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制艾法

艾葉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暴乾,以覆道者為佳,經陳久方可用。(《入門》)端午日,日未出時,於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採之以灸,殊有效。又云:三月三日艾,用灸極妙。(《類聚》)取陳久黃艾葉,不以多少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熟,以細篩隔去青滓,再搗再篩,直至柔細黃熟為度用之。(《局方》)艾熟搗,去青取白,入硫黃揉之,用尤妙。

(《入門》)

白話文:

艾葉可以用来灸治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摘艾叶,晒干,放置在通风处保存最好,时间越久越好。端午节那天,日出之前,从艾叶中找到形似人的部分,采下来用来灸治,效果非常显著。据说三月三日的艾叶,用来灸治效果特别好。选用陈久、颜色偏黄的艾叶,无论多少,放入臼中,用木杵轻轻捣碎,用细筛筛去青色的杂质,再捣再筛,直到艾叶变得柔软细腻、呈黄色熟透为止。如果将艾叶捣碎后,去除青色的部分,只留白色的部分,加入硫黄揉搓,效果更佳。

2. 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亦三分;若減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強壯人亦可稍增令大,小兒則可如小麥大或如雀糞大。(《局方》)艾炷依小竹箸頭作之。其病脈,粗細狀如巨線,但令當脈灸之,艾炷雖小,亦能愈疾。如腹內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等疾,惟須大艾炷也。《入門》

白話文:

艾炷的製作與使用

《局方》記載:艾炷的根部要向下,寬度三分,長度也三分。如果尺寸減小,則無法覆蓋穴位,也無法到達經脈,火氣無法傳導,自然也無法治病。對於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稍微增大尺寸;對於小孩,則可以像小麥粒一樣大,或像雀糞一樣大。

《入門》記載:艾炷可以用小竹籤頭製作。對於病脈,其粗細狀如粗線,只要將艾炷放在脈上灸治即可,即使艾炷很小,也能治癒疾病。對於腹內疝氣、瘕瘕、痃癖、氣塊、伏梁等疾病,則需要較大的艾炷。

3. 取火法

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松、桑、棗、柏、竹、枳、榆、橘。今則不用木火,只以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以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可。(火照即火鏡也。

《局方》)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丸,在下承之,亦得火,可用。(《資生》

白話文:

自古以來人們使用火針治療疾病時,要避免使用八種木材燃燒產生的火焰:松樹、桑樹、棗樹、柏樹、竹子、枳殼樹、榆樹和橘樹枝條。現在我們不再使用這些樹木作爲燃料,而是採用清澈的植物油點燃燈芯,並在上面燒著艾草莖來進行火針療法,這樣可以滋潤瘡口直到痊癒並且減輕痛苦。如果使用蠟燭則效果更好。另外,當陽光照射到艾葉上的時候,可以用艾葉接住太陽光從而得到火源,這種火用於火針療法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還有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陽光反射到鏡子上來產生火源,然後通過艾葉引導就可以獲得火源,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做火針療法。 (這裏的“火照”就是指火鏡) 根據醫書《局方》,獲取火源的方法應該是敲擊石頭取得火花。現代的人們會使用鈍鐵器撞擊石頭,事先將紙灰做成小球狀放在下面接收火星,也能成功地引發火災並可用於醫療用途。(出自《資生》)

4. 下火灸時法

凡下火灸時,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得針灸,慎之,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也。若遇陰、雨、風、雪,暫時且停,候待晴明,乃可灸之。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冷硬物及思慮、愁憂、嗔怒、呼罵、喪葬、嘆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千金》)

白話文:

凡是需要灸火的時候,都要等到日正午以後才可開始灸治,因為此時陰氣尚未到達,灸火的效果才能完全發揮。午前平旦時分,穀氣虛弱,容易令人癲狂眩暈,因此不適合針灸,需格外注意。這是灸火的普遍法則。但對於突發急症,則不能以此為準。

若遇到陰天、下雨、刮風、下雪等天氣,需暫停灸治,等待天氣晴朗後再繼續。灸治時不可在飽食、空腹、飲酒、食用生冷硬物後進行,也不可思慮過度、愁眉苦臉、生氣發怒、大聲呼喊、參與喪葬活動、嘆氣哀愁,一切不祥之事都應忌諱,才能保證灸治的效果。

(摘自《千金要方》)

5. 灸法

治病大法,冬宜溫及灸。(仲景)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入門》)《靈樞》曰:陷下則灸之。東垣云: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又曰:陷下則徒灸之。(徒灸,謂不針只灸也。《綱目》)經云:陷下則灸之者,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

《內經》云:北方之人,宜灸焫。為冬寒太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東垣),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入門》)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

白話文:

治療大法,在冬天應該以溫暖和灸療來進行。根據張仲景的理論,對於藥物無法達到或針灸無法觸及的疾病,必須使用灸療。《入門》一書提到,如果藥物和針灸都無效,那就必須使用灸療。

《靈樞》中說道,如果病情處於低落狀態,則需要用灸療來治療。李東垣認為,這代表皮膚和毛髮不能承受寒冷和風邪,這是因為陽氣下降的象徵。他又進一步提到,如果病情處於低落狀態,那麼灸療就夠了,不需要針刺。

《綱目》指出,《靈樞》中提到的「陷下則灸之」,是指天地間只有陰陽兩種氣,陽氣在外在上,陰氣在內在下。現在提到「陷下」,表示陽氣下降進入陰血中,這是陰氣反覆佔據上風而使陽氣下陷的現象。如果脈象和症狀顯示寒氣在外,那麼灸療就是必要的。

《內經》中提到,北方的人們適合使用灸療,因為冬天的寒冷太強烈,藏於體內的陽氣需要被激發,因此都適合灸療。對於虛弱的病人,使用灸療可以幫助補充元陽;對於實質的病態,使用灸療可以讓實邪隨著火氣發散;對於寒冷的狀況,使用灸療可以讓體溫恢復;對於熱性的病狀,使用灸療可以引導深藏的熱氣外發,就像火能引導乾燥一樣。

頭面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胸部和膈肌是火氣聚集的地方,這些地方不適合經常灸療。

背腹雖云多灸,陰虛有火者不宜。惟四肢穴最妙。(《入門》)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乃先上後下也。(《千金》)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明堂》)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入門》)

白話文:

雖然說背部和腹部適合多灸,但陰虛有火的人就不適合。只有四肢的穴位最適合。

一般灸法應該先灸陽氣充足的地方,再灸陰氣充足的地方。也就是說,從頭部開始向左逐漸向下灸,然後再從頭部開始向右逐漸向下灸,這樣就是先灸上後灸下。

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少的地方,後灸多的地方。

灸法應該先灸陽氣充足的地方,再灸陰氣充足的地方;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少的地方,後灸多的地方。

6. 壯數多少法

著艾一炷,如人丁壯之力,故謂之「壯」。凡頭頂,止於七壯至七七壯而止。鳩尾、巨闕,雖是胸腹穴,灸不過四七壯。若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若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人,又加細瘦,即令人短壽。(《資生》)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

(《資生》)凡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過七壯,炷如雀屎。(《資生》)

白話文:

用艾草做成的灸炷,像人體精氣旺盛的力量,所以稱之為「壯」。頭頂上的穴位,灸至七壯到七七壯即可停止。鳩尾、巨闕雖然是胸腹部的穴位,但灸灸最多只能到四七壯。灸灸太多,會讓人永遠沒有力氣。頭上的穴位如果灸灸太多,會讓人失去精神。手臂和腿部的穴位,灸灸太多,會讓人血脈枯竭,四肢變得細瘦無力。如果已經精氣不足的人,又加上四肢細瘦,就會導致短壽。四肢只要祛除風寒,不應該灸灸太多,灸灸七壯到七七壯即可,不能超過年齡。

小孩子七天以上、一週歲以下,灸灸最多只能到七壯,灸炷的大小要像雀屎一樣。

7. 發灸瘡法

凡著灸療病,雖然數足,若不得瘡發膿出,其疾不愈。如灸瘡不發,取故履底炙,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局方》)又取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於煻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三日自發,膿出即愈。(《局方》)凡著艾灸,得灸瘡發,所患即差。不得瘡發,其疾不愈。灸後過數三日不發,可於瘡上再灸二三壯,即發。(《資生》)

白話文:

用艾灸治療疾病,雖然灸的次數夠了,但如果沒長出膿包,病就治不好。如果灸瘡不發,可以拿舊鞋底燒熱,用熱氣熨灸,三天就會長出膿包,自然痊癒。也可以取三五根紅皮蔥,去掉青色的部分,在燃燒的灰燼中烤熟,拍碎,熱敷在灸瘡上十幾遍,三天就會長出膿包,膿排出後就痊癒了。總之,用艾灸後,如果長出膿包,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長出膿包,病就治不好。灸後過了三天還沒長出膿包,可以在瘡上再灸兩三壯,就會長出來。

8. 療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溫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若灸瘡退痂後,取東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湯,溫洗灸瘡,能護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加胡荽煎洗,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立有神效。

(《局方》)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下白細毛,貓兒腹下毛更佳。(《資生》)灸瘡不差,牛屎燒熱灰敷之。白茅香花搗敷之。楸葉或根皮搗為末敷之。(《本草》)灸瘡久不合,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同煎膏貼之。(《丹心》)灸瘡腫痛,取薤白切,與豬脂及苦酒浸,經宿,微火煎,去渣敷之。

白話文:

灸瘡治療方法

《局方》

凡是使用灸法治療疾病,剛停止用火後,就用赤皮蔥和薄荷煎湯,溫溫地淋洗灸瘡,可以驅逐風氣從瘡口排出,同時讓經脈暢通,不至於在瘡下淤積。如果灸瘡退痂後,取東南方向的桃枝和嫩柳枝等量煎湯,溫洗灸瘡,能夠保護灸瘡中的風邪。如果瘡內有黑色腐爛潰瘍,加入胡荽煎洗,就能生長好肉。如果疼痛難忍,加入黃連煎洗,馬上就能見效。

《資生》

貼灸瘡時,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棉花,冬天用兔子肚子下細白毛,貓肚子下的毛更好。

《本草》

灸瘡久治不癒,可以用牛糞燒成熱灰敷在上面。也可以用白茅香花搗碎敷在上面。楸葉或楸樹根皮搗成粉末敷在上面。

《丹心》

灸瘡久不癒合,可以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加入香油一起煎成膏狀,貼在上面。

灸瘡腫痛,可以用薤白切碎,與豬油和苦酒浸泡一夜,用小火煎煮,去渣後敷在上面。

伏龍肝煎水,令熱淋漬之。(《本草》)灸瘡出血不止,藍青布燒灰敷之。鱧腸草搗敷之。百草霜、蚌粉為末,干糝。(《本草》)灸瘡久不差,宜用內托黃耆丸、止痛生肌散。(《諸方》)

內托黃耆丸,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久不差。

黃耆(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兩)

白話文:

將伏龍肝煎水,趁熱用藥水淋在患處;如果灸瘡出血不止,可以用藍青布燒成灰敷在患處,也可以用鱧腸草搗碎敷在患處。百草霜和蚌粉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藥粉撒在患處。灸瘡如果久治不癒,可以服用內托黃耆丸或止痛生肌散。內托黃耆丸用於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久治不癒。黃耆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兩。

上為末,以綠豆粉四兩,薑汁煮糊,和丸梧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得效》)

止痛生肌散,治同上。

牡蠣粉(五錢),寒水石,煅滑石(各二錢)

上為末。先以藥水洗,後糝之。(《資生》)

白話文:

取綠豆粉四兩,用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熱水吞服,每次五七十丸。

止痛生肌散,功效同上。

將牡蠣粉五錢、寒水石二錢、煅滑石二錢研成粉末。先用藥水洗患處,再撒上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