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急死

中惡,百會三七壯,間使年壯,承漿七壯,心俞七壯,人中五十壯,隱白一壯,囊下十字紋三壯,諸穴中神闕百壯,下三里七壯,最神。

溺水死,即解死人衣服,以其腹伏著於馬鞍之上,使其水泄後,後艾灸臍中百壯,即活,神效。

縊死,心下有微溫一日以上者,猶可活。徐解縊索及衣服,安臥溫處厚裹,緊填肛門,一人緊摩兩肩臂引頭髮勿令縱,又一人摩擦胸肩令數屈伸無數,又兩人分坐以竹管吹兩鼻中,即活。

中暑幾死,急灸兩乳頭各七壯。

白話文:

[急症救治]

中毒昏迷,在「百會」穴灸三十七次,「間使」穴灸按年齡計算次數,「承漿」穴灸七次,「心俞」穴灸七次,「人中」穴灸五十次,「隱白」穴灸一次,「囊下十字紋」穴灸三次,各穴位中「神闕」穴灸一百次,「下三里」穴灸七次,效果極佳。

溺水致死,立即脫去溺水者的衣物,將其腹部趴在馬鞍上,讓水排出後,再在肚臍部位灸一百次,就能復甦,此法極為有效。

吊頸自盡,如果心臟下方仍有微溫,超過一天以上,還有機會救活。緩慢解開繩索和衣物,讓患者躺臥在溫暖的地方,用厚布包裹,緊塞肛門,一個人緊緊按摩雙肩和手臂並拉扯頭髮,防止鬆弛,另一個人則摩擦胸部和肩膀,讓其不斷屈伸,沒有固定次數,再由兩個人分別坐下,用竹管吹入兩鼻孔中,即可恢復生命。

中暑瀕死,迅速在兩個乳頭各灸七次。

2. 痢疾

中氣虛弱,三焦不和之致。若大便秘結,取巴豆肉作餅安臍中,灸三壯。

水痢不止,中脘針,神效。

赤白痢,臍中百壯,神效。

泄痢小腹痛,大腸俞、膀胱俞各三壯,關元百壯,丹田穴(一名石門)二七壯至百壯止。

冷痢食不化,脾俞年壯,天樞五十壯,胃俞三壯,臍中(一名神闕)百壯。

脫肛久不愈,臍中年壯,百會三七壯,膀胱俞三壯。

溏泄,如鴨之泄,故曰溏泄。中脘針,三陰交、脾俞各三壯至三七壯。

白話文:

[痢疾]

這是由於中氣虛弱,三焦運行不順所致。如果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可以將巴豆的內仁做成餅狀,放置在肚臍上,並進行三次的艾灸。

對於水痢不止的情況,可以在中脘穴進行針刺,效果非常顯著。

對於赤白痢疾,可在肚臍處進行上百次的艾灸,效果十分明顯。

對於腹瀉且伴隨小腹疼痛,應在大腸俞、膀胱俞各灸三次,在關元穴灸上百次,在丹田穴(又名為石門)灸二七次至百次。

對於長期拉肚子且食物無法消化,應在脾俞穴灸與年齡相等的次數,在天樞穴灸五十次,在胃俞穴灸三次,在肚臍(又稱為神闕)灸上百次。

對於長期未癒的脫肛情況,應在肚臘灸與年齡相等的次數,在百會穴灸三七次,在膀胱俞灸三次。

對於像鴨子排泄那樣稀薄的腹瀉,所以稱之為溏泄。應在中脘穴進行針刺,在三陰交、脾俞穴各灸三至三七次。

3. 痔疾

五痔便血失尿尻痛,尾窮骨百壯,二白三七壯(在別穴中),秩邊(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半)灸三壯。

腸風下血痔,二白三七壯,承山(在足跟上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五壯,神效。又對臍脊骨上灸三七壯,又其兩旁各一寸三七壯,又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半二七壯,年深者最有效。

痔乳頭,灸痔凸肉百壯即平,神效。

療痔昔人所傳,曰:令患人齊足正立,以竹柱地量臍,折斷,將其竹移後,准脊骨以墨點記,從點處下量一寸,艾灸五十壯,每行此法無不效。

白話文:

[痔疾]

  1. 如果你有五種痔瘡導致的大便出血、小便失禁、尾骶部疼痛,可以嘗試在尾骨處進行一百次的艾灸治療,在別穴進行二十一(37)次艾灸,而在秩邊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兩旁各三寸半的地方)進行三次艾灸。

  2. 對於腸風下血痔,可以在別穴進行二十一(37)次艾灸,在承山穴(位於腳跟上方,在兌腨腸下方肌肉間凹陷中)進行五次艾灸,效果顯著。此外,還可以在臍對齊的脊骨上和兩側各一寸處,以及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半處,各進行二十一(37)次艾灸,對於病程較長的患者尤其有效。

  3. 對於痔瘡乳頭,可以直接在突出的肉瘤上進行一百次艾灸,效果神奇。

  4. 這個治療痔瘡的方法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具體操作是:讓患者雙腳併攏站立,用竹子測量從地面到肚臍的距離,然後將這個距離轉移到脊椎上,並用墨點標記,從這個點向下量一寸的地方,進行五十次艾灸,每次使用這個方法都有效果。

4. 陰疝

腎氣虛弱,常處冷地兼食冷物是謂,如石投水之狀。

疝氣上衝心腹急痛呼吸不通,太衝、內太衝各三壯,獨陰五壯,甲根針一分,灸三壯,(內太衝、甲根穴在於別穴中。)針灸神效。

奔豚氣繞臍上衝,照海、太衝各三壯,獨陰五壯,石門七壯,又臍下六寸兩旁各一寸,灸三七壯。又量口吻如一字作三折,如此樣以一角按臍心,兩角在臍下兩旁盡處是穴,二七壯。兩丸蹇縮亦灸,左取右、右取左,氣衝七壯。

疝氣衝心,以面末和水作孔餅按臍上,以炒鹽填厚五分灸大炷,以微溫為限,百壯至五百壯,每歲春秋灸畢,連九日處密室,慎勿出入,戒酒色冷物,神效。

陰痿,然谷三壯,陰谷、三陰交各三壯,氣衝、曲骨各三七壯,腎俞年壯,膏肓俞百壯,曲泉七壯。(在膝內橫紋頭。)

陰頭痛,大敦、太衝、腎俞、陰交。

陰腫挺出,曲骨、大敦、氣衝、獨陰、陰蹻、崑崙。

疝氣繞臍沖胸,氣海、石門、太衝、獨陰並換治,俱痛俱灸,天樞百壯。(在挾臍旁各開二寸。)

㿗疝,令患人騎碓軸,以陽莖伸置軸上,與陽莖頭齊點記,灸軸木上隨年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