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調養法

凡灸,預卻熱物,服滋腎藥。及灸,選其要穴,不可太過,恐氣血難當。灸氣海及煉臍,不可臥灸。素火盛者,雖單灸氣海,亦必灸三里瀉火。灸後未發,不宜熱藥;已發,不宜涼藥,常須調護脾胃,俟其自發,不必外用藥物。發時或作寒熱,亦不可妄服藥餌。落痂後,用竹膜紙貼三五日,次以麻油、米粉煎膏貼之。

膿多者,一日一易,膿少者,二日一易,使膿出多而疾除也。務宜撙節飲食,戒生冷、油膩、魚蝦、筍蕨,量食牛肉、少雞。長肉時,方可量用豬肚、老鴨之類。謹避四氣、七情、六慾。(《入門》)灸後忌食豬、魚、酒、面、動風、生冷等物。雞肉最毒,而房勞尤甚也。亦忌飲水及將水濯手足。

(《資生》)

白話文:

[調養方法]

凡是進行灸療,應先避免接觸熱性食物,並服用滋補腎臟的藥物。在進行灸療時,要選擇重要的穴位,不可過度灸療,以免身體的氣血承受不了。灸療氣海穴和煉臍時,不應躺著進行。對於平時火氣旺盛的人,即使只灸氣海穴,也必須同時灸三里穴以排除體內的火氣。灸療後未發燒時,不適合服用熱性的藥物;已經發燒時,則不應服用涼性的藥物。在灸療期間,應注意調理脾胃,等待身體自然恢復,無需使用外用藥物。如果在灸療過程中出現發冷或發燒的情況,也不可隨意服用藥物。待傷口結痂脫落後,可用竹膜紙貼敷三至五天,再用麻油和米粉煎製的膏藥貼敷。

如果膿液較多,應每日更換一次膏藥;若膿液較少,則可每兩日更換一次,以便加速膿液排出,促進疾病康復。在此期間,應節制飲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魚蝦、筍蕨等食物,可適量食用牛肉和少量雞肉。在肌肉恢復生長時,可以適量食用豬肚、老鴨等食物。同時,應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波動和過度的慾望。

根據《入門》記載,灸療後應避免食用豬肉、魚肉、酒、麵食、易引起風濕的食物、生冷食物等。特別是雞肉,其毒性最大,且房事過度對身體危害更大。此外,還應避免飲水和用水洗滌手腳。

根據《資生》記載,灸療後應避免食用上述提到的各類禁忌食物。

2. 針灸不可並施

《內經》言:針而不灸,灸而不針;庸醫針而復灸,灸而復針。後之醫者,不明軒岐之道,針而復灸,灸而復針者有之。殊不知書中所言某穴在某處或針幾分或灸幾壯,此言若用針當用幾分,若用灸當用幾壯,謂其穴灸者不可復針,針者不可灸矣。今之醫者,凡灸,必先灸三壯乃用針,復灸數壯,謂之透火艾之說,是不識書中軒岐之旨也。(《神應》)昔宏綱先生,嘗言惟腹上用針隨灸數壯,以固其穴,他處忌之。

云此,亦醫家權變之說也。(《神應》)問《針經》云(即《靈樞》也):針幾分,灸幾壯,針訖而後灸,何也?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不灸,若灸而不針。(《綱目》)灸而勿針,針而勿灸,《針經》為此常叮嚀庸醫,針灸一齊用。徒施患者炮烙刑。(《入門》)

白話文:

【針灸不可並施】

根據《內經》的記載,使用針法時就不應再用灸法,同樣地,使用灸法時也不應再用針法。然而,有些庸醫卻會在針刺後再進行灸療,或是灸療後再針刺。後世的醫生,對軒岐學說的理解不夠深入,也有針刺後再灸療,或灸療後再針刺的情況發生。

事實上,書中提及某個穴位在某個位置,或是針刺到多深,或是灸療要幾次,這是在說明如果選擇針刺,就應針刺到多深,如果選擇灸療,就應灸療幾次。也就是說,已經進行灸療的穴位就不應再針刺,已經針刺的穴位就不應再進行灸療。但現今的醫生,無論如何都會先灸療三次,然後再進行針刺,之後再灸療幾次,稱之為「透火艾」的說法,這其實是不懂書中軒岐學說的真正意涵。

過去宏綱先生曾經說過,只有腹部的穴位可以針刺後再灸療幾次,以鞏固該穴位的效果,其他部位則避免這種做法。這是一種臨牀的應變方法。

關於《針經》(即《靈樞》)中的描述:針刺到多深,灸療要幾次,先針刺再灸療,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是:如果選擇針刺,就只進行針刺,如果選擇灸療,就只進行灸療,不能同時進行針刺和灸療。

《針經》中反覆叮嚀庸醫不要同時使用針刺和灸療,這就像是讓病人無辜承受酷刑一樣。

3. 不耐針灸

帝問曰:針石火焫之痛何如?少俞曰: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帝曰:其不耐針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也。(《靈樞》)

白話文:

黃帝問道:對於針刺和火燒的疼痛,人能承受的程度如何判斷呢?少俞回答:那些骨骼堅韌、肌肉柔軟、皮膚較厚的人,更能忍受疼痛。

黃帝又問:那能忍受火燒之痛的人,該怎麼辨別呢?少俞說:皮膚偏黑且骨骼美健的人,更能忍受火燒的疼痛。

黃帝再問:對於不能忍受針刺疼痛的人,我們該如何得知呢?少俞回答:肌肉緊實、皮膚薄的人,他們通常無法承受針刺的疼痛。(出自《靈樞》)

4. 用針須合天時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故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內經》)

白話文:

[使用針灸需配合天時]

當天氣溫暖、日照充足時,人的血液會變得較為流暢,防禦系統(衛氣)活動活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針灸出血容易,氣血運行也順暢。反之,當天氣寒冷且日照不足時,血液會變得較為粘稠,衛氣活動也會相對沉寂。隨著月亮的圓缺變化,人的生理狀態也會跟著改變:月初時,血氣開始充盈,衛氣開始活動;月圓時,血氣最旺盛,肌肉也最堅實;而月虧時,肌肉量會減少,經絡也處於較虛弱的狀態,防禦系統會退縮,身體顯得單薄。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天時來調整針灸的治療方法。

因此,在天氣寒冷時不宜進行針灸,因為血液會凝固;天氣溫暖時,血液不會凝固,但也不宜過度針灸;月初時不宜進行放血療法,因為這時候血氣正在恢復;月圓時不宜進行補血療法,因為這時候血氣已經很充沛;月虧時不宜進行任何治療,因為這時候身體處於較脆弱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根據天時來調整針灸治療的時機。

如果在月初進行放血療法,會導致臟腑虛弱;在月圓時進行補血療法,會導致血氣過剩,經絡中可能會有淤血,這種情況被稱為「重實」。在月虧時進行治療,會擾亂經絡的正常運作,造成陰陽失調,無法區分正氣和邪氣,導致疾病長期停留,外表看似健康,內裡卻混亂不堪,這時候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以上內容摘自《黃帝內經》。

5. 針補瀉法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內經》)補虛者,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納針,靜而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命曰補。

瀉實者,吸則納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內經》)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腧之處。彈而怒之、抓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難經》)補者隨經脈推而納之,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難經》)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解云:刺實須其虛者,為針阻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為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注云:要以氣至而有效也。

(《內經》)候氣有二:一曰邪氣,二曰穀氣。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緊而疾者,補而未實,瀉而未虛也;徐而和者,補而已實,(已,當作易。)瀉而已虛也。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也。(《靈樞》)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也。

(《綱目》)

白話文:

[針灸補瀉法]

在進行針灸療法前,必須先評估病患的體型,是偏瘦還是偏胖,藉此判斷其體質是屬虛還是屬實,進而調整針灸的手法。如果體質偏實,那麼治療方式應採用瀉法;反之,如果體質偏虛,則應使用補法。在進行針灸前,應先放血,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針灸手法,無論何種疾病,最終目標都是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在針灸之前,應該先按摩病患部位,讓肌肉鬆弛,然後再進行針灸。在病患吸氣時插入針頭,並保持一段時間,直到氣感出現。等到病患呼氣時再拔針,這樣可以讓氣留在針灸部位,達到補的效果。

對於體質偏實的人,應在病患呼氣時插入針頭,避免讓氣流逆向,並且保持一段時間,防止邪氣擴散。在病患吸氣時轉動針頭,等到病患呼氣時再拔針,這樣可以讓體內的氣完全排出,達到瀉的效果。

針灸高手在施針時,會用左手按住針灸部位,以確保針頭能順利進入。針灸時,應讓氣感像脈搏一樣跳動,順著經絡方向插入針頭,待氣感出現後,再將針頭推入,這就是補法;若將針頭往外拉,這就是瀉法。

在針灸虛證時,需等待實證出現;在針灸實證時,需等待虛證出現。這是因為針灸會影響氣的運行,如果針灸時氣過於旺盛,可能會導致寒涼,此時應停止針灸;如果針灸時氣不足,可能會導致熱感,此時也應停止針灸。重點是要讓氣達到平衡,才能發揮針灸的效果。

在針灸治療中,有兩種氣感需要注意:一種是邪氣,另一種是穀氣。邪氣的特徵是緊繃且快速;穀氣的特徵則是緩慢且平和。如果氣感緊繃且快速,表示還未達到補或瀉的效果;如果氣感緩慢且平和,表示已經達到補或瀉的效果。對於脈象偏實的人,可以深層針灸,以釋放其氣;對於脈象偏虛的人,則應淺層針灸,以保留其精氣,只將邪氣排出。

在針灸時,左手用力按壓,目的是讓氣分散;右手輕柔地插入針頭,可以減少疼痛感。

6. 用針宜審順逆

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靈樞》)刺不知順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㒤僻。皮膚薄者,毛腠夭焦,預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氣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靈樞》)

白話文:

【使用針灸應審視順逆】

黃帝問道:身體狀況與病氣的順逆是怎麼一回事?

岐伯回答說:如果身體機能不足,而病氣卻過剩,這表示邪氣佔了上風,應立即進行強烈的排邪治療。反之,若身體機能旺盛,而病氣不足,就應該馬上進行滋補治療。若是身體機能與病氣都處在不足的狀態,這代表陰陽兩方都處在衰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能進行針刺治療,因為針刺會讓原本就不足的狀況更為嚴重。一旦陰陽雙方都極度衰弱,血液和氣力就會耗盡,五臟也會變得空虛,筋骨和髓骨也會乾涸,對於年長者可能導致死亡,對年輕人來說,也可能造成無法恢復的傷害。相反地,如果身體機能和病氣都過剩,這表示陰陽兩方都處在過剩的情況,必須馬上排解過剩的邪氣,並調整身體的虛實平衡。

因此,對於過剩的病態,我們應採用排解的方式;對於不足的病態,我們則應採用滋補的方式,這就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

不懂得順應或逆反的治療方法,往往會讓正氣與邪氣互相抗衡。在身體狀態飽滿時進行滋補,會導致陰陽失衡,腸胃過度充盈,肝肺功能受損,陰陽兩方互相錯亂;而在身體虛弱時進行排解,又會讓經絡空虛,血液和氣力耗盡,腸胃功能紊亂,皮膚薄的人甚至會出現毛髮枯萎,預示著死亡的來臨。所以說,使用針灸的關鍵在於瞭解如何調整陰與陽的平衡,只有當陰與陽達到平衡,精氣才會旺盛,身體和氣力才能協調一致,讓精神得以內藏。

因此,高明的醫生能夠調和氣息,一般的醫生能夠調理脈象,而低劣的醫生則會傷及氣息,威脅生命。因此,作為低劣的醫生,必須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