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9)
卷一 (9)
1. 別穴
雖不出《銅人經》而散載諸方,故謂之別穴。
神聰,四穴,在百會前、後、左、右各去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三分。
當陽,二穴,在直目上,入髮際一寸血絡。主風眩、不識人、鼻寒症。針三分。
太陽,二穴,在兩額角眉後青絡。治偏頭風。針出血。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上星穴是。)
眉沖,二穴,在目外眥上,銳發動脈。主五癇、頭痛、鼻塞。針二分。
鼻準,一穴,在鼻柱尖。主鼻上酒齄。針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卷耳取之。治目生白膜。灸七壯,不宜多灸。
聚泉,一穴,在舌。以舌出口外使直,有縫陷中。治哮喘,咳嗽久不愈。用生薑切薄片,搭舌上中,灸七壯,不宜多灸。熱喘,用雄黃末少許,和艾炷灸。冷喘,用款冬花末少許,和艾炷灸,灸畢,即用生薑茶清微呷下。若舌苔、舌強,少刺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治消渴。
阿是,穴,謂當處也。又名天應穴也。
崇骨,一穴,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
百勞,二穴,在大椎向髮際二寸點記,將其二寸中折,墨記橫布於先點上,左右兩端盡處是。治瘰癧。灸七壯,神效。
精宮,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各開三寸半。治夢遺。灸七壯,神效。
胛縫,二穴,在肩胛端,腋縫尖。主治肩背痛連胛。針三分。
環岡,二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縫間。治大便不通。灸七壯。
腰眼,二穴,令病人解去衣服,直身正立,於腰上脊骨兩旁,有微陷處,是謂腰眼穴也。先計癸亥日前一日預點,至夜半子時交為癸亥日期,便使病人伏床,著面而臥,以小艾炷灸七壯、九壯至十一壯,瘵蟲吐出或瀉下,則焚蟲即安。此法之名:遇仙灸。治瘵之捷法也。
下腰,一穴,在八髎正中央脊骨上,名曰三宗。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回氣,一穴,在脊穹骨上。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
囊底,一穴,在陰囊下十字紋。主治腎臟風瘡及小腸疝氣,一切腎病。灸七壯。
闌門,二穴,在玉莖旁各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二寸半,灸七壯。
腸繞,二穴,在挾玉泉相去各二寸。主大便閉塞。灸以年為壯。
肩柱,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主治瘰癧及手不舉。灸七壯。
肘尖,二穴,在屈肘骨尖。治瘰癧。又治腸癰,灸則膿下肛門。灸百壯。
龍玄,二穴,在列缺之後青絡中。治下牙痛。一云:在側腕上交叉脈。灸七壯。
呂細,二穴,在足內踝尖。主治上牙痛。灸二七壯。
中泉,二穴,在手腕陽谿、陽池之中兩筋間陷中。治心痛、腹中諸氣塊。灸七壯。
白話文:
別穴
這些穴位雖然沒有被收錄在《銅人經》中,但散見於各種醫方典籍,因此被稱為「別穴」。
神聰:共四個穴位,分別位於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一寸處。主要治療頭風、頭暈目眩、癲癇、精神錯亂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
當陽:共兩個穴位,位於瞳孔直上方,進入髮際一寸的血絡處。主要治療風眩、意識不清、鼻塞怕冷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
太陽:共兩個穴位,位於兩側額角眉毛後方的青筋處。主要治療偏頭痛。針刺時可使其出血。
明堂:共一個穴位,位於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一寸處。(實際上就是上星穴。)主要治療頭風、鼻塞、多鼻涕等症狀。
眉沖:共兩個穴位,位於外眼角上方,在有脈搏跳動的地方。主要治療各種癲癇、頭痛、鼻塞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二分。
鼻準:共一個穴位,位於鼻尖處。主要治療鼻子上長酒糟鼻。針刺時可使其出血。
耳尖:共兩個穴位,位於耳尖,將耳朵捲起來取穴。主要治療眼睛長白翳。艾灸七壯,不宜過多。
聚泉:共一個穴位,位於舌頭上。將舌頭伸出口外使其伸直,在舌頭上的凹陷處取穴。主要治療哮喘、久咳不癒。用生薑切薄片,放在舌頭中間穴位處,艾灸七壯,不宜過多。熱喘時,將少許雄黃粉末與艾絨混合艾灸。冷喘時,將少許款冬花粉末與艾絨混合艾灸。艾灸結束後,立即喝少許生薑茶。如果舌苔厚膩或舌頭僵硬,可稍微針刺出血。
海泉:共一個穴位,位於舌頭下方中央的脈搏上,主要治療消渴症(糖尿病)。
阿是:穴位,指疼痛或不適的部位,也叫做天應穴。
崇骨:共一個穴位,位於大椎穴上方,也就是第一節小椎骨的位置。
百勞:共兩個穴位,位於大椎穴往上兩寸,在髮際線上點記,將這兩寸的距離對折,在髮際線上記號橫畫在先前標記的點上,左右兩端的盡頭就是穴位。主要治療瘰癧(淋巴結核)。艾灸七壯,效果顯著。
精宮:共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左右各開三寸半處。主要治療遺精。艾灸七壯,效果顯著。
胛縫:共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的末端,腋窩的尖端處。主要治療肩背部疼痛並牽連至肩胛骨的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
環岡:共兩個穴位,位於小腸俞穴下方兩寸的橫向凹陷處。主要治療大便不通。艾灸七壯。
腰眼:共兩個穴位,讓病人脫掉衣服,直立站好,在腰部脊椎兩側有微微凹陷的地方,就是腰眼穴。先在癸亥日的前一天預先標記好穴位,到癸亥日當天午夜子時交替之時,讓病人俯臥在床上,用小艾柱艾灸七壯、九壯甚至十一壯,如果瘵蟲(結核桿菌)吐出或腹瀉,就表示蟲已排出,病情可安。這個方法被稱為「遇仙灸」,是治療瘵病(結核病)的快捷方法。
下腰:共一個穴位,位於八髎穴正中央的脊椎骨上,又名三宗。主要治療痢疾、下膿血等症狀,艾灸五十壯。
回氣:共一個穴位,位於脊椎骨尾端上方。主要治療痔瘡、便血、失禁等症狀。艾灸一百壯。
囊底:共一個穴位,位於陰囊下方的十字紋處。主要治療腎臟的風瘡、小腸疝氣以及各種腎病。艾灸七壯。
闌門:共兩個穴位,位於陰莖兩側各兩寸處。主要治療疝氣發作時的劇烈疼痛。針刺深度約二寸半,艾灸七壯。
腸繞:共兩個穴位,位於夾著玉泉穴(舌下)的兩側各兩寸處。主要治療大便閉塞。艾灸的次數以年齡為準。
肩柱:共兩個穴位,位於肩端骨頭突起的地方。主要治療瘰癧以及手臂抬不起來的症狀。艾灸七壯。
肘尖:共兩個穴位,位於彎曲手肘時的骨頭尖端。主要治療瘰癧。也可治療腸癰,艾灸後膿液會從肛門排出。艾灸一百壯。
龍玄:共兩個穴位,位於列缺穴之後的青筋中。主要治療下牙痛。也有說法是在手腕側面交叉的脈絡處。艾灸七壯。
呂細:共兩個穴位,位於足部內踝的尖端。主要治療上牙痛。艾灸十四壯。
中泉:共兩個穴位,位於手腕陽谿穴和陽池穴中間的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主要治療心痛、腹部氣塊等症狀。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