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瘡腫

諸藥灸癰疽法,隔蒜灸法,腫毒大痛或不痛麻木,先以濕紙覆其腫上,先干處乃是腫頭也,即用獨頭蒜切作片厚三分許,安腫頭上,以艾炷灸之,每行五炷改蒜片,如瘡連十餘頭,當一處以蒜爛搗,攤於患處,鋪艾蒜上灸之。初灸痛,灸之不痛,不痛灸至痛,此乃引發郁毒之法,且有回生之功也。若腫色白而不作膿者,不問日期,宜多灸之。

附子灸法:腦瘻及諸癰腫堅牢者,即削附子厚如棋子,正著腫上,唾濕附子,以艾炷安著附子上灸之,令熱徹附子欲干,更唾令濕灸,常令熱徹附子屢干輒改,又令艾氣徹腫,則無不愈者。

黃土灸法:腫發背兩胛間,初似粟米大,或痛或癢,人皆慢忽不治,則不過十日遂至於死,急取淨黃土和水作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貼腫上,以大艾炷安土餅上灸,一炷一易。腫如粟米大時,灸七餅即差。腫或如錢大許,大炷日夜不輟,以差為度。

諸瘡胬肉,如蛇頭出數寸,用硫黃研末於胬肉上薄塗,即縮。

腫堅有根名曰石癰,灸當處上百壯,如石子碎出。

龍瘡,尺澤五壯,湧泉、委中並刺出血,立愈。騎竹馬穴各七壯,又煙燻一如治白癩法熨治之,治法見於白癩條下。

手足或一身狀如桃慄不紅而痛三四日間成膿,針破出膿汁,名走馬疳瘡。

附骨疽,二白穴(在間使後一寸),灸隨年壯,立差。

風丹及火丹毒,以三稜針,無間亂刺當處及暈畔,多出惡血,翌日更看赤氣所在,如初亂刺,棄血如糞,神效。

諸處痰腫,不癢不痛,久作成膿,針破。膿色與血相和或有蒼色則吉也;只有白色而不稠,正似腐糊者,死也。

遍身疥瘡,肺俞、神門、曲池、大陵。

腋腫馬刀挾纓,絕骨、神門,神效。

熱風癮疹,曲池、曲澤、合谷、列缺、肺俞、魚際、神門、內關。

皮風瘡,自少瘙癢不止如粟米者,多發於臂及足脛外邊與背部,而絕不發胸、腹及臂及腳內邊,故名曰皮風瘡。逢秋氣尤癢成瘡,俗名年疥瘡。曲池灸二百壯,神門、合谷三七壯。

白癩,先針周匝當處四畔無間,後即用熟艾按作長條,繼作環圓數重於爐灰上,次用信石作末播其環艾之上,放火於艾端,又以穿孔大瓢覆其上,則煙出瓢孔,即以白癩照熏於其煙,而初不愈,如初針後,又照熏如初,神效。

風癩,一名大風瘡,傷於隆冬,心、肺受邪,鼻塞面熱,夜寢自鼻出血,眉毛墮落,一身瘙癢成瘡。以三稜針間一二日亂刺身上肉黑處,至肉汗出,百日又針至骨,如初汗出,百日鬚眉還生後即止,灸亦隨於肉黑處亦佳,調攝則一依針灸法,慎勿觸風寒,有大效。治穴:委中、尺澤、太衝皆刺出血,曲池、神門、中渚、合谷、內關、申脈、太淵、照海、絕骨、崑崙、心俞、肺俞、胃俞、脾俞。

白話文:

瘡腫

各種癰疽的灸法:

隔蒜灸法:腫毒疼痛劇烈或麻木不仁,先用濕紙覆蓋腫脹處,乾燥處即為腫脹的頂端。將獨頭蒜切成約三分厚的片,敷在腫脹頂端,用艾灸,每灸五壯換一片蒜。如果瘡腫有多個膿頭(十個以上),將蒜搗爛,塗在患處,再在蒜泥上放艾灸。開始灸會疼痛,灸到不痛了再繼續灸到痛,這是引出鬱積毒邪的方法,並有回春之效。如果腫脹處顏色發白且不化膿,不論時間長短,都應多灸。

附子灸法:腦瘻和其他堅硬的癰腫,將附子削成棋子般厚,貼在腫脹處,用唾液弄濕附子,再在其上放艾灸。灸到附子快乾了,再用唾液弄濕繼續灸,讓熱力持續滲透附子,艾氣透入腫脹處,則必能痊癒。

黃土灸法:腫脹發生在背部兩肩胛骨之間,初期像粟米般大小,或痛或癢,人們常疏忽不治,十天內就會危及生命。應立即取乾淨黃土和水調成泥,搓成厚約二分、寬約一寸半的餅,貼在腫脹處,用大艾炷灸,每灸一壯換一個黃土餅。腫脹如粟米般大時,灸七個餅即可見效。腫脹如銅錢般大時,需日夜不停地灸,直至痊癒為止。

各種瘡瘍的腐肉:

如蛇頭般突出數寸的腐肉,用研磨的硫磺粉末薄薄地塗在腐肉上,即可使之收縮。

腫脹堅硬有根,稱為石癰:

在患處灸一百壯,如石子般碎屑排出。

龍瘡:

尺澤穴灸五壯,湧泉、委中穴針刺出血,即可痊癒。騎竹馬穴各灸七壯,再用煙燻,如同治療白癩的方法一樣熨治,具體方法見白癩條目。

手足或全身出現如桃李般大小,不紅而疼痛,三四天后化膿的瘡:

用針刺破排出膿液,稱為走馬疳瘡。

附骨疽:

二白穴(在間使穴後一寸)灸,壯數根據年齡而定,即可痊癒。

風丹和火丹毒:

用三稜針,無間斷地刺患處及周圍的暈圈,排出大量惡血。第二天再觀察紅腫的部位,如同第一天一樣無間斷地亂刺,排出如糞便般的惡血,療效神奇。

各種痰腫:

不癢不痛,久而化膿,用針刺破。膿液顏色與血液混合或呈青黑色則預後良好;只有白色且稀薄,像腐爛的糊狀物,則為不祥之兆。

全身疥瘡:

肺俞、神門、曲池、大陵穴。

腋下腫脹如馬刀挾著纓帽:

絕骨、神門穴,療效神奇。

熱風癮疹:

曲池、曲澤、合谷、列缺、肺俞、魚際、神門、內關穴。

皮風瘡:

從少量瘙癢開始,像粟米般大小,多發於手臂及小腿外側和背部,從不發生在胸腹部及手臂及小腿內側,故名皮風瘡。秋季尤為瘙癢,形成瘡瘍,俗稱年疥瘡。曲池穴灸二百壯,神門、合谷穴各灸三七壯。

白癩:

先用針在患處周圍無間斷地刺,然後用熟艾搓成條狀,再做成環狀重疊在爐灰上,然後將信石研末撒在艾環上,點燃艾的一端,用有孔的大瓢蓋在上面,煙從瓢孔冒出,用來燻白癩。如果一次沒治好,像第一次一樣先針刺再燻,療效神奇。

風癩:

又名大風瘡,多發生於隆冬,心肺受邪,鼻塞面熱,夜間睡覺時從鼻孔出血,眉毛脫落,全身瘙癢成瘡。用三稜針隔一兩天在身上發黑的地方無間斷地刺,直到出汗,一百天后再刺到骨頭,像第一次一樣出汗,一百天后鬍鬚眉毛再生後即可停止。也可在發黑的地方灸,調理方法也遵循針灸方法,注意避免風寒,療效顯著。施治穴位:委中、尺澤、太衝穴都需針刺出血,曲池、神門、中渚、合谷、內關、申脈、太淵、照海、絕骨、崑崙、心俞、肺俞、胃俞、脾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