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3)
卷一 (23)
1. 子午八法
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入門》公孫(衝脈)、內關(陰維)、臨泣(帶脈)、外關(陽維)、後谿(督脈)、申脈(陽蹻)、列缺(任脈)、照海(陰蹻)。
其陽蹻、陽維並督脈屬陽,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其陰蹻、陰維、任、沖、帶屬陰,主心腹脅肋在裡之病。(《入門》)周身三百六十穴流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八穴,(《入門》)
白話文:
【子午八法】
「子」代表陽,「午」象徵陰。我們不說陰陽,而說子午,這是為了強調人體的任督二脈與天地間的子午線相互流通,如同地磁中的指南針,永遠指向子午方向,這正是陰陽兩極自然運作的巧妙作用。
所謂的「八法」,主要是指奇經八穴,這是人體十二經絡的主要交匯點。具體包括:公孫穴(衝脈)、內關穴(陰維)、臨泣穴(帶脈)、外關穴(陽維)、後谿穴(督脈)、申脈穴(陽蹻)、列缺穴(任脈)、照海穴(陰蹻)。
其中,陽蹻脈、陽維脈和督脈都屬於陽性,主要處理肩膀、背部、腰部、腿部等體表部位的疾病;而陰蹻脈、陰維脈、任脈、衝脈、帶脈則屬於陰性,主要針對心臟、腹部、脅肋等體內深層組織的問題。
全身有三百六十個穴位,其中六十個穴位分佈在手腳上,而這六十個穴位又可歸納到上述的八個穴位之中。因此,我們稱之為「奇經八穴」。
2. 子午流注
流者往也,注者住也,神氣之流行也。十二經,每經名得五穴,井、滎、輸、經、合也。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陽於三十六穴,陰於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陽於多六穴者,乃原穴也。《入門》大腸合又有巨虛上廉,小腸合又有巨虛下廉,三焦合又有委陽也。(《綱目》)
白話文:
【子午流注】
"流動就是行進,注入就是停留,這是在描述人體內神氣的運行狀態。人體的十二條經絡,每一條都有五個特定的穴位,分別是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這些穴位在手部不會超過肘部,在腳部不會超過膝蓋。其中,陽性經絡上有三十六個穴位,陰性經絡上有三十個穴位,加起來共有六十六個穴位。而陽性經絡比陰性經絡多出的六個穴位,則是所謂的原穴。
根據《入門》一書記載,大腸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巨虛上廉;同樣的,小腸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巨虛下廉;而三焦經的合穴除了正常的穴位外,還有一個額外的穴位叫做委陽。"(以上資訊來源《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