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五奪勿用針瀉

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脫,是一奪也;大失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下血之後,五奪也。皆不可針瀉。(《靈樞》)

白話文:

皇帝問道:什麼是五奪?岐伯回答說:當身體和肌肉已經虛弱到脫形,這就是第一種被奪取的情況;在大量失血後,這是第二種被奪取的情況;在大量出汗後,這是第三種被奪取的情況;在嚴重腹瀉後,這是第四種被奪取的情況;在生產後大量出血,這是第五種被奪取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都不應該使用針灸進行瀉法治療。

有人問:什麼是五奪?專家解釋說:當一個人的身體和肌肉已經瘦弱到皮包骨,這就是第一種能量被嚴重消耗的情況;在大量失血後,比如重大手術或嚴重受傷後,這是第二種能量被嚴重消耗的情況;在大量出汗後,比如高溫下勞動或重度運動後,這是第三種能量被嚴重消耗的情況;在嚴重腹瀉後,這是第四種能量被嚴重消耗的情況;在生產後大量出血,這是第五種能量被嚴重消耗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都不應該使用針灸進行瀉法治療,也就是不應該進一步讓身體流失能量。

2. 針法有瀉無補

針刺雖有補瀉之法,予恐但有瀉而無補焉。經謂:瀉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經脈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瀉實也。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虛也。不然《內經》何以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無刺大勞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驚人。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

此陰陽皆不足,不可刺,刺之則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瀉無補之謂也。凡虛損、危病、久病,俱不宜用針。(《入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雖然針灸有補有瀉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只有瀉法,並無真正的補法。經典上提到,瀉法是迎來氣血,然後用針刺激使氣血散去,確實可以達到瀉除實證的效果。而所謂的補法,是跟隨氣血的流向,讓針留在穴位中以促進氣血流動,但這種方法未必真能補充虛弱的身體。

《內經》中特別指出,不要在人體處於極度高溫、脈象混亂、大量出汗、極度勞累、非常飢餓、極度口渴、剛吃完飯、或是極度驚嚇的情況下進行針灸。又說,如果人的形體和氣血都不足,也就是陰陽都處於不足的狀態,就不適合進行針灸,因為這樣會進一步消耗人體的氣血,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導致生命衰竭,對於年輕人來說也可能造成無法恢復的後果。這些情況下,針灸實際上只有瀉而無補。對於虛弱、危險或長期的疾病,一般不建議使用針灸治療。

3. 灸補瀉法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滅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之,風主散故也。(《丹心》)以火補者,毋吹其火,其火須自滅也;火瀉者,疾吹其火,傳至艾,須其火滅也。(《靈樞》)

白話文:

灸療方法中有補法與瀉法之分。如果使用補法,要讓艾火完全燃盡後才接觸到皮肉;而如果使用瀉法,則在火未到達皮肉之前就要迅速移除艾火。此後,再用口吹氣,因為風能散熱(來源:《丹心》)。採用補法時,不應吹熄艾火,應讓艾火自然燃盡;若是使用瀉法,則要快速吹熄艾火,使熱力傳遞至艾草上,直到艾火熄滅(來源:《靈樞》)。

4. 針灸禁忌

凡針刺之禁。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已刺勿醉,已醉勿刺。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久乃刺之。

(《靈樞》)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內經》)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應以汗解,用火灸之,則邪無從出。

因火而盛,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曰火逆。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虛虛。因火而動,必咽燥、吐唾血。(仲景。)

白話文:

[針灸禁忌]

凡是進行針刺治療時有下列情況應避免:

  1. 剛進行房事的人不要針刺,針刺過後也不宜立即房事。
  2. 飲酒後不宜針刺,針刺後也不應立即飲酒。
  3. 剛生氣的人不要針刺,針刺後也不宜馬上生氣。
  4. 剛勞累過後不宜針刺,針刺後也不應立即勞累。
  5. 吃飽後不宜針刺,針刺後也不應立即進食。
  6. 餓肚子時不宜針刺,針刺後也不應空腹。
  7. 口渴時不宜針刺,針刺後也不應立即喝水。
  8. 大驚大恐的情況下,要等情緒穩定後再針刺。

如果病人是坐車來的,應該讓他在牀上休息一會兒,差不多像吃一頓飯那麼久再針刺;如果是走路來的,應讓他坐下休息一下,差不多像走了十里路那麼久再針刺。

(《靈樞》)不要在人喝得大醉時針刺,這會讓人氣血紊亂;不要在人極度生氣時針刺,這會讓人氣血逆行。不要在人非常疲勞、剛吃完飯、非常餓、非常渴、受到大驚嚇的情況下針刺。(《內經》)

對於脈搏微弱但頻率偏快的情況,應謹慎使用灸法。因為如果使用灸法導致火氣成為邪氣,可能會引起煩躁和逆氣,使虛弱的部位更加虛弱,實症的部位更加實,血液分散,即使灸法產生的火氣很微弱,但在體內攻伐的力量卻很大,可能燒焦骨頭,傷害筋絡,使得血液難以恢復。

若脈象浮,本應用出汗的方式治療,若用灸法,則邪氣無從排出。灸法使病情加重,腰部以下可能感到沉重且麻木,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逆」。若脈象浮而且熱度高,卻反過來使用灸法,這就是把實症當作虛症,把虛症當作實症治療。若因灸法導致病情變化,可能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情況。(仲景。)

5. 針要得術

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靈樞》)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靈樞》)

白話文:

如果五臟生病,就好比是被刺傷、染上污垢、打上死結或堵塞。擅長使用針灸的人,治療這些疾病,就像是拔出刺、清潔污垢、解開死結、疏通堵塞,即使病程已久,也能完全治癒。說疾病不能治療的人,只是還沒掌握正確的方法。(《靈樞》)

對於寒症和熱症的鬥爭,要能調和它們;對於虛弱和實證相鄰,要知道如何判斷並疏通;對於身體左邊和右邊的失衡,要勇於調整;對於上焦氣力不足,要推進並提升;對於下焦氣力不足,要累積並追隨;對於陰陽兩虛的情況,應該用火療法來對付。(《靈樞》)

6. 針有上工中工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曰: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難經》)

白話文:

[高明與普通醫生的區別],內容為:什麼是高明的醫生能治療未發作的病,而普通的醫生只能治療已經出現的病症呢?解釋如下:所謂治療未發作的病,是指當看到肝臟有病的時候,就能預知肝病可能會影響到脾臟,因此會提前補強脾臟的功能,防止肝臟的病邪傳染到脾臟,這就是所謂的治療未發作的病。而普通的醫生,看到肝臟有病,不懂得這種疾病可能傳播的機制,只是一心一意地治療肝臟,所以只能說是在治療已經出現的病。

(出自《難經》)

7. 針入著肉

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靈慪》)

白話文:

黃帝問道:當針刺入人體後,肌肉似乎黏附在針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人體的熱氣隨著針進入,使得針變熱,當針變熱時,肌肉就會像被黏住一般的附著在針上,所以會感覺到堅實的感覺。(出自《靈樞》)

8. 針灸法

《內經》曰:無刺大勞,無刺大飢,無刺大飽,無刺大醉,無刺大驚,無刺大怒人。又曰:形氣不足者,久病虛損者,針刺則重竭其氣。又曰:針入如芒,氣出如車軸,是謂針之有瀉無補也。凡灸平朝及午後,則穀氣虛乏,須施於日午。大概脈絡有若細線,以竹箸頭作炷,但令當脈灸之,亦能愈疾。

是以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故七壯至七七壯而止,不得過隨年數。臍下久冷、疝瘕、氣塊、伏梁、積氣之證,則宜艾炷火。故曰:腹背宜灸五百壯。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而止。若大炷多灸,則令人永無心力;頭頂穴多灸,則失精神;臂腳穴多灸,則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又失精神。蓋穴有淺深,淺穴多灸,則必傷筋力,故不過三壯、五壯、七壯而止,可不慎哉?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不要在人非常疲憊、非常飢餓、非常飽食、非常醉酒、非常驚嚇或非常生氣時進行針灸。再者,如果一個人身體氣力不足,或是長期生病導致虛弱,針灸可能會進一步耗盡他們的氣力。

《內經》還提到,如果針刺時像尖銳的芒刺,氣流釋放像車軸一樣,這就表示針灸只有排泄作用而無補益效果。通常,灸療應在清晨或下午進行,因為那時體內的穀氣較為虛弱,最好是在中午時分進行。一般來說,脈絡細如絲線,可以使用竹筷子頭作為灸炷,只需對準脈絡進行灸療,也能達到治病的效果。

四肢部位的灸療主要是驅除風邪,不宜過度灸療,通常七次至四十九次即可,不能超過個人的年齡。對於肚臍下方長時間冰冷、疝瘕、氣塊、伏梁和積氣等症狀,適合使用艾炷火進行灸療。因此,腹部和背部的灸療可達到五百次。像巨闕、鳩尾這些胸腹部的穴位,灸療不應超過四十九次。如果使用大炷火多次灸療,會使人永遠失去心力;頭頂的穴位多次灸療,會使人失去精神;手臂和腳部的穴位多次灸療,會使血液乾涸,四肢變得細瘦無力,同時也會喪失精神。因為穴位有深有淺,淺的穴位多次灸療,必定會傷害筋力,所以灸療次數不應超過三次、五次或七次,必須要小心啊!

9. 禁忌

生、冷、雞、豬、酒、面、房勞、炙煿等物。

白話文:

[禁忌]:在康復期間應避免生冷食物、雞肉、豬肉、酒精飲料、麵食,並節制性生活,同時也要遠離油炸及烤製食品。

10. 灸後治法

灸瘡無汗則未易發膿,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因用鹽湯和麥末如泥,形如厚棋子著布上,敷貼灸瘡。若干,更用鹽湯水潤其布上,即膿。俗名灸花。

灸後有熱,取柳寄生煎服,限差。

灸瘡久未合痛甚者,用人糞燒灰細研作末,先以鹽湯洗瘡,後糝當處,即愈。又黃土細篩,和鹽湯水如泥,厚貼當處,效。

白話文:

[灸療後的處理方法]

如果灸傷部位沒有出汗,較不易化膿,這時可以使用薄荷和桃柳葉煮成藥湯來淋洗。然後,將鹽水和麥粉混合成糊狀,形狀像厚的棋子一樣,放在布上,敷在灸傷的地方。如果乾了,再用鹽水潤濕布面,這樣就能促進膿包形成。這種現象民間通常稱為灸花。

如果灸療後感到熱感,可以用柳寄生煮水飲用,直到症狀改善。

對於灸傷久久不癒且疼痛劇烈的情況,可以將人糞燒成灰並研磨成細末,先用鹽水清洗傷口,再撒上人糞灰,就能促進癒合。另外,也可以用細篩過的黃土與鹽水混合成糊狀,厚厚地塗在傷口上,也有很好的效果。

11. 禁針穴

神庭,腦戶,囟會,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臺,雲門,肩井,膻中,缺盆,上關,鳩尾,五里,青靈,合谷,神闕,橫骨,氣衝,箕門,承筋,水分,會陰,石門,人迎,乳中,然谷,伏兔,三陰交,三陽絡

白話文:

這些穴位在特定情況下或由不專業人士操作可能有風險,其名稱及現代解釋如下:

  • 神庭:位於前額,髮際正中直上0.5寸處。
  • 腦戶:位於後頭部,當枕外隆突上緣凹陷處。
  • 囟會:位於頭頂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
  • 玉枕:位於後頭部,當風府與腦戶連線的中點。
  • 絡卻:位於後頭部,當玉枕直上1.5寸處。
  • 承靈:位於側頭部,當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處。
  • 項息:位於側頭部,當耳尖直上入髮際2寸處。
  • 角孫:位於側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髮際處。
  • 承泣:位於面部,當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 神道:位於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靈臺:位於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雲門:位於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 肩井:位於肩部,當大椎與肩峯端連線的中點。
  •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 缺盆:位於胸部,當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6寸。
  • 上關:位於面部,當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
  • 鳩尾:位於胸部,當劍突下緣,前正中線上。
  • 五里:位於上臂內側,當曲池與腋前紋頭連線的中點。
  • 青靈:位於上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連線的中點。
  • 合谷: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神闕:位於腹部,當前正中線上,平臍中。
  • 橫骨:位於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臍下5寸。
  • 氣衝:位於大腿內側,當髖關節前下方,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凹陷處。
  • 箕門:位於大腿內側,當血海穴直上6寸。
  • 承筋:位於小腿後部,當委中與承山連線的中點。
  • 水分:位於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臘上1寸。
  • 會陰:位於會陰部,當男性陰囊與肛門的中點,女性當大陰脣後聯合與肛門的中點。
  • 石門:位於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臘下2寸。
  • 人迎:位於頸部,當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動脈搏動處。
  • 乳中:位於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 然谷:位於足內側,當舟骨粗隆下緣凹陷處。
  • 伏兔:位於大腿前側,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中點。
  •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三陽絡:位於小腿後側,當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的凹陷處。

12. 禁灸穴

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衝,少商,魚際,經渠,陽關,脊中,隱白,漏谷,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心俞,承泣,承扶,瘛脈,耳門,石門,腦戶,絲竹空,地五會,白環俞

白話文:

  1. 嘴巴不能說話之穴 - 啞門
  2. 風病府藏之穴 - 風府
  3. 天之柱石之穴 - 天柱
  4. 承受光明之穴 - 承光
  5. 遇風則泣之穴 - 臨泣
  6. 頭部維護之穴 - 頭維
  7. 眉毛聚集之穴 - 攢竹
  8. 眼睛明亮之穴 - 睛明
  9. 人之本色之穴 - 素髎
  10. 禾苗生長之穴 - 禾髎
  11. 歡迎清香之穴 - 迎香
  12. 顴骨的美麗之穴 - 顴髎
  13. 下方關閉之穴 - 下關
  14. 人迎來之穴 - 人迎
  15. 天之窗牖之穴 - 天牖
  16. 肩膀的天空之穴 - 天府
  17. 周圍榮華之穴 - 周榮
  18. 深淵腋下之穴 - 淵腋
  19. 乳房中央之穴 - 乳中
  20. 鳥類歸巢之穴 - 鳩尾
  21. 腹部悲哀之穴 - 腹哀
  22. 肩膀的誠實之穴 - 肩貞
  23. 陽光普照之池 - 陽池
  24. 中間的衝擊之穴 - 中衝
  25. 最小的商業之穴 - 少商
  26. 魚類聚集之際 - 魚際
  27. 經過渠道之穴 - 經渠
  28. 陽光之關卡 - 陽關
  29. 脊椎中心之穴 - 脊中
  30. 隱藏的白色 - 隱白
  31. 泄漏的山谷之穴 - 漏谷
  32. 線條的入口 - 條口
  33. 牛膝之鼻 - 犢鼻
  34. 陰暗的市集 - 陰市
  35. 伏在兔子之上 - 伏兔
  36. 大腿的關卡 - 髀關
  37. 申時的脈絡 - 申脈
  38. 膝蓋彎曲之穴 - 委中
  39. 殷勤的門戶 - 殷門
  40. 心臟的居所 - 心俞
  41. 承受哭泣之穴 - 承泣
  42. 承受扶持之穴 - 承扶
  43. 癲狂的脈絡 - 癇脈
  44. 耳朵的門戶 - 耳門
  45. 石頭的門戶 - 石門
  46. 腦部的戶口 - 腦戶
  47. 絲線與竹子之間的空間 - 絲竹空
  48. 地面的五個匯聚點 - 地五會
  49. 白色環繞的腧穴 - 白環俞

以上就是所有不宜隨意施灸的穴位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