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8)
卷一 (8)
1. 十二經井滎輸經合旁通
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所出為井。謂終日常汲而未嘗損,終日泉注而未嘗溢。今言井者,不損不溢,常如此焉,故名。
滎者,水始出,其原流之尚微,故所言流者為滎。
輸者,水上而注下,下復承流,故為輸。
原者,三焦所行之原也,三焦者元氣之別名,故所過為原。
經者,水行經而過,故所行為經。
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為合。謂其經脈自此而入臟,與諸經相合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井」就像春天在東方,萬物開始生長,因此我們說它起源的地方叫做井。這就好比一口井,無論你整天取水它都不會乾涸,整天泉水湧出也不會滿溢。現在我們說的井,就是不會減損也不會泛濫,永遠保持這種狀態,所以稱之為井。
「滎」就像水流剛開始出現,它的源頭還很小,所以我們說水流的這個部分叫做滎。
「輸」就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低處再承接水流,因此我們稱之為輸。
「原」是三焦運行的起點,三焦是元氣的另一個名字,所以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
「經」就是水流沿著固定的路徑前行,所以行進的路徑被稱為經。
「合」就像冬天在北方,陽氣進入內臟,因此我們稱之為合。這是說經脈從這裡進入內臟,與其他的經脈結合在一起。
2. 十五絡所生病
手太陰絡、足太陰絡、手少陰絡、足少陰絡、手厥陰絡、足厥陰絡、手太陽絡、足太陽絡、手少陽絡、足少陽絡、手陽明絡、足陽明絡、任脈之絡、督脈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自經分派而別走他經者也。(《入門》)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陰之別名曰尾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別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別走少陽,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項強,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在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在腕後二寸,外別走心主,繞臂注胸中。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繞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經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靈樞》)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其病,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在脊骶端,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其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也。(《靈樞》)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其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靈樞》)
白話文:
這些內容描述了人體十五條絡脈的相關病症,它們分別從主要的經脈分支出來,影響到身體的不同部位。
-
手太陰絡,又稱列缺,從手腕上方一分半處開始,離開手腕一寸半的位置,會與手陽明絡一起運行,並沿著手太陰絡的路線直接進入手掌,最終散佈在魚際位置。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手指尖端和手掌發熱的情況;如果出現虛證,可能會有打哈欠、尿頻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太陰絡,又稱公孫,從腳趾關節後方一寸的地方開始,會與足陽明絡一同運行。另外一部分會進入腸胃內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腸胃劇痛;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腹部膨脹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少陰絡,又稱通裏,從手腕上方一分半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太陽絡一起運行,沿著手少陰絡的路線進入心臟,連接舌根和眼目系統。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胸膈部阻塞的感覺;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無法說話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少陰絡,又稱大鐘,從腳踝後方繞過腳跟,會與足太陽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則沿著經脈向上到達心包,向下則穿過腰部和脊椎。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煩躁和鬱悶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腰部疼痛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厥陰絡,又稱內關,從手腕上方二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少陽絡一起運行,穿過兩條肌腱之間,沿著經脈向上,連接到心包,影響心臟系統。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心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頭頸部僵硬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厥陰絡,又稱蠡溝,位於內踝上方五寸的位置,會與足少陽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睪丸,並在此形成結點。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睪丸腫脹或突然出現疝氣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嚴重的搔癢感。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太陽絡,又稱支正,從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少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手臂向上到達肘部,連接到肩髃穴。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關節鬆弛和肘部功能喪失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疣的生成。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太陽絡,又稱飛揚,位於外踝上方七寸的位置,會與足少陰絡一起運行。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鼻塞和頭背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流鼻涕和鼻出血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少陽絡,又稱外關,從手腕後方二寸的位置開始,會與心包絡一起運行,繞過手臂並進入胸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肘部肌肉緊張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肌肉鬆弛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少陽絡,又稱光明,位於外踝上方五寸的位置,會與足厥陰絡一起運行,向下連接到足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足部冰冷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足部無力和行走困難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陽明絡,又稱偏歷,從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太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手臂向上,繞過肩髃穴,向上延伸至面頰和側邊牙齒。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齲齒和聽力下降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牙齒寒冷、麻痺和吞嚥困難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陽明絡,又稱豐隆,位於外踝上方八寸的位置,會與足太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小腿外側向上,連接到頭部和頸部,與其他經絡的氣息相交匯,向下則連接到喉嚨和咽喉部位。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喉嚨堵塞和突然失聲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精神失常、足部無力和小腿萎縮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任脈絡,又稱尾翳,從鳩尾穴下方開始,向腹部散開。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腹部皮膚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皮膚瘙癢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督脈絡,又稱長強,位於脊椎末端,夾著脊椎向上延伸到頸部,並分散到頭部,向下則到達肩胛骨左右,會與足太陽絡一起運行,深入脊椎內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脊椎僵硬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頭部沉重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脾絡,又稱大包,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的位置,沿著胸部和脅肋部分散開。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全身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全身關節鬆弛的情況。這些症狀都與脾絡的血液循環有關,治療時應針對脾絡進行處理。
以上就是關於人體十五條絡脈的相關病症的詳細描述。
3. 脈病有是動有所生病
《難經》曰:經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煦之,血之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也。
白話文:
《難經》提到:經脈會產生特定的症狀,也會引發相關的疾病;為什麼一條脈絡會轉變出現兩種病症呢?事實上,所謂的'是動'指的是氣的異常,而'所生病'指的是血的問題。當邪氣影響到氣,就會產生'是動'的症狀;若邪氣影響到血,就會引發'所生病'的疾病。氣的功能是溫暖全身,血的作用是滋潤全身。當氣滯留無法流通,這就是氣首先出現問題;當血凝滯無法滋潤,這就是血後來出現問題。因此,最先出現的是'是動'的症狀,接著纔是'所生病'的疾病。
4.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入門》)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也。(《入門》)刺臟、腑、經、絡四病皆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裡也,故治法有難易焉。
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者所為,支而橫者為絡是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腧而其痛與經脈繆處,乃絡病經不病者也;血絡之絡,乃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箸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腧也。(《綱目》)
白話文: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就像身體內部的主幹道,而那些從主脈分支出來,並橫向延伸的就是絡脈;而從絡脈再分出來的更細小的血管則被稱為孫絡脈。
當這些脈絡中的血液過多時,需要迅速處理。如果脈絡充盈,我們應採取泄放的方法;如果脈絡虛弱,則應通過服藥來補充元氣。
「經」字的意思是徑直,所以那些徑直運行的血管就是經脈,而從經脈上分枝出來的血管則被稱為絡脈。
絡穴都位於兩條經脈的中間,是兩條經脈相交、相互連接的地方。
對於臟、腑、經、絡四種病症的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十五絡病是最表層的病症,十二經病稍深一些,六腑病更深,而五臟病則是最深的,位於身體內部,因此治療難度也會有所不同。
而對於絡脈的不同類型也有不同的描述:十五絡,是陰經和陽經之間的橫向連接,是從主脈分支出來的絡脈;繆刺絡,是由於病邪溢出到大絡,無法進入經脈的腧穴,導致疼痛不在經脈上,而是絡脈受到影響;血絡,是肉眼可見的,顏色可能為紅色、青色或黑色的血管,小的像針一樣細,大的可能像筷子一樣粗。
若從深淺程度來說,血絡是最表層的,繆刺絡稍深一些,而十五絡則深入身體,且與經脈的腧穴相連。
5. 十二經血氣多少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靈樞》)足陽明、太陰為表裡,足少陽、厥陰為表裡,足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手少陽、心主為表裡,手太陽、少陰為表裡也。(《靈樞》)
白話文:
人體內的正常狀況是,太陽經通常是血多於氣,而氣則相對較少;少陽經則是氣多於血,血相對較少;陽明經是血和氣都比較多;厥陰經是血多氣少;少陰經是氣多血少;太陰經也是血多氣少,這是人體天生的固定狀態。
因此,治療時,針刺陽明經可以排出血液和氣;針刺太陽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少陽經可以排出血氣和不良血液;針刺太陰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厥陰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少陰經可以排出血氣和不良血液。
另外,《靈樞》中記載了各經絡的表裡關係:足陽明與足太陰互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互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互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互為表裡;手少陽與心包互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