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淋濁

五淋,復溜、絕骨、太衝、氣海、中極百壯,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七壯至七七壯。

石淋,氣衝(在挾臍旁二寸直下、五寸之下、鼠鼷之上一寸動脈宛宛中)七壯至三七壯止。

又方:以禾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樣,一端按尾窮骨端向上,稈盡脊上點記,將其稈中折墨記,橫著於脊點左右稈兩端盡處,三七壯。

溺白濁,照海、期門、陰蹻、腎俞、三陰交皆灸。

白話文:

[淋濁]

對於「五淋」的治療,可以針灸復溜穴、絕骨穴、太衝穴、氣海穴、中極穴,灸壯數可由七壯至七七壯。曲骨穴(位於恥骨上方,陰毛邊緣的凹陷中)的灸壯數為七壯至四十九壯。

對於「石淋」,可以針灸氣衝穴(位於肚臍兩側二寸直下,鼠蹊部上方一寸,能觸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灸壯數由七壯至二十一壯。

另一種方法是:用稻草稈量度病人的口寬,像一個字的寬度一樣,一端按在尾椎骨的末端向上,將稈的長度在脊背上做標記,然後將稈中折並用墨汁做記號,將稈橫放在脊背標記的左右兩側,稈的兩端盡處灸壯數為二十一壯。

對於「尿液混濁」,可以針灸照海穴、期門穴、陰蹻脈、腎俞穴、三陰交穴,這些穴位都適合進行灸療。

2. 霍亂

脾胃及三焦不和,上吐下泄,胸腹痛悶是。關格者,不得吐瀉也,四關穴主之。四關謂合谷,太衝是也。

霍亂悶亂,即以柔物回縛男左女右之肩下臂上,側臥壓縛臂入睡,則即止,效。

又方:臍中七壯,下火即差。又臍上三寸三壯,三焦俞、合谷、太衝並針,關衝刺出血立差。中脘針,亦能治霍亂吐瀉。

轉筋霍亂,手中、關衝皆刺出血,至陰、絕骨、太衝。

霍亂心胸滿痛吐食腸鳴,中脘、內關、關衝出血,列缺、三陰交。

暴泄,大都、崑崙、期門、陰陵泉、中脘針。

乾嘔,間使七壯,若不差更灸。

霍亂遺矢,下三里、中脘針,陰陵泉。

霍亂頭痛胸痛呼吸喘鳴,人迎、內關、關衝、三陰交、下三里。

霍亂已死而有暖氣者,承山、(在腳腨腸中央分肉間,去腳跟七寸。)起死穴灸七壯。

又方:以鹽填臍中,灸二七壯,仍灸氣海穴百壯,大敦穴。

白話文:

[霍亂]這段疾病指的是脾胃以及三焦運作不調和,導致患者出現上吐下瀉,並伴隨胸腹疼痛與悶脹的症狀。當患者無法吐瀉,這稱為關格,治療此症可採用四關穴,即合谷與太衝兩穴。

對於霍亂造成的混亂感,可用柔軟的物品纏繞在患者的左臂下方(男性適用,女性則纏繞右臂),讓患者側躺壓住纏繞的臂部入睡,就能緩解症狀。

另一種療法是在肚臍周圍施灸七次,病情會有所改善。也可在肚臍上方三寸處、三焦俞、合谷、太衝等穴位針灸,或在關衝穴刺血,都能立即見效。中脘穴針灸也能治療霍亂的吐瀉症狀。

轉筋型的霍亂,需在手部、關衝穴刺血,至陰、絕骨、太衝等穴位處理。

若霍亂引發心胸滿痛、嘔吐、腸鳴,則在中脘、內關、關衝等穴刺血,列缺、三陰交等穴進行治療。

突然的嚴重腹瀉,可在大都、崑崙、期門、陰陵泉、中脘等穴針灸。

乾嘔症狀,間使穴施灸七次,如無效則繼續施灸。

霍亂導致失禁,應在三里、中脘穴針灸,陰陵泉穴治療。

霍亂引起的頭痛、胸痛、呼吸困難、喘鳴,應在人迎、內關、關衝、三陰交、三里等穴針灸。

若霍亂患者看似死亡但仍有溫熱氣息,可在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中央,距腳跟約七寸)施灸七次,或在臍中填鹽,施灸十四次,再在氣海穴施灸一百次,最後針灸大敦穴。

3. 瘧疾

四節不攝、榮衛不和之致,或先寒後熱者,或先熱後寒者,或頭痛引飲者,或腰背先痛者,或腳足先痛者,察其病源治之。

瘧病從頭頂發者,當痛日未發前一寸,預灸百會、大椎尖頭各三壯。

從手臂發者,預灸三間、間使各三壯。

從腰背發者,腎俞百壯,委中。

一日一發於午前者,邪在陽分也。或間日或三日或午後或夜間發者,邪入陰分也。或間日或日夜亂髮者,氣血俱虛也。

溫瘧,中脘針,神效。

痎瘧,謂老瘧也。作於子、午、卯、酉者,少陰瘧也,神道七壯,絕骨三壯。作於辰、戌、醜、未者,太陰瘧也,後谿、膽俞。作於寅、申、巳、亥者,厥陰瘧也。

諸瘧,先針間使,仍針鬼邪十三等穴,而雖勿用火鋥只用針刺,累施神效。

瘧母,痰水及瘀血成塊,腹脅脹而痛,每上下弦日,章門針後,即灸三七壯。

白話文:

[關於瘧疾],這是因為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失調,導致身體的營養與防禦系統不協調所造成的疾病。有的人先是感到寒冷然後再發燒,有的人則是先發燒後才覺得冷,有的人會頭痛且想喝水,有的人會先有腰背痛,還有的人會先有腳部疼痛,應針對這些不同症狀來治療。

如果瘧病的發作是由頭頂開始的,在病發前一天,可以事先在百會、大椎尖頭這兩個穴位各灸三次。

如果是從手臂開始發作,可以在三間、間使這兩個穴位各灸三次作為預防。

如果是從腰背開始發作,則可以在腎俞這個穴位灸一百次,並且刺激委中穴。

如果每天中午前就發病,這代表病邪在身體的陽性部分。如果隔天、第三天、下午或晚上才發病,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到身體的陰性部分。如果發病時間無規律,日夜不定,這通常代表身體的氣血兩虛。

對於溫和型的瘧疾,可以在中脘穴針灸,效果非常好。

對於長期反覆發作的老瘧疾,如果在一天中的子、午、卯、酉時發病,這屬於少陰型的瘧疾,可以在神道穴灸七次,絕骨穴灸三次。如果在辰、戌、醜、未時發病,這屬於太陰型的瘧疾,可以針灸後谿、膽俞穴。如果在寅、申、巳、亥時發病,這屬於厥陰型的瘧疾。

對於各種類型的瘧疾,首先應該針灸間使穴,同時針灸鬼邪十三等穴,即使不用火鍼,只用針灸,也能產生很好的療效。

對於"瘧母",也就是由痰液、水分和瘀血形成的硬塊,造成腹部脹痛的情況,可以在每次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日子,針灸章門穴後,再灸三七壯。

4. 虛勞

五勞,謂五臟之勞;七傷,謂憂、愁、思、慮、悲、驚、恐。心腎受邪,五內不足,緩急濕痹,偏枯不仁,四肢拘攣也,邪實則痛,虛則癢也。

虛勞羸瘦耳聾尿血小便濁或出精陰中痛足寒如冰,崑崙、腎俞年壯,照海、絕骨。身有四海:氣海、血海、照海、髓海。

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病,氣海百壯。

夢與人交泄精,三陰交三七壯。夢斷百日後,更灸五十壯,則無復泄精。

夢遺失精,曲泉百壯,太衝、照海、腎俞、三陰交、關元、膏肓俞、精宮,(一名志室,在十四椎下橫量左右各三寸半。)灸七壯。

患門穴,主年少人陰陽俱虛,體瘦面黃,飲食無味,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胸、背引痛,五勞七傷等症,灸有效。取穴之法:用蠟繩或禾稈一條,以男左女右,從足大拇趾頭比齊,循足掌當心向後貼肉,引繩上至曲䐐大橫紋切斷,令病人解發勻分兩邊,次將以先量足繩子一頭按鼻尖,引繩從頭上正中貼肉至脊,繩頭盡處墨記,(此非灸穴。)別用稈心一條,令患人自然開口,橫量齊口吻切斷,中折墨記,將此稈壓於脊點處橫布左右,稈兩端盡處墨記,灸隨年壯,加灸一壯,一云百壯。

白話文:

[虛弱勞損],指的是五臟的過度勞損;[七傷],指的是憂慮、愁煩、思考過度、慮事太多、悲傷、驚嚇、恐懼。心臟和腎臟受到邪氣侵擾,體內五臟功能不足,會導致緩慢緊張、濕痹、半身不遂、感覺喪失,以及四肢抽搐等症狀。邪氣實在時會感到疼痛,邪氣虛弱時則會感到瘙癢。

患有虛弱勞損,身體消瘦,耳鳴或聽力下降,尿血,小便混濁,或是出現精液外泄,生殖器疼痛,腳冷如冰的情況。崑崙、腎俞穴位適用於壯年,照海、絕骨穴位也適用。人體有四大海洋:氣海、血海、照海、髓海。

若是臟腑氣息虛弱,真氣不足,所有氣血相關疾病,可灸氣海穴百次。

若是做夢與人發生性行為而精液外泄,可在三陰交穴灸三十七次。夢境停止一百天後,再灸五十次,就不會再出現精液外泄的情況。

若是夢中遺精,可在曲泉穴灸百次,並灸太衝、照海、腎俞、三陰交、關元、膏肓俞、精宮穴,精宮穴又名志室,位於第十四椎下,水平測量左右各三寸半處。每穴灸七次。

患門穴,主要適用於年輕人體虛,面色黃瘦,食慾不佳,咳嗽,遺精,潮熱盜汗,心胸背痛,五勞七傷等症狀,灸此穴有效。取穴方法是:使用蠟繩或稻稈,男性從左,女性從右,從腳的大拇指頭開始,沿著腳掌中心向後貼肉,拉繩至上腹部大橫紋處切斷。讓患者將頭髮均分兩側,將之前量好的繩子一頭按在鼻尖,拉繩從頭頂正中貼肉至脊柱,繩頭盡處做記號,(此處不是灸穴。)另取一根稻稈,讓患者自然張開口,將稈橫放在口的寬度處切斷,中間折疊做記號,將此稈壓在脊椎點處,橫向放置於左右,稈兩端盡處做記號,按照年齡灸相應次數,可增加一次,或說灸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