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5)
卷二 (5)
1. 腹脅
直寸用中行寸,橫寸用乳間寸。
方曰:腹無熱痛,治在足三陰經及五臟俞穴。若冷氣留注痛,針刺敷缸灸法在腹脅門末。
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中脘針,大腸俞、膀胱俞、魂門(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可灸三壯。
冷熱不調繞臍攻注疼痛,氣海三七壯,天樞百壯,大腸俞三壯,太谿三壯。
腹脹堅臍小腹亦堅,水分、中極各百壯,三焦俞、膈俞各三壯,腎俞以年壯,太谿、太衝、三陰交、脾俞、中脘針。
腸鳴痛,三陰交、公孫。
腹脅及諸處流注刺痛不可忍,用體長缸,而缸口以手三指容入,乃能吸毒也。隨其痛,每一處以三稜針刺四五穴,併入缸口內敷缸灸七壯,隨痛隨針,亦敷缸灸累處,神效。
白話文:
【腹部與脅部】
直線測量使用中間的手寸法,橫向測量則用乳間寸法。
方書上說:如果腹部沒有熱痛的症狀,治療應著眼於足三陰經以及五臟的俞穴。若是由於寒氣滯留導致的疼痛,可用針刺或在腹部與脅部進行缸灸。
對於胃脘痛,可灸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以及兩乳下方各一寸處,各灸三十壯。
對於飲食不下,腹部雷鳴,大便不規律,小便色黃或赤,可在中脘施針,並灸大腸俞、膀胱俞、魂門(位於第九個脊椎下,兩側各三寸半)各三壯。
對於冷熱不調,繞臍部疼痛,可在氣海灸三七壯,天樞灸百壯,大腸俞灸三壯,太谿灸三壯。
對於腹部脹滿且堅硬,甚至連肚臍下方的小腹也變得堅硬,可在水分、中極各灸百壯,三焦俞、膈俞各灸三壯,腎俞灸年壯,太谿、太衝、三陰交、脾俞、中脘施針。
對於腸鳴伴隨疼痛,可在三陰交、公孫穴施針。
對於腹部或脅部及其他部位有流動性的劇烈刺痛,可使用體長缸,缸口要能容納三指寬度,纔能有效吸附毒素。根據疼痛的位置,每處用三稜針刺四至五個穴位,然後在缸口內進行缸灸七壯,隨時跟隨疼痛的部位進行針刺和缸灸,效果非常顯著。
2. 腫脹
滿身卒腫面浮洪大,內踝下白肉際三壯立效。
水腫腹脹,水分、三陰交、陰交併百壯,並治五臟俞穴。中脘針後按其孔,勿令出水。陰蹻七壯。
四肢面目浮腫,照海、人中、合谷、下三里、絕骨、曲池、中脘針、腕骨、脾俞、胃俞、三陰交。
浮腫及鼓脹,脾俞、胃俞、大腸俞、膀胱俞、水分、中脘針,下三里、小腸俞、三陰交。
浮腫鼓脹乃脾胃不和,水穀妄行皮膚,大小便不利之致也。方書云:針水分水盡則斃,然而水脹甚則不能飲食,腹如抱鼓,氣息奄奄,心神悶亂,死在頃刻,當其時若不救,急則終未免死亡。愚自臆料以謂等死,莫如救急,針水分,出水三分之二,脹下至臍,未至臍水,急用血竭末或寒水石末塗敷針穴,即塞止水,未針之前預備急用。
如無血竭,即以槐花炒黃不至過黑作末,以熱手滿握敷貼,慎勿動手,移時成痂乃塞止水,且百草霜末敷接亦能止水。出水三日,觀風稍歇便治上諸穴,效。且浮腫之人或有外腎及腎囊亦致腫者,針刺腎皮囊,皮多出黃水則安,如或出血,則不吉之兆也。蓋針外腎出水者,乃通利小便之義也,吉。
針手足出水者,妄行皮膚之義也,凶。凡病,加與少愈,都在慎攝而已。脈法:止脈、雀啄脈、蝦游脈皆危也。
針中脘穴手法,方書云:中脘穴針入八分,然而凡人之外皮內胞,各有淺深,銘念操心。納針皮膚,初似堅固,徐徐納針,已過皮膚,針鋒如陷空中,至其內胞忽覺似固,病人亦致微動,然後停針,留十呼,徐徐出針。(凡諸穴之針,則或間一日行針,而中脘則每間七八日而行針,針後雖頻數食之,慎勿飽食,不爾則有害。)
白話文:
[腫脹]
全身突然腫脹,臉部尤其浮腫嚴重,可在腳踝內側下方的肉邊緣處施針三次,馬上就能見效。
對於水腫導致的腹部膨脹,應在水分穴、三陰交穴、陰交穴各施針多次,同時治療五臟的俞穴。針刺中脘穴後,按住針孔,防止水液流出。在陰蹻穴施針七次。
四肢和麪部出現浮腫的情況,應在照海穴、人中穴、合谷穴、下三里穴、絕骨穴、曲池穴、中脘穴、腕骨穴、脾俞穴、胃俞穴、三陰交穴進行針灸。
對於浮腫和鼓脹,應在脾俞穴、胃俞穴、大腸俞穴、膀胱俞穴、水分穴、中脘穴進行針刺,同時針刺下三里穴、小腸俞穴、三陰交穴。
浮腫和鼓脹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運行,滲透到皮膚,大小便不通暢所致。古籍記載,如果在水分穴大量抽水,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然而,如果水腫非常嚴重,無法進食,腹部像懷抱的大鼓一樣膨脹,呼吸困難,精神混亂,隨時可能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救治,很可能會喪命。個人認為,既然都是死,不如先救急,可以在水分穴抽取三分之二的水,待腹部腫脹降到肚臍位置時,立即使用血竭粉末或寒水石粉末塗抹針孔,以防止水液再次滲出。在針灸前,應提前準備好這些緊急使用的材料。
如果沒有血竭,可以用炒至金黃色但未燒焦的槐花粉末替代,趁熱用手握住,覆蓋在針孔上,切勿移動,一段時間後形成痂皮,即可阻止水液滲出。此外,使用百草霜粉末也有同樣的效果。抽出水液三天後,如果病情有所緩解,可以開始針灸上述穴位,效果更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浮腫患者,外生殖器和腎囊也會出現腫脹,如果在腎皮囊上針刺,排出黃色水液,通常表示病情好轉;但如果出血,則是不祥的徵兆。因為在生殖器上針刺排出水液,有助於促進小便,這是好事;但如果出血,則是凶兆。無論何種疾病,只要適度治療,都能有所改善。根據脈診法,如果出現停脈、雀啄脈、蝦遊脈,都是危險的信號。
針刺中脘穴的手法,古籍記載,中脘穴的針刺深度應為八分,但因人而異,皮膚和肌肉的厚度不同,操作時需謹慎。針刺時,最初可能感覺到堅硬,但隨著針頭慢慢進入,穿過皮膚後,會感覺到針尖像是陷入空氣中,直到抵達肌肉層,才會感覺到堅實,這時患者可能會輕微移動,此時應停止針刺,保持十次呼吸的時間,再慢慢拔針。(對於所有穴位的針刺,通常隔一天進行一次,但中脘穴則每隔七八天針刺一次。針刺後,即使想多吃,也不要吃得過飽,否則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3. 積聚
心之積伏梁,肺之積息賁,肝之積肥氣,脾之積痞氣,腎之積奔豚。積主臟病,聚主腑病。積者,飲食包結不消;聚者,痰伏膈上主頭目眩痛,多自唾涎或致微熱。
痰積成塊,肺俞百壯,期門三壯。
奔豚氣,小腹痛也,氣海百壯,期門三壯,獨陰五壯,章門百壯,腎俞年壯,太衝、太谿、三陰交、甲根各三壯。
小腹積聚腰脊周痹咳嗽大便難,腎俞以年壯,肺俞、大腸俞、肝俞、太衝各七壯,中泉、獨陰、曲池。
腹中積聚氣行上下,中極百壯,懸樞三壯,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又方:痛氣隨往隨針,敷缸灸必以三稜針。缸灸之法在腹部。
痞塊,專治痞根,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多灸左邊。若左右俱有塊,並灸左右。
又方:塊頭上一穴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塊中一穴針入一二寸,灸三七壯;塊尾一穴針入三寸半,灸七壯。
臍下結塊如盆,關元、間使各三十壯,太衝、太谿、三陰交各三壯,腎俞以年壯,獨陰五壯。
伏粱及奔豚積聚,章門、脾俞、三焦俞、中脘、獨陰、太衝。
白話文:
[積聚]
心中有積稱為伏梁,肺中有積稱為息賁,肝有積稱為肥氣,脾有積則稱為痞氣,而腎有積則是奔豚。積通常指的是臟器的疾病,聚則通常指腑的疾病。積的情況,多是由於飲食過量,食物無法消化而凝結;聚的情況,則是由於痰滯留在膈膜上方,可能導致頭目眩暈和疼痛,甚至會讓人產生輕微的發燒。
若是痰積成塊的情況,可以對肺俞進行一百次的壯灸,期門則需三次壯灸。
奔豚氣是指小腹疼痛,氣海穴需灸一百次壯灸,期門穴灸三次壯灸,獨陰穴灸五次壯灸,章門穴灸一百次壯灸,腎俞穴則需根據年齡灸相應次數壯灸,太衝、太谿、三陰交、甲根穴各需灸三次壯灸。
對於小腹有積聚,腰背周圍有痹痛,伴有咳嗽和大便困難的情況,腎俞穴需根據年齡灸相應次數壯灸,肺俞、大腸俞、肝俞、太衝穴各需灸七次壯灸,中泉、獨陰、曲池穴也需要進行灸療。
對於腹中有積聚,氣在上下行走的情況,中極穴需灸一百次壯灸,懸樞穴在第十三椎節下方,需灸三次壯灸,找到穴位後進行灸療。
對於痞塊,主要治療其根部,穴位位於十二椎下兩側各三寸半的位置,多灸左邊。如果左右兩側都有痞塊,則左右兩側都需要灸。
對於肚臍下方有如盆狀結塊的情況,關元、間使穴各需灸三十次壯灸,太衝、太谿、三陰交穴各需灸三次壯灸,腎俞穴需根據年齡灸相應次數壯灸,獨陰穴需灸五次壯灸。
對於伏梁以及奔豚、積聚的情況,章門、脾俞、三焦俞、中脘、獨陰、太衝穴需進行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