺深度為六分,可灸三壯。
臑會穴位於肩前側,距離肩頭三寸,在肩峰下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七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可灸七壯。
肩髎穴位於肩端,肩峰外側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可找到。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灸三壯。
天髎穴位於肩胛骨上角,缺盆中上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八分,可灸五壯。
天牖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缺盆上緣、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下髮際上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時間為七呼,禁灸,若灸之則面腫眼合,應先取譩譆穴,後針天牖、風池穴,即可減輕症狀。
翳風,二穴,在耳珠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入七分,可灸七壯。(《銅人》)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針入一分,禁不可灸。(《銅人》)
顱息,二穴,一名顱囟。在耳後間青絡脈。(《銅人》)在耳後上青脈間。(《入門》)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絲竹穴,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銅人》)在眉尾骨後陷中。(《入門》)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又令人目無所見。(《銅人》)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銅人》)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入門》)
白話文:
翳風穴位於耳珠後尖角陷中,按壓時會引發耳中疼痛,針灸深度為七分,可灸七壯。瘛脈穴又名資脈,位於耳本後雞足青絡脈處,針刺後會出血如豆汁,針灸深度為一分,不可灸。顱息穴又名顱囟,位於耳後間青絡脈處,可灸七壯,不可針。絲竹穴又名目髎,位於眉後陷中,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不可灸,否則會導致目小或失明。角孫穴位於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處,可灸三壯,不可針。
和髎,二穴,在耳門前銳發下陷中橫動脈。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足少陽膽經(共四十三穴)
瞳子髎,在目外去小眥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一云: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聽會,在耳前肉峰之前,上有下關、下有耳門,此穴居中。針四分,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治耳聾腮腫。(《玉龍賦》)耳聾針聽會更瀉迎香功如神,兼金門,治傷寒兩耳聾。(《席弘賦》)兼翳風,治耳聾氣閉。
白話文:
和髎兩個穴位,位於耳門前方,銳利髮際下陷處的橫動脈上。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灼。
耳門兩個穴位,位於耳朵前方,從耳朵根部開始向上,在耳朵中間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灼三壯。
足少陽膽經共四十三個穴位:
瞳子髎位於眼睛外側,小眥(眼睛外角)往外五分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主治頭痛、眼睛癢、眼睛外角發紅疼痛、眼睛翳膜遮擋導致的視力模糊、遠視力模糊、眼淚過多、眼屎多。有人說,配合少澤穴,可以治療婦女乳房腫脹。
聽會位於耳朵前方肉峰的前方,上方是下關穴,下方是耳門穴,聽會穴位於這兩個穴位的中間。針刺深度為四分,灸灼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齒脫落、牙齒疼痛、中風、癲癇、面歪口斜。治療耳聾、腮腺腫大。有人說,針刺聽會配合瀉迎香穴,治療傷寒導致的雙耳失聰,效果奇佳。配合金門穴,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雙耳失聰。配合翳風穴,可以治療耳聾、氣閉。
客主人,在下關上五分。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經》曰:針太深令人耳無聞。一曰:禁針。一曰:針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主治口眼偏斜,耳聾耳鳴,聤耳,目眩,齒痛,瘛瘲口噤不能嚼物。
頷厭,在懸顱上五分,與風池上下相對有二寸,風池微向外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曰:針深令人耳無所聞。主治頭風偏頭頸項俱痛,目眩耳鳴,多嚏,驚癇,歷節風,汗出。兼懸顱,治偏頭痛。(《百證賦》)
懸顱,與竅陰並,竅陰在前,懸顱在後,相距三分大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目,熱病汗不出。兼頷厭,治偏頭痛。
白話文:
「客主人」穴位於下關穴上方五分處,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此外,針刺上關穴不可過深,下關穴不可留針過久。主要治療口眼歪斜、耳聾耳鳴、耳鳴、目眩、齒痛、瘛瘲口噤不能咀嚼等症狀。
「頷厭」穴位於懸顱穴上方五分處,與風池穴上下相對,相距二寸,風池穴略微偏外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記載,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主要治療頭風、偏頭痛、頸項疼痛、目眩耳鳴、頻繁打噴嚏、驚癇、歷節風、汗出等症狀。結合懸顱穴,可治療偏頭痛。
「懸顱」穴與竅陰穴相鄰,竅陰穴在前,懸顱穴在後,相距三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要治療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發目眩、熱病汗不出等症狀。結合頷厭穴,可治療偏頭痛。
懸釐,與完骨並,完骨在前,懸釐在後,相距三分,上直頷厭一寸,下直風池一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熱病煩心汗不出。
曲賓,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微後些、直顱息。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角痛,巔風,目眇。
率谷,在耳直上入髮際一寸,高於曲賓相距八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腦痛,兩頭角痛,胃膈寒痰煩悶嘔吐,酒後皮風膚腫。治頭風兩角疼痛,可灸三壯至五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天衝,在頷厭上四分,橫直浮白。針三分,灸三壯。主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兼大橫,治反張悲哭。(《百證賦》)
白話文:
懸釐穴與完骨穴並列,完骨穴在前,懸釐穴在後,相距三分,向上直抵頷厭穴一寸,向下直抵風池穴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熱病煩心汗不出。
曲賓穴位於耳上,入髮際一寸微後,直抵顱息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角痛、巔風、目眇。
率谷穴位於耳直上,入髮際一寸,高於曲賓穴八分。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腦痛、兩頭角痛、胃膈寒痰煩悶嘔吐、酒後皮風膚腫。治療頭風兩角疼痛,可灸三壯至五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灸艾炷大小如小麥。
天衝穴位於頷厭穴上四分,橫直抵浮白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配合大橫穴,治療反張悲哭。
浮白,在耳上輪根入髮際一寸,橫直天衝。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咳逆胸滿,喉痹,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專治癭氣。(《百證賦》)一傳:治眼目四時疼痛,頭風痛。
竅陰,在浮白下一寸,瘛脈後八分微上處髮際下。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強,脅痛,口苦。
完骨,在竅陰下七分發際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頭風,耳鳴,齒齲,牙車急,口眼喎斜,喉痹頰腫,癭疾,便赤,足痿不收。
本神,在臨泣旁一寸入髮際五分。針三分,灸七壯。主治驚癇吐沫,目眩,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偏風癲疾。兼身柱,治癲疾效。(《百證賦》)
白話文:
「浮白」穴位位於耳上輪根,往髮際方向深入一寸,橫直對著天衝穴。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主治咳嗽逆氣、胸悶、喉嚨阻塞、耳聾、牙痛、頸部腫瘤、痰多喘不過氣、肩臂抬不起來、腳無法行走。專治甲狀腺腫大。據說還可以治療眼睛在四季出現的疼痛,以及頭痛。
「竅陰」穴位位於浮白穴下方一寸,在瘛脈穴後方八分微向上,髮際下方。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主治四肢抽筋、眼睛疼痛、頭頸疼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腳發熱、不出汗、咳嗽逆氣、喉嚨阻塞、舌頭僵硬、脅肋疼痛、口苦。
「完骨」穴位位於竅陰穴下方七分,髮際中央。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灸三壯。主治頭痛、頭風、耳鳴、蛀牙、牙齒咬合困難、口眼歪斜、喉嚨阻塞、臉頰腫脹、甲狀腺腫大、大便赤色、腳痿縮不能收縮。
「本神」穴位位於臨泣穴外側一寸,往髮際方向深入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七壯。主治驚嚇抽搐、吐口水、頭昏眼花、頸部僵硬疼痛、胸脅疼痛無法轉動身體、偏風癲癇。若配合身柱穴一起使用,治療癲癇的效果更佳。
陽白,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針二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昏多眵,背寒慄重衣不得溫。
臨泣,在目上直髮際五分,距曲差一寸少。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灸。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䁾、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卒暴中風不識人,脅下痛,瘧疾日西發。兼頭維,可治目中淚出。(《百證賦》)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少。針三分,灸五壯。主治頭目眩痛引外眥,遠視不明,面腫,寒熱汗不出。
正營,在目窗後二寸少。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眩,齒齲痛,唇吻強急。
承靈,在曲賓後寸半微高。針三分,灸五壯。一曰:禁針。主治腦風頭痛,惡風,鼻窒不通。
白話文: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七分,與瞳孔垂直。針刺深度為二分,灸灸三壯。主治頭痛、目昏、眼屎多、背部寒冷發抖、穿厚衣服也覺得不暖。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方直抵髮際五分,與曲差穴相距一寸少。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灸三壯。也有人說此穴禁灸。主治鼻塞、目眩、眼膜生翳、眼屎多、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突然中風不識人事、脅下疼痛、瘧疾日西發作。與頭維穴配合使用,可以治療目中流淚。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少。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灸五壯。主治頭目眩痛引發外眼角疼痛、遠視不明、面部腫脹、寒熱交替汗出不來。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二寸少。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眩、牙齒齲齒疼痛、嘴唇緊縮。
承靈穴位於曲賓穴後寸半微高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灸五壯。也有人說此穴禁針。主治腦風頭痛、怕風、鼻塞不通。
腦空,在懸顱後七分,風池上寸半。針四分,灸五壯。主治勞瘵身熱羸瘦,腦風頭痛不可忍,項強不得顧,目瞑,鼻衄,耳聾,驚悸,癲風引目眇,鼻痛。
風池,在天柱外八分下些,天牖斜上六分入髮際陷中。針四分,灸三壯、七壯,炷不用大。主治中風,偏正頭痛,傷寒熱病汗不出,痎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淚出,鼽衄,耳聾,腰背俱痛,傴僂引項,筋力不收腳弱無力。治癭氣灸百壯。(《千金》)兼環跳、間使,治瘧疾;又兼風府取之,治傷寒。(《太乙歌》)兼絕骨,可療傴僂。(《玉龍賦》)尋到風府、風池,治傷寒百病。(《席弘賦》)頭暈目眩覓風池。(《通玄賦》)治溫病煩滿汗不出。(《捷徑》)一傳:治中風不語,牙關緊閉,湯水不能入口。
白話文:
腦空穴位於懸顱後七分,風池穴上寸半處。針刺深度為四分,灸灸五壯。主要用於治療勞瘵身熱、羸瘦、腦風頭痛劇烈、項強不能轉頭、目眩、鼻衄、耳聾、驚悸、癲癇、眼斜視、鼻痛等。
風池穴位於天柱穴外八分下方,天牖穴斜上六分,髮際陷中。針刺深度為四分,灸灸三壯或七壯,艾炷不用過大。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偏頭痛、傷寒熱病不出汗、瘧疾、頸項僵硬疼痛難以轉動、目眩赤痛流淚、鼻衄、耳聾、腰背疼痛、駝背、筋力不足、腳軟無力等。此外,配合環跳、間使穴治療瘧疾;配合風府穴治療傷寒;配合絕骨穴治療駝背;配合風府、風池穴治療傷寒百病;治療頭暈目眩;治療溫病煩躁滿悶、汗不出;治療中風不語、牙關緊閉、無法進食。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針五分,灸三壯,孕婦禁針。主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五勞七傷,頭項頸痛,臂不能舉或因撲傷腰痛,腳氣上攻,若婦人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針之立愈,若灸更勝。凡產難,針二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又臂重不舉,灸隨年壯至百壯,針五分補之。又治卒忤,灸百壯。又治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二百壯。又灸㿗疝隨年壯。(《千金》)針肩井須針三里,方可使氣調。(《席弘賦》)治乳癰極效。(《百證賦》)除兩臂之不勝。(《通玄賦》)兼曲池,甄權針臂痛而復射。(《標幽賦》)兼三里、陽陵,治腳氣痠痛。(《天星秘訣》)
白話文:
肩井穴
**位置:**位於肩膀上,鎖骨端凹陷處,從鎖骨端大骨向前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其中指下陷處即為肩井穴。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孕婦禁止針刺。
主治:
- 中風氣塞、口涎上湧不語、氣逆
- 五勞七傷
- 頭項頸部疼痛
- 胳膊不能抬舉,或因跌撲導致腰痛
- 腳氣上攻
- 婦女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針刺可立即見效,灸治效果更佳)
其他應用:
- 難產:針刺雙肩井穴一寸,瀉法,片刻即可分娩。
- 胳膊沉重抬不起來:灸肩井穴,每次灸治的壯數依年齡而定,最高灸至一百壯,針刺五分,補法。
- 突然昏厥:灸肩井穴一百壯。
- 上氣咳嗽、氣喘、風勞百病:灸肩井穴二百壯。
- 疝氣:灸肩井穴,每次灸治的壯數依年齡而定。
其他文獻記載:
- 《千金》:針刺肩井穴需同時針刺足三里穴,才能使氣血調和。
- 《席弘賦》:治療乳癰效果極佳。
- 《百證賦》:可解除雙臂無力。
- 《通玄賦》:配合曲池穴針刺,治療臂痛並能使疼痛轉移。
- 《標幽賦》:配合足三里、陽陵泉穴針刺,治療腳氣痠痛。
- 《天星秘訣》:配合足三里、陽陵泉穴針刺,治療腳氣痠痛。
淵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針三分,禁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瘍,內潰者死。主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針六分,灸三壯。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語不止,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胸中暴滿不得臥。
日月,在期門直下八分。針七分,灸五壯。主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語言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灸神光百壯,三報之。
京門,直對章門外開二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針八分。主治腸鳴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熱䐜脹,肩背腰脾引痛不得俯仰久立。
白話文:
腋下三寸處,有一個穴位叫「淵腋」,針刺三分,不可灸,灸之易生腫傷,嚴重者可致命。這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寒熱引起的馬刀瘍、胸悶、無力、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再往前一寸靠近脅肋處。針刺六分,灸三壯。主要用於治療嘆氣、口水多、易悲傷、說話不停、四肢無力、嘔吐宿食、吞酸、胸悶難以平躺等症狀。
「日月」穴位於期門穴直下八分處。針刺七分,灸五壯。主要用於治療嘆氣、易悲傷、小腹發熱、想走動、口水多、說話不清、四肢無力、嘔吐宿食、吞酸等症狀。灸治時需灸神光穴一百壯,分三次施灸。
「京門」穴位於章門穴正對外側,距離章門穴二寸。針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也有說法是針刺八分。主要用於治療腸鳴、腹瀉、小便不利、小腹疼痛、寒熱腹脹、肩膀、背部、腰部、脾臟牽扯疼痛,無法彎腰、久站等症狀。
帶脈,在京門直下二寸。針六分,灸五壯。主治腰腹縱水狀,婦人小腹痛急,瘛瘲,月經不調,帶下赤白,兩脅氣引背痛。合關元多灸,堪攻腎敗。
五樞,在帶脈直下二寸。針一寸,灸五壯。主治痃癖、小腸膀胱氣攻兩脅,小腹痛,腰腿痛,陰疝睪丸上入腹,婦人赤白帶下。兼背縫,治肩脊痛。(《玉龍賦》)
維道,對章門直下七寸。針八分,灸三壯。主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不食,水腫。
居髎,在維道下二寸後開五分、環跳前,橫直環跳相去三寸微高些。針八分,灸三壯。主治肩引胸臂攣急不得舉,腰引小腹痛。兼環跳、委中,治腿風濕痛。(《玉龍賦》)
白話文:
帶脈位於京門穴直下方兩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灼五壯。主治腰腹積水狀,婦女子宮疼痛劇烈,瘛瘲症,月經不調,白帶異常,兩側脅肋氣上衝背部疼痛。配合關元穴灸灼,可治療腎虛衰敗。
五樞穴位於帶脈穴直下方兩寸處。針刺深度一寸,灸灼五壯。主治痃癖症、小腸膀胱氣逆上攻兩側脅肋,小腹疼痛,腰腿疼痛,陰囊腫大睪丸上移入腹,婦女子宮白帶異常。配合背縫穴,可治療肩背疼痛。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直下方七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三壯。主治嘔吐不止,三焦功能失調,不思飲食,水腫。
居髎穴位於維道穴下方兩寸,向後偏移五分,在環跳穴前,與環跳穴橫向距離三寸,略微高於環跳穴。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三壯。主治肩部牽引胸臂攣縮抬舉困難,腰部牽引小腹疼痛。配合環跳穴、委中穴,可治療腿部風濕疼痛。
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有大空。針一寸、留十呼,灸三壯。《甲乙經》云:留二十呼,灸五十壯。主治冷風濕痹不仁,胸脅相引,半身不遂,腰胯痠痛,膝不得伸,遍身風疹。兼風池、間使,能除冷風膝痹並瘧疾。(《太乙歌》)兼居髎、委中,治腿風濕痛。(《玉龍賦》)兼陽陵,治冷風濕痹。(《天星秘訣》)兼後谿,針腿痛,(《百證賦》)中風宜針此,又華佗兼絕骨,針躄足而立行。(《標幽賦》)兼腰俞用燒針,治冷風冷痹。(《席弘賦》)兼陽陵,治膝間並腋脅病。(《千金》)能針偏廢軀,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身體似繩拘,腿胯連腨痛,屈轉重欷吁,若人能針灸,頃刻病消除。(《馬丹陽》)
白話文:
環跳穴
環跳穴位於髀樞中,患者側臥,伸直下方的腿,屈起上方的腿,便能找到一個凹陷處,那就是環跳穴。針灸時,針刺一寸深,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灸三壯。
《甲乙經》中記載,留針時間可延長至二十個呼吸,灸五十壯。
環跳穴主要治療以下病症:
- 冷風濕痹不仁:四肢麻木、感覺遲鈍、活動受限等症狀。
- 胸脅相引:胸部和脅肋部位疼痛,並向背部牽引。
- 半身不遂:半身麻痺或癱瘓。
- 腰胯痠痛:腰部和髖部酸痛。
- 膝不得伸:膝蓋不能伸直。
- 遍身風疹:全身出現風疹,伴有瘙癢。
除了單獨使用環跳穴,還可以配合其他穴位治療:
- 與風池穴、間使穴配合,可以治療冷風膝痹及瘧疾。
- 與居髎穴、委中穴配合,可以治療腿風濕痛。
- 與陽陵泉穴配合,可以治療冷風濕痹。
- 與後谿穴配合,可以治療腿痛。
- 與絕骨穴配合,可以治療躄足(一種腳部疾病),使患者恢復行走能力。
- 與腰俞穴配合,使用燒針法,可以治療冷風冷痹。
- 與陽陵泉穴配合,可以治療膝關節疼痛和腋窩及脅肋部位疾病。
《馬丹陽》中記載,環跳穴可以治療以下症狀:
- 身體偏廢:身體一邊癱瘓或無力。
- 折腰莫能顧:腰部彎曲不能轉動。
- 冷風並濕痹:因寒濕侵襲導致的痺痛症狀。
- 身體似繩拘:身體感覺僵硬,活動受限。
- 腿胯連腨痛:腿部、髖部和臀部疼痛。
- 屈轉重欷吁:屈伸困難,呼吸困難。
只要能夠準確針灸環跳穴,就能快速消除病症,恢復健康。
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五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在膝眼旁一寸。針五分,禁灸。主治風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在三里上六分,橫開二寸。針六分、留十呼,灸七壯至七七壯。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治足膝冷痹不仁屈伸不得,半身不遂,脅肋疼痛,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兼陰陵泉驅膝腫之難消。(《玉龍賦》)專治膝間疼痛,宜用針燒,義:腳痛膝腫針三里,又須絕骨、二陵、三陰交,更兼太衝以行氣。(《席弘賦》)遠達曲池治半身不遂。(《百證賦》)治脅下肋邊疾。(《通玄賦》)兼環跳治冷風濕痹,又兼肩井、三里,治腳氣痠痛。(《天星秘訣》)環跳與陽陵,治膝前腋脅病。(《千金》)治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起坐腰背重,面腫滿胸中,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馬丹陽》)
白話文:
髀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的肉間凹陷處叫做中瀆,針灸五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五壯。主要治療寒氣入侵肉間,造成上下疼痛、筋脈麻痺無感覺。膝眼旁一寸處叫做陽關,針灸五分深,禁止灸灼。主要治療風寒痹痛,導致腿膝冰冷疼痛,無法屈伸。三里穴上方六分、橫開兩寸處叫做陽陵泉,針灸六分深,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灸七壯至七七壯。主要治療半身不遂、足膝冰冷麻痺無血色、腳氣筋攣等。也可以治療足膝冰冷麻痺無法屈伸、半身不遂、脅肋疼痛等,可以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配合陰陵泉穴可以治療難以消退的膝蓋腫脹。陽陵泉穴專門治療膝蓋疼痛,可以用針灸燒灼的方式治療。腳痛膝腫可以針灸三里穴,同時也要針灸絕骨穴、二陵穴、三陰交穴,並且配合太衝穴疏通氣血。還可以遠達曲池穴治療半身不遂。也可以治療脅下肋邊疼痛。配合環跳穴治療風寒濕痺,配合肩井穴、三里穴治療腳氣痠痛。配合環跳穴治療膝前腋脅疾病。可以治療膝蓋腫脹、麻木冰冷痹痛、半身不遂等,以及起坐腰背沉重、面部腫脹、胸悶、抬腿困難、坐臥似老人等症狀,針灸六分深即可,效果神奇。
陽交,在外踝上七寸。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胸滿喉痹,膝痛足不仁,寒厥,驚狂,面腫。
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在一處,外丘在前,陽交在後,外丘高三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頸項痛,胸滿,痿痹,癲風,惡犬傷毒不出。能收大腸。(《百證賦》)
光明,在懸鐘上一寸八分。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熱病汗不出,卒狂齧頰,淫濼脛䯒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痹偏細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不可缺。(《席弘賦》)兼地五會,治眼癢痛。(《標幽賦》)
陽輔,在光明,懸鐘二穴之中微向外。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膚腫筋攣,百節痠疼痿痹,馬刀,厥逆,頭項痛,喉痹,汗不出及汗出振寒,痎瘧,腰䯒痠痛不能行立。治膝䯒痠疼,偏風不隨,可灸十四壯。(《神農經》)
白話文:
陽交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胸部滿悶、喉嚨阻塞、膝蓋疼痛、足部麻木、寒厥、驚恐狂躁、面部腫脹等症狀。
外丘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與陽交穴在同一個位置,外丘穴在前,陽交穴在後,外丘穴比陽交穴高出三分。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頸項疼痛、胸部滿悶、痿痺、癲癇、惡犬咬傷毒素無法排出等症狀,還能收斂大腸。
光明穴位於懸鐘穴上方一寸八分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艾灸五壯。主要治療發熱症狀汗出不來、突然發狂咬嘴唇、腿部水腫疼痛無法久站、虛弱導致痿痺、身體瘦弱坐著無法站起來、實熱症狀導致足部發熱、膝蓋疼痛、身體麻木等症狀。在治療眼睛疾病時,如果針灸合谷穴和光明穴,療效會更加顯著。光明穴同時也是五個治眼疾病的穴位之一,可以治療眼睛癢痛。
陽輔穴位於光明穴和懸鐘穴之間,稍微偏向外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腰部酸軟無力、膝蓋下方皮膚腫脹筋脈拘攣、全身關節酸痛、痿痺、馬刀狀腿、厥逆、頭項疼痛、喉嚨阻塞、汗出不來或汗出後發冷、痎瘧、腰部酸痛無法行走站立等症狀。還可以治療膝蓋酸痛、偏風不隨,艾灸十四壯效果更佳。
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痹咳逆,頭疽中風,虛勞,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兼三里、陰交,治連延腳氣;又兼風池,療傴僂(《玉龍賦》)腳氣膝腫,針三里,又須此穴兼二陵、三陰交及太衝行氣。(《席弘賦》)兼環跳、華佗針躄足而立行。(《標幽賦》)兼條口、衝陽,治足緩難行。(《天星秘訣》)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治肋下疼不得息,小腹腎痛,腳腕痛,可灸七壯。(《神農經》)兼商丘、解谿,堪追腳痛。(《玉龍賦》)髀樞疼痛瀉丘墟。(《靈光賦》)兼金門,能醫轉筋。(《百證賦》)
白話文:
懸鐘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
**針刺方法:**針深六分,留針七呼,灸五壯。
**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痹咳逆,頭疽中風,虛勞,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
配合穴位:
- 兼三里、陰交,治連延腳氣: 與三里穴、陰交穴配合使用,治療持續性的腳氣。
- 又兼風池,療傴僂腳氣膝腫: 與風池穴配合使用,治療因腳氣引起的駝背和膝蓋腫脹。
- 針三里,又須此穴兼二陵、三陰交及太衝行氣: 與三里穴、二陵穴、三陰交穴、太衝穴配合使用,行氣活血。
- 兼環跳、華佗針躄足而立行: 與環跳穴配合使用,治療腳步無力,可以站立行走。
- 兼條口、衝陽,治足緩難行: 與條口穴、衝陽穴配合使用,治療腳步緩慢,行走困難。
丘墟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下,微前陷中。
**針刺方法:**針深五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配合穴位:
- 兼商丘、解谿,堪追腳痛: 與商丘穴、解谿穴配合使用,治療腳痛。
- 髀樞疼痛瀉丘墟: 治療髀樞疼痛時,瀉丘墟穴。
- 兼金門,能醫轉筋: 與金門穴配合使用,治療轉筋。
其他應用:
- 治肋下疼不得息,小腹腎痛,腳腕痛,可灸七壯: 用於治療肋下疼痛、小腹腎臟疼痛、腳腕疼痛,灸七壯。
臨泣,距俠谿一寸六分,距地五會一寸。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厥逆,痎瘧日西發者,淫濼䯒酸,灑淅振寒,婦人月經不利,季脅支滿,乳癰。一云:木有餘者,宜瀉此或兼陽輔使火虛而木自平。頸漏腋下馬刀灸百壯。(《千金》)兼內庭能理小腹之䐜。(《玉龍賦》)
地五會,俠谿後一寸。針一分,禁灸。《甲乙經》曰: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主治腋腫,內損吐血,足外無膏脂,乳癰。兼三里,治耳內蟬鳴腰欲折。(《席弘賦》)兼光明,治眼癢眼疼。(《標幽賦》)耳內蟬鳴,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內。(《天星秘決》)
白話文:
臨泣穴位於俠谿穴上方一寸六分,距地五會穴一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五個呼吸,灸三壯。主治胸悶氣喘、頭昏眼花、心痛、鎖骨下及腋窩馬刀狀瘡瘍、痹痛無常、厥逆、瘧疾日落時發作、陰濕瘙癢、寒戰發熱、婦女月經不調、脅肋脹滿、乳癰。有人說,木氣過盛者,宜瀉此穴,或配合陽輔穴使用,以虛火降木氣。頸部淋巴結腫大、腋窩馬刀狀瘡瘍,可用艾灸百壯。配合內庭穴能治療小腹疼痛。
地五會穴位於俠谿穴後方一寸。針刺深度一分,禁灸。古書記載,灸此穴會使人消瘦,不出三年便會死亡。主治腋窩腫脹、內傷吐血、足外無脂肪、乳癰。配合三里穴,能治療耳內蟬鳴、腰痛。配合光明穴,能治療眼癢眼痛。耳內蟬鳴,先針地五會穴,再針耳門穴、三里穴。
俠谿,在足小趾次趾間、合縫紋頭歧骨間。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胸脅支滿,寒熱病汗不出,目赤頷腫,胸痛耳聾。兼陽谷,治頷腫口噤。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頭痛,喉痹,舌強,耳聾,轉筋肘不能舉。
足少陽膽經流注,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穴名),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即環跳穴);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脅骨曰肋,肋盡處曰季脅),下合髀厭中(腹下腿上節處是也),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陽陵泉穴),下外輔骨之前(輔骨,謂輔佐䯒骨,在䯒之外),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本節前,俠谿穴;本節後、臨泣穴;末乃竅陰穴);其支者,從跗上入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自此交入足厥陰)。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白話文:
俠谿穴位於腳小趾與次趾之間的縫隙,靠近骨頭的頂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可以治療胸脅脹滿、寒熱病汗不出、眼紅咽喉腫痛、胸痛耳聾等症狀。配合陽谷穴,可以治療咽喉腫痛,嘴巴張不開。
竅陰穴位於腳小趾與次趾外側,距指甲角如韭菜葉長度。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灸三壯。可以治療脅痛、咳嗽逆氣、手腳發熱、汗不出、癰疽、口乾、頭痛、喉嚨堵塞、舌頭僵硬、耳聾、抽筋、肘關節不能抬舉等症狀。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於眼角,向上至頭角,向下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走行於手少陽經脈之前,至肩部,然後與手少陽經脈交匯,進入缺盆;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至眼角後方。另一分支從眼角分出,向下至大迎穴,與手少陽經脈會合,到達䪼穴,向下經過頰車穴、頸部,與缺盆以下的胸部經脈會合,穿過膈肌連接肝臟,屬於膽經,沿著脅肋內側走行,出氣衝穴,繞過毛際,橫向進入髀厭中(即環跳穴);主幹從缺盆下方腋窩處,沿著胸部,經過季脅,向下與髀厭中(腹下腿上節處)會合,向下沿著髀陽,出膝外側(陽陵泉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方(輔骨,是指輔助䯒骨的骨頭,位於䯒骨外側),直抵絕骨的末端(陽輔穴),向下走出外踝前方(丘墟穴),沿著腳背,出小趾與次趾的末端(本節前,俠谿穴;本節後,臨泣穴;末端是竅陰穴);分支從腳背進入大趾岐骨內側,從末端出來,再貫穿指甲,出三毛(從這裡與足厥陰經脈交匯)。如果膽經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口苦、善於嘆氣、心脅疼痛不能翻身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面部浮腫,身體沒有油光,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子時自耳門交與瞳子髎,循頭耳側脅下行至足竅陰穴止。
(《入門》)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靈樞》)
足少陽膽經左右凡九十穴
竅陰,二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寸、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俠谿,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之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如果骨頭生病,會出現頭痛、下巴痛、眼角痛、鎖骨附近腫痛、腋下腫脹、脖子兩側腫塊、出汗怕冷、瘧疾,胸部、肋骨、髖骨、膝蓋外側、小腿外側、腳踝前側以及其他關節都會疼痛,小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不能動。脈象方面,如果病情嚴重,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病情虛弱,人迎脈則會比寸口脈小。
膽經從耳朵邊緣開始,經過眼睛旁邊、頭部側面、身體側面,一直延伸到腳趾縫隙處。
膽經的起始點在腳趾縫隙處,與耳朵相連,耳朵就是膽經的關鍵部位。
膽經左右兩側共有九十個穴位。
竅陰穴位於腳趾縫隙處的外側,靠近指甲的地方。這是膽經的起始穴位,屬於井穴。針刺一寸,留針三呼,可灸三壯。
俠谿穴位於腳趾縫隙處的骨頭間,靠近關節的前方。這是膽經的第二個穴位,屬於滎穴。針刺二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
地五會,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本節之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入二分,不可灸,灸則使人羸瘦,不出三年死。(《銅人》)
臨泣,二穴,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半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懸鐘,二穴,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地五會穴位於足小趾第二趾骨與第一趾骨交接處後面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分,不可灸,灸則會使人消瘦,不出三年就會死亡。
臨泣穴位於足小趾第二趾骨與第一趾骨交接處後面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它是足少陽經脈的輸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三壯。
丘墟穴位於足外踝下方微向前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它是足少陽經脈的原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可灸三壯。
懸鐘穴位於足外踝上三寸動脈處,是足三陽經脈的大絡穴,按壓時陽明脈消失後才可取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六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可灸三壯。
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方絕骨端如前三分處,距離丘墟穴七寸。它是足少陽經脈的經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可灸三壯。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少陽絡,別走厥陰。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五壯。(《銅人》)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足少陽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伸而得之。(《銅人》)在膝下外尖骨前。(《資生》)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脈之所入為合。針入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白話文: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上五寸處,是少陽經的絡脈,與厥陰經相連。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可灸五壯。
外丘穴位於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是足少陽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陽交穴位於外踝上七寸斜下方,屬於三陽經交匯的肌肉之間,又稱別陽穴或足髎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陽陵泉穴位於膝下一寸外側骨陷中,伸腿時可觸摸到。也有人說在膝下外尖骨前,或膝蓋骨下外側兩骨陷中,蹲坐時取穴。它是足少陽經的合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呼,得氣後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
陽關,二穴,一名關陽,一名關陵。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入五分,禁不可灸。(《銅人》)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針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風市,二穴,在膝上外廉兩筋間,正立以兩手著腿中指盡處是穴。(《入門》)在膝上外廉五寸。(《得效》)針入五分,可灸五壯。(《入門》)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銅人》)在髀樞碾子骨(一作硯子)後宛宛中。(《入門》)針入一寸、留十呼,可灸五十壯。(《銅人》)
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陽關,兩個穴位,又稱關陽或關陵。位於陽陵泉上方三寸,犢鼻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禁止灸灼。
中瀆,兩個穴位,位於髀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間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時間七呼,禁止灸灼。
風市,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兩條筋之間,正立時以雙手觸摸大腿,中指指尖所及處即為穴位。亦可理解為膝蓋上方外側五寸。針刺深度五分,可灸灼五壯。
環跳,兩個穴位,位於髀樞穴處,側卧,伸直下肢,屈曲上肢取穴。亦可理解為髀樞穴,碾子骨(或硯子骨)後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寸,留針時間十呼,可灸灼五十壯。
居髎,兩個穴位,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監骨上方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可灸灼三壯。
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五分陷中。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帶脈,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針入六分,可灸五壯。(《銅人》)
京門,二穴,腎之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腧。在監骨下腰中,季脅本挾脊。針入八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日月,二穴,膽之募也。一名神光。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直乳第二肋下。(《銅人》)在乳下二肋端。(《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腹前行一寸著脅。(《銅人》)在淵腋前一寸。(《入門》)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針刺八分,可灸三壯。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水道穴旁一寸五分處的凹陷處,針刺一寸,可灸五壯。帶脈穴位於季肋下方一寸八分處,針刺六分,可灸五壯。京門穴位於監骨下方腰部正中,季脅骨靠近脊椎處,是腎經的募穴,又名氣府、氣腧,針刺八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的凹陷中,與第二肋骨下緣垂直,也在乳頭下方第二肋骨端,是膽經的募穴,又名神光,針刺七分,可灸五壯。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腹前一寸靠近脅肋處,又位於淵腋穴前一寸,針刺六分,可灸三壯。
淵腋,二穴,在側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是。可灸七壯,禁不宜針。(《銅人》)
風池,二穴,在顳顬(即腦空穴)後髮際陷中。(《銅人》)在耳後一寸半,橫挾風府。(《入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挾玉枕骨下陷中。(《銅人》)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搖耳有空。(《入門》)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曹魏公苦患頭風目眩,華佗針此穴即愈。(《銅人》)
白話文:
淵腋穴位於兩側腋窩下方三寸處,舉起手臂即可找到,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缺盆上大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指按壓,中指下方凹陷處即為穴位,可以灸灼七壯,禁止針刺。風池穴位於顳顬後髮際凹陷處,亦即耳後一寸半,橫向靠近風府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以灸灼七壯。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靠近玉枕骨下方凹陷處,亦即搖動耳朵時感到空虛的地方,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即瀉,可以灸灼三壯。據說曹魏公曾患頭風目眩,華佗針刺此穴後即痊癒。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目窗,二穴,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銅人》)
臨泣,二穴,在當目直上入髮際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銅人》)在臨泣外一寸半。(《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白話文:
「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左右各一穴。針灸時,針深三分,可灸五壯。
「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左右各一穴。針灸時,針深三分,可灸五壯。
「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處,左右各一穴,又名「至榮」。針灸時,針深三分,可灸五壯。現代針灸療法中,此穴可以進行三度刺法,可以使視力變得明亮。
「臨泣」穴位於眼睛直上入髮際五分處,左右各一穴。針灸時,針深三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嚴禁灸灼。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處,與瞳孔在同一水平線上,左右各一穴。針灸時,針深二分,可灸三壯。
「本神」穴位於曲差穴外側一寸五分處,與耳尖在同一垂直線上,左右各一穴。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臨泣穴外側一寸半處。針灸時,針深三分,可灸七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搖耳有空。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側頭部在耳後者十二穴;醫風帖耳,瘛脈次之,顱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後,竅陰又居浮白之上。(《綱目》)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側頭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衝次之,角孫最下。(《綱目》)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承靈後一寸半。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白話文:
完骨穴位於耳後髮際四分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竅陰穴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搖動耳朵時會出現空隙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浮白穴位於耳後髮際一寸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角孫穴位於耳郭中間上部,開口處有空隙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天衝穴位於耳上,前三分處,承靈穴後一寸半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七壯。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曲賓,二穴,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銅人》)以耳掩前尖處是穴。(《入門》)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是穴。(《資生》)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側頭部在耳前者八穴:頷厭在腦空上廉,懸顱在腦空中廉,懸釐在腦空下廉,皆直頭角上至耳前曲鬢,又在懸釐之後。(《綱目》)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銅人》)從額斜上頭角下陷。(《入門》)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銅人》)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率谷」穴位於耳上,往髮際方向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曲賓」穴位於耳上,往髮際方向,耳前曲角處凹陷中,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懸釐」穴位於耳前上顳骨下緣,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懸顱」穴位於耳前上顳骨中點,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銅人》)對耳額角外。(《入門》)在曲角下腦空之上(上廉、曲周皆當作曲角。《資生》)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可灸七壯,禁不可針。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禁不可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下關若久留針,即㰦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銅人》)
聽會,二穴,一名聽呵,一名後關。在耳珠微前陷中,開口有空。(《銅人》)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綱目》)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至二七壯。(《銅人》)
白話文:
頷厭穴位於曲角下方,顳顬上緣處。對著耳額角外側,針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可灸三壯。
客主人穴位於耳前上緣起骨,開口處有空,動脈宛宛其中,又名上關。可灸七壯,禁針。若要針灸,必須側臥張口,不可針深。因為針深會導致張口困難,下關穴若留針過久則會閉口困難,牙關緊閉,所以上關不可針深,下關不可留針過久。
聽會穴位於耳珠微前陷中,開口處有空,又名聽呵、後關。在客主人穴下方一寸處,動脈宛宛其中,張口時可找到。針入三分,留針三個呼吸,可灸五壯至二七壯。
瞳子髎,二穴,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眥去眥五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足厥陰肝經(共一十四穴)
大敦,足大趾爪甲根後四分節前。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病左取右,病右取左,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一云: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兼期門,能治堅痃疝氣。(《玉龍賦》)大便難灸四壯,又五淋灸三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小兒灸一壯,又尿血灸隨年壯。(《千金》)大便秘結宜燒此。(《席弘賦》)兼照海善蠲寒證。(《百證賦》)能除七疝之偏墜。(《通玄賦》)兼長強治小腸氣痛。(《天星秘訣》)兼三陰交治小腸氣痛,又一切冷氣連臍腹結痛,小便遺溺。(《乾坤生意》)
白話文:
瞳子髎穴位於眼外眥(眼角)向外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
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爪甲根後四分節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十個呼吸,灸三壯。主治心痛、汗出、腹脹、中熱嗜睡、五淋、七疝、小便頻數、陰痛、陰挺、血崩、屍厥、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 此外,大敦穴還可以用來治療疝氣、腹脹、足腫,以及其他與肝經相關的疾病。
行間,大趾次趾合縫後五分。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主治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痎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一曰:主便赤溺難,白濁,胸背心腹脹痛,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治小腹脹,心疼,寒濕肺氣可灸七壯。(《神農經》)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又莖中痛,灸五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千金》)兼睛明,可治雀目肝氣;又兼湧泉,療消渴。(《百證賦》)治膝腫腰疼。(《通玄賦》)兼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治血蠱。(《捷法》)
白話文:
行間穴位於大腳趾與第二腳趾交縫處後方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十個呼吸,灸艾三壯。主治嘔吐逆氣、咳血、心胸疼痛、腹部兩側脹滿、面色蒼白如死人一般,整天不得安寧,中風口歪四肢厥逆,喉嚨乾渴,眼瞼閉合不願睜開,眼淚流出,嘆氣,癲癇,呼吸短促,肝臟積聚肥胖,瘧疾、腹瀉、遺尿、小便閉塞、月經量多、白帶過多、寒性疝氣、下腹部腫脹、腰痛不能彎腰,小兒驚風。另外,此穴也可用於治療大便帶血、排尿困難、白帶過多、胸背心腹脹痛等症状。針灸行間穴可以瀉火清熱,疏通肝氣。針灸七壯可治小腹脹滿、心痛、寒濕肺氣。小兒舌頭腫大,可根據年齡灸行間穴。莖中疼痛,灸五十壯;失禁,灸七壯。配合睛明穴可以治療雀目肝氣;配合湧泉穴可以治療消渴。配合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等穴可以治療血蠱。行間穴還可以治療膝蓋腫脹、腰痛。
太衝,在行間後寸半、橫距陷谷一寸少。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䯒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兒卒疝。治寒濕腳氣痛行步難,可灸三壯。(《神農經》)產後出汗不止,針太衝急補之;又凡上氣冷發,嘔逆不食,腹中雷鳴,不限壯數,從痛灸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又氣短下氣,灸五十壯;此穴並主肺痿,又不得尿,灸五十壯;又虛勞浮腫,灸百壯。《千金》云:兼合谷,治手連肩脊痛難忍。又兼百會、照海、陰交,治咽喉疾;又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三陰交、二陵,更向太衝引氣。(《席弘賦》)能除心脹咽痛。(《標幽賦》)治行步難移最奇。(《通玄賦》)能治生死病,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動,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矇,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馬丹陽》)
白話文:
太衝穴位於腳趾縫隙後一寸半,橫向與陷谷穴相距一寸少。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十個呼吸,灸艾三壯。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吐反胃、發冷、肝瘧、腰痛咽乾、胸脅脹滿嘆息、浮腫小腹脹滿、腰部牽引少腹疼痛、足寒或大小便困難、陰部疼痛遺尿、腹瀉、小便淋漓不暢、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狀瘡瘍瘻管、腿酸踝痛、女子月經不通或出血不止、小兒突然發生的疝氣。治療寒濕腳氣導致疼痛行走困難,可灸艾三壯。
產後出汗不止,針刺太衝穴急補之;凡是上氣逆冷發熱、嘔吐反胃不思飲食、腹中雷鳴,不限制灸艾數量,從疼痛處灸至不痛為止,艾炷大小如雀矢;此外氣短呼吸困難,灸艾五十壯;此穴還主治肺痿、小便不通,也灸艾五十壯;虛勞浮腫,灸艾一百壯。《千金方》記載:配合合谷穴,治療手連肩脊疼痛難忍。再配合百會、照海、陰交穴,治療咽喉疾病;腳痛膝腫,針刺三里、懸鐘、三陰交、二陵穴,並將氣引向太衝穴。
《標幽賦》記載:能消除心臟脹滿咽喉疼痛。《通玄賦》記載:治療行走困難最奇。《馬丹陽》記載:能治療生死病、驚癇風、咽喉和心臟脹滿、兩腳不能活動、七種疝氣下墜腫脹、眼目模糊、腰痛,針刺此穴有神效。
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微下些。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千金》云:五十壯。主治痎瘧色蒼蒼然,善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大便難,小便腫痛,五淋,足厥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一云:能止汗出。夢泄遺精陰縮,灸五十壯;又五淋不得尿,灸二七壯;又鼓脹,灸二百壯;又癭氣,灸隨年壯。《千金》云:合三里,治行步艱楚。(《玉龍賦》)
蠡溝,在內踝前上五寸,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溺下赤白。
白話文:
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一寸略微下方。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千金要方》記載,艾灸五十壯。主治瘧疾,患者面色蒼白,常嘆氣,狀似將死,發冷、小便清白、大便難解、小便腫痛、五淋、足部厥冷、食慾不振、身體麻木、寒疝、痿厥、筋攣、遺精、陰縮入腹伴隨疼痛或身體微熱。另有說法稱,此穴能止汗。夢遺、遺精、陰縮,灸五十壯;五淋閉尿,灸二七壯;鼓脹,灸二百壯;癭氣,灸隨年齡的壯數。《千金要方》記載,與三里穴配合使用,可治行走困難。
蠡溝穴位於內踝前方上五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個呼吸,艾灸三壯。主治疝痛、小腹脹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頻繁打嗝、心悸、氣短、足脛部寒酸、屈伸困難、腰背拘緊難以彎腰伸展、月經不調、小便赤白。
中都,在蠡溝上二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濕痹,足熱脛寒,不能行立,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在犢鼻下一寸二分,向里橫開寸半,下直中都,相距五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臏不可屈伸及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
曲泉,在橫紋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泄痢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䀮䀮,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男子失精,膝脛冷疼,灸百壯《千金》云:兼照海、陰交,更求氣海、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神效。(《席弘賦》)
白話文:
中都穴位於蠡溝穴上方二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艾灸五壯。主治腸胃積滯、疝氣、小腹疼痛、濕痺、腳熱腿寒、行走不便、婦女崩漏、產後惡露不絕等。
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一寸二分,向內橫開一寸半,向下直抵中都穴,兩穴相距五寸。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主治風痺膝蓋內側腫痛、膝蓋不能屈伸、寒濕痺痛、白虎歷節風痛、咽喉疼痛等。
曲泉穴位於膝蓋橫紋的內側端,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主治疝氣、陰部疼痛、小便困難、氣虛、腹瀉帶膿血、腹部兩側脹滿、膝蓋疼痛、筋攣、四肢無力、不能屈伸、風寒勞損導致的遺精、全身疼痛、膝蓋和小腿冰冷、陰莖疼痛等;對於實熱症,如發熱、眼睛疼痛、汗不出、眼睛模糊、發狂、流鼻血、呼吸困難、咽喉疼痛、婦女陰道脫出、小腹疼痛、陰部瘙癢、血瘕等,也有一定的療效。對於男性遺精、膝蓋和小腿冷痛,可以艾灸百壯。《千金要方》記載,配合照海、陰交穴,並針刺氣海、關元穴瀉血,治療七種疝氣和小腹疼痛效果顯著。
陰包,在股內廉膝上三寸,橫直陰市。針六分,灸三壯、七壯。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尿,月水不調。
五里,橫直髀關。針六分,灸五壯。主治腸風,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四肢不能舉。
陰廉,在五里上一寸大些。針八分,留三呼,灸二壯。主婦人不妊,若經不調未有孕者,灸三壯即有子。
急脈,在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其左者中寒則上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少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針,病疝少腹痛者,即可灸之。
白話文:
陰包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骨上方三寸,橫向與陰市穴相連。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或七壯。主要治療腰部和臀部疼痛,牽連到小腹,小便困難、尿失禁、月經不調等症狀。
五里穴位於大腿外側,橫向與髀關穴相連。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腸風、發熱閉塞而無法小便、風寒勞損而嗜睡、四肢無力等症狀。
陰廉穴位於五里穴上方一寸,位置略大。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艾灸二壯。主要治療婦女不孕,若月經不調未孕者,艾灸三壯即可懷孕。
急脈穴位於陰毛中,陰部上方的兩側,彼此相距同身寸的二寸半,按壓時指尖感到堅硬,用力按壓則會疼痛並向上、向下放射。左側急脈穴,若受寒則疼痛向上放射至小腹,向下放射至陰囊,常伴有疼痛感,屬於少腹急痛、寒邪入侵。這兩個穴位都是厥陰經的絡脈,貫穿其中,所以稱之為厥陰急脈,即睪丸的系帶。可以艾灸,但不可針刺。疝氣、少腹疼痛者,可以艾灸此穴。
章門,臍上二寸,橫開八寸。針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百壯。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煩熱支滿,嘔吐,咳喘不得臥,腰脊冷痛不得轉側,肩臂不舉,傷飽,身黃,瘦弱,泄瀉,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臟會季脅,臟病治此。(《難疏》)奔豚積聚堅滿脹痛,吐逆不下食,腰脊冷疼,小便白濁,灸脾募百壯三極之;又狂走癲癇,灸三十壯。又尿血灸百壯。又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千金》云:治胸脅支滿。(《百證賦》)一傳:治久瀉不止,癖塊脹疼。
期門,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些,日月上橫直巨關。針四分,灸五壯、七壯。主治傷寒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腹硬胸脅積痛支滿,嘔酸善噫,食不下,喘不得臥。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大柴胡以遲,當針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主奔豚,灸百壯;上氣咳逆胸滿痛徹胸背,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兼大敦,能治堅痃疝氣。(《玉龍賦》)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徑猶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坐產難。(《席弘賦》)兼溫溜,治傷寒項強(《百證賦》)期門退胸滿血膨而可止。(《通玄賦》)兼三里,治傷寒過徑不出汗。(《天星秘訣》)治產後噎。(《捷徑》)
白話文:
章門穴位於肚臍上方兩寸,橫向開展八寸。針灸時,針刺深度六分,留針時間六個呼吸,灸灼三壯,也有人說灸灼百壯。主治兩肋積聚氣體,如同卵石般硬塊,腹部膨脹腸鳴,食慾不振,食物無法消化,胸脇疼痛,發熱煩躁,胸悶氣短,嘔吐,咳嗽喘息無法平臥,腰脊冷痛不能翻身,肩臂不能抬舉,傷食飽脹,全身發黃,身體消瘦,腹瀉,四肢無力,容易恐懼,氣短昏厥。章門穴是肝經的募穴,肝臟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治療。
奔豚積聚,腹部堅硬飽滿脹痛,嘔吐無法進食,腰脊冷痛,小便混濁,可以用艾灸脾經的募穴足三里百壯,連續灸三遍;如果出現狂躁奔走,癲癇發作,灸灼三十壯;如果出現尿血,灸灼百壯。另外,治療石水病,可以灸灼然谷、氣衝、四滿、章門穴。千金方記載,章門穴可以治療胸脇脹滿。百證賦記載,章門穴可以治療久瀉不止,腹部有硬塊脹痛。
期門穴位於乳頭正下方四寸,乳根下方稍微偏外一點,與日月穴同在巨關穴橫直線上。針灸時,針刺深度四分,灸灼五壯或七壯。主治傷寒發熱,胸中煩躁,奔豚氣上衝下墜,目白泛青並伴有嘔吐,霍亂、瀉痢,腹部硬痛,胸脅積聚疼痛,胸悶氣短,嘔酸噯氣,食慾不振,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臥。一位婦人患傷寒,熱邪侵入血室,醫生無法診斷,許學士說:單用柴胡藥性緩慢,應該針刺期門穴,我不會針灸,請善於針灸的人來治療。按照他的話,婦人就痊癒了。期門穴可以治療奔豚氣,灸灼百壯;治療上氣咳嗽,氣逆胸悶疼痛,疼痛從胸部貫穿到背部,可以灸灼巨闕穴和期門穴,各灸灼五十壯。再配合大敦穴,可以治療堅硬腫塊、疝氣。
玉龍賦記載,期門穴主治傷寒病發六天,超過時限還沒有出汗,疼痛集中在乳根下方兩肋之間。期門穴還可以治療婦女難產。席弘賦記載,配合溫溜穴,可以治療傷寒項強。百證賦記載,期門穴可以退散胸悶,血脈腫脹,達到止痛的效果。通玄賦記載,配合三里穴,可以治療傷寒超過時限不出汗。捷徑記載,期門穴可以治療產後噎膈。
足厥陰肝經流注,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聚毛之際(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本節前行間穴,本節後太衝穴),去內踝一寸(中封穴),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曲泉穴),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額也),運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口(自此交入手太陰)。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尿閉癃。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丑時自竅陰交與大敦,循膝股上行至期門穴止。(《入門》)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靈樞》)
白話文:
肝經從大腳趾內側的聚毛處(大敦穴)開始,沿著腳背內側(本節前行間穴、本節後太衝穴)向上,經過內踝一寸處(中封穴),上至內踝八寸處(交出太陰之後),繼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曲泉穴)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靠近胃部,連接肝臟和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胸脅,沿著喉嚨後側向上進入額頭,連接眼睛,從額頭出來,與督脈在頭頂交匯。其中一條分支從眼睛向下,經過頰部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條分支從肝臟分離,穿過橫膈膜,向上進入肺部(自此與手太陰經相交)。如果肝經不通暢,會出現腰痛不能彎腰,男性患疝氣,女性少腹腫脹,嚴重時會咽喉乾燥,面容失去光彩。肝臟生病時,會出現胸悶嘔吐腹瀉、陰囊疝氣、遺尿、小便不利等症狀。當肝氣旺盛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當肝氣虛弱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小。肝經從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開始運行,從大敦穴經膝蓋、大腿,向上運行至期門穴停止。肝經的根在於大敦穴,連結於玉英穴,與膻中穴相通。
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後三毛中。(《入門》)在足大趾聚毛中。(《資生》)足厥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行間,二穴,在足大趾間動脈應手。(《銅人》)在大趾次趾歧骨間動脈陷中。(《入門》)足厥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太衝,二穴,在足在趾本節後二寸動脈中。(《銅人》)在足大趾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資生》)在行間上二寸。(《靈樞》)足厥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左右凡二十六穴
大敦,左右各二穴,位於足大趾端,指甲後方約三根韭菜葉長度的距離,在趾甲與肉交界處的毛髮中央。(《入門》)也位於足大趾聚毛處。(《資生》)足厥陰脈的起始點,屬於井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可灸三壯。(《銅人》)
行間,左右各二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動脈搏動的地方,用手可以觸摸到。(《銅人》)也位於足大趾和第二趾分叉處的骨頭之間,動脈凹陷處。(《入門》)足厥陰脈的循行路線,屬於滎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個呼吸,可灸三壯。(《銅人》)
太衝,左右各二穴,位於足大趾根部後方二寸的動脈搏動處。(《銅人》)也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趾根部後方二寸的動脈搏動處。(《資生》)位於行間穴上方二寸。(《靈樞》)足厥陰脈的終點,屬於輸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個呼吸,可灸三壯。(《銅人》)
中封,二穴,一名懸泉。在足內踝前一寸陷中。(《銅人》)在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資生》)足厥陰脈之所行為徑,仰足取之。(《靈樞》)針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在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針,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則宛,使和則通也。《靈樞》)
蠡溝,二穴,一名交儀。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中都,二穴,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脛骨中,與少陰相直。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中封」穴位,左右各一,又名「懸泉」。位於腳內踝前一寸的凹陷處。(《銅人》)也位於內踝前一寸,沿著斜行的細脈。(《資生》)它是足厥陰脈的循行路線,抬高腳部便可找到此穴。(《靈樞》)針刺深度四分,留針時間七個呼吸,可灸三壯。(《銅人》)位於內踝前一寸半凹陷處,當腳掌反向抬高時,穴位處會有凹陷感,可以確定針刺位置;當腳掌放松時,穴位處則會有通暢感,因此說「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動腳部便可找到此穴。(《靈樞》)
「蠡溝」穴位,左右各一,又名「交儀」。位於腳內踝上五寸處,屬於足厥陰脈的絡脈,另行通向少陽脈。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三個呼吸,可灸三壯。(《銅人》)
「中都」穴位,左右各一,又名「中郄」。位於內踝上七寸,脛骨中央,與少陰脈在同一垂直線上。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旁陷中向里,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銅人》)在輔骨下橫紋尖陷中。(《入門》)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又云:在膝曲橫紋頭。(《資生》)足厥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陰包,二穴,一名陰胞。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五里,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針入六分,可灸五壯。(《銅人》)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針入八分、留七呼,可灸三壯,若未經生產婦人可灸,即有子。(《銅人》)羊矢二穴在氣衝外一寸。(《入門》)
白話文:
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兩寸,靠近陷中往內,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曲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之上、小筋之下陷中,屈膝取穴。輔骨下方橫紋尖陷中也可以找到此穴。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凹陷處,或者膝蓋彎曲橫紋頭部也是曲泉穴的位置。曲泉穴為足厥陰脈的合穴,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個呼吸,可灸三壯。陰包穴又稱陰胞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股內側兩筋之間,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三壯。五里穴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處,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五壯。陰廉穴位於羊矢穴下方,距離氣衝穴兩寸,動脈中,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七個呼吸,可灸三壯。若未經生育的婦女針灸此穴,可以幫助生育。羊矢穴位於氣衝穴外側一寸。
章門,二穴,脾之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肋髎。在大橫外,直臍旁。(《銅人》)在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脅端陷中。(《入門》)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綱目》)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資生》)針入六分,可灸一百壯。(《銅人》)
期門,二穴,肝之募也。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兩乳下第二肋端。(《銅人》)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半;又云:乳直下一寸半。(《資生》)令人仰臥.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此乃正穴,大約直兩乳為的用同身寸。(《類聚》)
白話文:
章門穴
《銅人》:章門穴,兩個穴位,是脾經的募穴。又名長平穴,又名肋髎穴。位於大橫穴的外側,與臍水平。
《入門》:章門穴位於臍上兩寸,橫向取六寸,在側脅季脅端凹陷處。
《綱目》:章門穴位於臍上兩寸,在季脅端,側臥,屈上肢,伸下肢,舉臂取穴。
《資生》:章門穴位於臍上兩寸兩側九寸。
《銅人》:針刺章門穴深六分,可灸一百壯。
期門穴
《銅人》:期門穴,兩個穴位,是肝經的募穴。位於不容穴外側一寸五分,與兩乳下方第二肋骨端垂直。
《資生》:期門穴位於兩乳下方第二肋骨端外側一寸半,也有說法是乳頭直下一寸半。
《類聚》:讓患者仰臥,從臍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穴,從墨點兩側橫量各二寸半,這就是期門穴的準確位置。大約與兩乳同高,使用同身寸法。
任脈(共二十四穴)
會陰,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正中。針二寸、留三呼,灸三壯。一曰:禁針,唯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用針補之,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主治陰汗,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穀道病,久痔相通,男子陰寒衝心,女子陰門痛、經不通,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不省人事。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針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針八分,灸七壯至七七壯。主治小便脹滿水腫,小便淋澀,血癃,㿉疝,小腹痛,失精虛冷,婦人赤白帶下。水腫脹灸百壯。(《千金》云)
白話文:
任脈(共二十四穴)
會陰,位於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的正中央。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二寸,留針時間為三呼,灸艾條三壯。
**禁忌:**一般情況下禁止針刺會陰穴。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針刺:
- 卒死者:針刺一寸深度,補法,以救治死者。
- 溺死者:將死者倒背馱出水面,再針刺會陰穴,補法,以救治溺死者。若尿液或糞便排出,則可活。其他情況不可針刺。
**主治:**陰汗,陰部各種疾病,前後相引發的疼痛,大小便不通,肛門病,久治不愈的痔瘡,男性陰寒衝心,女性陰門疼痛、月經不通。
**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不省人事。
曲骨,位於橫骨上方,中極穴下 一寸毛際的凹陷處,動脈所在。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寸五分,留針時間為七呼,灸艾條三壯。
**另一說法:**針刺深度為八分,灸艾條七壯至七七壯。
**主治:**小便脹滿、水腫,小便淋澀,血尿,疝氣,小腹疼痛,遺精虛冷,婦女白帶、赤帶。水腫脹滿,灸艾條百壯。(《千金要方》記載)
中極,在臍下四寸。針八分、留十呼,灸三壯。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孕婦不可灸。主治陽氣虛憊,冷氣時上衝心,屍厥,恍惚,失精無子,腹中臍下結塊,水腫奔豚,疝瘕,五淋,小便赤澀不利,婦人下元虛冷,血崩,白濁,因產惡露不行,胎衣不下,經閉不通,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不得小便。治血積成塊,月水不調,產後惡露不止,臍下積聚疼痛,血崩不止,可灸十四壯。(《神農經》)兼氣海、中極、三里,針治小腹便澼。(《太乙歌》)妊不成數墮落,灸玉泉五十壯三報之;又為婦人斷緒最要穴;又腹脹水腫堅滿、灸百壯;又腰痛,小便不利,轉胞,灸七壯。(《千金》)
白話文: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針刺八分深,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灸艾三壯。也可灸一百至三百壯,但孕婦不可灸。主治陽氣虛弱、寒氣上衝心臟、昏厥、神志恍惚、遺精不育、腹中臍下結塊、水腫、奔豚氣、疝氣、瘕病、五淋、小便赤澀不利、婦女下元虛寒、血崩、白帶、產後惡露不淨、胎盤不下、月經不通、血塊積聚、子宮腫痛、小便不通等。治療血塊積聚、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臍下積聚疼痛、血崩不止,可灸十四壯。中極穴與氣海穴、三里穴合用,針刺治療小便失禁。婦女懷孕多次卻容易流產,灸玉泉穴五十壯三次;此穴為婦女調理身體的重要穴位;腹脹水腫堅硬,灸一百壯;腰痛、小便不利、子宮脹痛,灸七壯。
關元,在臍下三寸。針八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云:針二寸,氣府論注曰:針一寸二分。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千金》曰:婦人針之則無子,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少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瘕聚,經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產後惡露不止,或血冷月經斷絕。一云: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孕婦不可針,針之則落胎,如不落,更針崑崙則立墜。一云:治陰證傷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然須頻次灸之,仍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治痃癖氣痛,可灸二十一壯。(《神農經》)治瘕癖,灸五十壯;又久痢百治不瘥,灸三百壯,分十日灸之,並治冷痢腹痛及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仍灸天井百壯;又治霍亂灸三七壯。又治氣淋、石淋、㿗疝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灸五十壯至百壯;又云:胞門閉塞絕子,灸關元三十壯報之。(《千金》)合湧泉、豐隆,為治屍勞之例;又云:兼帶脈多灸,堪攻腎敗。(《玉龍賦》)治小便不禁;又云:兼照海、陰交、曲泉、氣海同瀉,治七疝痛如神。(《席弘賦》)無子收陰交、石關之鄉。(《百證賦》)一傳:治婦人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
白話文:
關元穴的功效與應用
穴位位置: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約三個手指寬)。
針灸方法:
- 針刺:針深八分,留針七呼(約七個呼吸的時間)。
- 灸法:灸七壯。
古籍記載:
- 《甲乙經》記載: 針刺深度為二寸。
- 《氣府論注》記載: 針刺深度為一寸二分。
- 《千金》記載:
- 女性針刺關元穴可能會導致不孕。
- 主治積冷、虛弱、百般損傷、臍下絞痛、冷氣入腹、少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血尿、小便赤澀、尿頻、膀胱脹滿難以排尿、婦女帶下、瘕聚、經期不通、不孕、妊娠出血、產後惡露不止、血寒月經停止等症狀。
- 任何積冷虛乏症狀皆宜灸關元穴,孕婦不可針刺,針刺會導致流產。如未流產,再針刺崑崙穴便可立即墮胎。
- 治理陰證傷寒、小便過多、婦女白帶、赤帶等症狀,需灸關元穴,每次灸千壯以上,少則也要二三百壯。灸此穴能治癒許多疾病,但要頻次灸之,並配合足三里穴。
- 治療痃癖氣痛,可灸二十一壯。
- 治療瘕癖,灸五十壯;久痢百治不愈者,灸三百壯,分十日灸之。
- 治療冷痢腹痛、臍下結痛、陰部疼痛發作無定時等症狀,需灸關元穴及天井穴各百壯。
- 治療霍亂,灸三七壯。
- 治療氣淋、石淋、疝氣以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病,灸五十壯至百壯。
- 治療胞門閉塞、不孕症,灸關元穴三十壯。
- 《玉龍賦》記載: 關元穴配合湧泉穴、豐隆穴,可治療屍勞。
- 關元穴配合帶脈穴,可治療腎虛。
- 《席弘賦》記載: 關元穴配合照海穴、陰交穴、曲泉穴、氣海穴,可治療七疝痛。
- 《百證賦》記載: 關元穴配合陰交穴、石關穴,可治療不孕。
- 其他古籍記載: 關元穴可治療婦女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等症狀。
總結: 關元穴是重要的穴位,具有溫補腎陽、化瘀止痛、調經止帶、固精止遺等功效。現代臨床研究也證實了關元穴對治療相關疾病有一定的療效。然而,針灸需由專業醫師操作,切勿自行操作。
石門,在臍下二寸。針六分、留七呼,灸十五壯。一曰:灸二七壯至百壯。一云:不宜多灸,令人敗傷,婦人禁針灸,犯之終身絕孕。主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氣淋,小便黃赤不利,小腹痛,泄瀉不止,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卒疝疼痛,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崩中漏下血淋。大便閉塞,氣結心下堅滿,灸百壯;又治少腹絞痛,泄痢不止,灸丹田百壯三報之;又治血淋,灸隨年壯;又治水腫人中滿,灸百壯。《千金》云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針八分,灸五壯。《甲乙經》曰:針一寸三分。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主治下焦虛冷上衝心腹,或為嘔吐不止,或陽虛不足,驚恐不臥,奔豚七疝,小腸膀胱癥瘕結塊,狀為覆杯,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證傷寒,卵縮,四肢厥冷,小便赤澀,羸瘦白濁,婦人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小兒遺尿。一云:治卒厥,厥氣上攻兩脅,心下痛奄奄欲絕,此名奔豚,先以熱湯洗兩足浸良久,灸百壯。此氣海也,凡臟氣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者,悉皆灸之。治水泄痢及小腹癥積腹脹,婦人症聚瘠瘦,灸氣海百壯三報之。(《千金》)兼璇璣,治尪羸喘促。(《玉龍賦》)治五淋須更針三里,又兼照海、陰交、曲泉、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席弘賦》)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百證賦》)兼血海療五淋。(《靈光賦》)一傳:治小腸氣痛,傷寒腹痛氣脹,水鼓黃腫,四時宜多灸。
白話文: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灸灼十五壯。也有人說要灸灼二十七壯至一百壯。還有人說不宜過度灸灼,以免損傷身體,婦女更不能針灸,否則會導致終身不孕。此穴主治腹脹堅硬、水腫、氣淋、小便黃赤不利、小腹疼痛、腹瀉不止、身體寒熱、咳嗽逆氣上涌、嘔血、突然發生的疝氣疼痛,以及婦女因生產惡露不止而形成血塊、崩漏、血淋等症狀。對於大便不通、氣結心下堅滿者,可灸灼一百壯。還可以用來治療少腹絞痛、腹瀉不止,灸灼丹田一百壯,連續三次。另外,也可以治療血淋,灸灼的壯數需根據年齡而定。針對水腫,可灸灼一百壯。據《千金要方》記載:想要終止生產,可以在肚臍下方二寸三分的陰動脈中灸灼三壯。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灸灼五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寸三分。也有人說要灸灼一百壯,但孕婦不可灸灼。此穴主治下焦虛寒、上衝心腹、嘔吐不止、陽虛不足、驚恐不安、奔豚氣、小腸膀胱癥瘕結塊、臍下寒冷、陽氣衰敗、陰證傷寒、卵縮、四肢厥冷、小便赤澀、身體消瘦、白濁、婦女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疼痛、小兒遺尿等症狀。也有人說可以用來治療突然昏厥,厥氣上攻兩脅,心下疼痛,奄奄一息,這種情況稱為奔豚氣,先用熱水洗腳浸泡一段時間,再灸灼一百壯。氣海穴是人體真氣匯聚之處,凡是臟氣虛弱、真氣不足、久病不愈者,都可以灸灼此穴。對於水瀉痢疾、小腹癥積、腹脹、婦女症瘕瘦弱等症狀,可以灸灼氣海穴一百壯,連續三次。(《千金要方》)氣海穴與璇璣穴配合使用,可以治療虛弱喘促。(《玉龍賦》)治療五淋,需配合三里穴針刺,並同時灸灼照海、陰交、曲泉、關元等穴位,可以治療七疝和小腹疼痛,效果顯著。(《席弘賦》)針刺三陰穴與氣海穴,專治白濁久遺精。(《百證賦》)氣海穴與血海穴配合使用,可以治療五淋。(《靈光賦》)據說可以治療小腸氣痛、傷寒腹痛氣脹、水腫黃疸,四季都適合多灸灼此穴。
陰交,在臍下一寸。針八分,灸五壯。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主治衝脈生病,從少腹衝心而痛,不得小便,疝痛,陰汗濕癢,奔豚,腰膝拘攣,婦人月事不調、崩中帶下,陰癢,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治臍下冷疼,可灸二十一壯。(《神農經》)大小便不通,灸三壯,轉胞灸隨年壯;又治水腫氣上下,灸百壯,《千金》云:兼三里、水分治鼓脹。(《玉龍賦》)兼照海、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又云:治小腸氣撮痛連臍,急瀉此穴,更於湧泉取氣甚妙;又云:兼百會、太衝、照海,治咽喉疾(《席弘賦》)陰交陽別定血暈。(《標幽賦》)兼三里,治中邪霍亂;又云:無子取陰交、石關之多。(《百證賦》)一傳:治腹內風寒走痛脹疼。
白話文:
陰交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針灸時,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可以艾灸一百壯,但孕婦不可灸。陰交穴主要用來治療衝脈病症,包括少腹衝心疼痛、小便不通、疝氣疼痛、陰部潮濕瘙癢、奔豚、腰膝拘攣,以及婦女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部瘙癢、產後惡露不止、臍周圍冷痛等。此外,還可以治療臍下冷痛,灸二十一壯。如果大小便不通,灸三壯,轉胞灸則隨年齡增減壯數。此外,陰交穴還可以治療水腫氣上衝下泄,灸一百壯。兼灸三里、水分穴可治療鼓脹。配合照海、曲泉、關元、氣海穴瀉法,可治療七疝小腹疼痛,效果極佳。對於小腸氣撮痛連臍的患者,急瀉陰交穴,再配合湧泉穴取氣,效果更佳。配合百會、太衝、照海穴,可治療咽喉疾病。陰交穴與陽別穴相配,可治療血暈。配合三里穴,可治療中邪霍亂。無子者,可多灸陰交、石關穴。也有人說,陰交穴可以治療腹內風寒導致的疼痛和脹痛。
神闕,在當臍中。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惡瘍,潰矢死不治。一曰:納炒乾淨鹽滿臍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也妙。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此穴在諸傢俱不言灸,只云禁針,《銅人》云:宜灸百壯。有徐平者,卒中不省,得桃源為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復不起,鄭糾云: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逾八十,向使徐平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為良,若灸至三五百壯,不唯愈疾,亦以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納鹽臍中,灸三壯,治淋病;又云:凡霍亂,納鹽臍中,灸七壯,並治脹滿。(《千金》)
白話文:
神闕穴灸治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央。可以用艾灸,灸三壯,但禁止針灸,因為針灸會導致惡瘡潰爛,並且無法治癒而死。
有人說:可以在肚臍上放滿炒過的乾淨鹽,再蓋上一片厚姜,灸一百壯,也可以用川椒代替鹽,效果也很好。
神闕穴可以治療以下病症:
- 陰證傷寒中風:失去意識,昏迷不醒。
- 腹中虛冷傷憊:腹部虛寒,體力虛弱。
- 腸鳴泄瀉不止:腸鳴腹瀉,無法止住。
- 水腫鼓脹:全身水腫。
- 小兒乳痢不止:嬰兒腹瀉不止。
- 腹大風癇:腹部脹大,抽搐發作。
- 角弓反張:四肢僵硬,頭後仰。
- 脫肛:肛門脫出。
- 婦人血冷不受胎者:婦女體寒,無法懷孕。
灸神闕穴可以治療這些病症,並且可以防止胎兒脫落。
很多醫書都沒有提到神闕穴可以灸,只說禁止針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卻說:神闕穴可以灸一百壯。
有一個叫徐平的人,突然中風昏迷,後來有人用艾灸神闕穴一百壯才醒過來,不過幾個月後又起不了床。
鄭糾說:他曾經有個親人中風,醫生用艾灸神闕穴五百壯才恢復,後來活到八十多歲。假如徐平當時灸到三百到五百壯,也許就能長命百歲。
所以,灸神闕穴的時候,一定要先放滿細鹽,然後再灸,灸得越多越好。如果灸到三百到五百壯,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如果只灸一點,可能暫時治好,但之後容易復發,那就難以救治了。
不過,夏天人體元氣集中在肚臍,不適合灸神闕穴。
放鹽在肚臍裡,灸三壯,可以治淋病;還有人說,凡是霍亂,放鹽在肚臍裡,灸七壯,也可以治療脹滿。
(《千金要方》)
水分,在臍上一寸,下脘下一寸,禁針,灸五壯,《甲乙經》曰:針一寸,孕婦不可灸。主治水病腹堅,黃腫如鼓,沖胸不得息,繞臍痛,腸鳴泄瀉,小便不通,小兒陷囟。若水病脹滿,堅硬不能食,灸之大良,日七壯至四百壯止,但不可針,針而水盡即死。腹脹水腫,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神農經》)治反胃吐食,灸二十壯;又治腹脹,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百壯;又霍亂轉筋入腹欲死,用四人持其手足,灸四五壯,自不動即勿持之,灸至十四壯。(《千金》)腹脹瀉此,兼三里、陰谷,利水消腫。(《太乙歌》)兼陰交、三里,治鼓脹。(《玉龍賦》)兼陰陵,能去水腫盈臍。(《百證賦》)兼氣海,治水腫。(《席弘賦》)兼建里,治肚腹浮腫脹膨膨。(《天星秘訣》)
白話文:
水分的穴位與治療
水分穴位於腹部,在肚臍上方一寸,下脘穴下方一寸。此穴禁針,但可以灸,每次灸五壯。
**《甲乙經》**中記載,針刺水分穴深一寸,孕婦則不可灸。
主治病症:
- 水病腹堅:腹部堅硬,有水腫。
- 黃腫如鼓:全身浮腫,像鼓一樣。
- 沖胸不得息:胸悶氣短,呼吸困難。
- 繞臍痛:肚臍周圍疼痛。
- 腸鳴泄瀉:腸鳴腹瀉。
- 小便不通:尿路不通暢。
- 小兒陷囟:小兒囟門凹陷。
治療方法:
- 水病脹滿:腹部脹滿,堅硬,不能進食,可用灸法治療,效果顯著。每日灸七壯,最多灸四百壯,但不可針刺,針刺後水腫消退會導致死亡。
- 腹脹水腫:可用灸法治療,每次灸十四至二十一壯。
其他書籍記載:
- **《千金》**記載,水分穴可治療反胃吐食,每次灸二十壯;亦可治療腹部脹滿,繞臍結痛,堅硬不能進食,每次灸百壯;還可治療霍亂轉筋,患者腹痛欲死,可用四人扶住四肢,灸四五壯,患者自行恢復則停止扶持,持續灸至十四壯。
- **《太乙歌》**記載,治療腹部脹滿、腹瀉,可配合三里、陰谷穴,有助於利水消腫。
- **《玉龍賦》**記載,治療鼓脹,可配合陰交、三里穴。
- **《百證賦》**記載,治療水腫盈臍,可配合陰陵穴。
- **《席弘賦》**記載,治療水腫,可配合氣海穴。
- **《天星秘訣》**記載,治療肚腹浮腫脹膨膨,可配合建里穴。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針八分,灸五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主治臍上厥氣堅痛,腹脹滿,寒穀不化,虛腫癖塊連臍,瘦弱少食,翻胃,小便赤。兼中脘,治腹堅。(《靈光賦》)兼陷谷,能平腹內腸鳴。(《百證賦》)
建里,臍上三寸,中脘下一寸,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一云:宜針不宜灸,孕婦尤忌之。主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鳴,嘔逆不食。主霍亂,腸鳴,腹脹,可針八分、瀉五吸、疾出針,日灸二七壯至百壯。《千金》云:兼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百證賦》)兼水分,治肚腹腫脹。(《天星秘訣》)
白話文:
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方一寸,臍上二寸。針刺八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要灸二七壯至百壯,但孕婦不可灸。主要治療臍上厥氣堅痛、腹脹滿、寒穀不化、虛腫癖塊連臍、瘦弱少食、翻胃、小便赤等症狀。與中脘穴合用,可治療腹堅。與陷谷穴合用,能平息腹內腸鳴。
建里穴位於臍上三寸,中脘穴下方一寸。針刺五分,留針十呼,艾灸五壯。也有人說建里穴宜針不宜灸,尤其是孕婦更應忌灸。主要治療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鳴、嘔逆不食等症狀。治療霍亂、腸鳴、腹脹等症狀時,可針刺八分,瀉法五吸,快速出針,每日艾灸二七壯至百壯。《千金方》記載,建里穴與內關穴合用,可掃盡胸中之苦悶。《百證賦》記載,建里穴與水分穴合用,可治療肚腹腫脹。
中脘,在臍上四寸,上脘下一寸。針八分,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主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吐瀉,寒熱不已,或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寒癖結氣。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脹滿,飲食不進不化,氣結疼痛雷鳴者,皆宜灸之。此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百病,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氣聚寒冷,灸呼,灸三壯。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難言,舌根急縮不食,涎出口瘡。兼中衝,堪攻舌下腫痛。(《百證賦》)
白話文: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上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針灸時,針刺八分深,艾灸七壯。也有說法是艾灸二七壯至百壯,但孕婦不可灸。主要治療心下脹滿、暴飲暴食消化不良、五膈五噎、噁心嘔吐不想吃飯、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嘔吐腹瀉、寒熱交替、讀書過度導致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寒癖結氣等症狀。凡是脾胃虛寒難忍、心下脹滿、飲食不進消化不良、氣結疼痛伴有雷鳴聲者,都適合灸中脘穴。中脘穴是腹部經脈交匯的穴位,所以凡是腹部疾病,都應該針對它進行治療。虛勞吐血、嘔吐不止、食慾不振、嗜睡等症狀,可以灸三百壯;還可治療腹脹水腫、氣聚寒冷,灸三壯。此外,中脘穴還可以治療咳嗽喘息、呼吸困難、吐沫舌頭伸出、舌下腫脹難以說話、舌根緊縮不食、口水流出、口瘡等症狀。配合中衝穴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舌下腫痛。
承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口禁不開,暴喑不能言,針三分徐徐引氣而出,及治任之為病,其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於為瘕聚。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小兒唇緊,灸三壯;又云:凡噦,令人惋恨,灸七壯,炷如小麥;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市,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八次下針。《千金》云瀉牙疼而即移。(《百證賦》)治頭項強。(《通玄賦》)
任脈流注及孔穴,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穴名),至咽喉(承漿穴),屬陰脈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銅人》)任即妊也,所謂生養之源,女子之主。(《入門》)
白話文:
承漿穴位於下巴前方,下嘴脣邊緣下方凹陷處。用針刺入兩分深,停留五個呼吸時間,然後點燃三個艾柱進行灸療。主要治療偏風引起的半身不遂、嘴歪眼斜、嘴巴無法張開和突然失聲等症狀。使用長度約三分的針慢慢引入氣息並排出,同時也可以治療任脈所引起的一些疾病,例如內部阻塞、男性患有的疝氣以及女性患有的積塊。此外,還可以治療偏風引起的嘴角抽搐和麪部浮腫,消除口渴且不停地喝水,口腔潰瘍或生瘡等病症。每天可以灸療七個艾柱到七十個艾柱停止,這樣可以使血液流通順暢,風邪會很快消失。如果小孩的嘴脣很緊繃,可以用灸療三次的方法來改善。另外,對於嘔吐的情況,讓人感到沮喪,可以灸療七個艾柱,每個艾柱大小像小麥粒一樣。根據「十三鬼穴」中的說法,這個穴位被稱作「鬼市」,能夠治療各種邪惡的精神障礙和癲癇發作,在第8次下針的時候纔有效果。「千金方」指出,這種方法可以立即緩解牙痛。
任脈是從身體底部開始向上延伸的一條經絡,經過腹部,上升到關元穴,最後達到喉嚨部位的承漿穴。它是所有陰性經絡的海洋之一,總共有24個穴位。任脈的名字來自於它的功能——生育和養育生命的源泉,對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頤前,承漿,一穴,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頷下,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膺上,天突,一穴,一名天瞿,一名五戶。在頤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針入五分、留三呼、針宜橫下不得低,可灸三壯。(《銅人》)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下巴前方,承漿穴,只有一穴,又名懸漿,又名天池。位於下巴前,嘴唇下方凹陷處,張開嘴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下巴下方,廉泉穴,只有一穴,又名舌本。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之上,舌根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胸骨上,天突穴,只有一穴,又名天瞿,又名五戶。位於下巴與喉結下方四寸處,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針刺方向應橫向向下,不可低頭,可灸三壯。
璇璣穴,只有一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陷中,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華蓋穴,只有一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紫宮穴,只有一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一名元見。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銅人》)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綱目》)在鳩尾上二寸。(《資生》)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禁不可針。(《入門》)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在鳩尾上一寸。(《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中,鳩尾,一穴,一名𩩲骭,一名尾翳。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量取一寸。此穴灸之,則令人少心力又健忘,且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故並禁針灸。(《銅人》)
白話文:
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穴,針入三分,可灸五壯。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穴,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禁針。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穴,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鳩尾穴位於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量取一寸,此穴禁針灸,灸之則令人少心力又健忘,且大難針,需大好手方可下針,否則取氣多,令人夭。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短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上脘,一穴,一名上管,一名胃脘。在巨闕下一寸三分,去蔽骨三寸。針入八分,先補後瀉,可灸二七壯至百壯。(《銅人》)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在臍上四寸。(《銅人》)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上下各四寸。(《資生》)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銅人》)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巨闕穴是心臟的募穴,位於鳩尾下方一寸處,鳩尾短的人,這個穴位會比較靠近鳩尾,一般人則在鳩尾下方一寸處。針灸時針刺六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得氣後瀉法,也可以灸七壯至七七壯。
上脘穴又稱上管穴或胃脘穴,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三分,距離蔽骨三寸處。針灸時針刺八分深,先補後瀉法,可以灸二七壯至百壯。
中脘穴又稱太倉穴,是胃的募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處。中脘穴位於心蔽骨與肚臍之間,上下各四寸。針灸時針刺八分深,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瀉法五個呼吸時間,也可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處,針灸時針刺五分深,留針十個呼吸時間,也可以灸五壯。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水分,一穴,一名分水,一名中守。在下脘下,臍上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針,針則水盡則斃。(《銅人》)
神闕,一穴,一名氣合。在臍中央。禁不可針,可灸百壯。(《銅人》)禁針者,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資生》)針則成水蠱病死。(《綱目》)中風不省人事,可灸百壯至五百壯,即蘇。(《資生》)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百壯。(《銅人》)
白話文:
下脘,是一個穴位,位於建里穴下方一寸。針灸時,針刺八分深,留針三呼,瀉氣五吸,可灸七壯至百壯。
水分,是一個穴位,又名分水或中守。位於下脘穴下方,臍上方一寸。針灸時,針刺八分深,留針三呼,瀉氣五吸。若患水病,灸此穴效果極佳,可灸七壯至百壯,但不可針刺,針刺會導致水盡而死。
神闕,是一個穴位,又名氣合。位於臍中央。嚴禁針刺,可灸百壯。針刺會導致臍中潰瘍,糞便流出而死。針刺還會導致水蠱病而死。中風昏迷不醒時,可灸百壯至五百壯,即可蘇醒。
陰交,是一個穴位,位於臍下方一寸。針灸時,針刺八分深,得氣即瀉,可灸百壯。
氣海,一穴,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陰交下五分,臍下一寸五分。(《銅人》)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一切氣疾皆灸之。(《資生》)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可灸百壯,(《銅人》)針入一寸二分,灸三十壯,年高者百壯。(《入門》)
石門,一穴,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三焦之募也。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可灸二七壯至百壯。婦人不可針,針終身絕子。(《銅人》)
關元,一穴,一名丹田,一名大中極。小腸之募也。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百壯至三百壯。(《銅人》)一云:針入二寸,可灸三十壯至三百壯。(《入門》)
白話文:
"氣海"穴,位於陰交穴下五分,肚臍下一寸五分,共有三個別名,分別為脖胦、下肓。氣海是男性生命能量聚集的地方,對於各種與氣相關的疾病,可以進行灸療。針刺深度以入八分為宜,得到氣感後即行洩法,灸療可使用一百壯。對於年長者,灸療可達百壯。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二寸,有三個別名,分別為利機、精露。它是三焦的募穴。針刺深度以入五分為宜,灸療可使用二十七壯到一百壯。對於女性來說,此穴不可用針,否則會導致終身不孕。
"關元"穴,又稱丹田、大中極,是小腸的募穴。針刺深度以入八分為宜,留針三呼,施行洩法五吸,灸療可使用一百壯至三百壯。另外有一種說法指出,針刺深度以入二寸為宜,灸療則可使用三十壯至三百壯。
中極,一穴,一名氣原,一名玉泉,膀胱之募也。在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則有子也。(《銅人》)一云:針入一寸二分,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入門》)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橫骨之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銅人》)在中極下一寸,臍下五寸。(《入門》)針入二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一云:針入一寸半,灸五壯。(《入門》)
會陰,一穴,一名屏翳。在兩陰間。(《銅人》)在肛門之前,前陰後兩陰間。(《入門》)針入二寸,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中極穴位,又名為氣原和玉泉,是膀胱經的重要穴位之一。它位於關元下方的一寸處,也就是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用針刺入八分深,停留十分鐘,當感到氣感時就應該放血,可以艾灸一百到三百次。對於女性來說,如果想要避孕,可以用此穴位進行四次針灸治療,每次針灸都可能會懷孕。
曲骨穴位,又名為回骨,在大腿根部上方,靠近生殖器的地方,有一個凹陷且能夠感受到脈搏跳動的地方。這個穴位位於中極下方的一寸處,也就是肚臍下方五寸的位置。用針刺入二寸深,可以艾灸七到七十次。
會陰穴位,又名為屏翳,位於男性尿道口與直腸之間,或者是在女性外陰與直腸之間。用針刺入二寸深,可以艾灸三次。 以上就是關於這三個穴位的基本介紹以及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古籍中的記載,並沒有經過科學研究證明其療效,因此在實際應用上還需謹慎考慮。
督脈(共二十八穴)
長強,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主治腰脊脊強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難,腸風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蝕,洞泄、失精,嘔血,小兒囟陷,驚癇瘛瘲,脫肛瀉血,此穴為五痔之本。一經驗: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治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為佳;又下漏五痔,疳蟲食下部,針三寸,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日三十壯至七日止,但不及針;又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千金翼》)兼承山,灸痔最妙。(《玉龍賦》)連大杼行針,治小腸氣痛;又云: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長強。(《席弘賦》)兼百會穴,專治脫肛;又云:針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百證賦》)百會龜尾治痢疾。(《靈光賦》)兼大敦,治小腸疝氣。(《天星秘訣》)
白話文:
督脈(共有28個穴位) 長強,在脊椎底部,趴在地上就可以找到它。主要治療腰部和背部僵硬無法彎腰或抬頭,精神疾病,排尿困難,腸風出血,五種痔瘡和淋症,下體潰瘍,腹瀉、失眠,嘔血,小兒頭蓋凹陷,驚厥抽搐,脫肛流血等症狀。這個穴位是五種痔瘡的根本所在。一個經驗表明,它可以用來治療年輕人夏季消瘦的症狀,鍼灸效果最好。治療紅白色下痢症狀時,可以對窮骨頭進行一百次艾灸,並且越多越好;也可以用於治療下身漏水、五種痔瘡以及寄生蟲感染導致的下體疼痛,用針刺入3釐米深,趴在地上找尋痛點作爲標準,艾灸的效果也很不錯,每天做30到70次艾灸,持續一週即可停止,但是不如鍼灸有效果。還可以通過艾灸尾翠骨來治療脫肛問題,這種方法非常神奇,《千金方》將其稱爲龜尾就是指窮骨頭。同時配合使用承山穴進行艾灸對於治療痔瘡有很好的療效。如果連續刺激大杼穴並施加鍼灸,可以幫助緩解小腸氣痛的問題。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小孩長時間患有脫肛病症的話,應該首先對其進行百會穴的艾灸然後再對其實施長強穴的艾灸。與百會穴相配伍能夠專門治療脫肛問題。還有人說,鍼灸長強穴和承山穴有助於治療腸風引起的新的血液流失情況。百會穴和龜尾穴都可以用來治療痢疾。與大敦穴相配伍則可用於治療小腸疝氣。這是根據《天星祕訣》中的記載。
腰俞,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針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針五分,灸七七壯。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舉動,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強急不能坐臥,灸隨年壯。溫瘧汗不出,婦人經閉溺赤,灸後忌房勞強力。腰卒痛,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者即止。(《千金》云),兼環跳燒針,治冷風冷痹。
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一曰:針三分,灸二十七壯,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絕子。主治腎虛腰痛,赤白帶下,男子泄精耳鳴,手足冷痹,攣疝,驚恐頭眩,頭痛如破,身熱如火,骨蒸汗不出,痎瘧,瘛瘲,裡急腹痛。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柱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隨年壯良;丈夫痔漏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此挾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治腰痛,可灸七壯。(《神農經》)治老人便多,兼腎俞著艾。(《玉龍賦》)兼肝俞,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末。(《標幽賦》)一俗傳:以此穴灸寒熱多效。
白話文: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艾灸五壯。另外,也可以針刺五分,艾灸七七壯。主要治療腰脊疼痛,無法彎腰抬頭活動,腰部以下至腳部冰冷麻木,肌肉僵硬無法坐立,艾灸的壯數依年齡增加。治療溫瘧汗出不來,婦女月經閉止、小便發紅,艾灸後忌房事勞累和用力。腰部突然疼痛,可在窮骨(骶骨)上方一寸處艾灸七壯,疼痛即可止住。《千金要方》記載,針灸環跳穴,可以治療冷風寒痹。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需伏著身體才能取穴。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膝蓋疼痛、無法屈伸,風寒痹痛、肌肉麻木、筋絡攣縮、無法行走。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需伏著身體才能取穴。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三壯。另外,也可以針刺三分,艾灸二十七壯,但二十歲以上的人艾灸此穴可能會導致不孕。主要治療腎虛腰痛,赤白帶下,男性遺精耳鳴,手腳冰冷麻木,攣疝,驚恐頭暈,頭痛如裂,身體發熱如火,骨蒸汗出不來,痎瘧,瘛瘲,裡急腹痛。腰痛到無法活動的患者,可以讓患者站直,用竹杖抵住地面,量到肚臍的位置,再用竹杖量到背脊的位置,在竹杖頂端處艾灸,壯數依年齡增加。男性痔瘡、肛門脫出、不能進食、長期腹瀉,女性月經量多、帶下淋濁、赤白帶下,都可以艾灸命門穴,每次艾灸需在命門穴兩側各一寸,橫三寸的範圍內。治療腰痛,可以艾灸七壯。《神農本草經》記載,命門穴可以治療腰痛。《玉龍賦》記載,命門穴可以治療老人便多,配合腎俞穴艾灸效果更佳。《標幽賦》記載,命門穴配合肝俞穴,可以使瞎子恢復視力。《民間傳說》中,命門穴艾灸對寒熱症都有效。
懸樞,在十三椎節下,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五壯。主治腰強不得屈伸,腹中積氣上下疼痛,水穀不化,瀉痢不止。
脊中,在十一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禁灸,灸則令人僂。主治風癇癲邪,腹滿不食,五痔積聚下痢,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則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無妨。
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禁灸,灸之令人腰背傴僂。一傳:云此穴能退熱進飲食,可灸三壯,常用常效,未見傴僂。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五壯。主治癲疾驚狂,脊強風癇,目上視。兼水道專治脊強。(《百證賦》)
白話文: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五壯。主治腰部強直不能彎曲伸展、腹部積氣上下疼痛、水谷不消化、瀉痢不止。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的間隙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禁灸,灸會導致駝背。主治風癇、癲邪、腹脹不食、五痔積聚下痢、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次如廁肛門疼痛難忍,灸之亦無妨。
中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的間隙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禁灸,灸會導致腰背彎曲。有一種說法稱此穴能退熱促進飲食,可以灸三壯,常用常效,未見彎曲現象。
筋縮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的間隙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或五壯。主治癲疾、驚狂、脊柱強直、風癇、目視上仰。兼治水道,專治脊柱強直。(《百證賦》)
至陽,在七椎節下問,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食,少氣難言,胸脅支滿,羸瘦身黃,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寒熱解㑊。一云:灸三壯,治喘氣立已。治寒熱脛酸,四肢重痛,咳嗽,可灸三壯至七壯。(《神農經》)卻疸治神疲。(《玉龍賦》)
靈臺,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主治今俗以灸氣喘不能臥,及風冷久嗽,火到便愈。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針。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兼心俞,治風癇常發自寧。(《百證賦》)
白話文:
至陽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直疼痛、胃寒不食、氣短難言、胸脅脹滿、消瘦發黃、下肢痿軟酸痛、四肢沉重疼痛、寒熱交替。據說灸三壯可以治療喘氣,灸三至七壯可以治療寒熱交替、下肢酸痛、四肢沉重疼痛、咳嗽。
靈臺穴位於第六節胸椎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該穴並未記載於《甲乙經》,出於《氣府論注》。主治現代人以灸治氣喘不能平臥以及風寒久咳,火氣一到便能痊癒。
神道穴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灸五壯。據說可以灸七七壯至一百壯,但禁止針刺。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瘧疾、憂愁、健忘、心悸、牙關緊閉、張口不開、小兒風癇抽搐,灸七壯可治風癇經常在夜間發作。配合心俞穴,可以治療風癇經常在夜間發作。
身柱,在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治咳嗽,可灸十四壯。(《神農經》)能蠲嗽除膂痛。(《玉龍賦》)兼本神穴,治癲疾妙。(《百證賦》)同陶道、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法。一傳:治四時傷寒。
陶道,在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針三分。主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兼身柱、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乾坤生意》)兼中膂俞,治歲熱時行。一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
白話文:
身柱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患者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灼五壯。也有人說灸七七壯。主治腰脊疼痛、癲癇發作、狂躁欲殺人、瘛瘲、發熱胡言亂語、見鬼、小兒驚癇。治療咳嗽,可灸十四壯。《神農經》記載。身柱穴可以緩解咳嗽,消除腰背疼痛。《玉龍賦》記載。身柱穴同時也是本神穴,治療癲癇效果顯著。《百證賦》記載。身柱穴與陶道、肺俞、膏肓穴共同使用,治療虛損、五勞七傷,療效顯著。《一傳》記載:身柱穴可以治療四季傷寒。
陶道穴位於第一節椎骨下方,患者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灼五壯。也有人說針刺三分。主治瘧疾、寒熱交替、腰脊強直、胸悶、汗出不來、頭重眼昏、瘛瘲、神志恍惚、心情不悅。《乾坤生意》記載。陶道穴與身柱、肺俞、膏肓穴共同使用,治療虛損、五勞七傷。《乾坤生意》記載。陶道穴與中膂俞穴共同使用,治療夏季流行熱病。《一傳》記載:陶道穴擅長退骨蒸熱。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云:以年為壯。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痎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一云:能瀉胸中之熱及諸熱氣,若灸寒熱之法,先大椎,次長強,以年為壯數。一云:治身痛,寒熱,風氣痛。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壯,斷根不發。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又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三分瀉之。又治氣短不語,灸隨年壯。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百勞止虛汗。(《玉龍賦》)治小兒急慢驚風。(《神農經》)治諸虛寒熱,灸此。竇太師治熱不至肩。(《捷徑》云),時傳:以此治百病。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第一節頸椎的下方凹陷處,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的時間,灸艾條則灸五壯。也有人說,灸艾條的壯數應該根據年齡來決定。大椎穴是人體骨骼的會穴,對於骨骼方面的疾病,可以用艾灸來治療。它主治五勞七傷導致的乏力、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久治不愈的瘧疾、肺部脹滿、嘔吐、上氣、背部僵硬、脖子僵硬無法轉頭等症狀。也有人說,大椎穴可以瀉去胸中的熱氣和各種熱邪,如果要灸寒熱病,應先灸大椎穴,再灸長強穴,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還有記載說,大椎穴可以治療全身疼痛、寒熱、風邪引起的疼痛等。此外,大椎穴也能治療鼻衄不止,灸二十至三十壯可以徹底治愈。對於反覆發作的瘧疾,可以在發病前灸大椎穴,一直灸到發病時,總共灸一百壯,就能治愈。還有記載說,對於各種煩熱、時疫、溫病,灸大椎穴一百壯,並針刺三分瀉之,可以有效治療。另外,大椎穴也能治療氣短不語,灸的壯數根據年齡來決定。還可以治療頸部癭瘤,灸一百壯,並在左右兩邊各偏離一寸半的地方,向下各灸三十壯。對於百勞虛汗,也可以用大椎穴來治療。此外,大椎穴還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以及各種虛寒熱症。竇太師用大椎穴來治療熱邪不到肩膀的疾病。時傳說,大椎穴可以治療百病。
啞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啞。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暴死,不省人事。兼關衝,治舌緩不語為緊要。(《百證賦》)
風府,在項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則令人喑。主治中風舌緩,暴喑不語,振寒汗出,身重偏風、半身不遂,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鼻衄咽痛,狂走悲恐驚悸欲自殺。一云:主瀉胸中之熱,與大杼、缺盆、中府同。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風傷項急求風府。(《通玄賦》)一傳: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邪病臥冥冥不自知,風府主之;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枕,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六次下針。(《千金》云)
白話文:
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五分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二分,不可過深,禁用灸法,灸之會使人失聲。主治頸項僵硬不能說話、諸陽熱盛、鼻血不止、脊柱強直反折、瘛瘲癲癇、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昏迷不醒、暴死等症狀。配合關衝穴,可治舌頭遲緩不能說話。
風府穴位於項後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禁用灸法,灸之會使人失聲。主治中風舌頭遲緩、突然失聲、畏寒汗出、身體沉重偏風、半身不遂、傷風頭痛、頸項僵硬不能回頭、頭昏眼花、反覆觀看、鼻出血咽喉疼痛、狂躁不安、恐懼驚悸欲自殺等症狀。一說,可瀉胸中熱,與大杼、缺盆、中府穴同治。風府、風池穴易於尋找,可治傷寒百病。又說,陽明病兩日可取風府穴。又說,風府穴難找,需用心感受針刺深度,若膀胱氣未散,可在足三里穴尋找。風寒侵襲頸項僵硬可取風府穴。一傳說,可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昏迷不醒、不知自己得病,可取風府穴。又十三鬼穴中,風府穴名鬼枕,可治百邪癲狂,需在第六次下針。
腦戶,在枕骨下,強間後一寸五分,入髮際二寸。禁針灸,針中腦戶入腦立死、亦不可灸,令人喑。
強間,在後項後一寸主分。針二分,灸五壯。一曰:禁灸。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狂走。兼豐隆治頭痛難禁。(《百證賦》)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二分,灸五壯。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容豆許,直兩耳尖。針二分,灸五壯。《甲乙經》曰: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滯,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針此二分,得氣即瀉;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史記》載:治頭風,可灸三壯,小兒脫肛,可灸三壯至五壯,艾炷如小麥。(《神農經》)兼囟會,治卒暴中風。(《玉龍賦》)兼龜尾,治痢疾。(《靈光賦》)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又云:兼太陽、照海、陰交,治咽喉疾。(《席弘賦》)
白話文:
腦戶位於枕骨下方,強間後方一寸五分,進入髮際二寸。禁止針灸,針入腦戶會直接穿透腦部導致死亡,也不能灸,會使人失聲。
強間位於後項後方一寸主分。針二分,灸五壯。也有人說禁灸。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心煩意亂、嘔吐涎沫、狂躁不安。配合豐隆穴治療難以忍受的頭痛。
後頂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之上。針二分,灸五壯。主治頸項僵硬疼痛、額顱上疼痛、偏頭痛、怕風、頭昏眼花看不清。
百會位於前頂後方一寸五分,頭頂正中央容納一粒豆子大小,與兩耳尖連線。針二分,灸五壯。《甲乙經》記載:針三分,灸三壯。也有人說:灸頭頂,不能超過七七壯。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不利、口緊閉合、過度悲傷哭泣、偏風半身不遂、風癇、突然昏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瘧疾、婦女血風、產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治不愈。也有人說:百病皆治,宜針二分,得氣即瀉;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再用三稜針在周圍放血,用井花水沖洗,使氣流通暢,否則恐火氣上壅,導致目暗。也有人說:治療悲傷欲死、四肢冰冷、氣息將絕、身體口溫,可以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就能蘇醒。扁鵲曾用此方法治療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史記》記載:治療頭風,可以灸三壯;治療小兒脫肛,可以灸三壯至五壯,艾炷如小麥大小。《神農經》記載。配合囟會穴,治療突然發作的中風。《玉龍賦》記載。配合龜尾穴,治療痢疾。《靈光賦》記載。小兒脫肛長期不愈,先灸百會後灸尾骶;也有人說,配合太陽、照海、陰交穴,治療咽喉疾病。《席弘賦》記載。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神農經》)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針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二七壯至七七壯。主治腦虛冷痛,頭風腫痛,項痛,飲酒過多,頭皮腫,風癇,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昏不識人,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即頭風永除。治頭風疼痛,可灸三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神農經》)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千金》云:兼百會,治卒暴中風。(《玉龍賦》)連玉枕療頭風。(《百證賦》)
白話文: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處的骨陷中,針刺深度二分,灸灼五壯,或灸灼七七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可灸灼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若與水溝穴配合使用,則可治療面腫虛浮。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陷中,針刺深度二分,灸灼五壯,或灸灼二七壯至七七壯。主治腦虛冷痛、頭風腫痛、項痛、飲酒過多、頭皮腫、風癇、清涕。另有記載,可治療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昏不識人,可灸灼二七壯至七七壯。初次灸灼時無痛感,病症消失後會感到疼痛,疼痛即停止灸灼。若為鼻塞,灸灼四日後逐漸減退,七日後徹底痊癒。針刺二分深,留針三呼,得氣後即瀉氣。頭風伴隨白屑、嗜睡,針刺效果更佳。針刺完畢後,以細鹽與麻油混合塗抹髮根處,可永久消除頭風。治療頭風疼痛,可灸灼三壯;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可灸灼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囟會穴主治邪病鬼癲,又名鬼門。千金方記載,與百會穴配合使用,可治療猝發中風。玉龍賦記載,與玉枕穴配合使用,可治療頭風。
上星,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主治頭風頭痛,頭皮腫,面虛惡寒,痎瘧。寒熱汗不出,鼻血臭涕,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鼻中瘜肉,灸二百壯;又云:兼大椎,灸瘧至發時令滿百壯,炷如黍米;又治鬼魅,灸百壯;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癲狂,當在第十次下針。治頭風鼻淵。(《玉龍賦》)
神庭,在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際邊是穴,發低者,高二、三分,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癲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止。主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癲疾,角弓反張、目上視不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目淚,煩滿喘渴,驚悸不得安寢,專理頭風。(《玉龍賦》)
白話文:
上星穴位于鼻梁直上,进入发际一寸凹陷处,可容纳一颗豆子。针刺三分,留针六次呼吸,灸五个壮。也有人说,可以用三棱针放血,以泻去诸阳热气。主治头风头痛、頭皮肿胀、面部虚寒、疟疾、寒热交加不出汗、鼻出血、鼻涕臭、鼻塞闻不到香味、目眩眼痛、看不远等。用细三棱针刺上星穴,可以宣泄诸阳热气,防止热气上冲头目。鼻中瘜肉,灸二百壮。也有人说,配合大椎穴灸治疟疾,在发病时灸满百壮,艾炷如黍米大小。还能治疗鬼魅,灸百壮。上星穴也是十三鬼穴之一,被称为鬼堂,主治百邪、癫狂,应该在第十次下针时针刺此穴。还能治疗头风、鼻渊。
神庭穴位于鼻梁直上,进入发际五分,发际高的人,穴位就在发际边缘,发际低的人,穴位高出二、三分。灸三壮,禁针,针刺会让人癫狂、目失明。也有人说,灸七壮至三七壮止。主治发狂登高乱跑、风痫癫疾、角弓反张、向上看认不出人、头风、鼻渊、流鼻涕不止、头痛流泪、胸闷气喘、口渴、心悸不安等,专门治疗头风。
素髎,在鼻端準頭。針一分,禁灸。主治鼻中瘜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喎噼衄血。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
水溝,在鼻下人中陷中。針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氣遍身浮腫,瘟疫,口眼喎噼,俱宜針之,若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一云:水氣腫病,但宜針此三分,徐徐出之,以泄水氣,若針他穴,水盡則死。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炷如小麥。(《神農經》)兼曲池穴,治痿僕;又云:兼委中穴,治腰脊閃痛;又云:合大陵頻瀉之,全除口氣。(《玉龍賦》)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席弘賦》)此穴為鬼市,治百邪癲狂,此當在第一次下針,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鬼擊卒死者,須即灸之。《千金》云:兼前頂,治面腫虛浮。(《百證賦》)水溝兼間使,治邪癲。(《靈光賦》)
白話文:
素髎、水溝穴位解說:
素髎
位於鼻尖的準頭處。針刺深度為一分,禁止灸灼。主要用於治療鼻腔息肉不消、呼吸困難、流鼻涕、鼻塞、鼻出血等症狀。
此外,也可以用三稜針刺出血來治療因過量飲酒或酸性食物造成的風寒。
水溝
位於鼻下人中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六次呼吸,得氣後立即出針。灸灼時,使用如小麥大小的艾炷,灸灼三至七壯,灸灼範圍不可超過針刺範圍。
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噤、牙關緊閉、昏迷、癲癇發作、消渴症、全身浮腫、瘟疫、口眼歪斜等症狀。
特殊功效:
- 對於因風寒引起的臉部水腫,針刺水溝穴可以排出積水,迅速治癒。
- 對於水腫病患,僅針刺水溝穴三分,緩慢出針,可以排出水氣。若針刺其他穴位,水氣排出後會導致死亡。
- 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灸灼三壯,艾炷如小麥大小。
其他相關資訊:
- 《玉龍賦》記載:水溝穴配合曲池穴,可以治療痿僕;配合委中穴,可以治療腰脊閃痛;配合大陵穴頻頻瀉氣,可以去除口臭。
- 《席弘賦》記載:人中穴治療癲癇最有效,十三鬼穴不可輕忽。
- 《千金》記載:水溝穴配合前頂穴,可以治療臉部浮腫。
- 《百證賦》記載:水溝穴配合間使穴,可以治療癲狂。
總結:
水溝穴是治療中風、癲癇、水腫等病症的重要穴位,素髎穴則主要針對鼻部疾病。需要注意的是,針灸治療需由專業醫師操作,不可自行嘗試。
兌端,在上唇端。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主治癲癇吐沫,齒齦痛,消渴衄血口噤,口瘡臭穢不可近。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百證賦》)
齦交,在唇內上齒縫中。針三分,逆針之,灸三壯。主治面赤心煩痛,鼻生瘜肉不消,頭額中痛,頸項強,目淚多眵赤痛,牙疳腫痛,小兒面瘡久癬不除,點烙亦佳。專治鼻痔。(《百證賦》)
督脈流注及孔穴,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中行凡二十七穴。(《銅人》)督之為言都也,陽脈都會,男子之主也。(《入門》)
白話文:
兌端:位於上嘴脣尖端。用針刺三分深,停留六次呼吸時間,艾灸三次,火堆大小像大麥一樣。主治癲癇症狀、口腔潰瘍、牙周病等疾病。
齒交:位於上下牙之間的縫隙中。用針刺三分深,反向刺入,艾灸三次。主治面部紅熱、心煩意亂、鼻子長息肉、頭部疼痛、頸部僵硬、眼睛發炎、牙齒感染等病症。
督脈是從身體底部開始的一條主要經絡,與脊椎相連接,在背部向上延伸到風府穴,進入大腦,再沿著前額上升到鼻子和眉骨之間。督脈共有27個穴位,被稱作“陽脈之海”,對男性有重要影響。
督脈的意思是指所有陽氣會聚的地方,它是男性的主宰之一。
鼻下,素髎,一穴,一名面正。在鼻柱上端。一云:準頭。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中直唇取之。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風水面腫針此穴,即愈。(《銅人》)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一云:在上唇中央尖尖上。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銅人》)在唇內齒上縫中央。(《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入門》)
額上,神庭,一穴,在額前直鼻上入髮際五分。可灸七壯,禁不可針。(《入門》)
上星,一穴,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銅人》)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也。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不宜多灸。(《銅人》)
白話文:
鼻樑下方,有個穴位叫素髎,又稱面正,位於鼻柱最頂端,也有人說在鼻尖。針刺深度三分,不可灸。
人中部位有個穴位叫水溝,又稱人中,位於鼻柱下方人中穴,在唇中直線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個呼吸,可灸三壯。風面腫脹針刺此穴即可痊癒。
嘴唇上端有個穴位叫兌端,位於上唇中央尖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可灸三壯。
嘴唇內側齒齦縫中有一個穴位叫齦交。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額頭上有個穴位叫神庭,位於額頭正中,鼻樑直上髮際五分處。可灸七壯,不可針刺。
額頭上神庭穴後方髮際一寸處有個穴位叫上星,位於額顱正中,鼻樑直上髮際一寸的凹陷處,容下一粒豆子大小。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可灸三壯,不宜多灸。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止灸,禁不可針。(《銅人》)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入一分,可灸二壯至七七壯。(《銅人》)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銅人》)
頂後,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囟會穴位於上星後一寸陷處,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一開始灸不會痛,病癒後就會痛,痛了就停止灸針,此穴不可針刺。前頂穴位於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入一分,可灸二壯至七七壯。百會穴位於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一粒豆子,此穴又名三陽五會、天滿,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所有灸頭頂的穴位,都不宜超過七七壯,因為頭頂皮膚薄,灸太多容易受傷。頂後穴又名交沖,位於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入三分,可灸五壯。強間穴又名大羽,位於後頂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禁不可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銅人》)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入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宛中。(《銅人》)在項後髮際上一寸,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針入二分,禁不可灸。(《銅人》)
啞門,一穴,一名舌腫,一名舌厭。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銅人》)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去風府一寸。(《資生》)針入二分,禁不可灸,令人啞。(《銅人》)
背脊,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隨年為壯。(《銅人》)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則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為可信,盡依其言,當骨節灸之。(《資生》)椎皆作節,下皆作外。(《入門》)
白話文:
「腦戶」這個穴位,又稱「匝風」、「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禁止針刺,會導致失聲,可以灸七壯,但也不可隨意灸。「風府」這個穴位,又稱「舌本」,位於項入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宛中,也可以在項後髮際上一寸,說話時肉會鼓起,停止說話時肉會落下。針刺深度為二分,禁止灸。「啞門」這個穴位,又稱「舌腫」、「舌厭」,位於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宛宛中,與舌本相連,仰頭取之,也位於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距離風府一寸。針刺深度為二分,禁止灸,會導致失聲。「背脊」是大椎穴,位於項後第一椎上陷中。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三呼,瀉五吸。灸時,應根據年齡決定灸壯數。灸椎骨時,應灸骨節突出處,灸在骨節下方則無效。魚肉骨參可作為參考,灸時應遵循其指示,在骨節處灸之。椎皆作節,下皆作外。
陶道,一穴,在項後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針。(銅人)
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可灸五壯,禁不可針。(《銅人》)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禁不可灸。(《銅人》)
白話文:
「陶道」穴位於項後大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身柱」穴位於第三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神道」穴位於第五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針。「靈臺」穴位於第六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可灸五壯,禁針。「至陽」穴位於第七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筋縮」穴位於第九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脊中」穴又名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椎節下方,俯下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禁灸。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背部中行,自項中央直脊至命門穴與臍相對,若取一杖,正身立地,以杖從地起量至臍切斷,卻移向後量脊,杖頭盡處是命門穴也。(《綱目》)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一名髓空。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銅人》)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開,然後巧取,乃得真穴。(《綱目》)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銅人》)
白話文: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命門穴又名屬累,位於背部正中線上,從項部中央沿脊柱直下,與臍相對,可利用一根杖子從地面量至臍部,再向後量到脊柱,杖頭所指即為命門穴。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又名背解、髓孔、腰柱、腰戶、髓空,取穴時需挺身伏地,舒展身體,兩手交叉支撐額頭,全身放鬆,方能準確取穴。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在脊骶端下陷中,伏地取之,乃得其穴。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十壯至二百壯。(《銅人》)
白話文:
"長強"是一個穴位,又名氣之陰郄,是督脈別絡的一部分。它位於脊椎底部凹陷處,俯臥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爲2分,停留時間約爲7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用火療的方式進行30到200壯的操作。(出自《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