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十二經行度部分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靈樞》)人之經絡,三陽三陰分布一身。大陽、少陰,在身之後;陽明、太陰,在身之前;少陽、厥陰,在身之側。(《丹心》)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人體的經絡系統中,手臂的三條陰脈,起始於內臟,終止於手部;手臂的三條陽脈,則由手部延伸到頭部;腿部的三條陽脈,從頭部下行至腳;而腿部的三條陰脈,則由腳部上行至腹部。根據《靈樞》記載,人體的經絡,由六條陰脈和六條陽脈組成,遍佈全身。其中,太陽和少陰兩脈位於身體後方;陽明和太陰兩脈位於身體前方;少陽和厥陰兩脈則分佈在身體的側面,此一說法出自《丹心》。

2. 氣行有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進,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於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得氣乃刺之。(《靈樞》)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人體中的氣運行會在特定部位形成集中點,這些部位包括胸部、腹部、頭部和小腿。因此,若氣集中在頭部,應在腦部周圍進行調節。若氣集中在胸部,應在胸骨及背部的腧穴處進行調節。若氣集中在腹部,應在背部的腧穴以及肚臍兩側的衝脈動脈處進行調節。若氣集中在小腿,應在氣街穴、承山穴以及腳踝上方進行調節。進行這種調節時,需使用細長的針灸針,待感覺到氣的反應後再進行針刺。(出自《靈樞》)

3. 針法有巨刺繆刺散刺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右痛未已而左脈先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此五穴(井、滎、輸、經、合)臨時變合刺法之最大者也。巨刺者刺經脈也。(《入門》)經曰:邪氣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腧,命曰繆刺。繆刺者,刺絡脈也,言絡脈與經脈繆處。

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也。(《入門》)散刺者,散針也。因雜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於流注,即天應穴,《資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入門》)邪客於經,痛在於左而右脈先病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皆左取右,右取左;又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繆刺皆取諸經之絡脈也。(《綱目》)

白話文:

經典裡說到,當身體左邊的經脈氣血過盛,可能會導致右側出現問題;同樣地,右邊經脈氣血過盛,也可能影響左側。當右側身體感到疼痛,但左邊的脈象卻首先顯現異常;或者左側身體疼痛,卻是右邊脈象先異常,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採用「巨刺」的針灸方法。這是臨牀上使用於五個特定穴位(井、滎、輸、經、合)的最強烈的針刺手法。所謂「巨刺」,就是對經脈進行針刺。

另一種針法是「繆刺」,當邪氣侵襲大絡脈時,可能從左邊影響到右邊,或從右邊影響到左邊,這股邪氣在身體上下左右遊走,其影響並不一定會直接反映在經脈的穴位上。因此,「繆刺」就是針對這些絡脈進行針刺,因為絡脈與經脈的位置往往相互錯綜複雜。

對於身體出現蜷曲攣縮和疼痛,但脈象沒有顯示出異常的情況,我們可以採用「陰陽交貫之道」進行針刺,也就是在陰陽交匯的穴位上施針。

「散刺」是一種散發式的針刺方式,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這種方式不受固定流注循環的限制,就像《資生經》所提到的「阿是穴」一樣,只要病人覺得那裡痛,就在那裡針刺。

當邪氣侵入經脈,導致左側疼痛,但卻是右邊的脈象首先出現異常,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採用「巨刺」,且必須是對準經脈而非絡脈。而當邪氣影響絡脈,導致疼痛位置與經脈的位置錯開,這種情況被稱為「繆刺」,通常會選擇左側治療右側,或者右側治療左側。另外,當身體某部位出現疼痛,但九個主要脈象都沒有顯示出異常,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採用「繆刺」,主要針對各經脈的絡脈進行針刺。

4. 奇經八脈

脈有陽維、陰維,有陽蹻、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難經》)奇經病,非自生,蓋因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之溢。溝渠滿溢,則流於深湖,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綱目》)督、沖、任三脈,並起而異行,皆始於氣衝(穴名),一源而分三歧。

督脈行背而應乎陽,任脈行腹而應乎陰,衝脈自足至頭若沖,沖而直行於上。上為十二經脈之海,總領諸經氣血。三脈皆起於氣衝,氣衝又起於胃脈,其源如此,則知胃氣為本矣。(《入門》)

陽維,起於金門(穴名),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肩腧,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啞門。此陽維之脈,起於諸陽之交會也。(《入門》)陽維為病,苦寒熱。又曰: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綱目》)

陰維,陰維之郄曰築賓(穴名),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廉泉、天突。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會也。(《入門》)陰維為病,苦心痛。(《綱目》)

陽蹻,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申脈穴)入風池。陽蹻之病,陽急而狂奔。(《入門》)蹻者捷也,言此脈之行,如蹻捷者之舉動手足也。(《入門》)

陰蹻,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照海穴)至咽喉交貫衝脈。陰蹻之病,陰急而足直。(《入門》)

衝脈,衝脈行身之前,挾任脈兩旁。東垣云,衝脈起於會陰(穴名),根於氣街,為二道入於腹中央,發臍兩旁上行,附足陽明之脈至胸前而散。(《綱目》)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內經》言衝脈並足少陰之經。《難經》言並足陽明之經。以此推之,則衝脈起自氣街,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綱目》)

督脈,始終行身之後,出於會陰,根於長強,上行脊裡至於巔,附足太陽之脈。謂之督者,以其督領諸經也。(《綱目》)

督脈為病,脊強而反折。(《綱目》)

任脈,任脈始終行身之前。東垣云:任脈起於會陰,根於曲骨,入前陰中出腹裡,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謂之任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綱目》)任脈為病,其內苦急,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綱目》)衝脈、任脈皆於胞中上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綱目》)

帶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難經》)經云:帶脈周迴季脅間。注云:迴繞周身,總束諸脈如束帶然,起於季脅,即章門穴,乃脅下接腰骨之間也。(《入門》)帶脈為病,腹滿溶溶若坐水中。(《入門》)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人體內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蹻脈、陰蹻脈、衝脈、督脈、任脈以及帶脈。這八條脈絡都不受制於一般經絡的規範,因此被稱為「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的疾病並非自發形成,而是因為其他經脈的氣血過剩溢出而流入這些脈絡所導致。這好比賢明的人會設計溝渠來預防雨水泛濫,當溝渠滿溢時,水會流入深湖。同樣地,人體的經脈如果氣血過旺,就會進入奇經八脈而不會循環全身。因此,一旦邪氣侵入,就會導致腫脹和發熱,需要透過針刺來治療。

督脈、衝脈、任脈三條脈絡起點相同但運行方向不同,它們都起始於「氣衝穴」,同源而分成三個分支。督脈沿背部運行,對應陽性;任脈沿腹部運行,對應陰性;衝脈從腳延伸到頭部,直線向上運行。督脈、衝脈、任脈三脈皆起於氣衝穴,氣衝穴又起源於胃脈,由此可見胃氣是根本。

陽維脈起始於「金門穴」,在「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脈及蹻脈在「肩腧穴」相會,與手足少陽脈在「天髎穴」及「肩井穴」相會,與足少陽脈在「陽白穴」、「本神穴」及「風池穴」相會,與督脈在「啞門穴」相會。陽維脈的起始點在多個陽性脈絡的交匯處。

陽維脈的疾病特徵是寒熱交加。另外,陽維脈維繫著陽性脈絡,陰維脈維繫著陰性脈絡,當陰陽脈絡無法相互維繫時,人就會感到迷茫,精神無法集中。

陰維脈的郄穴為「築賓穴」,與足太陰脈、厥陰脈在「府舍穴」、「期門穴」相會,又與任脈在「廉泉穴」、「天突穴」相會。陰維脈的起始點在多個陰性脈絡的交匯處。

陽蹻脈起始於腳跟,沿外踝上行至「申脈穴」,再進入「風池穴」。陽蹻脈的疾病特徵是陽性氣血過旺,導致行為激進。

陰蹻脈起始於腳跟,沿內踝上行至「照海穴」,再到達咽喉與衝脈交匯。陰蹻脈的疾病特徵是陰性氣血過旺,導致腳部僵直。

衝脈沿身體前方運行,夾在任脈兩側。衝脈起始於「會陰穴」,根植於「氣街」,分為兩路進入腹部中央,從肚臍兩側上行,沿著足陽明脈至胸前分散開來。衝脈的疾病特徵是逆氣和腹部緊張。

督脈沿身體後方運行,起始於「會陰穴」,根植於「長強穴」,沿脊椎內部上行至頭頂,沿著足太陽脈。督脈之所以被稱為督脈,是因為它統領著其他的經脈。

督脈的疾病特徵是脊椎僵硬且彎曲。

任脈沿身體前方運行。任脈起始於「會陰穴」,根植於「曲骨穴」,進入前陰中,穿過腹部,從肚臍上方上行,沿著足厥陰脈。任脈之所以被稱為任脈,是因為女性藉由它來孕育子孫。

任脈的疾病特徵是腹部內側緊張,男性可能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可能出現瘕聚。

衝脈和任脈都在子宮中向上循行腹部,作為經絡之海,它們向外浮動的部分沿腹部右側上行,交會於咽喉,分別連接到嘴脣和口腔。

帶脈起始於季脅,環繞身體一週。帶脈環繞在季脅間,總束著各條脈絡,就像束帶一樣,起始於季脅,即章門穴,位於脅下接近腰骨的位置。

帶脈的疾病特徵是腹部膨脹,感覺像坐在水中。

5. 子午八法

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入門》公孫(衝脈)、內關(陰維)、臨泣(帶脈)、外關(陽維)、後谿(督脈)、申脈(陽蹻)、列缺(任脈)、照海(陰蹻)。

其陽蹻、陽維並督脈屬陽,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其陰蹻、陰維、任、沖、帶屬陰,主心腹脅肋在裡之病。(《入門》)周身三百六十穴流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八穴,(《入門》)

白話文:

【子午八法】

「子」代表陽,「午」象徵陰。我們不說陰陽,而說子午,這是為了強調人體的任督二脈與天地間的子午線相互流通,如同地磁中的指南針,永遠指向子午方向,這正是陰陽兩極自然運作的巧妙作用。

所謂的「八法」,主要是指奇經八穴,這是人體十二經絡的主要交匯點。具體包括:公孫穴(衝脈)、內關穴(陰維)、臨泣穴(帶脈)、外關穴(陽維)、後谿穴(督脈)、申脈穴(陽蹻)、列缺穴(任脈)、照海穴(陰蹻)。

其中,陽蹻脈、陽維脈和督脈都屬於陽性,主要處理肩膀、背部、腰部、腿部等體表部位的疾病;而陰蹻脈、陰維脈、任脈、衝脈、帶脈則屬於陰性,主要針對心臟、腹部、脅肋等體內深層組織的問題。

全身有三百六十個穴位,其中六十個穴位分佈在手腳上,而這六十個穴位又可歸納到上述的八個穴位之中。因此,我們稱之為「奇經八穴」。

6. 子午流注

流者往也,注者住也,神氣之流行也。十二經,每經名得五穴,井、滎、輸、經、合也。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陽於三十六穴,陰於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陽於多六穴者,乃原穴也。《入門》大腸合又有巨虛上廉,小腸合又有巨虛下廉,三焦合又有委陽也。(《綱目》)

白話文:

【子午流注】

"流動就是行進,注入就是停留,這是在描述人體內神氣的運行狀態。人體的十二條經絡,每一條都有五個特定的穴位,分別是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這些穴位在手部不會超過肘部,在腳部不會超過膝蓋。其中,陽性經絡上有三十六個穴位,陰性經絡上有三十個穴位,加起來共有六十六個穴位。而陽性經絡比陰性經絡多出的六個穴位,則是所謂的原穴。

根據《入門》一書記載,大腸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巨虛上廉;同樣的,小腸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巨虛下廉;而三焦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委陽。"(以上資訊來源《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