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4)
卷一 (24)
1. 五臟之腑所屬五輸五行
(心不主令,故代以心包)
五輸陰陽配合,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相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者,乙之剛,乙者庚之柔,故為配合焉,他仿此。(《難經》)
五輸主病,五臟六腑各有井、滎、輸、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痞滿(肝邪也),滎主身熱(心邪也),輸主體重節痛(脾邪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邪也),合主氣逆而泄(腎邪也),此所主病也。(《難經》)
五輸針隨四時,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蓋春刺井者,邪在肝也;夏刺滎者,邪在心也;季夏刺輸者,邪在脾也;秋刺經者,邪在肺也;冬刺合者,邪在腎也。(《難經》)
井合有義,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奈何?蓋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難經》)
白話文:
【五臟與腑相配的五輸五行】
(因心臟不直接發號施令,所以用心包代替)
【陰陽五輸的配合】,陰井屬木,陽井屬金;陰滎屬火,陽滎屬水;陰輸屬土,陽輸屬木;陰經屬金,陽經屬火;陰合屬水,陽合屬土。陰陽之間並不同,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這涉及的是剛柔之間的關係。陰井為乙木,陽井為庚金,乙木象徵著剛強,庚金則代表了柔和,因此他們相互配合,其他類推。
【五輸所主病症】,五臟六腑各有的井、滎、輸、經、合都分別主導什麼病症?事實上:經典中提到,初起的為井,流動的為滎,注入的為輸,運行的為經,進入的為合。井主要影響心下痞滿(肝臟問題),滎主要影響身體發熱(心臟問題),輸主要影響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脾臟問題),經主要影響喘息咳嗽和寒熱(肺部問題),合主要影響氣逆和泄瀉(腎臟問題),這些就是五輸所主導的病症。
【五輸針刺順應四季】,春天針刺井,夏天針刺滎,季夏針刺輸,秋天針刺經,冬天針刺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春天針刺井,是因為邪氣在肝臟;夏天針刺滎,是因為邪氣在心臟;季夏針刺輸,是因為邪氣在脾臟;秋天針刺經,是因為邪氣在肺部;冬天針刺合,是因為邪氣在腎臟。
【井與合的意義】,初起的為井,進入的為合,這是怎麼回事呢?井代表的是東方的春天,萬物開始生長,所以說初起的為井;合代表的是北方的冬天,陽氣進入臟器,所以說進入的為合。
2. 五臟六腑有疾當取十二原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出。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氣海。此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也。
(《靈樞》)四關者,合谷、太衝穴也,十二經原,皆出於四關。(《入門》)
白話文:
人體內的五臟配對六腑,這六腑又與十二個原穴相聯繫,而這十二個原穴源自於四關,主要功能是調理五臟。當五臟發生疾病時,就應該針對這十二個原穴進行治療。這十二個原穴是五臟接受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節氣和各種物質能量的關鍵點。當五臟出現問題,其反應會顯現在這十二個原穴上,且每個原穴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如肺屬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在太淵;心屬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在大陵;肝屬陰中之少陽,其原穴在太衝;脾屬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在太白;腎屬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在太谿;而膏的原穴在鳩尾,肓的原穴在氣海。這十二個原穴,能有效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
(根據《靈樞》記載)四關指的是合谷和太衝兩個穴位,而十二經脈的原穴都出自於這四關。(根據《入門》所述)
3. 臟腑要穴
五臟腧二十五穴,六腑腧三十六穴,並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腧,實切要之穴也。臟腑有病,此六十四穴皆主之。其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為五臟之原,其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醫所最當先者也。(臟腧二十五、腑腧三十六,合為六十一腧,加委陽、上廉、下廉是為六十四腧也。《綱目》)
白話文:
【臟腑關鍵穴位】
人體五臟相關的穴位共有二十五個,六腑相關的穴位則有三十六個,再加上巨虛上下廉兩個穴位,總共是六十四個重要穴位。這六十四個穴位對於治療臟腑疾病有著極大的作用。
其中,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這五個穴位,是用來調理五臟的源頭;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這些穴位,則是調理六腑的重要關節。這些穴位更是重要中的重要,是醫生在診療時應首先考慮的。
(原本臟腑的穴位合計為六十一個,再額外加上委陽、上廉、下廉三個穴位,便成為六十四個穴位。這是根據《綱目》一書所述。)
4. 六合所出所入
帝曰:滎腧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腧治外經,合治內腑。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此三腑皆出足陽明也;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此二腑皆出足太陽也;膽合入於陽陵泉,此一腑出足少陽也。
帝曰: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三里者,低跗取之;取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靈樞》)
白話文:
黃帝問道:「在針灸治療中,『滎』穴和『腧』穴以及『合』穴,各自有特定的治療作用嗎?」岐伯回答說:「『滎』穴和『腧』穴主要用於治療體表的疾病,而『合』穴則主要用於治療內臟的問題。」
黃帝接著問:「那麼,這些『合』穴,各別對應哪些內臟,有具體的名稱嗎?」岐伯回答:「胃的『合』穴在三里穴;大腸的『合』穴在巨虛上廉穴;小腸的『合』穴在巨虛下廉穴。這三個腑的『合』穴都在足陽明胃經上;三焦的『合』穴在委陽穴;膀胱的『合』穴在委中穴。這兩個腑的『合』穴都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膽的『合』穴在陽陵泉穴,這個腑的『合』穴在足少陽膽經上。」
黃帝再問:「那麼,要如何針灸這些穴位呢?」岐伯回答:「針灸三里穴時,應該讓腳踝稍微下垂;針灸巨虛穴時,應讓患者抬腳;針灸委陽穴時,要在患者彎曲和伸展腿時找尋適當的位置;針灸委中穴時,應在患者彎腿時進行;針灸陽陵泉穴時,應讓患者正直站立,膝蓋對齊,然後從膝蓋向下找到委陽穴上方的陽陵泉穴。」(《靈樞》)
5. 足三焦別脈
足三焦者,足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穴名),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其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靈樞》)
白話文:
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實證時會導致小便不通,稱為閉癃;虛證時則會出現無法控制的小便失禁,稱為遺溺。治療上,如果是遺溺的情況,就應該採用補法;如果是閉癃的情況,則應採用瀉法。(來源:《靈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