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7)
卷二 (7)
1. 腰背
腰背痛者,腎氣虛弱而當風坐臥,觸冷之致也。臟病不離其處,腑病居處無常,膀胱經及肝膽經主之,宜用缸灸,每處針刺,每處缸灸七次,神效。
腰痛不能屈伸,腎俞、委中、尾窮骨上一寸七壯,自處左右各一寸七壯。
又方:曲蘓橫紋頭四處各三壯,四穴並一時吹火,使之一時自滅,一處灸不到,其疾不愈。
又方: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而豎量臍記之,將其竹著後脊骨,於其竹上灸隨年壯,後即藏其竹,勿令病人得知。
腰脊疼痛溺濁,章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百壯。
腰痛腹鳴,胃俞年壯,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百壯。
老人腰痛,命門三壯,腎俞年壯。
腰背傴僂,肺俞、期門各三七壯,風池七壯。
又方:脊骨旁左右突起浮高處以針深刺,灸五百壯至七八百壯。若病歇,則不必盡其數矣。
腰腫痛,崑崙、委中、太衝、通里、章門。
白話文:
[腰背]
腰背疼痛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腎氣虛弱,在受風或躺臥時接觸到冷氣導致。內臟疾病通常位置固定,但腑臟疾病的位置則較為多變,主要由膀胱經和肝膽經主管。建議使用缸灸法,每個部位先針刺再進行缸灸七次,效果非常顯著。
對於腰痛到無法彎腰或伸展的狀況,可以針對腎俞、委中、尾骨上方一寸處進行治療,每側各灸七壯。
另一個方法是,在頭部的曲蘗橫紋頭四處各灸三壯,這四個穴位同時進行,讓火苗一時自行熄滅,如果有一處沒有灸到位,疾病可能不會痊癈。
還有一種方法,讓患者站立直挺,用一根竹子垂直插入地面,測量從臍帶至竹子頂端的距離,再將此竹子移到患者背部脊椎骨上,於竹子所在處灸隨年齡壯,最後將竹子收起來,不要讓病人知道。
對於腰脊疼痛且尿液混濁的情況,可以在章門穴灸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等穴位也各灸一百壯。
對於腰痛且腹部有鳴聲的情況,可在胃俞穴灸按年齡壯,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等穴位各灸一百壯。
對於老年人的腰痛,可在命門穴灸三壯,腎俞穴灸按年齡壯。
對於腰背彎曲的情況,可以在肺俞、期門穴各灸二十一壯,風池穴灸七壯。
另一個方法是,在脊椎兩側突出且浮高的地方,以針深刺並灸五百壯至七八百壯。如果病情緩解,就不必灸到預定的次數。
對於腰部腫脹且疼痛的情況,可以針對崑崙、委中、太衝、通裏、章門等穴位進行治療。
2. 腳膝
所患皆由於腎氣虛弱而寒冷外束之致也。諸節皆屬膽,諸骨皆屬腎,四末屬脾胃。
腳痠不能屈伸難久立,陰蹻三壯,中脘針,兩曲蘓橫紋頭五壯,兩人分左右同吹滅火,一處灸不到,則其疾不療也。
腳足轉筋不忍,內筋急,內踝尖七壯。外筋急,外踝尖七壯。承山(在兌腨腸分肉間陷中),二七壯。
腳足內外踝紅腫日久不膿不差,灸騎竹馬穴七壯。若不愈,更灸和介氏之法,神效。
腳氣,中脘針,三陰交灸,針後勿為飽食,經七日更針,神效。
又方:腹下股間有結核,以針貫刺,灸針孔三七壯,立效。
手足筋攣蹇澀,以圓利針貫刺其筋四五處後,令人強扶病人病處,伸者屈之,屈者伸之,以差為度,神效。
鶴膝風,膝如大瓢而膝之上下皆細,身熱痛,中脘、委中、風池並針,神效。
足掌疼,崑崙針。
骨髓冷痛,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
腳足寒冷不可忍,以熱手久按,冷徹於手則是痼冷也。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蹻各七壯至三七壯。或用灸,瓦上安艾熨之。
肌膚溫而病人自言寒冷不可忍者,是氣不通也,即針十宣、八邪穴,立效。一身同然。
膝上腫痛身屈不行,陰陵泉七壯至七七壯,中脘針,無不效。
諸節痛,陰陵泉、膽俞、風池、絕骨。
便毒,太衝、太谿、照海、僕參並針。
又方:當處以墨筆書其病人之父姓名,則不數日不膿立差。
又方:以圓針貫刺其核,灸三七壯,永差。
四肢不收怠惰嗜臥,脾俞、三陰交、章門、照海、中脘針,解谿。
四肢轉筋,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衝、合谷、下三里。
白話文:
【腳膝】
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腎氣不足且受到外部寒氣束縛所致。所有關節與膽有關,所有骨骼與腎相連,四肢末端則屬於脾胃範疇。
腳酸無法自由屈伸,難以長時間站立,在陰蹻穴施灸三次,中脘穴針灸,雙側曲蘺橫紋頭灸五次,由兩人分別在左右同時進行,若有一處未灸到位,病情則不會改善。
腳部抽筋疼痛難忍,內側肌肉緊繃,在內踝尖端灸七次;外側肌肉緊繃,在外踝尖端灸七次。承山穴(位於小腿肚肌肉間的凹陷處),灸十四次。
腳踝內外紅腫久久不癒,在騎竹馬穴灸七次。如果仍未見效,可依照和介氏的方法再灸,效果神奇。
腳氣,在中脘穴針灸,三陰交穴施灸,針灸後不要立即吃太多,一週後再針灸,效果神奇。
另一個方法:在腹部與大腿間若有結塊,可用針穿透並在針孔灸二十一次,立即見效。
手腳肌肉緊繃不靈活,用圓針穿透肌肉四五處,然後讓人幫忙患者,伸直的部位彎曲,彎曲的部位伸直,直到症狀消失,效果神奇。
鶴膝風,膝蓋像大瓢,上下都細,伴隨身體發熱疼痛,中脘、委中、風池穴都針灸,效果神奇。
腳掌疼痛,崑崙穴針灸。
骨髓冰冷疼痛,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穴。
腳部冰冷難耐,用熱手長時間按摩,如果手感到冰涼,這就是慢性冰冷。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蹻穴各灸七到二十一次。或者使用灸法,將艾草放在瓦片上燙熨。
皮膚溫暖但病人自述寒冷難忍,這是氣血不暢所致,立即針灸十宣、八邪穴,立即見效,全身都適用。
膝蓋上方腫痛,身體彎曲無法行走,陰陵泉穴灸七到四十九次,中脘穴針灸,無不見效。
關節疼痛,陰陵泉、膽俞、風池、絕骨穴。
痔瘡,太衝、太谿、照海、僕參穴都針灸。
另一個方法:用墨筆在患處寫上病人的父親姓名,幾天內就會消腫痊癒。
另一個方法:用圓針穿透患處,灸二十一次,永久康復。
四肢乏力,嗜睡,脾俞、三陰交、章門、照海、中脘針灸,解谿穴。
四肢抽筋,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衝、合谷、下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