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8)

1. 別穴

不出於《銅人》,而散見諸書,故謂之別穴。《入門》

神聰,四穴,在百會左右前後四面各相去各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入三分。

膝眼四穴,在膝蓋骨頭下兩旁陷中,主膝臏痠痛。針入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

旁廷二穴,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當,乳後二寸陷中,俗名注布,舉腋取之。主卒中惡、飛屍遁疰、胸脅滿。針入五分,灸五十壯。

長杏,二穴,在脅臍旁相去各五寸,一名循元,主泄痢不嗜食。可灸三十壯。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三宗骨。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腸繞,二穴,挾玉泉相去二寸。主大便閉。灸隨年數。

環岡,二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紋間,主大小便不通。灸七壯。

八關,八穴,在手十指間。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刺出血,即愈。

闌門,二穴,在玉莖旁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趾節下橫紋。一云:在足大趾、次趾下中節橫紋當中。主心腹痛及疝痛欲死。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極妙。

胞門、子戶,各一穴,胞門在關元左旁二寸,子戶在關元右旁二寸。俱主婦人無子。各灸五十壯。

金津玉液,二穴,在舌下兩旁脈。主舌腫喉痹。以三稜針出血即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第二節尖上。可灸九壯如下法。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指二節尖上。治眼疾及爛弦風。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太陽二穴,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治頭風及偏頭痛。針出血。一云:即瞳子髎也。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針入二分。一云:即上星穴也。

眉沖,二穴,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主五癇、頭痛鼻塞。針入二分,不可灸。

營池,二穴,在足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一名陰陽穴。主赤白帶下。針入三分,灸三十壯。

漏陰,二穴,在足內踝下五分微有動脈。主赤白帶下。針入一分。灸三十壯。

中魁,二穴,在手中指第二節尖上。主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以口吹火滅。

血郄,二穴,即百蟲窠。在膝內廉上膝三寸陷中。主腎臟風瘡。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止。

腰眼,二穴,令病人解去上體衣服,於腰上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穴,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灸之,瘵蟲或吐出或瀉下,即安。此法名:遇仙灸,治瘵捷法也。(《丹心》)先一日點定腰眼穴,至半夜子時交癸亥日期,便灸七壯,若灸九壯至十一壯尤妙。(《醫鑑》)

通關,二穴,在中脘旁各五分。主五噎。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此穴一針有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綱目》)

白話文:

這些穴位不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而是散見於各類醫書,因此稱之為「別穴」。《醫學入門》記載:

神聰穴,共四個,在頭頂百會穴的上下左右,各距離一寸的位置。主要治療頭風、頭暈目眩、癲癇、精神錯亂等症狀。針刺入三分深。

膝眼穴,共四個,在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主要治療膝蓋骨痠痛。針刺入五分深,留針約三口呼吸的時間,不可使用灸法。

旁廷穴,共兩個,在腋下第四肋骨間,高度與乳頭相當,乳頭後方兩寸的凹陷處,俗稱注布穴,需要抬起手臂才能取穴。主要治療中風昏厥、類似傳染病引起的怪病、胸脅脹滿等症狀。針刺入五分深,可灸五十壯。

長杏穴,共兩個,在肚臍兩側旁開五寸的位置,又名循元穴,主要治療腹瀉、食慾不振。可灸三十壯。

下腰穴,共一個,在骶骨(尾椎骨)正中央上方,又名三宗骨。主要治療痢疾、大便帶膿血。可灸五十壯。

腸繞穴,共兩個,在玉泉穴(舌下繫帶)兩側旁開兩寸處。主要治療便秘。灸的次數隨年齡而定。

環岡穴,共兩個,在小腸俞穴下方兩寸的橫紋之間,主要治療大小便不通暢。灸七壯。

八關穴,共八個,在雙手十指指縫之間。主要治療高熱、眼睛疼痛、眼球突出。針刺出血即可治癒。

闌門穴,共兩個,在陰莖根部旁開兩寸處。主要治療疝氣發作時疼痛欲絕。針刺入二寸半深,灸十四壯。

獨陰穴,共兩個,在足部第二趾指關節下方的橫紋處。另有一說在足部大拇趾和第二趾下方中間指節的橫紋處。主要治療腹痛、疝痛劇烈。在正中間灸五壯,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效果極佳。

胞門穴子戶穴,各一個,胞門穴在關元穴左側旁開兩寸處,子戶穴在關元穴右側旁開兩寸處。均主要治療婦女不孕。各灸五十壯。

金津穴玉液穴,共兩個,在舌頭下方兩側的脈絡處。主要治療舌頭腫脹、咽喉腫痛。用三稜針刺出血即可治癒。

大骨空穴,共兩個,在手部大拇指第二指節尖端處。可以灸九壯,方法如下所述。

小骨空穴,共兩個,在手部小指第二指節尖端處。主要治療眼疾和眼瞼潰爛。灸九壯,用口吹氣將火吹滅。

太陽穴,共兩個,在兩側額角眉毛後方的紫色血管處。主要治療頭風和偏頭痛。針刺出血。另有一說即是瞳子髎穴。

明堂穴,共一個,在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的位置。主要治療頭風、鼻塞、多鼻涕。針刺入二分深。另有一說即是上星穴。

眉沖穴,共兩個,又名小竹當。在兩側眉頭直上進入髮際線處。主要治療癲癇、頭痛、鼻塞。針刺入二分深,不可使用灸法。

營池穴,共兩個,在足部內踝前後兩側的凹陷脈絡中,又名陰陽穴。主要治療赤白帶下。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三十壯。

漏陰穴,共兩個,在足部內踝下方五分處,有微弱的動脈搏動。主要治療赤白帶下。針刺入一分深,可灸三十壯。

中魁穴,共兩個,在手中指第二指節尖端處。主要治療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用口吹氣將火吹滅。

血郄穴,共兩個,即百蟲窠。在膝蓋內側上方三寸的凹陷處。主要治療腎臟引起的皮膚瘡瘍。針刺入二寸半深,灸十四壯即可停止。

腰眼穴,共兩個,讓病人脫去上衣,在腰部兩側微凹陷處即為腰眼穴,讓病人站立用筆點定穴位,然後讓病人躺下,面部朝下,每次灸小艾柱七壯,體內寄生蟲可能會吐出或腹瀉排出,病症即可痊癒。此方法稱為「遇仙灸」,是治療寄生蟲的快速方法。(出自《丹心》)在選定腰眼穴後,在半夜子時交癸亥的日期,灸七壯,如果灸九壯至十一壯,效果更好。(出自《醫鑑》)

通關穴,共兩個,在中脘穴旁開五分的位置。主要治療五噎。針刺入八分深,左側旋轉針可以增進食慾,右側旋轉針可以調理脾胃。此穴一針有四種療效:下針後如果感覺脾胃蠕動,感覺針有跳動,是第一種療效;其次針可以破除病根,腹部出現響聲,是第二種療效;再其次感覺氣流流向膀胱,是第三種療效;又其次感覺氣流運行於腰後骨骼間隙,是第四種療效。(出自《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