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

2. 折量法

頭有頭部尺寸,腹有腹部尺寸,橫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並以同身寸取之。

白話文:

[丈量方法]

人體的頭部有其特定的大小尺寸,腹部亦有其專屬的大小尺寸,橫向與縱向的尺寸都不相同,各部位都有其重要的參考標準。只有背部以及四肢部分,會使用同一種稱為「同身寸」的單位來丈量。這是一種根據個人身體比例來決定的丈量方式。

3. 頭面部

頭者諸陽之會,故曰頭無冷痛,欲以針治,宜刺手足諸陽經。不宜頭部者何也?針者能於引氣,若刺頭部,則諸陽之氣並鬱於頭,其熱難可止抑。或為不省人事者,必須引瀉手足諸陽經,故曰揚湯止沸,莫如抽薪。若氣不能引氣者,或痰厥頭痛者,必灸頭部穴乃能獲痊者,何則?艾之性,熱者灸之,則使其熱發散。寒者灸之,則使其寒溫和,入藥則上行,艾灸則下行故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之頭,足之三陽從頭走之足。足陽明胃經面絡入上齒,挾口下交承漿,下頤前至耳前循喉嚨。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上下陽明經皆挾鼻孔也。欲瀉諸陽之氣,先刺百會,次引諸陽熱氣,使之下行,比之如開硯滴之上孔也。

若熱極不能下氣者,以綢繫頸,則頭額太陽及當陽血絡自現,即以三稜針貫刺其血絡,棄血如糞,神效。此法與惜血如金之言大不同,然奇效良方之法也;老人不宜多出血,然可以出血者施。

頭痛及眼疾赤目等症,全用瀉,去其他諸症宜平補平瀉。

傷風為熱者,乃風為木,木生火故也。

頭目臃腫胸脅支滿,肘內血絡及陷谷,多出血立差。

偏頭痛目鑱鑱不可忍,風池、頭維、本神,患左治右,患右治左,皆留針十呼,引氣即差,神效。兩眼外眥上銳發動脈,各灸三壯,立效。

面蒼黑,行間、中封、腎俞、肝俞、尺澤、合谷、下三里。

頭面風癢,發作一二日,赤腫形如火爛突起,如榛子或如潤大,因漸廣大,氣息奄奄,急以三稜針亂刺當處及四畔赤暈,不計其數,多出惡血,片時即蘇,色變如常。翌日更觀未盡處及新暈針刺,隨腫隨針則神效,宜臨機應變。

白話文:

[頭面部]

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因此有句話說「頭部不會有冷痛」,如果想要用針灸治療,應該刺入手和腳的各種陽經。但為什麼不直接在頭部施針呢?因為針灸能夠引導氣流,如果在頭部施針,那麼所有陽經的氣都會集中於頭部,這樣頭部的熱氣就難以抑制。有可能會讓人失去意識,所以必須引導和疏洩手和腳的陽經,這就是所謂的「揚湯止沸,不如抽薪」。如果無法引導氣流,或者是由於痰厥導致的頭痛,必須要在頭部的穴位進行灸療才能痊癒,這是因為艾草的特性,熱的時候灸它,就能讓熱氣散發;冷的時候灸它,就能讓寒冷變得溫和,用於藥物時它會上行,用於灸療時它會下行。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向腳部。足陽明胃經的分支進入面部,連接上牙齒,夾住口部下端交會於承漿穴,向下延伸到下巴前方,直到耳前,沿著喉嚨而下。手陽明大腸經進入下牙齒,夾住口部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交會於右邊,右邊的交會於左邊,向上夾住鼻孔,上下陽明經都夾住鼻孔。如果要疏洩陽經的氣,首先刺入百會穴,然後引導陽經的熱氣,讓它們向下行走,這就像是打開硯臺上的小孔一樣。

如果熱氣極度旺盛無法讓氣下降,可以用緞帶綁住脖子,這樣頭額的太陽穴以及陽部的血絡就會自己出現,然後用三稜針穿刺那些血絡,排出的血就像糞便一樣,效果神奇。這種方法和「珍惜血液如同黃金」的說法完全不同,但這確實是一個奇效良方;老年人不宜大量出血,但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可以進行放血治療。

對於頭痛以及眼睛疾病如紅眼等症狀,完全使用疏洩的方法,對於其他病症則適合平補平瀉。

對於因風邪導致的熱病,由於風屬木,木生火,所以會產生熱。

對於頭目臃腫、胸部脹滿的症狀,可以在肘部的血絡以及陷谷穴多出血,立刻就會好轉。

對於偏頭痛以及眼睛疼痛難忍的症狀,在風池穴、頭維穴、本神穴進行針灸,如果左側痛就在右側治療,如果右側痛就在左側治療,都留針十分鐘,引導氣流,立刻就會好轉,效果神奇。在兩眼外角上方的尖突動脈,各灸三壯,立刻就會見效。

對於面色蒼黑的症狀,可以在行間穴、中封穴、腎俞穴、肝俞穴、尺澤穴、合谷穴、下三里穴進行治療。

對於面部風癢的症狀,如果一兩天內發作,皮膚紅腫像火燒一樣突起,像榛子或者濕疹一樣,逐漸擴大,呼吸微弱,應立即用三稜針在病處以及周圍紅暈的地方亂刺,不計其數,多放出惡血,片刻之間就會恢復正常,顏色也會恢復正常。第二天再觀察未完的部分以及新的紅暈,隨腫隨針,效果神奇,應根據情況靈活應對。

4. 耳部

耳屬腎,左主氣,右主血。耳塞噪者,九竅不通。又曰:心主竅,心氣通耳氣通於腎,故心病則耳噪而鳴,不能聽遠聲。

耳鳴不能聽遠,心俞三十壯。

耳痛耳鳴,以葦筒長五寸切斷,一頭插耳孔,以泥面密封於筒之口畔而外出筒頭,安艾灸七壯,左取右,右取左。

又方:取蒼朮以四稜鐵銷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葦筒法,灸三七壯,有大效。

耳聾,先刺百會,次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並久留針,腎俞二七壯至隨年為壯。

虛勞羸瘦耳聾,腎俞三七壯,心俞三十壯。

白話文:

[耳部]

耳朵與腎臟相關,左耳主要反映氣的狀況,右耳主要反映血的情況。如果耳朵有堵塞或噪音感,可能代表身體的九竅運作不暢。另外,心臟主宰著人體的竅穴,當心臟功能正常,耳朵的氣流也會順暢。因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耳朵可能會產生噪音或鳴聲,且難以聽到遠處的聲音。

  • 如果有耳鳴且聽力不佳的情況,可以對心俞穴施灸三十次。

  • 對於耳痛和耳鳴的問題,可以使用長約五寸的葦管,將一端插入耳孔,用泥土密封葦管口周邊,只讓葦管的另一端露出,然後在葦管露出的一端放置艾灸,施灸七次。如果是左耳問題,就灸右側;反之,若是右耳問題,則灸左側。

  • 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蒼朮,以四稜鐵銷穿孔製成類似竹筒的工具,操作方式與葦管法相同,施灸三七次,效果顯著。

  • 若是耳聾的情況,應先針刺百會穴,再依次針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等穴位,並讓針停留一段時間,再對腎俞穴施灸二七次,直到灸的次數達到個人年齡的數字。

  • 對於因虛弱、消瘦導致的耳聾,可對腎俞穴施灸三七次,心俞穴灸三十次。

5. 目部

目屬肝,心主血,肝藏之,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目睛(屬五臟精采),黑睛屬肝,白睛屬肺,白黑間屬脾胃,瞳子屬腎,眼胞屬脾,上弦膀胱,下弦脾胃,內眥屬膀胱及大腸,外眥膽與小腸,內外眥並屬心經,各隨其經治之,無不神效。

迎風冷淚,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

風目眶爛,太陽、當陽、尺澤皆針,棄血如糞,神效。

目生白翳,先看翳膜出處,隨經逐日通氣,則無不神效。

又方:肝俞七壯,第九椎節上七壯,合谷、外關、睛明、崑崙,並久留針。大牢骨九壯,吹火滅。手大指內側橫紋頭各三壯。手小指本節尖各三壯。耳尖七壯,不宜多灸。

目睛痛無淚,中脘、內庭皆久留針,即瀉,神效。

眼眶上下有青黑色,尺澤針三分,神效。

瞳子突出,湧泉、然谷、太陽、太衝、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

大人小兒雀目,肝俞七壯,手大指甲後第一節橫紋頭赤白肉際各灸一壯。

白話文:

[眼睛部位]

眼睛與肝臟相關,心臟主管血液,由肝臟儲存,眼睛得到血液供應才能看見,手掌得到血液供應才能抓握,腳部得到血液供應才能行走。

眼球(反映五臟精華),黑色部分屬於肝臟,白色部分屬於肺臟,黑白交界的地方屬於脾胃,瞳孔屬於腎臟,眼皮屬於脾臟,上眼瞼與膀胱有關,下眼瞼與脾胃相關,內眼角涉及膀胱和大腸,外眼角涉及膽和小腸,內外眼角都跟心臟的經絡有關,按照各自的經絡來治療,效果都非常神奇。

遇風流淚,治療穴位為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

風眼眼框潰爛,太陽穴、當陽穴、尺澤穴都要針刺,將壞血排出,效果神奇。

眼睛長白翳,先找出白翳的起始位置,按照經絡每天調理氣血,效果非常神奇。

另一個方法:在肝俞穴灸七次,在第九椎節上方灸七次,同時針刺合谷、外關、睛明、崑崙穴,針要留很久。在大牢骨灸九次,然後吹熄火苗。在手指內側橫紋的開始點各灸三次。在小指根部尖端各灸三次。在耳朵尖端灸七次,但不要灸太多。

眼睛疼痛但無淚,針刺中脘、內庭穴,針要留很久,然後放血,效果神奇。

眼框上下出現青黑色,針刺尺澤穴三分深,效果神奇。

瞳孔突出,湧泉、然谷、太陽、太衝、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穴。

成人或兒童的夜盲症,在肝俞穴灸七次,在手指甲後的第一節橫紋處,紅白肉交界的地方各灸一次。

6. 口部

口屬脾,鼻屬肺,上齒上齶齦及唇屬胃,下齒下齦及唇屬大腸。督脈、任脈主中行,各隨其經治之,萬無一失。

胃熱則主口臭,肺熱喉辛,脾熱口甜,膽熱口苦嘔苦,心熱口苦,肝熱口酸,腎熱口咸,胃熱口淡。

口中生瘡,承漿、勞宮。

唇腫,內關、神門、合谷、下三里、內庭、三陰交。

口中如膠,太谿。

口中出血不止,上星五十壯,風府針三分。

口鼻並出血,亦灸上星。

唇吻不收,合谷、下三里。

口苦,下三里、絕骨、然谷、神門。

重舌舌裂舌強,舌者,心之竅也,神門、隱白、三陰交。

口噤牙車不開,上關、頰車、阿是。

白話文:

[口部]

在人體中,口與脾臟相應,鼻子則對應肺部,上排的牙齒、上齶齦以及上脣都與胃有聯繫,而下排的牙齒、下齦和下脣則與大腸相關。督脈和任脈負責中線的運作,只要根據它們各自經絡的狀況來治療,就絕對不會出錯。

如果胃部有熱氣,可能會導致口臭;肺部熱氣會引起喉嚨痛;脾臟熱氣則會使口中感覺到甜味;膽部熱氣會讓人口感苦且想吐;心臟熱氣也會使口中感覺苦澀;肝臟熱氣會讓人感覺口中酸味;腎臟熱氣會讓人感到口中鹹味;胃部熱氣則會使口中味道變淡。

對於口中生瘡的問題,可以考慮刺激承漿穴和勞宮穴。

若嘴脣腫脹,可以刺激內關穴、神門穴、合谷穴、下三里穴、內庭穴和三陰交穴。

若口中黏稠如膠,太谿穴可能有助於緩解。

若口中出血不止,上星穴可灸五十壯,風府穴針刺三分深。

若口鼻同時出血,也可灸上星穴。

若嘴脣無法閉合,合谷穴和下三里穴可能有幫助。

若口中有苦味,可以刺激下三里穴、絕骨穴、然谷穴和神門穴。

若出現重舌、舌裂或舌頭僵硬的情況,這些通常與心臟有關,神門穴、隱白穴和三陰交穴可能有助於改善。

若口緊閉,牙關不開,上關穴、頰車穴和阿是穴可能有助於緩解。

7. 鼻部

鼻屬肺,主聲音。

五臭,心焦、肝燥、脾香、肺腥、腎腐。

鼻中瘜肉,上星百壯,迎香、合谷、神門、肺俞、心俞、尺澤、囟會。

鼻塞,百會、上星、囟會、臨泣、合谷、厲兌,並皆灸之。

鼽衄,水出曰鼽,血出曰衄。風府、迎香、上星二七壯,太衝、絕骨、合谷、大陵、尺澤、神門。

鼻不聞香臭,囟會、天柱、水溝並灸。

衄血不止、喑不能言,肝俞、合谷、間使、太谿、靈道、風府、太衝。

白話文:

[鼻子部位]

鼻子與肺臟相關,影響聲音的發出。

對於五種氣味的感知,心臟對應燒焦味、肝臟對應乾燥味、脾臟對應香味、肺臟對應腥味、腎臟對應腐爛味。

如果鼻腔內有息肉,可以針灸上星穴一百次,以及迎香穴、合谷穴、神門穴、肺俞穴、心俞穴、尺澤穴和囟會穴。

若出現鼻塞的情況,可針灸百會穴、上星穴、囟會穴、臨泣穴、合谷穴、厲兌穴,以上穴位都適合灸法。

對於鼻鼽(流清涕)和鼻衄(鼻出血),流液為鼻鼽,出血為鼻衄。可以針灸風府穴、迎香穴、上星穴各二十七次,以及太衝穴、絕骨穴、合谷穴、大陵穴、尺澤穴、神門穴。

如果無法辨別香臭,可以灸囟會穴、天柱穴、水溝穴。

對於止不住的鼻出血和失語症狀,可以針灸肝俞穴、合谷穴、間使穴、太谿穴、靈道穴、風府穴、太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