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6)
卷三 (6)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巨骨,在肩髃上、大骨尖前陷中。針一寸五分,灸三壯五壯,一日禁針。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屈伸。
天鼎,頸筋下、肩井內一寸四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暴喑,氣哽。兼間使,治失音。
扶突,人迎後寸半、距天鼎前一寸二分。針四分,灸三壯。《甲乙經》曰針三分。主治咳嗽多唾,上氣喘息,喉中如水雞,暴喑氣破,項癭。
禾髎,直對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屍厥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鼽衄。針兩鼻⿰鼻翁衄。(《靈光賦》)
迎香,鼻漥紋中。針三分,禁灸。主治鼻塞不聞香臭,瘜肉多涕有瘡,鼻衄,喘息不利,偏風喎斜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能消眼熱之紅,攻鼻窒為最。(《玉龍賦》)耳聾氣痞,針聽會更瀉此穴。(《席弘賦》)
手陽明大腸經流注,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商陽穴),循指上廉(本節前二間穴,本節後三間穴),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循臂上廉偏歷,入肘外廉(曲池穴),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臑骨之前廉(肩髃穴),上出柱骨之會上(天鼎穴),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穴名),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自此交入足陽明)。是動,則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靈樞》)卯時自少商穴起至迎香穴止。(《入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四十穴
商陽,二穴,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壯。(《銅人》)
二間,二穴,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三間,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銅人》)在手大指次指兩骨罅間宛宛中,動脈應手。(《資生》)手陽明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妊婦不可刺,損胎氣。(《銅人》)
陽谿,二穴,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偏歷,二穴,在腕中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巨骨穴位於肩髃穴上方、大骨尖前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寸五分,灸三到五壯,每日禁針。主治驚癇、吐血、胸部瘀血、手臂疼痛不能屈伸。
天鼎穴位於頸部肌肉下方、肩井穴內側一寸四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喉嚨阻塞腫痛不能進食、突然失聲、氣體哽塞。兼治失音。
扶突穴位於人迎穴後方一寸半、天鼎穴前方一寸二分處。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主治咳嗽多痰、上氣喘息、喉嚨有聲音如水雞叫聲、突然失聲、氣息不通、頸項腫瘤。
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水溝穴旁側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屍厥(中風昏迷)口不能張開、鼻瘡息肉、鼻塞、鼻出血。針刺兩側鼻翼穴,可治療鼻出血。(《靈光賦》)
迎香穴位於鼻翼旁的鼻唇溝中。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鼻塞嗅覺喪失、鼻息肉、流涕、鼻瘡、鼻出血、呼吸困難、偏風(中風)面部歪斜腫脹、風邪引起的面部瘙癢如同蟲子爬行。能消眼部紅腫,治療鼻塞效果最佳。(《玉龍賦》)耳聾、氣滯,針刺聽會穴並瀉此穴。(《席弘賦》)
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末端外側(商陽穴),沿著食指上行,經過合谷穴,進入兩條肌腱之間(陽谿穴),沿著手臂外側上行,到達肘外側(曲池穴),向上經過肩部,到達肩胛骨前方(肩髃穴),再向上到達鎖骨上方(天鼎穴),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與肺臟相連,再向下通連大腸。
其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穿過面頰,進入下齒,再從嘴角出來,與人中穴交會,左邊的支脈通向右邊,右邊的支脈通向左邊,向上到達鼻孔旁(迎香穴,從此與足陽明經交會)。如果此經脈不通,則會導致牙齒疼痛腫脹。此經脈主司體液,若生病則會出現目黃、口乾、鼻出血、喉嚨腫痛、肩部前側疼痛、大拇指食指疼痛無力等症狀。氣血旺盛,則經脈所過之處會出現紅腫熱痛;氣血虛弱,則會出現畏寒發冷。氣血旺盛者,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是大三倍於寸口脈;氣血虛弱者,人迎脈的搏動反而小於寸口脈。(《靈樞》)卯時(凌晨五點到七點)從少商穴開始,經脈循行到迎香穴結束。(《入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共有四十個穴位。
商陽穴(二穴,又名絕陽穴):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內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為手陽明經脈的起始穴,屬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一呼,可灸三壯。(《銅人》)
二間穴(二穴,又名間谷穴):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第一節關節前方內側凹陷處。手陽明經脈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三間穴(二穴,又名少谷穴):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第一節關節後方內側凹陷處。手陽明經脈的輸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合谷穴(二穴,又名虎口穴):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骨間的凹陷處。(《銅人》)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兩骨間的空隙中,可觸摸到動脈。(《資生》)手陽明經脈的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孕婦禁針,以免損傷胎氣。(《銅人》)
陽谿穴(二穴,又名中魁穴):位於手腕背側,兩條肌腱之間凹陷處。手陽明經脈的經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偏歷穴(二穴):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處。手陽明經脈的絡脈與手太陰經脈相連。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