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制艾法

艾葉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暴乾,以覆道者為佳,經陳久方可用。(《入門》)端午日,日未出時,於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採之以灸,殊有效。又云:三月三日艾,用灸極妙。(《類聚》)取陳久黃艾葉,不以多少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熟,以細篩隔去青滓,再搗再篩,直至柔細黃熟為度用之。(《局方》)艾熟搗,去青取白,入硫黃揉之,用尤妙。

(《入門》)

白話文:

[製作艾草的方法]

艾草主要用來灸治各種疾病。在農曆三月初三和五月初五這兩天,採集艾草的葉子,然後曝曬使其乾燥,而那些長在道路旁邊的艾草品質更佳,需存放一段時間後才能使用。

在端午節那天,太陽還未升起時,在艾草叢中尋找形狀似人的艾草,找到後便可以採摘下來用作灸療,效果特別顯著。另有一說,三月初三採集的艾草,用來做灸療效果極好。

取存放已久的黃色艾草葉,無論數量多寡,放入研磨器內,用木杵輕輕地搗碎讓其變軟,再用細篩過濾去除綠色的渣滓,然後再次搗碎篩選,直到艾草變得非常細膩且呈黃色才停止,這樣就可以使用了。

艾草搗碎後,去除綠色部分,只留下白色的部分,加入硫磺搓揉,這樣的效果更佳。

2. 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亦三分;若減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強壯人亦可稍增令大,小兒則可如小麥大或如雀糞大。(《局方》)艾炷依小竹箸頭作之。其病脈,粗細狀如巨線,但令當脈灸之,艾炷雖小,亦能愈疾。如腹內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等疾,惟須大艾炷也。《入門》

白話文:

[製作艾炷的方法]

製造艾炷時,其底部直徑應為三分,高度同樣也是三分。如果少於這個尺寸,則無法完全覆蓋穴位,也就無法精準地刺激到經脈,這樣火氣就無法有效運行,疾病自然難以去除。對於身體強壯的人,艾炷可以稍微做大一些;而對於小孩,艾炷大小則可以如小麥粒或如麻雀糞便般大小。

艾炷的形狀可以參考小竹筷子的頂端來製作。在治療一些病症,如脈絡粗細像粗線般的病狀,只要讓艾炷正對著脈絡進行灸療,即便艾炷很小,也能治癒疾病。然而,對於一些內部疾病,如腹部的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等,就必須使用較大的艾炷纔能有效治療。以上內容出自《入門》一書。

3. 取火法

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松、桑、棗、柏、竹、枳、榆、橘。今則不用木火,只以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以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可。(火照即火鏡也。

《局方》)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丸,在下承之,亦得火,可用。(《資生》

白話文:

[取得火源的方法]

自古以來,使用火療治病時,會避開八種木材來生火,包括松、桑、棗、柏、竹、枳、榆、橘。但現在不再使用木頭生火,而是改用清油點燃燈火,再用燈火燒熱艾草的莖部來進行灸療。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滋潤灸療產生的傷口,直到痊癒,而且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如果使用蠟燭效果更佳。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陽光反射在如珠寶般的聚光器上,將艾草放在下方接受反射的光線,也能引出火來,這種火源用於灸療疾病效果很好。還有一種方式,是在陽光下利用艾草引導火光,同樣能取得火源,這種火源也可用於灸療。

《局方》一書提到,取得火源時,最好敲打石頭來生火。現代人則是用鈍的鐵刀擊打石頭,先在下方放置以紙灰做成的火丸,也能得到火源,並且可供使用。

(《資生》一書也有相關記載)

4. 下火灸時法

凡下火灸時,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得針灸,慎之,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也。若遇陰、雨、風、雪,暫時且停,候待晴明,乃可灸之。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冷硬物及思慮、愁憂、嗔怒、呼罵、喪葬、嘆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千金》)

白話文:

凡是進行下火灸療法的時候,都應該選擇在太陽過了正午之後,這時候纔可以開始下火灸,因為陰氣尚未到來,此時施灸效果最好,灸療容易見效。而在上午,尤其是天剛亮的時候,人體的胃氣比較虛弱,如果這時候進行針灸或灸療,可能會讓人感到頭暈目眩,所以不宜在此時進行針灸,必須謹慎,再謹慎。這是灸療的一個大原則。但在緊急情況下,則不適用這個原則。

若遇到陰天、下雨、刮風或下雪等惡劣天氣,應暫時停止灸療,等到天氣晴朗時,再進行灸療。在進行灸療時,應避免在非常飽食、極度飢餓、飲酒後、食用生冷或硬的食物後,以及在有過多思考、憂慮、憤怒、咒罵、參加喪禮、嘆息等情況下進行,所有這些不吉利的情況都應盡量避免,這樣才會對灸療最為有利。

(出自《千金方》)

5. 灸法

治病大法,冬宜溫及灸。(仲景)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入門》)《靈樞》曰:陷下則灸之。東垣云: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又曰:陷下則徒灸之。(徒灸,謂不針只灸也。《綱目》)經云:陷下則灸之者,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

《內經》云:北方之人,宜灸焫。為冬寒太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東垣),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入門》)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

背腹雖云多灸,陰虛有火者不宜。惟四肢穴最妙。(《入門》)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乃先上後下也。(《千金》)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明堂》)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入門》)

白話文:

[灸法]

治療疾病的大法則,在冬天應採用溫熱和艾灸的方式。(仲景)

對於所有疾病,如果藥物無法達到療效,針刺也難以達到效果,這時就必須使用灸法。(《入門》)

《靈樞》提到:如果身體出現凹陷,應該使用灸法。

東垣表示:出現凹陷的情況,表示皮膚和毛髮不能抵禦風寒,顯示出陽氣已經下陷。又說:對於這種凹陷的狀況,僅使用灸法就能解決。(徒灸,就是不使用針刺,僅僅使用灸法。《綱目》)

經典指出:對於出現凹陷的狀況,使用灸法的原因是天地之間除了陰和陽兩種氣之外,別無他物。通常,陽氣位於外層和上層,陰氣則位於內層和下層。現在我們說的凹陷,是指陽氣下陷到陰血之中,導致陰氣反而處於上層,而陽氣被壓制在下層。如果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出寒氣在體表,那麼就可以使用灸法。

《內經》指出:北方人,適合使用灸法。因為冬天的寒冷過度旺盛,導致陽氣被抑制在體內,這時都應該使用灸法。(東垣)

對於體虛的人,可以使用灸法,讓火氣能幫助提升原本的陽氣;對於實證患者,也可以使用灸法,讓實邪隨著火氣發散出去;對於感受寒氣的人,可以使用灸法,讓身體的溫度回復正常;對於熱證患者,使用灸法可以引導鬱積的熱氣向外發散,這是利用火性燥的原理。(《入門》)

頭部和麪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胸部和膈膜是兩個火氣旺盛的區域,這些地方不適合大量使用灸法。

雖然背部和腹部適合使用大量的灸法,但是陰虛有火的人不適合。四肢上的穴位是最適合使用灸法的地方。(《入門》)

一般來說,使用灸法時應先灸陽位,再灸陰位,也就是從頭部開始,先灸左側,然後逐漸向下,接著再從頭部開始,灸右側,然後逐漸向下,這就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的原則。(《千金》)

使用灸法時,應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少量的穴位,再灸更多的穴位。(《明堂》)

使用灸法時,應先灸陽位,再灸陰位;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少量的穴位,再灸更多的穴位。(《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