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8)
卷二 (8)
1. 風部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正氣引邪為喎僻,乃酒色過度、飲食失節之致也。肥人多濕,瘦人多火。
凡人未中風之前,足脛痠疼,頑痹良久,乃解此將中風之候也。急灸三里、絕骨,左右四穴各三壯,用薄荷、桃柳葉煎水淋洗,使灸瘡發膿。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
灸忌:生冷、豬、雞、酒、面、房勞等物,慎觸風,又忌發怒。若不慎攝,則雖鬼莫能救。
言語蹇澀半身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下三里、絕骨、曲池、列缺、合谷、委中、太衝、照海、肝俞、支溝、間使,觀症勢加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又方:以葦筒長五寸,一頭插於耳孔,以泥面密封筒之四畔,令不得泄氣,其一頭上按艾灸七壯至二七壯,一如上法換治。
偏風口喎,間使左取右、右取左,灸三七壯立差,神效。灸後令患人吹火,則乃知口正,此其驗也。
卒惡風不語肉痹不知人,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百壯,立差。
遍身癢如蟲行不可忍,肘尖七壯,曲池、神門,針合谷、三陰交。
歷節風,風池、絕骨、膽俞。
中風口噤痰塞如引鉅聲,氣海、關元各三壯。又灸哮喘套頸法(在咳嗽部)。
角弓反張,天突先針,膻中、太衝、肝俞、委中、崑崙、大椎、百會。
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夫中風有五不治者,開口閤眼、散手遺尿、魚口氣喘、喉中雷鳴、直視摸衣,皆惡症也。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各不同焉。或中臟或中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源而來害。
中臟者,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言語蹇澀,是也。
中腑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疼痛,言語不變,是也。先看形體及臟腑之症候,詳察治之。
肝中,無汗、惡寒、色青,名曰怒中。
心中,多汗、驚怕、色赤,名曰思慮中。
肺中,多汗、惡風、色白,名曰氣中。
腎中,多汗、身冷、色黑,名曰氣勞中。
脾中,多汗、身熱、色黃,名曰喜中。
膽中,眼目牽連、甜睡不醒、色綠,名曰驚中。
胃中,飲食不下、痰涎上壅、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五臟之病,各灸五臟俞穴。
太息善悲,行間、丘墟、神門、下三里、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白話文:
[風部]
所有的風病,包括頭暈和肢體顫抖,都與肝臟有關。當身體正氣不足,容易導致邪氣入侵,這通常是由於過度飲酒、縱欲,或是飲食不規律所引起的。肥胖的人易受濕氣影響,而瘦弱的人則容易上火。
在風病發生前,你可能會感到小腿痠痛,長期麻木,這是即將發病的徵兆。應盡快灸療三里穴和絕骨穴,每側各四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三次。使用薄荷和桃柳葉煎煮的水淋洗,讓灸傷部位發膿。如果春季病情好轉,秋季再進行灸療;反之亦然。
灸療時應避免生冷食物、豬肉、雞肉、酒精、麵食,以及性生活,避免接觸風寒,且不要發怒。如果不注意這些,即使有再好的治療也無法挽救。
對於語言不清、半身不遂的情況,可以灸療百會穴、耳前髮際、肩井穴、風市穴、下三里穴、絕骨穴、曲池穴、列缺穴、合谷穴、委中穴、太衝穴、照海穴、肝俞穴、支溝穴、間使穴,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調整灸療次數。如果左側發病,灸療右側;反之亦然。
對於口眼歪斜,可以灸療合谷穴、地倉穴、承漿穴、大迎穴、下三里穴、間使穴,每個穴位灸七次,或者七次的兩倍。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長五寸的蘆葦筒,一端插入耳孔,用泥封住筒子周圍,確保不漏氣,然後在另一端放艾草灸療,每次灸七次到十四次。
對於半側面部癱瘓,灸療間使穴,左側發病灸療右側,反之亦然,每次灸療二十一次,效果立竿見影。灸療後讓患者嘗試吹火,如果能成功,就表示口眼已恢復正常。
對於突然遭遇強烈風邪,無法說話,肌肉麻痺,失去意識,可以在第五椎節下方找到神道穴,灸療三百次,立即見效。
對於全身瘙癢難耐,像有蟲子在爬,可以在肘尖灸療七次,同時針刺曲池穴和神門穴,灸療合谷穴和三陰交穴。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灸療風池穴、絕骨穴和膽俞穴。
對於中風導致口齒不清,痰多阻塞,可以灸療氣海穴和關元穴,每次灸三次。還有一種灸療哮喘的方法(在咳嗽部分描述)。
對於角弓反張,先針刺天突穴,然後灸療膻中穴、太衝穴、肝俞穴、委中穴、崑崙穴、大椎穴、百會穴。
對於中風導致眼睛向上翻,無法說話,可以在第二椎節和第五椎節上方各灸療七次,艾炷大小約為半個棗核。
有五種情況的中風是無法治癒的:嘴張開、眼睛閉不上、手腳鬆開、小便失禁、嘴脣緊閉呼吸困難、喉嚨裡有雷鳴般的聲音、目光直視、摸索衣物,這些都是極為嚴重的症狀。
風邪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但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它可能影響內臟或腑臟,可能與痰、氣、情緒波動有關,也可能由各種原因引起。
當風邪影響內臟,患者會失去意識,痰液上湧,喉嚨中有雷鳴般的聲音,四肢癱瘓,感覺不到疼痛,語言不清,這就是所謂的"中臟"。
當風邪影響腑臟,患者可能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但仍然能感受到疼痛,語言能力不受影響,這就是所謂的"中腑"。在診斷時應仔細觀察患者的體徵和內臟症狀,再進行適當的治療。
當肝臟受到影響,患者無汗,畏寒,面色蒼白,這被稱為"怒中"。
當心臟受到影響,患者多汗,驚恐,面色紅潤,這被稱為"思慮中"。
當肺臟受到影響,患者多汗,畏風,面色蒼白,這被稱為"氣中"。
當腎臟受到影響,患者多汗,身體冰冷,面色黧黑,這被稱為"氣勞中"。
當脾臟受到影響,患者多汗,身體發熱,面色黃,這被稱為"喜中"。
當膽囊受到影響,患者眼睛抽搐,嗜睡,面色綠,這被稱為"驚中"。
當胃部受到影響,患者食慾不佳,痰液上湧,面色淡黃,這被稱為"食後中"。
對於五臟的疾病,可以灸療相應的五臟俞穴。
對於常感歎,容易悲傷的情況,可以灸療行間穴、丘墟穴、神門穴、下三里穴、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