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7)
卷三 (7)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銅人》)在腕後五寸、六寸間。(《資生》)手陽明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大士小士即大人小兒也。(《綱目》)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銅人》)在曲池前五寸兌肉分外斜。(《入門》)針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銅人》)在曲池前四寸。(《入門》)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綱目》)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銅人》)按之肉起、銳肉之端。(《綱目》)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銅人》)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紋頭盡處,以手拱胸取之。《入門》手陽明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近大筋陷中。可灸三壯,針入三分。(《銅人》)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可灸十壯,禁不可針。(《銅人》)《內經》曰: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注云五里穴也。)大禁者,禁不可刺也。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性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也。此所謂奪其天氣也。故曰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傳之後世,以為刺禁。(《靈樞》)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平手取之。手陽明絡。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在肩髃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手拿令急,其穴即閉。宜灸不宜刺。(《資生》)
肩髃,二穴,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銅人》)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資生》)針入六分、留六呼,刺則泄肩臂熱氣,可灸七壯至二七壯。若灸偏風不遂,至七七壯止。唐庫⿰舌䪞欽患風痹,手不得伸,甄權針此穴,立愈。(《銅人》)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針入一寸半,可灸五壯。(《銅人》)
天鼎,二穴,在側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銅人》)
在頸缺盆氣舍後一寸五分。(《綱目》)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銅人》)在氣舍後一寸五分。(《綱目》)在曲頰下一寸,仰而取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禾髎,二穴,一名長頻。直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針入二分,禁不可灸。(《銅人》)
迎香,二穴,一名衝陽。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溫溜:兩個穴位,又稱逆注、池頭。位於手腕後方,小兒五寸、大人六寸處(《銅人》記載);位於手腕後方五寸到六寸之間(《資生》記載);為手陽明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大士、小士指的就是大人和小兒(《綱目》記載)。
下廉:兩個穴位,位於輔骨下方,距上廉一寸(《銅人》記載);位於曲池穴前方五寸,肌肉分開處斜外方(《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上廉:兩個穴位,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銅人》記載);位於曲池穴前方四寸(《入門》記載);其位置獨特,位於陽明經的交會處斜外方(《綱目》記載)。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銅人》記載)。
三里:兩個穴位,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銅人》記載);按壓時肌肉會隆起,是肌肉尖端(《綱目》記載)。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曲池:兩個穴位,位於肘外側輔骨,屈肘時肘窩橫紋盡頭處(《銅人》記載);位於肘外側輔骨與屈肘時兩骨之間的紋頭盡處,拱手彎胸取穴(《入門》記載);為手陽明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靈樞》記載)。
肘髎:兩個穴位,位於肘部大骨外側邊緣,靠近大筋的凹陷處。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銅人》記載)。
五里:兩個穴位,位於肘上三寸,沿著內側大血管中央。可灸十壯,禁針(《銅人》記載)。《內經》記載:此穴為大禁穴,禁止針刺。因為五里穴為氣血輸注的終點,針刺會奪取其天氣,故有“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的記載,後世以此作為針刺禁忌(《靈樞》記載)。
臂臑:兩個穴位,位於肘上七寸,肌肉隆起處,平手取穴。為手陽明經的絡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位於肩髃穴下一寸,兩筋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平手取穴,不可用力過猛,否則穴位會閉合,宜灸不宜刺(《資生》記載)。
肩髃:兩個穴位,又稱中肩井、扁骨。位於肩端兩骨之間凹陷處,舉臂取穴(《銅人》記載);位於肩胛骨上端兩骨之間(《資生》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針刺可以泄瀉肩臂的熱氣,可灸七壯至十四壯;若治療偏風不遂,可灸至四十九壯。唐代醫家甄權曾用此穴治療風痹,手不能伸展的病人,針刺後立即痊癒(《銅人》記載)。
巨骨:兩個穴位,位於肩端上方,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寸半,可灸五壯(《銅人》記載)。
天鼎:兩個穴位,位於頸部側面,鎖骨上窩直上,扶突穴後一寸(《銅人》記載);位於頸部鎖骨上窩,氣舍穴後一寸五分(《綱目》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扶突:兩個穴位,又稱水穴。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銅人》記載);位於氣舍穴後一寸五分(《綱目》記載);位於下顎角下一寸,仰頭取穴(《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禾髎:兩個穴位,又稱長頻。位於鼻孔直下方,水溝旁五分處。針刺深度二分,禁灸(《銅人》記載)。
迎香:兩個穴位,又稱衝陽。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禁灸(《銅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