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0)

1. 十二經井滎輸經合旁通

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所出為井。謂終日常汲而未嘗損,終日泉注而未嘗溢。今言井者,不損不溢,常如此焉,故名。

滎者,水始出,其原流之尚微,故所言流者為滎。

輸者,水上而注下,下復承流,故為輸。

原者,三焦所行之原也,三焦者元氣之別名,故所過為原。

經者,水行經而過,故所行為經。

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為合。謂其經脈自此而入臟,與諸經相合也。

白話文:

「井」就像春天在東方,萬物開始生長,因此我們說它起源的地方叫做井。這就好比一口井,無論你整天取水它都不會乾涸,整天泉水湧出也不會滿溢。現在我們說的井,就是不會減損也不會泛濫,永遠保持這種狀態,所以稱之為井。

「滎」就像水流剛開始出現,它的源頭還很小,所以我們說水流的這個部分叫做滎。

「輸」就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低處再承接水流,因此我們稱之為輸。

「原」是三焦運行的起點,三焦是元氣的另一個名字,所以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

「經」就是水流沿著固定的路徑前行,所以行進的路徑被稱為經。

「合」就像冬天在北方,陽氣進入內臟,因此我們稱之為合。這是說經脈從這裡進入內臟,與其他的經脈結合在一起。

2. 十五絡所生病

手太陰絡、足太陰絡、手少陰絡、足少陰絡、手厥陰絡、足厥陰絡、手太陽絡、足太陽絡、手少陽絡、足少陽絡、手陽明絡、足陽明絡、任脈之絡、督脈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自經分派而別走他經者也。(《入門》)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陰之別名曰尾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別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別走少陽,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項強,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在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在腕後二寸,外別走心主,繞臂注胸中。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靈樞》)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繞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靈樞》)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經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靈樞》)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其病,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也。(《靈樞》)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在脊骶端,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其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也。(《靈樞》)

白話文:

這些內容描述了人體十五條絡脈的相關病症,它們分別從主要的經脈分支出來,影響到身體的不同部位。

  • 手太陰絡,又稱列缺,從手腕上方一分半處開始,離開手腕一寸半的位置,會與手陽明絡一起運行,並沿著手太陰絡的路線直接進入手掌,最終散佈在魚際位置。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手指尖端和手掌發熱的情況;如果出現虛證,可能會有打哈欠、尿頻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太陰絡,又稱公孫,從腳趾關節後方一寸的地方開始,會與足陽明絡一同運行。另外一部分會進入腸胃內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腸胃劇痛;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腹部膨脹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少陰絡,又稱通裏,從手腕上方一分半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太陽絡一起運行,沿著手少陰絡的路線進入心臟,連接舌根和眼目系統。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胸膈部阻塞的感覺;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無法說話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少陰絡,又稱大鐘,從腳踝後方繞過腳跟,會與足太陽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則沿著經脈向上到達心包,向下則穿過腰部和脊椎。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煩躁和鬱悶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腰部疼痛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厥陰絡,又稱內關,從手腕上方二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少陽絡一起運行,穿過兩條肌腱之間,沿著經脈向上,連接到心包,影響心臟系統。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心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頭頸部僵硬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厥陰絡,又稱蠡溝,位於內踝上方五寸的位置,會與足少陽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睪丸,並在此形成結點。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睪丸腫脹或突然出現疝氣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嚴重的搔癢感。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太陽絡,又稱支正,從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少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手臂向上到達肘部,連接到肩髃穴。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關節鬆弛和肘部功能喪失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疣的生成。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太陽絡,又稱飛揚,位於外踝上方七寸的位置,會與足少陰絡一起運行。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鼻塞和頭背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流鼻涕和鼻出血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少陽絡,又稱外關,從手腕後方二寸的位置開始,會與心包絡一起運行,繞過手臂並進入胸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肘部肌肉緊張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肌肉鬆弛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少陽絡,又稱光明,位於外踝上方五寸的位置,會與足厥陰絡一起運行,向下連接到足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足部冰冷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足部無力和行走困難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手陽明絡,又稱偏歷,從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開始,會與手太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手臂向上,繞過肩髃穴,向上延伸至面頰和側邊牙齒。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齲齒和聽力下降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牙齒寒冷、麻痺和吞嚥困難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足陽明絡,又稱豐隆,位於外踝上方八寸的位置,會與足太陰絡一起運行。另外一部分沿著小腿外側向上,連接到頭部和頸部,與其他經絡的氣息相交匯,向下則連接到喉嚨和咽喉部位。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喉嚨堵塞和突然失聲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精神失常、足部無力和小腿萎縮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任脈絡,又稱尾翳,從鳩尾穴下方開始,向腹部散開。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腹部皮膚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皮膚瘙癢的情況。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督脈絡,又稱長強,位於脊椎末端,夾著脊椎向上延伸到頸部,並分散到頭部,向下則到達肩胛骨左右,會與足太陽絡一起運行,深入脊椎內部。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脊椎僵硬的情況;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頭部沉重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其分支進行處理。

  • 脾絡,又稱大包,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的位置,沿著胸部和脅肋部分散開。如果出現實證,可能會有全身疼痛的症狀;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全身關節鬆弛的情況。這些症狀都與脾絡的血液循環有關,治療時應針對脾絡進行處理。

以上就是關於人體十五條絡脈的相關病症的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