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5)
卷一 (25)
1. 八會穴
腑會太倉(中脘穴),臟會季脅(章門穴),筋會陽陵泉(穴名),髓會絕骨(陽輔穴),血會膈腧(穴名),骨會大杼(穴名),脈會太淵(穴名),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膻中穴)。
腑會中脘,腑病治此;臟會章門,臟病治此;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血會膈腧,血病治此;骨會大杼,骨病治此;脈會太淵,脈病治此;氣會膻中,氣病治此。(《難經》)
白話文:
腑臟相關的疾病會在中脘穴(太倉)反應,所以腑臟問題可以在此處治療;內臟相關的疾病會在章門穴(季脅)反應,因此內臟問題可在此處治療;筋絡相關的疾病會在陽陵泉穴反應,故筋絡問題可在此處治療;髓質相關的疾病會在絕骨穴(陽輔)反應,因此髓質問題可在此處治療;血液相關的疾病會在膈腧穴反應,所以血液問題可在此處治療;骨骼相關的疾病會在大杼穴反應,因此骨骼問題可在此處治療;脈絡相關的疾病會在太淵穴反應,故脈絡問題可在此處治療;氣息相關的疾病會在膻中穴(位於三焦外一筋,正對兩乳之間)反應,因此氣息問題可在此處治療。
以上皆出自《難經》。
2. 六經標本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下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靈樞》)
白話文:
【六經標本】
足太陽經的根本位置,在腳跟往上五寸的地方,標記位置在兩條經絡交會的命門穴,而命門指的是眼睛。足少陽經的根本位置,在竅陰穴附近,標記位置在耳朵前方的窗籠穴。足少陰經的根本位置,在內踝往上三寸的地方,標記位置在背部的腧穴和舌下的兩條脈絡。足厥陰經的根本位置,在行間穴往上五寸的位置,標記位置在背部的腧穴。足陽明經的根本位置,在厲兌穴,標記位置在人迎穴、頰部、鼻翼和額頭。足太陰經的根本位置,在中封穴前上方四寸的地方,標記位置在背部的腧穴和舌根。
手太陽經的根本位置,在外踝後方,標記位置在命門穴上方一寸。手少陽經的根本位置,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往上二寸的地方,標記位置在耳後上方角下和眼尾。手陽明經的根本位置,在肘骨中段,往下到別陽穴,標記位置在臉下方的合鉗穴上方。手太陰經的根本位置,在寸口穴中間,標記位置在腋窩內側的動脈。手少陰經的根本位置,在銳骨末端,標記位置在背部的腧穴。手心主經的根本位置,在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二寸的地方,標記位置在腋下三寸處。
一般而言,若根本部位虛弱,會出現厥逆;若根本部位旺盛,會產生熱感;若標記部位虛弱,會導致眩暈;若標記部位旺盛,會引起熱痛。(《靈樞》)
3. 人身四海腧穴
胃為水穀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在三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為氣之海,其腧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腧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蓋,即百會穴也。《靈樞》)
白話文:
「胃是消化食物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它的穴位上面在氣街穴,下面則在足三里穴。衝脈是全身十二經脈的總匯,它的穴位上面在大杼穴,下面則出現在上巨虛和下巨虛兩穴之間。膻中是氣的海洋,它的穴位上面在位於頸後的柱骨上下位置,前面則在人迎穴。腦是骨髓的海洋,它的穴位上面在頭頂的百會穴,下面則在風府穴。(這裡所說的蓋,就是指百會穴。出自《靈樞》)」
4. 大接經
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刺不通凝滯經,俱令氣過節,無間期數,以平為期。大接經治中風偏枯,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皆取十二經井穴也。(《綱目》)
白話文:
經文說:若病情持續且位置固定不變,應在病發部位進行針刺治療,目的是讓十二條主要經脈的氣血流通,避免任何一條經脈氣血過度或斷絕。假如十二條主要經脈中有哪條經絡不通暢,就應針對這條阻塞的經絡進行針刺,使氣血能順利通過,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次數和時間,直到病情恢復平衡為止。
《大接經》這套療法主要是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其原理是從陽面引導到陰面,或從陰面引導到陽面,也就是身體的左右兩側互相調節,其操作方式都是取用十二條主要經脈的起始穴位,即所謂的井穴。(出自《綱目》)
5. 主病要穴
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中部病取足太陰,下部病取足厥陰,前膺取足陽明,後背取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入門》)膏肓俞、三里、湧泉、百病無所不治。《入門》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資生》)
白話文:
[主要病症對應要穴]
大體上,上半身的疾病多選擇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中腹部的疾病選擇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下半身的疾病選擇足厥陰肝經的穴位,胸部前面的疾病選擇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背部的疾病選擇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根據各條經絡的疾病選取該經絡上的穴位是最關鍵的訣竅。治療各種疾病通常使用一針,最多不會超過四針,全身到處都扎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入門》一書提到:膏肓俞、足三里和湧泉這三個穴位,能治療各種疾病。《資生》一書也指出:如果想要身體健康,就應經常按摩或針灸丹田和足三里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