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食不化

飢飽失時,脾胃不和之致。脾胃實,則消穀善飢;脾胃虛,則癖食不消。

飲食倍多身漸羸瘦痃癖腹痛,脾俞三壯至年壯,章門、期門、太白、中脘針。

腹脹不嗜食食不化,中脘針,肝俞七壯,胃俞年壯,脾俞三壯。

飲食困憊四肢怠惰煩熱嗜臥,脾俞、然谷、腎俞、解谿。

嘔逆不得食,心俞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食積善渴,勞宮、中渚、支溝、中脘。

惡聞食氣,下三里、中脘針。

傷飽瘦黃,章門、中脘針,神效。

翻胃,公孫、中脘針。

白話文:

[消化不良]

因為飲食沒有規律,導致脾胃運作失調。脾胃功能強時,會有很好的食慾及消化能力;脾胃虛弱時,就算吃很少也會覺得消化不良。

吃得多身體卻越來越瘦弱,有腹痛及腹部異常的問題,在脾俞穴施針三次至適合年齡的次數,章門穴、期門穴、太白穴、中脘穴也要施針。

肚子脹氣,對食物沒興趣,吃了也不易消化,在中脘穴施針,肝俞穴施針七次,胃俞穴施針次數根據年齡,脾俞穴施針三次。

飲食後感到疲倦,四肢無力,身體煩躁發熱,只想躺著,在脾俞穴、然谷穴、腎俞穴、解谿穴施針。

反胃無法進食,在心俞穴施針一百次,只需在中脘穴施針,效果神奇。

食物堆積在胃中,容易口渴,在勞宮穴、中渚穴、支溝穴、中脘穴施針。

無法忍受食物的氣味,在下三里穴、中脘穴施針。

因過飽而瘦弱臉色差,在章門穴、中脘穴施針,效果神奇。

胃反轉,在公孫穴、中脘穴施針。

2. 黃疸

多因脾胃不和。通身面目悉黃,或大便黑血,小便黃。食疸者,頭眩心煩;酒疸者,目黃,鼻塞,心中及足下熱;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小腹滿急,小便難,難治也。大概,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寒熱、小便白濁、渴則難治,不渴則可治也。

腎疸,風門五壯,腎俞年壯,少澤一壯,三陰交三壯至三十壯,合谷三壯。

黃疸,百勞三七壯,下三里、中脘針,神效。

酒疸,身目俱黃,心痛,面赤斑,小便不利。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

三十六黃疸方,云:先灸脾俞、心俞各三壯,次灸合谷三壯,次灸氣海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女勞疸,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三壯。

食疸,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脘針。

白話文:

這些病症大多因為脾胃運作失調所導致。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都會變黃,有的人會有黑色血便,尿液顏色也會變黃。若因飲食導致的黃疸,會出現頭暈和心煩的症狀;若因過量喝酒引發的黃疸,眼睛會變黃,鼻子不通,並感覺到心臟部位和腳底有熱感;若是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黃疸,額頭會變黑,身體變黃,小腹會感到脹滿緊繃,排尿困難,這種情況較難治療。一般來說,各種黃疸病如果伴有口淡無味,心跳加速,耳鳴,腳力虛弱,冷熱交替,小便混濁,以及口渴等症狀,病情就比較嚴重,反之,如果沒有口渴的症狀,病情相對較輕,容易治療。

對於"腎疸",應在風門穴施灸五壯,在腎俞穴施灸年壯,在少澤穴施灸一壯,在三陰交穴施灸三壯至三十壯,在合谷穴施灸三壯。

對於"黃疸",應在百勞穴施灸三七壯,在下三里、中脘穴針刺,此法有神奇療效。

對於"酒疸",身體和眼睛皆呈現黃色,心臟疼痛,面部有紅斑,小便排泄不順。應在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等穴位進行治療。

對於一種名為"三十六黃疸方"的治療方法,其步驟如下:首先在脾俞、心俞穴各施灸三壯,然後在合谷穴施灸三壯,再在氣海穴施灸百壯,最後只需針刺中脘穴,此法效果極佳。

對於"女勞疸",應在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穴進行治療,其中至陽穴位於第七個胸椎下方,需在彎腰時才能找到。每個穴位施灸三壯。

對於"食疸",應在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脘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3. 瘡腫

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主治在各隨其經及心經。

癰者,陽滯於陰為腫,有嘴高起,皮肉光澤者是。

疽者,陰滯於陽為腫,無嘴,內暈廣大,皮膚起紋不澤者是。欲知疽口,以濕紙敷貼腫上,先干處是疽口也。

癰、疽、疔、癤之初出,看其經絡部分,各隨其經行針無旬日,如或針旬日,則無效矣。勿論擇日諸忌,逐日針刺,或一日再刺,以瀉其毒,則不至十日自安。若針旬日或針五六度而病者為苦,半途而廢至於死亡。或如不死,腐惡內生,新肉延於累月,艱苦萬狀。連針十餘日之苦,與其死亡或至辛苦,孰輕孰重,悔之無及。

若病人不欲針治者,急灸騎竹馬穴七壯,無不神效。

又方:初出三日前,用手第四指納口浸津涎洽塗腫上,晝夜不輟,使不幹,不過四五日自安。方藥無逾於此也。

癰疽毒腫,初出三日前,急灸其腫嘴,三七壯自安。千方萬藥無逾於此。其初發,至小如粟,故人皆忽。待至其發毒,必至死域,追悔莫及。若已過三日,即灸騎竹馬穴各七壯,無不神效。

癰疽諸腫或不癢不痛色青黑者,內先死,終不救。其初發,急灸騎竹馬穴各七壯。

髮際腫唇腫面腫,最難危症。慎勿輕破,須各隨其經絡逐日行針,以瀉其毒氣,效。若未能針治,敷自腐藥,以待膿潰,兼用蟾膾五六個連食,已潰或未潰皆效。

背腫,亦行逐日針經絡自安。然而,未能善治竟至熟膿,以大針決破裂過赤暈之裔,即取大蟾六七個作膾,用姜芥汁連食,惡肉消盡而新肉已生,可以起死回生。

背腫當處狀如粟米者,亂出於腫上,自作穿孔,以手指揉按,則自其各孔膿汁現出,按休則其各孔膿汁還入,是為熟膿矣。以大針裂破赤暈之裔。

凡大小腫,不問日數,即灸騎竹馬穴七壯,無不效者。

騎竹馬穴法,以直杻先量患人尺澤穴橫紋,此起循肉至中指端截斷,令患人解衣裙露體,騎坐於直竹之上,(瘦人用細竹,肥人用大竹。)當尾窮骨可堪接坐,然後將其先量杻,從脊豎立於坐竹之上,杻端盡處脊上點記(此則非灸穴也),更用禾稈量病人,男左女右,中指中節兩紋為一寸,又加一寸合為二寸,將其二寸中折墨記,著於先點脊上橫布稈兩端盡處,(是灸穴也。)各灸七壯止,不可多灸。以此灸之,則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由於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即時安愈,可以起死回生矣。

諸危惡症,目直視,摸衣,魚口氣喘,命難全。病人氣實則易治,虛則難治。凡腫不熱、不痛、不高低、陷破爛、肉色紫黑為內發,肉先死,必死之疾也。

五逆症察色,察眼目,白睛黑眼胞約小,一逆;納藥嘔吐,二逆;腹痛渴甚,三逆;肩項不便,四逆;聲嘶色脫或痢疾,五逆,無此五逆者順也。

肺癰,胸脅引痛,呼吸喘促,身熱如火,咳嗽唾痰,不能飲食,晝歇夜劇即灸。騎竹馬穴七壯,尺澤、太淵、內關、神門,並針刺通氣,以泄毒氣。若不愈,更灸騎竹馬穴七壯。腫脈宜洪、緊、數、滑。欲知膿,計自初痛日,過四十、五十日後察病人眼目:白睛無精采,亦微蒼黑,細如絲赤血絡,縱橫亂纏於白睛,則已膿矣,即以邊刃大針刺破痛邊,乳旁腋下向前肋間使之出膿,後即插紙捻插與拔,逐日行之,使不塞孔,兼用石衣(岩上青白苔是),不拘多少濃煎,連服限差。脈:蝦游脈、雀啄脈皆危脈也。危病則難治。

陰腫或臀腫,陰腫或臀腫,或腳肉色如常,而漸至浮大者,或有微浮者,苦痛於骨肉之間,晝歇夜劇不省人事,幾至四五十日而成膿,然而夏月則易膿,冬月則不易膿。外見其痛處,形如赤絲粗細,血絡縱橫亂鋪於其上,則是熟膿矣。人或未詳其膿,先以細針刺試,未及膿境而抽針,膿汁緣何而出乎?自謂不膿。抑曰此濕痰凝滯,萬方治療終不見效,遷延日月漸至回骨而死,須針未危之前,用手之法:以邊刃大針先刺皮膚,漸漸深插至其膿境,針鋒易入,如陷虛空,已入膿處,然後仍舉針鋒裂破而出,使之出膿,膿汁既歇,即以紙捻插於針孔,使不閉孔,逐日拔插使出惡汁,惡肉自腐,新肉自生,則紙捻漸至減入,自出黃汁然後獲痊矣。雖至蘇境,慎勿發怒與酒色,不然則更作腫痛。腫脈宜滑、數、急、緊;最危者,蝦游脈、雀啄脈、二動一止,三動一止者,不數日死。

回骨症,回骨之後,針破無益。然與其必死,莫若針破,冀獲僥倖萬一,當與病家商議,僉曰諾,然後針破出膿,而使不快出,不然則危矣,故徐徐出汁。出膿之後,未滿十日而死者,膿無一毫間隔者也。過十日而生者,肉有毫髮未膿處也。

凡小癤腫,有嘴銳者或無嘴者,多發於耳下及臂或腳,苦痛十餘日或至十五日後成膿,然不可以一例論之大概,先以手指按探腫暈,而當處堅固且有指痕成凹趁不解者,是不膿也。按指漸至膿處,忽覺指陷,舉指復起,正似執繭成凹,舍則復起之狀,是乃膿也。

腸癰,小腹連腰痛,或蹇一腳身熱如火,小便數而欠,晝歇夜劇,三十餘日後成膿。未膿前,預灸騎竹馬穴各七壯,神效。已膿後,肘尖百壯,膿汁注下一二缽,神效。

疔腫生面上口角,合谷、下三里、神門。

疔腫生手上,曲池穴三七壯。

疔腫生背上,肩井七壯,委中、靈道。觀病之輕重,重者倍數灸之,並灸騎竹馬穴七壯。

縷疔,狀如以蒿草裹雞卵,個個間結之,形長而紅,發於肘內,而痛日久則成膿。膿後,則針破出膿。未膿前灸騎竹馬穴各七壯,即愈。手足同治,凡人手足及一身之中骨節腫膿,針破後膿雖盡出而浮氣未消之前,則病人悶,其疼痛不忍屈伸,以待自差,則膿汁與脂膜填滿於骨臼,筋膠於骨節,伸者終不得屈,屈者終不得伸,平生永為病廢之人。須及於膿汁未盡出而黃汁不止之際,即令旁人強扶屈伸,頻數限差則免廢。

諸藥灸癰疽法,隔蒜灸法,腫毒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濕紙覆其腫上,先干處乃是腫頭也,即用獨頭蒜切作片厚三分許,安腫頭上,以艾炷灸之,每行五炷改蒜片,如瘡連十餘頭,當一處以蒜爛搗,攤於患處,鋪艾蒜上灸之。初灸痛,灸之不痛,不痛灸至痛,此乃引發郁毒之法,且有回生之功也。若腫色白而不作膿者,不問日期,宜多灸之。

附子灸法:腦瘻及諸癰腫堅牢者,即削附子厚如棋子,正著腫上,唾濕附子,以艾炷安著附子上灸之,令熱徹附子欲干,更唾令濕灸,常令熱徹附子屢干輒改,又令艾氣徹腫,則無不愈者。

黃土灸法:腫發背兩胛間,初似粟米大,或痛或癢,人皆慢忽不治,則不過十日遂至於死,急取淨黃土和水作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貼腫上,以大艾炷安土餅上灸,一炷一易。腫如粟米大時,灸七餅即差。腫或如錢大許,大炷日夜不輟,以差為度。

諸瘡胬肉,如蛇頭出數寸,用硫黃研末於胬肉上薄塗,即縮。

腫堅有根名曰石癰,灸當處上百壯,如石子碎出。

龍瘡,尺澤五壯,湧泉、委中並刺出血,立愈。騎竹馬穴各七壯,又煙燻一如治白癩法熨治之,治法見於白癩條下。

手足或一身狀如桃慄不紅而痛三四日間成膿,針破出膿汁,名走馬疳瘡。

附骨疽,二白穴(在間使後一寸),灸隨年壯,立差。

風丹及火丹毒,以三稜針,無間亂刺當處及暈畔,多出惡血,翌日更看赤氣所在,如初亂刺,棄血如糞,神效。

諸處痰腫,不癢不痛,久作成膿,針破。膿色與血相和或有蒼色則吉也;只有白色而不稠,正似腐糊者,死也。

遍身疥瘡,肺俞、神門、曲池、大陵。

腋腫馬刀挾纓,絕骨、神門,神效。

熱風癮疹,曲池、曲澤、合谷、列缺、肺俞、魚際、神門、內關。

皮風瘡,自少瘙癢不止如粟米者,多發於臂及足脛外邊與背部,而絕不發胸、腹及臂及腳內邊,故名曰皮風瘡。逢秋氣尤癢成瘡,俗名年疥瘡。曲池灸二百壯,神門、合谷三七壯。

白癩,先針周匝當處四畔無間,後即用熟艾按作長條,繼作環圓數重於爐灰上,次用信石作末播其環艾之上,放火於艾端,又以穿孔大瓢覆其上,則煙出瓢孔,即以白癩照熏於其煙,而初不愈,如初針後,又照熏如初,神效。

風癩,一名大風瘡,傷於隆冬,心、肺受邪,鼻塞面熱,夜寢自鼻出血,眉毛墮落,一身瘙癢成瘡。以三稜針間一二日亂刺身上肉黑處,至肉汗出,百日又針至骨,如初汗出,百日鬚眉還生後即止,灸亦隨於肉黑處亦佳,調攝則一依針灸法,慎勿觸風寒,有大效。治穴:委中、尺澤、太衝皆刺出血,曲池、神門、中渚、合谷、內關、申脈、太淵、照海、絕骨、崑崙、心俞、肺俞、胃俞、脾俞。

癰疽疔癤瘰癧等瘡八穴灸法,頭部二穴,諸瘡發於頭部,用禾稈量自左耳尖起端,右旋經右耳尖還至起端處截斷,令患人(男左女右,用針經一夫之法)。以手四指橫握其稈兩端之末截斷,將稈中折,中心墨點著於結喉下,左右兩旋後會於脊骨上點記,(是則非灸穴也。)別用禾稈,(男左女右。)量中指中節為一寸,又加一寸中折墨記,壓於先點脊骨上,橫布左右稈兩端盡處,(是灸穴也。)瘡出左灸左,出右灸右,出左右並灸左右。

手部二穴:瘡發於手部,用禾稈自肩髃穴至第三指頭爪端截斷,以其稈中心當於結喉下至項後,稈兩端會於脊骨點記,如頭部法。

背部二穴:(自大椎上至尾窮骨為背部,自天突穴至陰毛際為腹部,兩腋亦屬背腹部。)瘡發於背或腹,用禾稈自左乳頭起端,周身經右乳還至起端處截斷,以稈中心當結喉下,稈兩端旋後會於脊骨上點記,如頭部法。

足部二穴:瘡發於足部,並立兩足,亦令相著齊立,以杆從足大拇趾頭起端,從足際右旋至右足大拇趾端,還至左起端處斷之,以其稈中心當結喉下,旋背雙垂,一如頭部法。初灸痛,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或五百壯,或七八百壯,大炷多灸尤妙。癰疽等瘡始發而灸,則不潰而自愈。已潰而灸,則生肌止痛,亦無再發矣。

汞毒瘡,用藥天疱瘡,離卻年久後,汞毒例出於足脛內廉骨上,或胸或面,形如桃慄、如石、如骨,累月或累年而成瘡。針刺出膿汁,用殺蟲當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