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30)
卷四 (30)
1. 卷四
兌端,在上唇端。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主治癲癇吐沫,齒齦痛,消渴衄血口噤,口瘡臭穢不可近。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百證賦》)
齦交,在唇內上齒縫中。針三分,逆針之,灸三壯。主治面赤心煩痛,鼻生瘜肉不消,頭額中痛,頸項強,目淚多眵赤痛,牙疳腫痛,小兒面瘡久癬不除,點烙亦佳。專治鼻痔。(《百證賦》)
督脈流注及孔穴,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中行凡二十七穴。(《銅人》)督之為言都也,陽脈都會,男子之主也。(《入門》)
鼻下,素髎,一穴,一名面正。在鼻柱上端。一云:準頭。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中直唇取之。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風水面腫針此穴,即愈。(《銅人》)
兌端,一穴,在唇上端。一云:在上唇中央尖尖上。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銅人》)在唇內齒上縫中央。(《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入門》)
額上,神庭,一穴,在額前直鼻上入髮際五分。可灸七壯,禁不可針。(《入門》)
上星,一穴,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銅人》)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也。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不宜多灸。(《銅人》)
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止灸,禁不可針。(《銅人》)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入一分,可灸二壯至七七壯。(《銅人》)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銅人》)
頂後,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腦戶,一穴,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禁不可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銅人》)
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入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宛中。(《銅人》)在項後髮際上一寸,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針入二分,禁不可灸。(《銅人》)
啞門,一穴,一名舌腫,一名舌厭。在風府後五分,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入系舌本,仰頭取之。(《銅人》)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去風府一寸。(《資生》)針入二分,禁不可灸,令人啞。(《銅人》)
白話文:
[卷四]
兌端穴位於上唇端。針刺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大麥粒。主治癲癇發作伴有吐沫、牙齦疼痛、消渴症(糖尿病)引起的鼻出血、口噤(張口困難)、口瘡(口腔潰瘍)伴臭味難以靠近、小便赤澀(尿頻尿急尿痛)。單獨刺激兌端穴可以瀉太陽經的經氣。(出自《百證賦》)
齦交穴位於上唇內側,上齒縫隙之中。針刺三分,逆向進針,灸三壯。主治面部發紅、心煩意亂、疼痛,鼻瘜肉(鼻息肉)久治不癒,額頭及頭部中央疼痛,頸項僵硬,眼睛淚多、眼白發紅、疼痛,牙齦腫痛,小兒面部瘡瘍及久治不癒的皮膚癬,點刺或烙法治療效果也佳。專治鼻痔。(出自《百證賦》)
督脈的循行路線及其穴位:督脈起於尾骶骨下端(長強穴),沿著脊柱上行,到達風府穴,進入腦內,上達頭頂,沿著前額下行,到達鼻柱。督脈是陽經的總匯,其循行路線上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出自《銅人》)督脈,意思是指督領、統率,是陽經的匯聚之處,也是男子身體的統帥。(出自《入門》)
素髎穴位於鼻下,鼻柱上端,又名面正,也有人稱其為準頭。針刺入三分,禁灸。(出自《銅人》)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位於鼻柱下端人中溝的中央。針刺入三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治療因風寒引起的臉部腫脹,針刺此穴即可見效。(出自《銅人》)
兌端穴位於唇上端,也有人說位於上唇中央的尖端。針刺入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出自《銅人》)
齦交穴位於唇內側,上齒齦縫隙之中。(出自《銅人》)也有人說位於唇內側,上齒縫隙中央。(出自《入門》)針刺入三分,可灸三壯。(出自《入門》)
神庭穴位於額頭,在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五分處。可灸七壯,禁針。(出自《入門》)
上星穴位於神庭穴後方,進入髮際一寸處。(出自《銅人》)位於額頭顱骨上,從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一寸的凹陷處,大小可容納一粒豆子。針刺入三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不宜多灸。(出自《銅人》)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可灸十四壯至四十九壯,初次灸療時無痛感,疾病痊癒後便會感到疼痛,此時停止灸療。禁針。(出自《銅人》)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骨骼凹陷處。針刺入一分,可灸二壯至四十九壯。(出自《銅人》)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又名天滿,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頭頂正中央旋毛處,大小可容納一粒豆子。針刺入二分,得氣後即行瀉法,可灸七壯。凡灸頭頂穴位,均不宜超過四十九壯,因為頭頂皮膚薄弱,灸療不宜過度。(出自《銅人》)
後頂穴,又名交沖穴,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之上。針刺入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
強間穴,又名大羽穴,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針刺入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
腦戶穴,又名匝風穴,又名合顱穴,位於枕骨之上,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禁針,針刺會導致聲音嘶啞,可灸七壯,也不宜過度灸療。(出自《銅人》)
風府穴,又名舌本穴,位於項部,進入髮際一寸,腦戶穴後方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側凹陷處。(出自《銅人》)位於項部後方,髮際上一寸,用力說話則肌肉隆起,停止說話則肌肉凹陷。針刺入二分,禁灸。(出自《銅人》)
啞門穴,又名舌腫穴,又名舌厭穴,位於風府穴後方五分,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與舌根相連,仰頭取穴。(出自《銅人》)位於項部中央,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距風府穴一寸。(出自《資生》)針刺入二分,禁灸,針刺會導致聲音嘶啞。(出自《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