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制九針法
《內經》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注云:熱在頭身,宜鑱針;分肉氣滿,宜圓針;脈氣虛少,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圓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也。針形有九,敘之於下。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瀉陽氣。(《靈樞》)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熱在頭分。(《易老》)
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易老》)鋒如卵形,肉分氣病,宜用此。(《易老》)
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易老》)脈氣虛少者,宜此。(《易老》)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易老》)瀉熱出血,發泄痼疾。(《易老》)
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易老》)一名破針,用以破癰腫出膿血。(《易老》)
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大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易老》)尖如毫,且圓利,調陰陽,去暴氣。(《易老》)
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以取痛痹。(《易老》)尖如蚊虻喙,調經絡,去痛痹。(《易老》)
八曰長針,長七寸,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易老》)鋒利,故取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易老》)
九曰大針,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易老》)一名焠針,取風虛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易老》)
白話文:
【制九針法】
《內經》提到,判斷虛實病情時,使用九針是最精妙的方法,因為每一種針都有它特定的適應症狀。具體來說,如果熱氣集中在頭部或身體,適合使用鑱針;肌肉間氣滿的情況,適合圓針;脈氣虛弱的情況,則應該使用鍉針;若是要排除熱氣或出血,或是治療長期疾病,鋒針是首選;破除膿腫和排出膿血,鈹針是最佳選擇;調理陰陽平衡,去除突然發生的痺痛,適合圓利針;對於經絡中的疼痛痺症,毫針是最好用的;若病痛深藏於骨縫、腰背、脊椎或關節之間,長針是必須的;若是風邪侵入骨縫或皮膚之間,則應使用大針。這就是各種針法各有其適應範圍的道理。
以下是九針的詳細描述:
第一種是鑱針,全長一寸六分,前端大而尾端尖銳,主要功能是排除過剩的陽氣。
第二種是圓針,全長一寸六分,針頭呈卵形,用於摩擦肌膚間隙,不會傷及肌肉,能排除分氣。
第三種是鍉針,全長三寸半,尖端如穀粒般尖銳,用於按摩脈搏而不使其陷入,以引導氣血。
第四種是鋒針,全長一寸六分,有三個邊緣的刀刃,用於治療難治性疾病。
第五種是鈹針,全長四寸,寬二分半,末端如劍尖,用於抽取大量膿液。
第六種是圓利針,全長一寸六分,像毛一樣粗細,兩端既圓又尖,中間略粗,用於治療突發氣病。
第七種是毫針,全長三寸六分,尖端如蚊子或蒼蠅的嘴,平靜地慢慢插入,並保持一段時間,用於治療疼痛痺症。
第八種是長針,全長七寸,尖端銳利且針身薄,可用於治療遠處的痺症。
第九種是大針,全長四寸,尖端如棒狀,尖端略圓,用於排除關節腔內的水分。另一名稱為焠針,用於治療風邪侵入骨縫或皮膚之間的病症。
3. 煉針法
取久用馬銜鐵,作針最妙。(《精要》)煮針取烏頭、巴豆肉各一兩,麻黃五錢,木鱉子肉十個,烏梅五個,上將針藥同入銀石器內,水煮一日出洗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以皂角水洗之,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之,常近人氣為妙。(《得效》)
白話文:
[煉針法]
選擇長期使用的馬銜鐵來製作針,效果極佳。(出自《精要》)
製作過程如下:取烏頭、巴豆肉各一百公克,麻黃二十五公克,木鱉子肉十顆,烏梅五顆。將這些藥材與針一起放入銀或石製容器中,用水煮沸一整天後取出清洗。
接著,使用止痛藥材: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二十五公克,依先前步驟再次用水煮針一天,然後取出,用皁角水清潔。再將針放入狗肉中煮一天,之後用瓦片磨掉針上的殘渣,確保針尖平整且筆直,最後塗上松子油,經常讓人氣接觸效果更佳。(出自《得效》)
4. 四時針法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氣之氣血而入客也,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並焉。(《內經》)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內經》)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蓋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刺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也。(《難經》)
白話文:
[四季針灸法]
春季時,人體的氣血集中在經脈;夏季時,氣血轉移到孫絡;長夏(季夏)時,氣血深入肌肉層;秋季時,氣血分佈在皮膚;冬季時,氣血深藏於骨髓。因此,外邪侵襲人體時,通常是跟隨四季的氣血流動而進入,若能順應經脈的氣血循環驅除邪氣,便不會產生亂氣,反之,就會導致亂氣滋生,造成病情複雜。
《內經》指出,疾病有表裡之分,針灸治療的深度也應有所不同,要達到適當的層次,不能過深或過淺。如果針灸過深,會傷害到體內臟腑;如果針灸過淺,則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導致體表氣血阻塞,讓邪氣有機可乘。針灸深度掌握不當,反而會成為大禍,影響五臟功能,引發嚴重的後續疾病。
同樣地,《內經》提到,春夏兩季針灸宜淺,秋冬兩季針灸宜深。這是因為春夏兩季陽氣旺盛,人體氣血也較集中在體表,所以適合淺層針灸;而秋冬兩季陽氣收斂,人體氣血較深藏於體內,因此適合深層針灸。
《難經》也有類似觀點,認為春夏兩季陽氣上升,人體氣血也相對集中在體表,應採用淺層針灸;秋冬兩季陽氣下降,人體氣血較深藏於體內,適合使用深層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