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2)
卷二 (12)
1. 外形篇針灸
頭,針灸法:眩暈,取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綱目》)眩暈怕寒,春夏常著綿帽,暫去即發,取百會、上星、風池、豐隆。(《綱目》)偏正頭痛,取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綱目》)正頭痛,取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綱目》)腎厥頭痛,灸關元百壯。(《資生》)厥逆頭痛、齒亦痛,灸曲鬢七壯。(《資生》)痰厥頭痛,取豐隆。(《綱目》)頭風頭痛,針百會立愈,又灸囟會、前頂、上星、百會。(《丹心》)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灸囟會。(《資生》)眉稜骨痛,取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綱目》)醉後頭痛,取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綱目》)一老婦久患頭痛,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逐用針刺出血如墨汁,後刺受病之經,得全愈。(《綱目》)偏頭痛及正頭痛,取阿是穴針之即愈。
白話文:
頭部針灸療法:
眩暈:
- 取穴:神庭、上星、囟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本草綱目》)
- 眩暈怕寒,春夏常戴棉帽,一摘就犯病,取穴:百會、上星、風池、豐隆。(《本草綱目》)
偏頭痛:
- 取穴:絲竹空、風池、合谷、中脘、解谿、足三里。(《本草綱目》)
正頭痛:
- 取穴:百會、上星、神庭、太陽、合谷。(《本草綱目》)
腎厥頭痛:
- 灸關元穴百壯。(《資生經》)
厥逆頭痛,伴隨牙痛:
- 灸曲鬢穴七壯。(《資生經》)
痰厥頭痛:
- 取穴:豐隆。(《本草綱目》)
頭風頭痛:
- 針百會穴立即見效,再灸囟會、前頂、上星、百會。(《丹心》)
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
- 皆灸囟會。(《資生經》)
眉稜骨痛:
- 取穴:攢竹、合谷、神庭、頭維、解谿。(《本草綱目》)
醉後頭痛:
- 取穴:印堂、攢竹、足三里、風門、膻中。(《本草綱目》)
案例:
- 一位老婦長期頭痛,觀察其手腳血管皆呈紫黑色,於是用針刺出血如墨汁,之後再刺患病的經脈,最終痊癒。(《本草綱目》)
其他:
- 偏頭痛和正頭痛,取阿是穴針灸即可見效。
眼,針灸法:眼睛痛,取風府、風池、通里、合谷、申脈、照海、大敦、竅陰、至陰。(《綱目》)目赤腫翳、羞明隱澀,取上星、百會、攢竹、絲竹空、睛明、瞳子髎、太陽、合谷,又以草莖刺鼻孔出血數升即愈。(子和。)眼暴赤腫痛,取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出血即愈;又取光明、地五會。(《綱目》)諸障翳,取睛明、四白、太陽、百會、商陽、厲兌、光明各出血,合谷、三里、命門、肝俞、光明各灸之。(《綱目》)
內障,取足厥陰、足少陰、陽蹻。(《綱目》)去翳法,以鵝翎切之,近黑睛及當白睛攪之,膜自聚,上以針釣挽之割去,即明見物,以綿著眼,斷血三日差。(《千金》)胬肉攀睛,取睛明、風池、期門、太陽出血。(《綱目》)爛弦風,取大骨空灸九壯,以口吹火滅。小骨空灸七壯,亦吹火滅。
白話文:
眼睛疼痛,可以針灸風府、風池、通里、合谷、申脈、照海、大敦、竅陰、至陰等穴位。眼睛紅腫有翳、畏光看不清楚,可以針灸上星、百會、攢竹、絲竹空、睛明、瞳子髎、太陽、合谷等穴位,也可以用草莖刺鼻孔放血,放出血後就會好。眼睛突然紅腫疼痛,可以針灸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等穴位,放血就會好,也可以針灸光明、地五會等穴位。各種障礙翳膜,可以針灸睛明、四白、太陽、百會、商陽、厲兌、光明等穴位放血,並灸合谷、三里、命門、肝俞、光明等穴位。
眼內障礙,可以針灸足厥陰、足少陰、陽蹻等穴位。去除翳膜,可以用鵝毛切斷,靠近黑眼球和白眼球處攪動,使膜聚攏,然後用針釣起割除,就能恢復視力,再用棉花敷眼,止血三天就能好。胬肉攀附眼球,可以針灸睛明、風池、期門、太陽等穴位放血。爛弦風,可以灸大骨空九壯,用嘴巴吹滅火,小骨空灸七壯,也用嘴巴吹滅火。
又以三稜針刺眶外,出血即愈。(《綱目》)迎風冷淚、眵䁾黑花,取大骨空、小骨空灸之吹火滅。又取臨泣、合谷。(《綱目》)青盲,灸巨髎。又取肝俞、命門、商陽。(《得效》)目昏暗,灸三里針承泣。又取肝俞、瞳子髎。(《綱目》)雀目,取神庭、上星、前頂、百會、睛明出血即愈。
又取肝俞、照海。(《綱目》)暴盲不見物,針攢竹及頂前五穴,又刺鼻中,大出血立明。(子和。)眼腫痛、睛欲出,須八關大刺、手十指間出血即愈。(《易老》)眼戴上不能視,灸脊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立愈。(《寶鑑》)
耳,針灸法:耳鳴,取液門、耳門、中渚、上關、完骨、臨泣、陽谷、前谷、後谿、陽谿、偏歷、合谷、大陵、太谿、金門。耳聾,取中渚、外關、禾髎、聽會、聽宮、合谷、商陽、中衝。暴聾取天牖、四瀆。灸耳暴聾,蒼朮長七分,一頭切平、一頭削尖,將尖頭插耳中於平頭上灸七壯,重者二七壯,覺耳內熱即效。(《綱目》)
白話文:
用三棱針刺眶外,出血就能治好。迎風流淚、眼屎多且黑,可以用大骨空、小骨空穴灸,吹火滅掉。也可以用臨泣、合谷穴。青盲可以用巨髎穴灸。也可以用肝俞、命門、商陽穴。眼睛昏暗,可以用三里穴灸,針承泣穴。也可以用肝俞、瞳子髎穴。雀目,可以用神庭、上星、前頂、百會、睛明穴,出血就能治好。
也可以用肝俞、照海穴。突然失明看不到东西,可以用攢竹和头顶前五個穴位針灸,还可以刺鼻中,大量出血就能恢复视力。眼睛肿痛、眼球突出,要用八关大刺法,十指间出血就能治好。眼睛向上看不能视物,灸脊椎第二节和第五节骨头上各七壮,一起下火就能立刻治好。
耳朵的针灸方法:耳鸣,可以用液门、耳门、中渚、上关、完骨、临泣、阳谷、前谷、后溪、阳谿、偏历、合谷、大陵、太谿、金门穴。耳聋,可以用中渚、外关、禾髎、听会、听宫、合谷、商阳、中冲穴。突然耳聋可以用天牖、四瀆穴。灸治耳聋,用长七分的蒼朮,一头切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进耳朵里,在平头上灸七壮,严重者灸十四壮,感到耳朵里发热就能见效。
鼻,針灸法:鼻流清涕、濁涕,灸上星二七壯,又取人中、風府;不愈又取百會、風池、風門、大椎。(《綱目》)鼻塞不聞香臭,取迎香、上星、合谷;不愈灸人中、風府、百勞、前谷。(《綱目》)鼻流臭穢,取上星、曲差、合谷、人中、迎香。(《綱目》)鼻中瘜肉,取風池、風門、風府、人中、禾髎。(東垣。)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迎香。(《資生》)
口舌,針灸法:口瘡,取承漿、合谷、人中、長強,又取金津玉液各出血。(《綱目》)又取委中,瀉後谿,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綱目》)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又刺太衝、勞宮。(東垣。)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稜針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風府。(《綱目》)舌卷,取液門、二間。(《綱目》)舌縱涎下,取陰谷。(《綱目》)舌急,取啞門;舌緩,取風府。(《資生》)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針。(《回春》)緊唇不能開合,針手虎口,男左女右,又灸承漿三壯。(《得效》)凡舌腫,舌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少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三因》)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得效》)
白話文:
鼻
針灸法:
- **鼻流清涕、濁涕:**灸上星穴二七壯,並取人中、風府穴。若不愈,再取百會、風池、風門、大椎穴。
- **鼻塞不聞香臭:**取迎香、上星、合谷穴。若不愈,灸人中、風府、百勞、前谷穴。
- **鼻流臭穢:**取上星、曲差、合谷、人中、迎香穴。
- **鼻中瘜肉:**取風池、風門、風府、人中、禾髎穴。
- **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迎香穴。
口舌
針灸法:
- **口瘡:**取承漿、合谷、人中、長強穴,並取金津玉液穴各出血。
- **口瘡:**取委中穴瀉法,取後谿穴瀉法,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
- **口瘡:**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並刺太衝、勞宮穴。
- **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穴,各以三稜針出血,並取天突、少商、然谷、風府穴。
- **舌卷:**取液門、二間穴。
- **舌縱涎下:**取陰谷穴。
- **舌急:**取啞門穴;**舌緩:**取風府穴。
- **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針。
- **緊唇不能開合:**針手虎口穴,男性取左手虎口,女性取右手虎口,並灸承漿穴三壯。
- **凡舌腫:**舌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少白,可用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 **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
注:
- 以上文字來自《綱目》、《東垣》、《資生》、《回春》、《得效》、《三因》等醫書。
- 灸指灸法,即用艾灸治療。
- 各穴位請參考相關醫學書籍或網路資源。
提醒: 以上僅供參考,請勿自行嘗試。若出現任何身體狀況,請及時就醫。
牙齒,針灸法:《靈樞》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上齒痛亦如之。齒痛惡清飲,取手陽明,下齒痛亦如之。手陽明有入口偏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足太陽有入口偏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得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主齒寒痛,宜取此。(《內經》)牙痛、牙槽,取太谿灸之。治上牙齒痛,二間灸之。治下牙痛,委中針之。又足內踝兩尖灸之,治上牙痛。龍玄(在列缺上青脈中),灸之治下牙痛。承漿、風府、合谷、內庭,治上牙痛。(《綱目》)齒痛灸列缺七壯,永不疼,又灸肩髃七壯,又灸耳垂下牙盡骨上三壯。(《得效》)齒痛,以線量手中指至掌後橫紋,折為四分、去三分,將一分於橫紋後臂中,灸三壯隨左右。(《得效》)牙疼,屈手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初灸覺牙疼,再灸覺牙有聲,三灸疼止,永不復作。(恐是陽谿穴也。)左疼灸右,右疼灸左。(《資生》)牙疼百藥不效,灸兩耳當,三壯立止。(《回春》)口齒蝕生瘡,灸承漿。(《正傳》)
白話文:
牙痛時,針灸方法很多。根據《靈樞》,如果牙痛不喜歡喝涼水,就取足陽明經,上牙痛也一樣;如果牙痛喜歡喝涼水,就取手陽明經,下牙痛也一樣。手陽明經有靠近嘴巴的偏齒,稱為大迎穴,下牙蛀牙可以取此穴。足太陽經也有靠近嘴巴的偏齒,稱為角孫穴,上牙蛀牙可以取此穴。《內經》記載,手陽明經的別經,稱為偏歷穴,主治牙齒寒冷疼痛,可以取此穴。牙痛或牙槽痛,可以取太谿穴灸治。治療上牙齒痛,可以取二間穴灸治。治療下牙痛,可以取委中穴針刺。另外,足內踝兩側尖端灸治,可以治療上牙痛。龍玄穴(位於列缺穴上青筋中)灸治,可以治療下牙痛。《綱目》記載,承漿、風府、合谷、內庭等穴位都可以治療上牙痛。齒痛可以灸列缺穴七壯,永不疼痛,也可以灸肩髃穴七壯,再灸耳垂下方靠近骨頭處三壯。《得效》記載,齒痛可以用線量取手中指至掌後橫紋,折為四分、去三分,將一分於橫紋後臂中,灸三壯,左右皆可。牙疼時,屈手大拇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初灸時會覺得牙疼,再灸時會覺得牙齒有聲音,三灸後疼痛就會停止,永不復發。《資生》記載,牙疼百藥不效,灸兩耳當三壯,疼痛就會立即停止。《回春》記載,口齒蝕生瘡,可以灸承漿穴。
咽喉,針灸法:喉閉,少商、合谷、尺澤皆針之。(《丹心》)咽痹,因惡血不散故也,砭出惡血最為上策。(《綱目》)咽喉腫痹,針風府,(主咽喉諸病及毒氣歸心等項惡證,無不效。)又針少商,(咽喉腫痛皆治之。)又針合谷,又針上星(治頰腫纏喉風等證,)又針足三里。(《得效》)喉痹,刺手少陰(即神門穴。《綱目》)喉閉,刺手、足少陽井(即關衝、竅陰。東垣)喉痹乳蛾,取少商、照海、太衝。(東垣。)咽喉閉塞,取照海。(《靈樞》)牙關不開,取陽靈穴出血即愈。(《得效》)喉痹,取豐隆、湧泉、關衝、少商、隱白、少衝。(《綱目》)累年喉痹,男左女右手大指甲第一節,灸二三小壯。(《丹心》)根腳咽喉常發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壯、二七尤妙。(《得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宜取之。(《靈樞》)
白話文:
咽喉的針灸療法:如果喉嚨閉塞,就用少商穴、合谷穴、尺澤穴進行針灸。(《丹心》)咽喉腫痛是因為淤血不散造成的,用砭石放血是最好的方法。(《綱目》)咽喉腫痛,可以用風府穴針灸。(風府穴可以治療咽喉各種疾病,以及毒氣入心等各種惡症,效果都很好。)也可以用少商穴針灸。(可以治療咽喉腫痛。)也可以用合谷穴針灸。還可以針灸上星穴(治療臉頰腫脹、纏喉風等疾病)。還可以針灸足三里穴。(《得效》)喉嚨腫痛,可以用手少陰經的神門穴進行針灸。(《綱目》)喉嚨閉塞,可以針灸手少陽經的關衝穴和足少陽經的竅陰穴。(東垣)喉嚨腫痛、乳蛾,可以用少商穴、照海穴、太衝穴進行針灸。(東垣)咽喉閉塞,可以用照海穴進行針灸。(《靈樞》)牙關緊閉打不開,可以用陽靈穴放血,就能治好。(《得效》)喉嚨腫痛,可以用豐隆穴、湧泉穴、關衝穴、少商穴、隱白穴、少衝穴進行針灸。(《綱目》)多年患喉嚨腫痛的人,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在拇指第一節指甲上艾灸二到三壯。(《丹心》)經常患咽喉疾病的人,在耳垂珠下方半寸、靠近腮骨的地方艾灸七壯,灸兩次效果更佳。(《得效》)足陽明經的別經,叫做豐隆穴,如果病邪逆行,就會導致喉嚨腫痛、突然失聲,應當針灸此穴。(《靈樞》)
頸項,針灸法:項強,取承漿、風府。(《綱目》)頸項強痛,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大杼。(《甲乙》)頸項痛,取後谿。(《綱目》)頸腫,取手陽明。(《綱目》)
背,針灸法:脊膂強痛,取人中。(《綱目》)肩背疼,取手三里。(《綱目》)背痛連胛,取五樞、崑崙、懸鐘、肩井及胛縫穴(在背端骨下直腑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綱目》)背疼,乃作勞所致,惟膏肓為要穴,或背上先疼逐牽引肩上而疼者,乃膏肓為患,當灸膏肓俞及肩井,可愈。(《資生》)
胸,針灸法: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太衝、足三里、陰陵泉。(《綱目》)卒心痛,取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綱目》)胃脘痛,取足三里。(《靈樞》)病在膺,必灸刺魂門。(《資生》)陰維為病,苦心痛,取內關。(《難經》)手足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綱目》)心痛引背,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委陽。(《靈樞》)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綱目》)厥心痛(即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太衝、魚際、太淵。(《靈樞》)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得效》)血心痛,取期門。(《綱目》)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名曰雙關刺)。次刺左行間,左一壁結胸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即時愈。(《綱目》)心胸痞,湧泉、太谿、中衝、大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綱目》)結胸身黃,取湧泉。(《綱目》)結胸灸法:巴豆十粒去皮研細,黃連末一錢,上以津唾和成餅填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灸了,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綱目》)一切心、腹、胸、脅、腰背苦痛,川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用熟艾鋪餅上,發火燒艾,痛即止。(《醫鑑》)
白話文:
脖子:針灸方法:頸部僵硬,取承漿、風府穴。(《本草綱目》)頸部僵硬疼痛,取通天、百會、風池、完骨、啞門、大杼穴。(《甲乙經》)頸部疼痛,取後谿穴。(《本草綱目》)脖子腫脹,取手陽明經穴。(《本草綱目》)
背部:針灸方法:脊柱僵硬疼痛,取人中穴。(《本草綱目》)肩膀背部疼痛,取手三里穴。(《本草綱目》)背部疼痛連到肩胛骨,取五樞、崑崙、懸鐘、肩井及胛縫穴(在背部骨頭下方直腑縫尖端與手臂取二寸半),瀉六吸。(《本草綱目》)背部疼痛,是因為勞累所致,膏肓穴是主要穴位,或者背部先疼痛逐漸牽引到肩膀疼痛,就是膏肓穴出了問題,應該灸膏肓俞及肩井穴,可以治癒。(《資生經》)
胸部:針灸方法: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太衝、足三里、陰陵泉穴。(《本草綱目》)突然心痛,取然谷、上脘、氣海、湧泉、間使、支溝、足三里、大敦、獨陰穴。(《本草綱目》)胃脘痛,取足三里穴。(《靈樞經》)病在胸部,一定要灸刺魂門穴。(《資生經》)陰維經病變,會感到心痛,取內關穴。(《難經》)手足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穴。(《本草綱目》)心痛牽引到背部,取京骨、崑崙穴;如果還沒有好,取然谷、委陽穴。(《靈樞經》)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穴。(《本草綱目》)厥心痛(也就是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穴;如果還沒有好,取然谷、大都、太白、太谿、行間、太衝、魚際、太淵穴。(《靈樞經》)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穴。(《得效方》)血心痛,取期門穴。(《本草綱目》)傷寒結胸,先讓患者心臟部位骨頭下方正痛處左側用手揉一揉;用毫針刺左側支溝穴。然後刺左側間使穴(叫做雙關刺)。再刺左側行間穴,左側一側結胸症狀就會立刻見效,右側按照上述方法刺針,慢慢呼吸,停針後就會立即痊癒。(《本草綱目》)心胸痞塞,取湧泉、太谿、中衝、大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穴。(《本草綱目》)結胸身體發黃,取湧泉穴。(《本草綱目》)結胸灸法:巴豆十粒去皮研磨成粉,黃連末一錢,用唾液混合成餅,填在肚臍中,用艾灸其上。肚子裡面會有聲音,病就會消失了,灸多少次不限,病消失為止。灸完之後,用溫水浸泡手帕擦拭,以免生瘡。(《本草綱目》)所有心、腹、胸、脅、腰背疼痛,將川椒研磨成細粉,用醋混合成餅貼在疼痛處,用熟艾鋪在餅上面,點火燒艾,疼痛就會停止。(《醫鑑》)
乳,針灸法:妒乳,取太淵。乳癰,取膺窗、乳中、乳根、巨虛下廉、太衝、復溜。乳癰,諸藥不能止痛,足三里穴針入五分,痛立止。(《綱目》)
腹,針灸法:腹痛,取內關、支溝、照海、巨闕、足三里。(《綱目》)臍腹痛,取陰陵泉、太衝、足三里、支溝、中脘、關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腹中切痛,取公孫。(《靈樞》)臍中痛、溏泄,灸神闕,即效。積痛,取氣海、中脘、隱白。(《綱目》)臍腹痛甚,灸獨陰,神效。(《得效》)
腰,針灸法:腰痛,灸腎俞三七壯,即差。(《綱目》)腰曲不能伸,針委中出血,立愈。(《丹心》)腰背瘡,以針決腰膝句畫,中青赤絡脈出血,便差。(《得效》)腰痛不得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頭盡處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知。(《資生》)神仙灸法治腰痛:灸曲瞅兩紋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才燒至肉,初覺疼,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至人定以來,臟腑自動一二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綱目》)腎虛腰痛,取腎俞、人中、委中、肩井。(《綱目》)挫閃腰痛,取尺澤勿灸,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崑崙、下髎、氣海。(《綱目》)腰痛,崑崙、委中出血,又取腎俞、中膂俞、腰俞。(《綱目》)腰強痛,命門、崑崙、志室、行間、復溜。(《綱目》)
白話文:
乳房方面,針灸方法:乳汁不通,扎太淵穴。乳腺炎,扎膺窗、乳中、乳根、巨虛下廉、太衝、復溜穴。若乳腺炎用藥物無法止痛,可扎足三里穴,針深五分,疼痛可立即止住。
腹部方面,針灸方法:腹痛,扎內關、支溝、照海、巨闕、足三里穴。臍腹疼痛,扎陰陵泉、太衝、足三里、支溝、中脘、關元、天樞、公孫、三陰交、陰谷穴。腹中絞痛,扎公孫穴。臍中疼痛、腹瀉,灸神闕穴,效果顯著。積聚疼痛,扎氣海、中脘、隱白穴。臍腹疼痛劇烈,灸獨陰穴,效果神奇。
腰部方面,針灸方法:腰痛,灸腎俞穴三壯,即可見效。腰部彎曲無法伸直,扎委中穴放血,立即痊癒。腰背瘡,用針在腰膝部位劃線,讓青筋、赤絡脈出血,即可見效。腰痛無法彎腰,讓患者直立,用竹竿從地面量到臍部,折斷竹竿,用竹竿再量患者脊背,在竹竿頂端依年齡灸三壯,灸完後將竹竿藏好,不要讓他人知道。神仙針灸法治腰痛:灸曲骨穴兩紋頭,左右腳四處各灸三壯,每次灸一隻腳時,用兩把火同時灸,艾炷燒到肉時,一開始會感到疼痛,立即由兩個人從兩邊吹滅火焰,中午時灸,灸到人定時,五臟六腑會自動蠕動一兩次,或像打雷一樣轉動,疼痛立即痊癒。此法效果神奇。腎虛腰痛,扎腎俞、人中、委中、肩井穴。閃腰疼痛,扎尺澤穴,不要灸;另外扎委中、人中、陽陵泉、束骨、崑崙、下髎、氣海穴。腰痛,扎崑崙、委中穴放血,再扎腎俞、中膂俞、腰俞穴。腰部強直疼痛,扎命門、崑崙、志室、行間、復溜穴。
脅,針灸法:脅痛,取懸鐘、竅陰、外關、三里、支溝、章門、中封、陽陵泉、行間、期門、陰陵泉。(《綱目》)脅並胸痛不可忍,取期門、章門、行間、丘墟、湧泉、支溝、膽俞。(《綱目》)胸脅脹痛,取公孫、三里、太衝、三陰交。(《綱目》)腰脅痛,取環跳、至陰、太白、陽輔。(《綱目》)脅肋痛,取支溝、外關、曲池。(《綱目》)兩脅痛,取竅陰、大敦、行間。(《內經》)
皮,灸法:癜風及癧瘍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灸三五壯,凡贅疣、諸痣皆效。(《入門》)
肉,灸法:疣目,支正灸之即差。(《綱目》)凡贅疣、諸痣,當其上灸三五壯即差。(《綱目》)
白話文:
針灸治療脅痛,可取懸鐘、竅陰、外關、三里、支溝、章門、中封、陽陵泉、行間、期門、陰陵泉等穴位。脅痛伴胸痛難忍,則取期門、章門、行間、丘墟、湧泉、支溝、膽俞等穴位。胸脅脹痛,取公孫、三里、太衝、三陰交等穴位。腰脅痛,取環跳、至陰、太白、陽輔等穴位。脅肋痛,取支溝、外關、曲池等穴位。兩脅痛,取竅陰、大敦、行間等穴位。
灸法治療癜風及癧瘍風,可在左右手中指節宛宛中灸三五壯,凡贅疣、諸痣皆有效。
灸法治療疣目,可灸支正穴位,效果顯著。凡贅疣、諸痣,可在其上灸三五壯即差。
脈,針灸法:傷寒六脈俱無,取復溜備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巨闕、氣衝灸七壯。(《綱目》)又氣海多灸之。(《海藏》)乾嘔不止、四肢厥冷,脈絕,灸間使三十壯,此回生起死之法也。(《得效》)
筋,針灸法:筋攣、骨痛,補魂門。(《綱目》)膝曲筋急不能舒,取曲泉。(《綱目》)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立愈。(《千金》)膝筋攣急不開,兩膝內外曲交尖各灸二七壯(即委陽穴。《綱目》)轉筋而痛,瀉承山或灸二七壯。(《綱目》)肝熱主筋痿,補行間、瀉太衝。(《綱目》)筋攣陰縮痛,灸中封五十壯。(《資生》)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難經》)
白話文:
脈診中,若傷寒病人六脈全無,可取復溜穴備用。大回六脈則可灸合谷、中極、支溝、巨闕、氣衝穴各七壯。《本草綱目》中記載,氣海穴亦可多灸之。《海藏》中記載,乾嘔不止、四肢厥冷、脈絕者,灸間使穴三十壯,為回生起死之法。《得效》中記載。
筋病方面,《本草綱目》中記載筋攣、骨痛,可補魂門穴。膝曲筋急不能舒,可取曲泉穴。《本草綱目》中記載,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即可痊癒。《千金方》中記載,膝筋攣急不開,可灸兩膝內外曲交尖處(即委陽穴)各二七壯。《本草綱目》中記載,轉筋而痛,可瀉承山穴或灸承山穴二七壯。《本草綱目》中記載,肝熱主筋痿,可補行間穴、瀉太衝穴。《本草綱目》中記載,筋攣陰縮痛,灸中封穴五十壯。《資生經》中記載,筋會陽陵泉穴,筋病可治於此。《難經》中記載。
骨,針灸法:骨會大杼,骨病治此,宜灸之。(《難經》)筋攣骨痛,補魂門。(《綱目》)脊膂強痛,針人中。(《綱目》)
手,針灸法:《靈樞》曰:手陽明之脈病,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太陽之脈病,肩似拔、臑似折。手少陽之脈病,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手厥陰之脈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手太陰之脈病,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手少陰之脈病,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隨其經針灸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資生》)五指拘攣,取二間、前谷。(《綱目》)五指皆痛,取陽池、外關、合谷。(《綱目》)兩手攣急,偏枯,取大陵。(《綱目》)肋攣筋急,取尺澤。(《綱目》)肩不可動、臂不可舉,取肩髃、巨骨、清冷淵、關衝。(東垣)臂膊痛、麻痹,取肩髃、手三里、外關、肩井、曲池、手上廉、合谷。(《綱目》)肘痛不可屈伸,取天井、尺澤。(《綱目》)肘、臂、腕痛,取前谷、液門、中渚。(《綱日》)臂酸攣,取肘髎、竅陰、尺澤、前谷、後谿。(《綱目》)腕痛,取陽谿、曲池、腕骨。(《綱目》)兩胛痛,取肩井、支溝。(《綱目》)
白話文:
治療骨頭問題,可以用針灸方法刺激大杼穴,效果顯著。筋絡攣縮、骨頭疼痛,可以補魂門穴。脊椎疼痛,可以針刺人中穴。手陽明經病變,會導致肩部前方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手太陽經病變,會導致肩膀感覺像是被人拉扯,手臂感覺像是折斷。手少陽經病變,會導致肩膀、手臂外側、肘部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手厥陰經病變,會導致手掌發熱,肘部和手臂緊繃,腋窩腫脹。手太陰經病變,會導致手臂內側、肩部疼痛發麻,手掌發熱。手少陰經病變,會導致手臂內側後方疼痛發麻,手掌發熱疼痛,可以根據其經脈循行路線進行針灸治療。肩髃穴是連接雙手的關鍵穴位,與雙手健康息息相關。五根手指僵硬攣縮,可以針刺二間穴和前谷穴。五根手指都疼痛,可以針刺陽池穴、外關穴和合谷穴。雙手攣縮、偏癱,可以針刺大陵穴。肋骨攣縮、筋絡緊繃,可以針刺尺澤穴。肩膀不能動彈、手臂不能舉起,可以針刺肩髃穴、巨骨穴、清冷淵穴和關衝穴。手臂疼痛麻木,可以針刺肩髃穴、手三里穴、外關穴、肩井穴、曲池穴、手上廉穴和合谷穴。肘部疼痛無法屈伸,可以針刺天井穴和尺澤穴。肘部、手臂、手腕疼痛,可以針刺前谷穴、液門穴和中渚穴。手臂酸痛攣縮,可以針刺肘髎穴、竅陰穴、尺澤穴、前谷穴和後谿穴。手腕疼痛,可以針刺陽谿穴、曲池穴和腕骨穴。兩肩胛骨疼痛,可以針刺肩井穴和支溝穴。
足,針灸法:環跳穴系兩足之安否。(《資生》)腿膝攣痛或枯黑,取風市、陽陵泉、曲泉、崑崙。(《綱目》)髀脛急痛,取風市、中瀆、陽關、懸鐘。(《綱目》)腰腳痛,取委中、崑崙、人中、陰市。(《綱目》)膝痛足蹷,取環跳、懸鐘、居髎、委中。(《綱目》)髀痛、脛酸,取陽陵泉、絕骨、中封、臨泣、足三里、陽輔。(《綱目》)膝內廉痛,取膝關、太衝、中封。(《綱目》)膝外廉痛,取俠谿、陽關、陽陵泉。(《綱目》)足腕痛,取崑崙、太谿、申脈、丘墟、商丘、照海、太衝、解谿。(《綱目》)足五趾盡痛,取湧泉、然谷。(《綱目》)腳氣一病最宜針,有熱者不可灸。(《資生》)腳氣初發,先灸風市、次伏兔、次犢鼻、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日日報灸,以百壯為率。(《資生》)濕熱腳氣、紅腫生瘡,取中封、陽輔、風市、絕骨。(《資生》)腳氣,取足十趾端,(名曰氣端,去趾奇一分。)每日灸三壯,神效。(《資生》)膝中痛,針犢鼻。(《綱目》)膝腫,以火針刺三里,其腫如失,又取行間。(《資生》)腳氣,速灸風市、三里,以瀉毒氣。(《資生》)腳弱瘦削,取三里、絕骨。(絕骨治腳疾神效。《資生》)
白話文:
腳部針灸法:環跳穴關係著雙腳的安危。腿膝攣痛或發黑,可以用風市、陽陵泉、曲泉、崑崙穴。大腿和小腿急痛,可以用風市、中瀆、陽關、懸鐘穴。腰腳疼痛,可以用委中、崑崙、人中、陰市穴。膝蓋疼痛腳麻木,可以用環跳、懸鐘、居髎、委中穴。大腿疼痛、小腿酸痛,可以用陽陵泉、絕骨、中封、臨泣、足三里、陽輔穴。膝蓋內側疼痛,可以用膝關、太衝、中封穴。膝蓋外側疼痛,可以用俠谿、陽關、陽陵泉穴。腳腕疼痛,可以用崑崙、太谿、申脈、丘墟、商丘、照海、太衝、解谿穴。腳趾全部疼痛,可以用湧泉、然谷穴。腳氣病最適合用針灸治療,但如果有熱症則不可灸。腳氣剛發作時,先灸風市穴,再灸伏兔穴,然後是犢鼻穴、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絕骨穴,每天灸,每次灸百壯。濕熱腳氣、紅腫生瘡,可以用中封、陽輔、風市、絕骨穴。腳氣,可以在腳趾尖(稱為氣端,距離趾甲邊緣一分)每日灸三壯,效果顯著。膝蓋疼痛,可以針刺犢鼻穴。膝蓋腫脹,可以用火針刺三里穴,腫脹消退後,再取行間穴。腳氣,快速灸風市、三里穴,以瀉毒氣。腳弱瘦削,可以取三里、絕骨穴(絕骨穴治療腳疾效果顯著)。
前陰,針灸法:諸疝,取關元灸三七壯、大敦灸七壯。(《得效》)大敦主七疝痛。(《綱目》)諸疝大法,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足三里。(《綱目》)卒疝睪腫暴痛,取蠡溝、大敦、陰市、照海、下巨虛、小腸俞。(《綱目》)陰縮痛,灸中封。(《資生》)狐疝,取太衝、商丘、大敦、蠡溝。(《綱目》)婦人疝瘕痛與狐疝同,取天井、肋尖、氣海、中極。(《綱目》)膀胱氣,取委中、委陽。(《綱目》)小腸氣,灸風市、氣海,灸獨陰,取太衝;又灸臍左右各去一寸五分,兩穴各七壯,立效。(名曰外陵穴。《得效》)諸疝上衝,氣欲絕,灸獨陰神效。(《得效》)㿉疝偏墜,取大巨、地機、中極、中封、交信、湧泉。(《綱目》)又法:以稈量患人口兩角為一折斷,如此則三折成三角如△樣,一角當臍心,兩角在臍之下兩旁盡處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左右灸亦無害,灸四十壯神效。(《綱目》)氣衝專主㿉(《資生》)水㿉偏墜,取關門、三陰交。(《綱目》)小兒胎疝、卵偏墜,囊縫後十字紋上灸三壯,春灸夏差,夏灸冬差。(《綱目》)舉重物得㿉,灸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資生》)木腎大如升、不痛,取大敦、三陰交。水腎紅腫痛,取然谷、闌門。(《綱目》)腎臟風濕癢臍,取血郄、三陰交。(《綱目》)《內經》刺㿉疝一節,即《靈樞》所謂鈹針,取睪囊中水液是也。此法令人亦多能之,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升,信知此法,出於古也。(《綱目》)
白話文:
前陰針灸法
諸疝:
- 取關元穴,灸三七壯;大敦穴灸七壯。(《得效》)
- 大敦穴主治七種疝痛。(《綱目》)
- 諸疝的常用穴位: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足三里。(《綱目》)
卒疝睪腫暴痛:
- 取蠡溝、大敦、陰市、照海、下巨虛、小腸俞。(《綱目》)
陰縮痛:
- 灸中封穴。(《資生》)
狐疝:
- 取太衝、商丘、大敦、蠡溝。(《綱目》)
婦人疝瘕痛:
- 與狐疝同治,取天井、肋尖、氣海、中極。(《綱目》)
膀胱氣:
- 取委中、委陽。(《綱目》)
小腸氣:
- 灸風市、氣海,灸獨陰穴,取太衝穴;
- 又灸臍左右各去一寸五分,兩穴各七壯,即刻見效。此兩穴名為外陵穴。(《得效》)
諸疝上衝,氣欲絕:
- 灸獨陰穴,效果顯著。(《得效》)
㿉疝偏墜:
- 取大巨、地機、中極、中封、交信、湧泉。(《綱目》)
另一方法:
- 以麥稈量患人口兩角為一折斷,如此三折成三角形,一角對準臍心,兩角在臍下兩旁盡處是穴位。左偏灸右,右偏灸左,左右灸亦無害,灸四十壯,效果顯著。(《綱目》)
氣衝穴專治㿉疝。(《資生》)
水㿉偏墜:
- 取關門、三陰交。(《綱目》)
小兒胎疝、卵偏墜:
- 囊縫後十字紋上灸三壯,春灸夏差,夏灸冬差。(《綱目》)
舉重物得㿉:
- 灸關元穴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資生》)
木腎大如升、不痛:
- 取大敦、三陰交。
水腎紅腫痛:
- 取然谷、闌門。(《綱目》)
腎臟風濕癢臍:
- 取血郄、三陰交。(《綱目》)
《內經》刺㿉疝一節,即《靈樞》所謂鈹針,取睪囊中水液是也。
- 此法很多人掌握,囊大如斗者,內藏穢液必有數升,可見此法源自古代。(《綱目》)
後陰,針灸法:痔疾,取足太陽,即承山穴;取督脈,即長強穴。(《靈樞》)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壯,又灸回氣百壯。(《得效》)治痔,平立量脊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深,更於椎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除根。(《得效》)痔痛,取承筋、飛揚、委中、承扶、攢竹、會陰、商丘。(《甲乙》)治諸痔及腸風,取脊十四椎下各開一寸灸之,久痔尤效。(《入門》)脫肛,取大腸俞、百會、長強、肩井、合谷、氣衝。(《綱目》)脫肛,灸臍中隨年壯,又灸橫骨百壯,又灸脊窮骨上七壯。(《得效》)痔瘡,先取頭垢捏成餅子安痔頭上,其上又安大蒜片以艾灸之。(《丹心》)痔漏,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餅子如錢大,安漏上以艾灸,令微熱、干則易新餅再灸,明日又灸,直至肉平為效。(《丹心》)一人行路得痔疾,狀如胡瓜貫於腸頭、熱如火、僵仆不能起。有人教之先以槐枝濃煎湯洗患處,以艾炷灸其上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瀉鮮血,雖一時暫痛,其疾如失。(《本草》)
白話文:
好的,以下是簡化的中文版本:
痔瘡鍼灸方法:
- 痔瘡,選取足太陽經脈上的承山穴位;
- 選取督脈上的長強穴位。
治療痔瘡的方法:
- 治療痔瘡時,在背部與臍部水平處的頸椎上方進行熱敷療法。
- 如果病程較長,則在頸椎兩側距離骨頭約一英吋的地方進行熱敷療法。
痔瘡疼痛治療方法:
- 取用承筋、飛揚、委中、承扶、攢竹、會陰、商丘等穴位。
治療各種痔瘡和腸風疾病的方法:
- 在第十四節腰椎下方開一個洞,並在其周圍的一英尺範圍內進行熱敷療法。
脫肛治療方法:
- 使用大腸俞、百會、長強、肩井、合谷、氣衝等穴位來緩解症狀。
脫肛熱敷療法:
- 對於脫肛患者來說,可以使用艾條對肚臍中央以及橫骨部位進行熱敷療法。
- 同樣地,也可以將艾條放在窮骨上面並加熱至微微發熱的程度來進行熱敷療法。
痔瘡治療方法:
- 將頭屑揉搓成餅狀後放置到痔瘡頭上,然後放一片蒜瓣並在其上施加艾灸。
痔瘻治療方法:
- 製備一些由附子粉末和口水混合而成的錢幣大小的藥膏,將其貼在痔瘡上並使用艾灸使其稍微變暖。
- 當藥物乾燥之後更換新的藥膏繼續進行艾灸治療直到皮膚恢復平整爲止。
一位行人在路上得了痔瘡,形狀像黃瓜一樣掛在腸道頭部並且非常燙手,甚至無法站立起來。後來有個人建議他首先使用濃煮過的槐樹枝湯清洗患病區域,然後再對其實施三次左右的艾灸治療。突然間感覺一股熱量進入到了腸道之中,隨後排出了鮮紅血液,雖然一時之間感到有些痛苦,但是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