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五臟之腑所屬五輸五行

(心不主令,故代以心包)

五輸陰陽配合,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相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者,乙之剛,乙者庚之柔,故為配合焉,他仿此。(《難經》)

五輸主病,五臟六腑各有井、滎、輸、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痞滿(肝邪也),滎主身熱(心邪也),輸主體重節痛(脾邪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邪也),合主氣逆而泄(腎邪也),此所主病也。(《難經》)

白話文:

心臟無法主導命令,所以以心包代替。

五輸陰陽互相配合,陰井屬木,陽井屬金;陰滎屬火,陽滎屬水;陰輸屬土,陽輸屬木;陰經屬金,陽經屬火;陰合屬水,陽合屬土。陰陽都不同,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們代表著剛柔的關係。陰井乙木,陽井庚金,乙木剛強,庚金柔弱,所以互相配合,其他的也以此類推。

五輸主導疾病,五臟六腑各有井、滎、輸、經、合,它們分別主導什麼呢?經書上說:經脈起始的地方是井,經脈流動的地方是滎,經脈匯聚的地方是輸,經脈運行的地方是經,經脈歸屬於的地方是合。井主心下痞滿(肝邪),滎主身熱(心邪),輸主體重節痛(脾邪),經主喘咳寒熱(肺邪),合主氣逆而泄(腎邪),這就是它們所主導的病症。

五輸針隨四時,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蓋春刺井者,邪在肝也;夏刺滎者,邪在心也;季夏刺輸者,邪在脾也;秋刺經者,邪在肺也;冬刺合者,邪在腎也。(《難經》)

井合有義,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奈何?蓋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難經》)

白話文:

五輸針法隨著四季變化而調整。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季夏天刺輸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春天肝氣旺盛,邪氣易犯肝,所以刺井穴;夏天心氣旺盛,邪氣易犯心,所以刺滎穴;季夏天脾氣旺盛,邪氣易犯脾,所以刺輸穴;秋天肺氣旺盛,邪氣易犯肺,所以刺經穴;冬天腎氣旺盛,邪氣易犯腎,所以刺合穴。

井穴和合穴各有其意義,井穴是經脈的起始點,如同萬物生長之初,所以稱為「井」;合穴是經脈的終點,如同陽氣歸藏之處,所以稱為「合」。春天屬東方,萬物始生,所以井穴為東方春;冬天屬北方,陽氣入臟,所以合穴為北方冬。

2. 五臟六腑有疾當取十二原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出。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氣海。此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也。

(《靈樞》)四關者,合谷、太衝穴也,十二經原,皆出於四關。(《入門》)

白話文:

人體有五臟六腑,六腑又有十二原,十二原從四關穴位出發,負責調理五臟。五臟生病了,就要從十二原穴位入手治療。十二原是五臟吸收天地三百六十五節氣精華的通道。五臟生病時,病症會顯現在十二原穴位,而每個穴位都對應著特定的五臟。陽氣中的少陰肺,其原穴在太淵;陽氣中的太陽心,其原穴在大陵;陰氣中的少陽肝,其原穴在太衝;陰氣中的至陰脾,其原穴在太白;陰氣中的太陰腎,其原穴在太谿;膏的原穴在鳩尾;肓的原穴在氣海。這十二原穴位,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关键。

四關穴位分別是合谷和太衝,十二經的原穴都從這兩個穴位出發。

3. 臟腑要穴

五臟腧二十五穴,六腑腧三十六穴,並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腧,實切要之穴也。臟腑有病,此六十四穴皆主之。其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為五臟之原,其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醫所最當先者也。(臟腧二十五、腑腧三十六,合為六十一腧,加委陽、上廉、下廉是為六十四腧也。《綱目》)

白話文:

五臟的腧穴有二十五个,六腑的腧穴有三十六个,再加上巨虚、上下廉,总共六十四个腧穴,都是非常重要的穴位。

当脏腑有病时,这六十四个穴位都可以治疗。其中,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是五脏的根本,三里、巨虚上下廉、委中、委阳、阳陵泉是六腑的交汇点,更是六十四个腧穴中最重要的穴位,也是医师最应该优先关注的穴位。

(注:五脏腧二十五个、腑腧三十六个,加起来是六十一腧,再加上委阳、上廉、下廉,总共是六十四腧。以上内容出自《本草纲目》。)

4. 六合所出所入

帝曰:滎腧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腧治外經,合治內腑。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此三腑皆出足陽明也;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此二腑皆出足太陽也;膽合入於陽陵泉,此一腑出足少陽也。

帝曰: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三里者,低跗取之;取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靈樞》)

白話文:

皇帝問道:「滎腧與合穴,各有其名嗎?」岐伯回答:「滎腧治外經,合穴治內腑。」皇帝又問:「合穴各有名嗎?」岐伯回答:「胃合穴在足三里,大腸合穴在巨虛穴的上廉,小腸合穴在巨虛穴的下廉,這三腑都屬於足陽明經;三焦合穴在委陽穴,膀胱合穴在委中穴,這兩腑都屬於足太陽經;膽合穴在陽陵泉穴,這腑屬於足少陽經。」

皇帝問:「取穴時該怎麼做?」岐伯回答:「取三里穴時,要低垂腳踝取穴;取巨虛穴時,要抬起腳取穴;取委陽穴時,要屈伸腿尋找穴位;取委中穴時,要屈腿取穴;取陽陵泉穴時,要膝蓋正豎,與腿齊平,向下到委陽穴的陽面取穴。」

5. 足三焦別脈

足三焦者,足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穴名),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其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靈樞》)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關於「足三焦」這個穴位和它的作用及病症治療方法。 簡而言之: 「足三焦」是足太陽經脈的一個分支,在腳踝上方五寸的地方分開進入小腿內側,然後從委陽穴出來,與太陽經脈相交匯後再深入到膀胱裡去調節下腹部的功能。如果身體出現了尿液排泄不暢或失禁的情況,就需要根據病情來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是因為氣血旺盛而導致小便不通的話就應該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通利小便;相反地,若是因為陰虛火旺、腎精不足等症狀所引起的尿頻、夜尿多或者尿失禁等情況時就要用滋陰降火、益腎固攝等方式來改善這些問題。

6. 八會穴

腑會太倉(中脘穴),臟會季脅(章門穴),筋會陽陵泉(穴名),髓會絕骨(陽輔穴),血會膈腧(穴名),骨會大杼(穴名),脈會太淵(穴名),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穴)。

腑會中脘,腑病治此;臟會章門,臟病治此;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血會膈腧,血病治此;骨會大杼,骨病治此;脈會太淵,脈病治此;氣會膻中,氣病治此。(《難經》)

白話文:

中脘穴是腑的會穴,腑病就治這裡;章門穴是臟的會穴,臟病就治這裡;陽陵泉穴是筋的會穴,筋病就治這裡;陽輔穴是髓的會穴,髓病就治這裡;膈腧穴是血的會穴,血病就治這裡;大杼穴是骨的會穴,骨病就治這裡;太淵穴是脈的會穴,脈病就治這裡;膻中穴是氣的會穴,氣病就治這裡。

7. 六經標本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下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靈樞》)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根源位於跟骨之上五寸,也就是命門穴的位置,命門穴对应着眼睛。足少陽經的根源位於竅陰穴和跟骨之間,也就是窗籠穴的位置,窗籠穴对应着耳朵。足少陰經的根源位於內踝下方三寸,对应着背腧穴和舌下。足厥陰經的根源位於行間穴上方五寸,对应着背腧穴。足陽明經的根源位於厲兌穴,对应着人迎穴、頰車穴、頏顙穴。足太陰經的根源位於中封穴前方四寸,对应着背腧穴和舌根。

手太陽經的根源位於外踝後方,对应着命門穴上方一寸。手少陽經的根源位於小指和次指之間上二寸,对应着耳後上角下方外眥。手陽明經的根源位於肘骨中央,向下延伸至別陽穴,对应着顏下合鉗穴。手太陰經的根源位於寸口穴,对应着腋窩内动脉。手少陰經的根源位於銳骨末端,对应着背腧穴。手心主經的根源位於手掌後兩筋之間二寸,对应着腋下三寸。

观察这些经脉的状况时,下肢虚弱则会出现厥逆,下肢充实则会出现发热;上肢虚弱则会出现眩晕,上肢充实则会出现发热疼痛。

8. 人身四海腧穴

胃為水穀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其腧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腧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蓋,即百會穴也。《靈樞》)

白話文:

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其經絡上端在氣街穴,下端在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其經絡上端在大杼穴,下端在巨虛穴上下兩側。膻中是氣的匯聚處,其經絡上端在柱骨穴上下,前方在人迎穴。腦是髓液的匯聚處,其經絡上端在百會穴,下端在風府穴。

9. 大接經

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凝滯經,俱令氣過節,無間期數,以平為期。大接經治中風偏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也。(《綱目》)

白話文:

古籍上說:“如果病痛停留在某個部位且沒有移動,就用針灸來治療它,讓十二條經脈都不要有阻塞的地方。”例如在十二條經脈中有哪一條經脈不通暢,就要對其進行針灸,使其通暢,直到所有的經脈都能正常運行,不再有任何時間限制,而是要達到平衡狀態。對於中風引起的半身癱瘓等症狀,可以使用“大接經”療法,通過調和陰陽兩種能量,並選擇十二條經脈中的井穴(即穴位)進行治療。

10. 主病要穴

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中部病取足太陰,下部病取足厥陰,前膺取足陽明,後背取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入門》)膏肓俞、三里、湧泉、百病無所不治。《入門》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資生》)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上半身疾病多取手陽明經穴,中半身疾病多取足太陰經穴,下半身疾病多取足厥陰經穴。胸前疼痛取足陽明經穴,後背疼痛取足太陽經穴。根據不同經脈的病症,取用相應經脈的穴位,是針灸治療的關鍵。大多數疾病一針即可,最多四針,全身扎滿針是不好的做法。膏肓俞、三里、湧泉穴能治療各種疾病。想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按摩丹田和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