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缺盆,在結喉旁橫骨陷者中、對乳,氣舍在裡近喉,缺盆在外。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針太深令人逆息,孕婦禁針。主治喘急,息賁,咳嗽,胸滿,水腫,瘰癧,寒熱,缺盆中腫外潰,傷寒,胸中熱不已,喉痹,汗出。一曰:主瀉胸中之熱,治與大杼、中府、風府同。

氣戶,在橫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五壯。主治咳逆上氣,胸背痛,支滿喘急不得息,不知味。此穴攻噎,若不愈,兼灸氣海。(《席弘賦》)兼華蓋穴,除脅痛有驗。(《百證賦》)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五壯。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利,唾膿血濁沫。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上氣,唾膿血濁痰,身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兼至陰穴,治遍身風癢之疼多。(《百證賦》)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當乳頭正中。微針,禁灸。《甲乙經》曰:禁不可針。《氣府論》注曰:針灸之,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五壯。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治胸下滿痛,上氣喘急,可灸七壯。(《神農經》)兼俞府,治氣嗽痰哮。(《玉龍賦》)治憂噎。(《捷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華佗明堂》治反胃吐食上氣,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千金》)又灸咳逆。凡久病得咳逆,最為惡候,其法於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間陷中,女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不瘥則不可治。(《居家必用》)

不容,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針五分,灸五壯。主治腹滿痃癖,胸、背、肩、脅引痛,心痛唾血,喘嗽,嘔吐,痰癖,腹虛鳴不嗜食,疝瘕。

承滿,在不容下,去中行二寸,對上脘。針三分,灸五壯。又針八分。(《甲乙經。)主治腹脹腸鳴,脅下堅痛,上氣喘急,食飲不下,肩息隔氣唾血。夾巨闕相去五寸,名承滿,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灸五十壯。(《千金》)

粱門,在承滿下,去中行二寸,對中脘。針三分,灸五壯。又針八分。(《甲乙經》)孕婦禁灸。主治胸脅積氣,飲食不思,氣塊疼痛,大腸滑泄,完穀不化,可灸七壯至二十一壯。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缺盆穴位於鎖骨上窩中,與乳頭相對,氣舍穴在其內側靠近喉嚨,缺盆穴則在外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針刺過深會導致呼吸逆轉,孕婦禁止針刺。主治喘息急促、呃逆、咳嗽、胸悶、水腫、瘰癧、寒熱、鎖骨上窩腫脹潰瘍、傷寒、胸中持續發熱、喉嚨阻塞、自汗。也說:主治瀉去胸中之熱,與大杼、中府、風府穴一起使用。

氣戶穴位於橫骨下方,距俞府穴兩旁各二寸,從中間線向外量四寸,在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五壯。主治咳嗽氣逆上衝、胸背疼痛、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味覺喪失。此穴可治療噎膈,若療效不佳,可配合灸刺氣海穴。(出自《席弘賦》)配合華蓋穴,治療脅肋疼痛效果顯著。(出自《百證賦》)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從中間線向外量四寸,在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逆上衝、呼吸困難、咳吐膿血泡沫痰液。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一寸六分,從中間線向外量四寸,在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上衝、咳吐膿血濁痰、全身水腫、皮膚疼痛怕觸摸衣物、陰部濕疹、瘛癭病症、感覺麻木。配合至陰穴,治療全身風癢疼痛效果顯著。(出自《百證賦》)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一寸六分、巨骨穴下四寸八分,從中間線向外量四寸,在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悶氣短不能平臥、腸鳴腹瀉、乳癰伴寒熱。

乳中穴位於乳頭正中。輕輕針刺,禁止灸療。《甲乙經》記載:禁止針刺。《氣府論》注釋:針灸會導致潰爛,潰爛處有清澈液體或膿血者可治療;若潰爛處有增生物,如蝕瘡一樣則會危及生命。另記載:治療胎衣不下,將乳頭向下盡頭處都灸療,即可排出胎衣。

乳根穴位於乳中穴下一寸六分,從中間線向外量四寸,在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五壯。主治胸下脹滿疼痛、手臂疼痛、乳房疼痛、寒熱交替、霍亂抽搐四肢厥冷。治療胸下脹滿疼痛、氣喘呼吸困難,可以灸七壯。(出自《神農經》)配合俞府穴,治療咳嗽痰喘。(出自《玉龍賦》)治療憂鬱噎膈。(出自《捷徑》)主治膈氣不通,食物噎住。《華佗明堂》記載治療反胃嘔吐,在兩乳頭下方各一寸處灸療,直到痊癒為止。(出自《千金》)也可灸療咳嗽氣逆。久病出現咳嗽氣逆,是最為惡劣的徵兆,其方法是在乳頭下一指寬,與乳頭垂直的凹陷處,女性以乳頭高度為準,乳頭齊平處即為穴位,艾炷如小豆般大小,灸三壯,男性取左側,女性取右側,灸火到達肌肉即痊癒,若不痊癒則不可治療。(出自《居家必用》)

不容穴位於幽門旁一寸五分,從中間線向外量二寸,與巨闕穴相對。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腹部脹滿、痃癖、胸背肩脅疼痛牽引、心痛吐血、喘咳、嘔吐、痰飲積聚、腹部虛弱鳴響不思飲食、疝氣腫塊。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方,從中間線向外量二寸,與上脘穴相對。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也可針刺八分。(出自《甲乙經》)主治腹部脹滿腸鳴、脅肋下堅硬疼痛、氣喘呼吸困難、飲食不下、肩部呼吸困難、吐血。與巨闕穴相距五寸,名為承滿,主治腸鳴如雷聲、痢疾,灸五十壯。(出自《千金》)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方,從中間線向外量二寸,與中脘穴相對。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也可針刺八分。(出自《甲乙經》)孕婦禁止灸療。主治胸脅部氣滯、飲食不思、氣塊疼痛、大腸滑瀉、食物消化不良,可以灸七壯到二十一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