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瘰癧

聯珠瘡,百勞三七壯至百壯,肘尖百壯,又先問審知初出核,以針貫核正中,即以石雄黃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針穴三七壯,諸核從此亦消矣。

癭瘤,癭瘤之病不可針破,針則肆毒。

肉瘤,肉瘤針灸則皆殺人。

血瘤,針則出血不止而死。

瘰癧繞項起核名蟠蛇癧,天井、風池、肘尖百壯,換治下三里、百勞、神門、中渚、外關、大椎灸。

延生胸前連腋名瓜藤癧,肩井、膻中、大陵、支溝、陽陵泉、外關。

左耳根生名惠袋癧,翳風、後谿、肘尖、外關。

右耳根生名蜂窠癧,翳風、頰車、後谿、合谷、外關。

又方:取繩子繞項雙垂,兩端會於鳩尾骨尖截斷,繩兩端旋後會於脊骨上,繩頭盡處點記。又量患人口兩吻如一字樣,中折墨記橫著於脊點記,左右兩端盡處各灸百壯。

又方:以繩子周迴病人項,還至起端處截斷,將此繩一頭從大椎上垂下脊骨,繩頭盡處點記,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樣,中折墨記橫布脊點上,兩端盡處灸百壯,大效。

白話文:

[瘰癧]

  1. 聯珠瘡:在百勞穴使用三十七次到一百次的溫灸,肘尖也用一百次的溫灸。首先需確定腫塊剛開始形成,用針刺入腫塊中心,然後將雄黃粉與熟艾混合製成灸柱,在針孔上進行三十七次的溫灸,其他腫塊也會隨之消失。

  2. 癭瘤:這類病症不能用針刺破,否則毒素會擴散。

  3. 肉瘤:針灸治療肉瘤會危及生命。

  4. 血瘤:針刺會導致出血不止,最終死亡。

  5. 瘰癧繞項起核,名為蟠蛇癧:在天井、風池、肘尖等穴位用一百次的溫灸,再在下三里、百勞、神門、中渚、外關、大椎等穴位進行灸療。

  6. 延生胸前連腋,名為瓜藤癧:在肩井、膻中、大陵、支溝、陽陵泉、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7. 左耳根生,名為惠袋癧:在翳風、後谿、肘尖、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8. 右耳根生,名為蜂窠癧:在翳風、頰車、後谿、合谷、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另有一種方法:取一根繩子繞過脖子垂下,兩端會在鳩尾骨尖處相遇,將繩子在此處截斷。然後將繩子兩端繞到背部脊骨上,繩子盡頭的地方做個記號。再量患者嘴巴寬度,將其折半並用墨水在脊骨上的記號旁畫一條線,兩端盡頭各進行一百次的溫灸。

另有一種方法:用繩子環繞患者脖子一圈,回到起點處截斷。將繩子的一端從大椎穴垂下脊骨,繩子盡頭的地方做個記號。再量患者嘴巴寬度,將其折半並用墨水在脊骨上的記號旁畫一條線,兩端盡頭各進行一百次的溫灸,效果顯著。

2. 蠱毒

蠱毒,巨闕、上脘、足小趾尖三壯,有物因所食下出。

三蟲痛胸多涎,上脘,(在鳩尾下二寸。)灸二七壯至百壯,未差宜倍灸。

蟲咬心痛,或上或下,時作時止,善渴嘔吐,噁心涎出,面色白斑,紅唇乍青白、乍白赤,痛定後能食是也。以手緊按,堅持勿令得移,以針刺蟲久待,蟲不動乃出針。上半月,蟲頭向上;下半月,蟲頭向下。每食前先嚼肉而不吞,則蟲頭向上,然後用針藥。

白話文:

[蠱毒]的部分現代白話文為:若受到蠱毒影響,可於「巨闕」、「上脘」兩處穴位以及腳的小趾尖進行艾灸三次,毒素會隨著排泄物排出。

[三蟲痛胸多涎]的現代白話文為:若因三蟲導致胸部疼痛且口中有大量口水,應在「上脘」穴(位於鳩尾穴下方兩寸的位置)進行艾灸十四次到一百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應加倍施灸。

[蟲咬心痛]的現代白話文為:若心臟被蟲咬,疼痛可能在上下腹部間移動,時發時停,會感覺口渴、嘔吐,噁心,唾液增多,臉上出現白斑,嘴脣顏色忽青忽白、忽白忽紅,疼痛停止後胃口大開。處理方式是用手緊緊按住疼痛部位,不要讓蟲子移動,並用針刺入皮膚等待,等到蟲子不再動才把針拔出。上半月時,蟲頭朝上;下半月時,蟲頭朝下。在每次進食前,先咀嚼肉塊但不要吞下,這樣可以使蟲頭朝上,再進行針灸治療。

3. 眠睡

不得安臥,不能睡,皆心熱也。昏睡困憊,腎、脾虛熱之致也。治心、脾、腎經穴。

多睡,肝俞七壯,肺俞、二間、少商、百會、囟會。

又方:解谿、湧泉。

無睡,陰交,(在臍下一寸。)灸百壯;譩譆,(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半,以手按之則病者言譩譆。)二七壯至百壯。

白話文:

[睡眠]

如果無法安穩睡覺,或者根本無法入睡,這通常是由於心臟功能過於亢進(心熱)。而感到昏沉想睡,卻又疲憊不堪,則可能是由腎臟和脾臟虛弱及熱度過高所導致的(腎脾虛熱)。治療應針對心臟、脾臟、腎臟相關的經絡穴位進行。

對於睡眠過多的情況,可以針灸肝俞穴七次,肺俞穴、二間穴、少商穴、百會穴、囟會穴。

另一種方法是刺激解谿穴、湧泉穴。

對於失眠,則應針灸陰交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灸療可達一百次。另外,譩譆穴(位於第六椎骨下,兩側各離中線約三寸半的位置,當手壓此穴時,病人會發出譩譆的聲音)也可以針灸,由十四次至一百次不等。

4. 內傷瘀血

胸中瘀血,巨闕、下三里、肺俞、膏肓俞、內關。

白話文:

如果胸部有瘀血的情況,可以考慮針灸或刺激巨闕穴、下三里穴、肺俞穴、膏肓俞穴以及內關穴這些位置來進行治療。

5. 消渴

三焦不和,五臟津液焦渴,水火不能交濟之致也。

消渴飲水,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谷、神門、內關、三焦俞。

腎虛消渴,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二寸,挾脊起肉端。)灸三壯。

食渴,中脘針,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針,皆瀉。

白話文:

[糖尿病]

當三焦運作不調和,導致五臟的津液乾涸,出現了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衡所致。

對於因口渴而頻繁喝水的情形,可以針刺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谷、神門、內關、三焦俞這些穴位。

若是因腎虛引發的糖尿病,則應針刺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這些穴位。(中膂俞位於第二十根脊椎下兩側各二寸的位置,就在脊椎兩側肌肉隆起的地方。)每穴灸三壯。

對於因進食後感到口渴的情況,可以針刺中脘、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這些穴位,且應該採用瀉法。

6. 汗部

表氣虛弱則自汗也,寒氣外束則無汗也。肺主皮毛,表虛則自汗是。吐血、衄血皆因肺熱,心血妄行皮膚,須瀉心肺熱氣也。

轉筋汗不出,竅陰、太淵、孔最三壯,陽陵泉、膽俞,兩臂轉筋穴互相加減用。

煩心汗不出,孔最三壯,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又手足指間針。

骨寒熱汗注,復溜、下三里、神門。

汗出鼻衄,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

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中脘、膽俞、孔最三壯,肺俞、太谿、合谷、支溝。

盜汗,肺俞三壯,陰都,(挾巨闕旁一寸五分直下又二寸。)灸二壯。

虛汗,合谷瀉,復溜、下三里並補,陰都、曲泉並三壯,照海、魚際。

咳嗽汗不出,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三壯,孔最三壯。

白話文:

【汗部】

如果表層氣血虛弱,就會自己流汗;若是寒氣從外部束縛身體,就可能無法出汗。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表層虛弱時,就會自行流汗。吐血、鼻血都是因為肺熱過盛,導致心血在皮膚內亂行,必須要清泄心肺的熱氣。

對於轉筋而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刺激竅陰、太淵、孔最這三個穴位,每次三壯,同時使用陽陵泉、膽俞穴,以及雙臂上的轉筋穴,視情況加減使用。

若感到煩躁且無法出汗,可刺激孔最穴三次,加上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等穴位,也可針刺手足之間的部位。

對於骨頭冷熱交錯且汗水如注的情況,可用復溜、下三里、神門這些穴位。

如果出汗時伴有鼻出血,可以使用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這些穴位。

對於身體熱度高如火燒但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命門、中脘、膽俞、孔最,每次三壯,加上肺俞、太谿、合谷、支溝這些穴位。

對於盜汗的情況,可以使用肺俞穴三次,以及陰都穴,位置在巨闕穴旁一寸五分直下再二寸處,每次灸二壯。

對於虛汗,可以使用合谷穴進行瀉法,復溜、下三里穴進行補法,陰都、曲泉穴各三次,加上照海、魚際穴。

對於咳嗽而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穴,每次三壯,加上孔最穴三次。

7. 傷寒及瘟疫

冬傷於寒,春必病瘟。

太陽經病,一日二日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痛,尺脈俱浮,屬膀胱經。

陽明經病,二日三日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尺脈俱長,屬胃土。

少陽經病,三日四日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尺脈俱弦,屬膽木。

太陰經病,四日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濕,或自痢而渴,或腹痛,尺脈俱沉細,屬脾土。

少陰經病,五日六日口燥、舌乾而惡寒,尺脈俱沉,屬腎水。

厥陰經病,六日七日煩懣、囊縮,尺脈俱微緩,屬肝木。

是三陰三陽症也。方書云:初起只傳足經,不傳手經。又云:五行,順傳者生,逆傳者亡。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逆: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又云:一日治風府穴,二日治三間穴,三日治中渚、臨泣,四日治少商、隱白,五日治神門、太谿,六日治靈道、中封、間使穴。

在表主腑,陽谷、支溝、陽谿、陽輔;在裡主臟、商丘、復溜、經渠、靈道、間使。

痓病,似中風症、中濕症,口噤反張,又似癇症,以傷寒逐日例行針。

傷寒流注,太衝、內庭穴針,此二穴總治能退寒熱。

在手、太衝、內庭、手三里並針;在足,太衝、內庭並針;在背,太衝、內庭、間使並針;在腹,太衝、內庭、下三里並針。

傷寒犯色,發熱、飲食咽塞而還出鼻孔。然谷針,使之飲食即吞,神效。

陰症傷寒彌留不能退熱,乃中氣不足之致。臍中百壯,不愈加灸五十壯,或填鹽煉臍。

傷寒過六日不解者,期門、關元、太衝、下三里、內庭。

餘熱未盡,曲池、合谷、太衝、下三里、內庭。

傷寒悲恐,太衝、內庭、少衝、通里。

挾脊痛,太衝、內庭、委中、崑崙。

口乾,曲澤、神門。

項強目瞑,風門、委中、太衝、內庭、下三里、三陰交。

熱病煩心足寒多汗,先針然谷,太谿、行間皆補。

熱病煩心汗不出,中衝、勞宮、少衝、關衝、大陵、陽谿、曲澤、孔最三壯至五壯,即汗。

又方:五日以上汗不出太淵留針一時,若未滿五日,曲澤穴禁針。

熱病極熱頭痛引飲三日,以柔索纏肩下臂上左右尺澤穴,上下青絡血貫,刺多出血,棄如糞汁,神效。出血與汗出同故也。

蝦蟆瘟,兵亂之後,殺氣彌滿,觸犯傷人。瘟熱大熾,咽腫閉塞,口噤不語,不食,頷下也腫,形如蝦蟆之頷,氣息奄奄,第三日而死,故曰蝦蟆瘟。其熱傳染,或作大頭瘟、或無病人傳染者下必氣絕、或有作熱仍成大腫而斃者,急以三稜針貫刺頭額上當陽血絡及太陽血絡,多出惡血,繼以綢系其肩下臑上,即針刺左右尺澤大小血絡及委中血絡,並棄血如糞,則不日而飲水,神效。

大頭瘟,形如赤絲之氣,如虹橫帶於額顙如一字樣,仍腫滿面、耳、目、口、鼻頓無各體,有同肉塊,不聲不語,氣息奄奄,第六七日而死,是熱犯心、肺也。治法如上,而並急治未危之前。

白話文:

[傷寒和瘟疫]

如果冬天受到寒冷的侵襲,到了春天就可能會得瘟疫。

太陽經病症:在一到二天內會出現發燒、畏寒、頭痛和腰背僵硬的症狀,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浮動,這屬於膀胱經的問題。

陽明經病症:在二到三天內,身體會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延長,這屬於胃的問題。

少陽經病症:在三到四天內,胸部和側腹部會感到疼痛且聽力下降,或者口苦、舌乾,或者寒熱交替且有嘔吐,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呈弦狀,這屬於膽的問題。

太陰經病症:在四到五天內,腹部會感到脹滿、咽喉乾燥、手腳會出汗,或者會拉肚子並且口渴,或者腹部疼痛,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沉且細弱,這屬於脾的問題。

少陰經病症:在五到六天內,口腔會乾燥、舌頭也會乾燥並且畏寒,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沉弱,這屬於腎的問題。

厥陰經病症:在六到七天內,會感到焦躁不安、睾丸收縮,診斷脈象會發現兩手腕部脈搏都微弱緩慢,這屬於肝的問題。

以上是三陰三陽的病症。醫書上說:剛開始只會影響到足部經絡,不會影響到手部經絡。又說:五行順序傳導的人可以生存,逆序傳導的人會死亡。順序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逆序為: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另外,醫書上還提到:第一天應治療風府穴,第二天應治療三間穴,第三天應治療中渚和臨泣穴,第四天應治療少商和隱白穴,第五天應治療神門和太谿穴,第六天應治療靈道、中封和間使穴。

如果病症在外表影響腑臟,應治療陽谷、支溝、陽谿、陽輔穴;如果病症在內部影響臟器,應治療商丘、復溜、經渠、靈道和間使穴。

痙病:類似中風和濕氣侵入的症狀,口齒緊閉,頭頸向後彎曲,又像癲癇,可以用傷寒的每日例行針灸治療。

傷寒引起的流注:應針灸太衝和內庭穴,這兩個穴位總體治療可以退燒。

在手部,應針灸太衝、內庭和手三里穴;在腳部,應針灸太衝和內庭穴;在背部,應針灸太衝、內庭和間使穴;在腹部,應針灸太衝、內庭和下三里穴。

傷寒影響到顏色:發燒、飲食困難,食物堵塞在咽喉然後從鼻孔出來。針灸然谷穴,讓他可以吞嚥食物,效果神奇。

陰性傷寒持續不能退燒:這是因為中氣不足造成的。在肚臍中間灸一百壯,如果不見好再灸五十壯,或者在肚臍中填鹽灸。

傷寒超過六天沒有痊癒:應針灸期門、關元、太衝、下三里和內庭穴。

殘餘熱度尚未消除:應針灸曲池、合谷、太衝、下三里和內庭穴。

傷寒引起悲傷和恐懼:應針灸太衝、內庭、少衝和通裏穴。

夾脊疼痛:應針灸太衝、內庭、委中和崑崙穴。

口乾:應針灸曲澤和神門穴。

頸部僵硬和眼睛閉不上:應針灸風門、委中、太衝、內庭、下三里和三陰交穴。

熱病引起心煩和腳冷多汗:先針灸然谷穴,再針灸太谿和行間穴,都用補法。

熱病引起心煩但不出汗:應針灸中衝、勞宮、少衝、關衝、大陵、陽谿、曲澤和孔最穴,灸三壯至五壯,就會出汗。

另一個方法:五天以上不出汗,應在太淵穴留針一小時,如果不到五天,在曲澤穴禁止針灸。

熱病極度發燒引起頭痛並持續三天:用柔軟的繩子纏繞肩膀下方和手臂上方,診斷左右尺澤穴上下青色的血管,多次刺血,讓血液像糞便一樣排出,效果神奇。因為排血和出汗有同樣的效果。

蝦蟆瘟:戰亂後,殺氣瀰漫,容易傷害人。瘟疫熱度非常強烈,咽喉腫脹閉塞,口齒緊閉無法說話,不吃東西,下巴下面腫脹,形狀像蝦蟆的下巴,氣息微弱,第三天就會死亡,因此叫做蝦蟆瘟。這種熱度會傳染,可能導致大頭瘟,或者無病的人被傳染會立即氣絕,或者會發燒並且形成大腫塊而死亡,應立即用三稜針穿刺頭額上方的陽血絡和太陽血絡,大量排出血液,然後用緞帶綁住肩膀下方和上臂,再針灸左右尺澤的大小血管和委中的血管,把血液像糞便一樣排出,不久就可以喝水,效果神奇。

大頭瘟:形狀像紅色的絲氣,像彩虹一樣橫跨在額頭和臉頰上,像一個字的樣子,面部、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全部腫脹,沒有各自的形狀,像一塊肉,無法說話,氣息微弱,第六七天就會死亡,這是熱度影響到心臟和肺臟。治療方法同上,並且應在病情危急前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