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足陽明胃經(共四十五穴)

承泣,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針三分,禁灸,一曰禁不宜針。主治冷淚出,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口眼喎斜。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針三分,禁灸。《甲乙經》曰:灸七壯,一曰下針宜慎,若深即令人目烏色。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生翳,瞤動流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巨髎,夾鼻孔旁七分,直瞳子。針三分,灸七壯。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目障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脛腫痛。兼腎俞,治胸膈停留瘀血。

地倉,夾口吻旁四分。針三分、留五呼,灸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卻灸承漿即愈。主治偏風口眼歪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夜無見。地倉能止口流涎。(《靈光賦》)兼頰車,療口喎。(《玉龍賦》)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三分,居頦下人迎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風痙,口喑,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痛,舌強不能言,目痛不能閉,口喎,數欠,風壅面腫,寒熱,瘰癧。兼顴髎,治目眩。(《百證賦》)

頰車,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七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凡口眼喎斜者,喎則左瀉右補;斜則左補右瀉。針齒痛。(《靈光賦》)兼地倉,療口喎(《玉龍賦》)

下關,在客主人下聽會上,耳前動脈。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本輸篇》曰:針之則欠不能呿者,此也耳中有干拭,禁不可灸。一曰:不可久留針。主治偏風,口眼喎咽斜,耳鳴耳聾,痛癢出膿,失欠,牙關脫臼。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直率谷微高些。針三分,沒皮下向,禁灸。主治頭風疼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不明。兼攢竹,能治目疼、頭疼。(《玉龍賦》)兼臨泣,可治淚出。(《百證賦》)

人迎,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迎下水突上,大動脈應手。禁灸。《氣府論》注曰:針可入四分,過深殺人。主治吐逆霍亂,胸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針入四分。耳鳴腰痛,先此後耳門及三里。(《天星秘訣》)

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上,內貼氣喉,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上氣,肩腫,項強不能回顧,喉痹硬嚥食飲不下,癭瘤。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足陽明胃經(共四十五穴)

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向上直對瞳孔。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也有人說不宜針刺。主治冷淚流出、瞳孔發癢、遠視模糊不清、夜盲症、口眼歪斜。

四白穴位於目下一寸,直對瞳孔。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甲乙經》記載:灸七壯,也有人說下針需謹慎,若針刺過深會使眼睛變黑。主治頭痛、頭暈目眩、眼睛紅腫生翳、眼球震顫流淚、眼瞼發癢、口眼歪斜不能言語。

巨髎穴位於鼻孔旁七分,直對瞳孔。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癲癇、唇頰腫痛、口角歪斜、目障、青光眼、夜盲症、面部風腫、鼻翼腫痛、腳氣、膝脛腫痛。配合腎俞穴,治療胸膈瘀血停滯。

地倉穴位於嘴角旁四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七壯或十四壯,病情嚴重者灸四十九壯。左側病症治療右側,右側病症治療左側。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角反而歪斜,此時灸承漿穴即可痊癒。主治偏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牙痛頰腫、眼睛不能閉合、失音、飲食不能吞咽、流口水、眼球震顫、遠視模糊不清、夜盲症。地倉穴能止口水。(《靈光賦》)配合頰車穴,治療口角歪斜。(《玉龍賦》)

大迎穴位於下頜骨下緣前一寸三分,位於頦下人迎穴上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風痙、失音、口噤不能張開、唇吻震顫、頰腫、牙痛、舌強不能言、目痛不能閉合、口角歪斜、呼吸急促、面部風腫、寒熱、瘰癧。配合顴髎穴,治療頭暈目眩。(《百證賦》)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八分、下頜骨後緣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也有人說灸七壯至四十九壯,艾炷如小麥粒大小。主治中風、牙關緊閉、失音、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能咀嚼、頸項強直不能回頭。凡口眼歪斜者,口角歪斜則左側瀉血右側補血;面部歪斜則左側補血右側瀉血。針刺治療牙痛。(《靈光賦》)配合地倉穴,治療口角歪斜。(《玉龍賦》)

下關穴位於耳屏前下方,顳頷關節附近。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本輸篇》記載:針刺可以治療張口困難,耳內有阻塞感,禁止灸灼,也有人說不可久留針。主治偏風、口眼歪斜、耳鳴耳聾、疼痛瘙癢流膿、呼吸困難、牙關脫臼。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太陽穴旁一寸五分、神庭穴旁四寸五分,位置略高於率谷穴。針刺深度三分,針刺方向向皮下,禁止灸灼。主治頭痛如裂,目痛如脫,淚出不止。配合攢竹穴,治療目痛、頭痛。(《玉龍賦》)配合臨泣穴,治療淚出。(《百證賦》)

人迎穴位於頸部,喉結旁一寸五分,大迎穴下方,氣管旁,動脈搏動明顯。禁止灸灼。《氣府論》註釋說:針刺深度可達四分,過深會致命。主治嘔吐、霍亂、胸悶氣喘、呼吸困難、頸項氣脹腫痛、食慾不振。針刺深度四分。耳鳴、腰痛,先針人迎穴,後針耳門穴和足三里穴。(《天星秘訣》)

水突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正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靠近喉嚨。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咳嗽、氣逆、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不能平臥。

氣舍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正對人迎穴下方。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肩部腫痛、頸項強直不能回頭、喉嚨阻塞、吞嚥困難、甲狀腺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