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癲癇

癲癇,百會、神庭各七壯,鬼眼三壯,陽谿、間使三十壯,神門、心俞百壯,肺俞百壯,申脈、尺澤、太衝皆灸,曲池七壯。

又方:陰莖頭尿孔上宛宛中三七壯,著火哀乞即差。不問男女,重者七七壯,輕者五壯、七壯。

又方:足大趾本節內紋及獨陰穴,各七壯。

狂言喜笑,陽谿、下三里、神門、陽谷、水溝、列缺、大陵、支溝、神庭、間使、百勞。

鬼邪,間使仍針,後十三穴。

一鬼宮(人中穴),二鬼信(手大指甲下入肉三分),三鬼壘(足大趾爪甲下入肉二分),四鬼心(太淵穴入半寸。若是邪蠱,便自言說,由來往驗,有實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穴不言,便通下排穴)。

五申脈(火針七鋥二三下),六鬼枕(大椎上入髮際一寸),七鬼床(耳前髮際穴),八鬼市(承漿穴),九鬼營(勞宮穴),十鬼堂(上星穴火針七鋥),十一鬼莊(陰下縫灸三壯),十二鬼臣(曲池火針),十三鬼封(舌下一寸縫)。

見鬼,陽谷。

夢厭,商丘、三陰交。

善哭,百會、水溝。

風癲及發狂欲走稱神自高悲泣呻吟,謂邪祟也,先針間使,後十三穴。

罵詈不息身稱鬼語,心俞百壯,鬼眼、後谿、大陵、勞宮、湧泉各三壯,風府。

又方:灸唇吻頭白肉際一壯,又灸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壯。

狐魅顛狂,鬼眼三七壯,神庭百壯。

羊癇,吐舌目瞪,聲如羊鳴,天井、巨闕、百會、神庭、湧泉、大椎各灸,又九椎節下間三壯,手大指爪甲合結四隅各三壯,妙。

牛癇,直視、腹脹,鳩尾、大椎各三壯。

馬癇,張口、搖頭反張,僕參、風府、臍中各三壯,金門、百會、神庭並灸。

犬癇,勞宮、申脈各三壯。

雞癇,善驚、反折手掣自搖,靈道三壯,金門針,足臨泣、內庭各三壯。

豬癇,如屍厥吐沫,崑崙、僕參、湧泉、勞宮、水溝各三壯,百會、率谷、腕骨各三壯,內踝尖三壯。

五癇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狀如鳥鳴心悶不喜問語,鳩尾灸。

目戴上不識,囟會、行間、巨闕皆灸。

白話文:

[癲癇],治療方法為在百會和神庭穴各灸七次,鬼眼穴灸三次,陽谿和間使穴各灸三十次,神門和心俞穴各灸一百次,肺俞穴灸一百次,申脈、尺澤、太衝穴都需進行灸療,曲池穴灸七次。

另一種方法是在男性生殖器頭部尿孔上方的凹陷處灸三次,立即見效,不分男女,病情嚴重者可灸四十九次,病情較輕者可灸五次或七次。

另一種方法是在腳大拇指關節內側的紋路以及獨陰穴各灸七次。

對於出現無緣由的狂言喜笑,治療穴位包括陽谿、下三里、神門、陽谷、水溝、列缺、大陵、支溝、神庭、間使、百勞。

對於鬼邪所導致的症狀,除了間使穴之外,還需針灸十三個特定穴位。

對於能見到鬼魂的情況,主要治療穴位為陽谷。

對於出現夢魘,主要治療穴位為商丘和三陰交。

對於經常哭泣的情況,主要治療穴位為百會和水溝。

對於風癲和發狂想要奔跑,並且自稱神明,伴有悲泣呻吟的患者,認為是由於邪祟所導致,首先針灸間使穴,再針灸十三個特定穴位。

對於不停咒罵,並且自稱鬼魂的患者,心俞穴灸一百次,鬼眼、後谿、大陵、勞宮、湧泉各灸三次,風府穴也需進行針灸。

另一種方法是,在嘴脣邊緣的白色肉質部分灸一次,再在嘴脣內部中央的肉質部位灸一次。

對於狐魅所導致的精神錯亂,鬼眼穴灸二十一次,神庭穴灸一百次。

對於羊癇,患者會吐舌、瞪眼,聲音類似羊叫,天井、巨闕、百會、神庭、湧泉、大椎各灸,再在第九個椎節下方灸三次,手指大拇指指甲和肉相接的四個角落各灸三次,效果極佳。

對於牛癇,患者會直視前方,腹部脹大,鳩尾、大椎穴各灸三次。

對於馬癇,患者會張開嘴巴,搖頭,僕參、風府、臍中各灸三次,金門、百會、神庭穴均需進行灸療。

對於犬癇,勞宮、申脈穴各灸三次。

對於雞癇,患者容易驚嚇,手會反折,自己搖晃,靈道穴灸三次,金門穴針灸,足臨泣、內庭穴各灸三次。

對於豬癇,患者會像屍厥一樣吐出泡沫,崑崙、僕參、湧泉、勞宮、水溝穴各灸三次,百會、率谷、腕骨穴各灸三次,內踝尖端灸三次。

對於五癇導致的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穴各灸一百次,鬼眼四個穴位各灸三次,間使穴也需要進行灸療。

對於出現類似鳥鳴的聲音,心情鬱悶,不願回答問題的情況,鳩尾穴需進行灸療。

對於眼睛向上看,無法辨識的情況,囟會、行間、巨闕穴均需進行灸療。

2. 厥逆

痰厥頭痛者,必灸頭部,能安之者,乃痰凝經絡,氣不流行故也。

吐痰厥逆,從男左女右,以繩圍患人肘還至起端處截斷,以其繩頭,從大椎尖下行脊骨上繩頭盡處,五十壯。

屍厥,謂急死也,人中針,合谷、太衝皆灸,下三里、絕骨、神闕百壯。若脈微似絕,灸間使,針復溜,久留神效。

四肢轉筋厥逆,內庭、列缺、竅陰、至陰、承山三七壯,合谷、太衝。又內筋急,灸內踝尖一壯;外筋急,灸外踝尖上一壯。

善恐小氣厥逆,章門、少衝、合谷、太衝、氣海百壯。

傳屍骨蒸,肺俞灸,膏肓俞灸,四花穴、腰眼穴並灸。

腎厥頭痛筋攣驚恐不嗜臥,關元、腎俞、絕骨、內關、膽俞並灸。

白話文:

[厥逆]

若因為痰凝引起頭痛,必須在頭部進行艾灸,這方法有效是因為痰液阻塞了經絡,導致氣血無法順暢流動。

對於因吐痰而引起的厥逆,可依照患者性別選擇左或右手肘,用繩子環繞手肘一圈後截斷,再將此繩頭從大椎尖開始沿脊骨往下量,到繩子終點的位置進行艾灸,需灸五十次。

屍厥指的是突然猝死的情況,應立即對人中穴、合谷穴和太衝穴進行針灸和艾灸,再對下三里、絕骨和神闕等穴位進行一百次艾灸。如果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則要艾灸間使穴,針刺復溜穴,長時間保持針刺會有神奇效果。

對於四肢抽筋和厥逆的症狀,應艾灸內庭、列缺、竅陰、至陰和承山等穴位,各灸三七次,再灸合谷和太衝穴。如果內側筋肉緊張,應灸內踝尖一次;如果是外側筋肉緊張,則灸外踝尖上方一次。

對於容易感到恐懼和小氣的厥逆,應灸章門、少衝、合谷、太衝和氣海等穴位,各灸一百次。

對於傳染性的骨蒸病,應灸肺俞和膏肓俞穴,以及四花穴和腰眼穴。

對於因腎虛引起頭痛、筋攣、驚恐和失眠,應灸關元、腎俞、絕骨、內關和膽俞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