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1)

1. 十五絡所生病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其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靈樞》)

白話文:

脾臟的主要經絡叫做大包,位於腋下三寸,分布在胸脅部位。如果它氣血充盈,就會全身疼痛;如果它氣血虛弱,就會百節酸軟無力。凡是經絡淤血的病症,都可以從脾臟的主要經絡來治療。

2. 脈病有是動有所生病

《難經》曰:經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煦之,血之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也。

白話文:

《難經》提到:經脈會產生特定的症狀,也會引發相關的疾病;為什麼一條脈絡會轉變出現兩種病症呢?事實上,所謂的'是動'指的是氣的異常,而'所生病'指的是血的問題。當邪氣影響到氣,就會產生'是動'的症狀;若邪氣影響到血,就會引發'所生病'的疾病。氣的功能是溫暖全身,血的作用是滋潤全身。當氣滯留無法流通,這就是氣首先出現問題;當血凝滯無法滋潤,這就是血後來出現問題。因此,最先出現的是'是動'的症狀,接著纔是'所生病'的疾病。

3.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經,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為絡。(《入門》)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也。(《入門》)刺臟、腑、經、絡四病皆不同,十五絡病至淺在表也,十二經病次之,六腑病又次之,五臟病至深在裡也,故治法有難易焉。

至於絡又各不同:十五絡之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而橫貫兩經之間者所為,支而橫者為絡是也;繆刺之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腧而其痛與經脈繆處,乃絡病經不病者也;血絡之絡,乃皮膚所見,或赤或青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針,大者如箸也;以淺深言之,血絡至淺,繆刺者次之,十五絡近里而貫經腧也。(《綱目》)

白話文: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就像身體內部的主幹道,而那些從主脈分支出來,並橫向延伸的就是絡脈;而從絡脈再分出來的更細小的血管則被稱為孫絡脈。

當這些脈絡中的血液過多時,需要迅速處理。如果脈絡充盈,我們應採取泄放的方法;如果脈絡虛弱,則應通過服藥來補充元氣。

「經」字的意思是徑直,所以那些徑直運行的血管就是經脈,而從經脈上分枝出來的血管則被稱為絡脈。

絡穴都位於兩條經脈的中間,是兩條經脈相交、相互連接的地方。

對於臟、腑、經、絡四種病症的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十五絡病是最表層的病症,十二經病稍深一些,六腑病更深,而五臟病則是最深的,位於身體內部,因此治療難度也會有所不同。

而對於絡脈的不同類型也有不同的描述:十五絡,是陰經和陽經之間的橫向連接,是從主脈分支出來的絡脈;繆刺絡,是由於病邪溢出到大絡,無法進入經脈的腧穴,導致疼痛不在經脈上,而是絡脈受到影響;血絡,是肉眼可見的,顏色可能為紅色、青色或黑色的血管,小的像針一樣細,大的可能像筷子一樣粗。

若從深淺程度來說,血絡是最表層的,繆刺絡稍深一些,而十五絡則深入身體,且與經脈的腧穴相連。

4. 十二經血氣多少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靈樞》)足陽明、太陰為表裡,足少陽、厥陰為表裡,足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手少陽、心主為表裡,手太陽、少陰為表裡也。(《靈樞》)

白話文:

人體內的正常狀況是,太陽經通常是血多於氣,而氣則相對較少;少陽經則是氣多於血,血相對較少;陽明經是血和氣都比較多;厥陰經是血多氣少;少陰經是氣多血少;太陰經也是血多氣少,這是人體天生的固定狀態。

因此,治療時,針刺陽明經可以排出血液和氣;針刺太陽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少陽經可以排出血氣和不良血液;針刺太陰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厥陰經可以排出血液和不良氣質;針刺少陰經可以排出血氣和不良血液。

另外,《靈樞》中記載了各經絡的表裡關係:足陽明與足太陰互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互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互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互為表裡;手少陽與心包互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