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3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1)

1. 卷四

背脊,大椎,一穴,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隨年為壯。(《銅人》)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則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為可信,盡依其言,當骨節灸之。(《資生》)椎皆作節,下皆作外。(《入門》)

陶道,一穴,在項後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針。(銅人)

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可灸五壯,禁不可針。(《銅人》)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入五分,禁不可灸。(《銅人》)

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背部中行,自項中央直脊至命門穴與臍相對,若取一杖,正身立地,以杖從地起量至臍切斷,卻移向後量脊,杖頭盡處是命門穴也。(《綱目》)

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一名髓空。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銅人》)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開,然後巧取,乃得真穴。(《綱目》)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銅人》)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在脊骶端下陷中,伏地取之,乃得其穴。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十壯至二百壯。(《銅人》)

白話文:

[卷四]

大椎穴位於頸部後方,第一節椎骨上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吸;若灸,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出自《銅人》)凡是灸椎骨,都要灸在骨節突出的地方才有效,灸在骨節下方則無效,這如同魚骨一樣,骨節才是關鍵,這話是可信的,灸療時一定要灸在骨節上。(出自《資生》)椎骨都呈節狀,下端都向外突出。(出自《入門》)

陶道穴位於項後大椎穴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

身柱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

神道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可灸七七壯至一百壯,禁止針刺。(出自《銅人》)

靈臺穴位於第六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可灸五壯,禁止針刺。(出自《銅人》)

至陽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

筋縮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

脊中穴,又名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禁止灸療。(出自《銅人》)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

命門穴,又名屬累,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背部正中線,從頸部中央沿脊柱直下到命門穴,與肚臍相對應。如果拿一根棍子,讓身體直立在地面上,用棍子從地面量起直到肚臍處切斷,再將棍子移到背後沿脊柱向上量,棍子頂端所指處就是命門穴。(出自《綱目》)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

腰俞穴,又名背解、髓孔、腰柱、腰戶、髓空,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凹陷處。(出自《銅人》)取穴時需挺身伏地,舒展身體,兩手重疊支撐額頭,全身放鬆,然後才能準確找到穴位。(出自《綱目》)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法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出自《銅人》)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位於脊椎骶骨端下方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十壯至二百壯。(出自《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