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關門,在梁門下,去中行二寸,對建里。針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泄痢不食,走氣夾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

太乙,在關門下,去中行二寸,對下脘。針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在太乙下,去中行二寸,對水分。針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在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針五分、留七呼,灸五壯。《拔萃》云:百壯。又《千金》魂魄之舍不可針,孕婦不可灸。主治奔豚,泄瀉,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化,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腸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不嗜食,身黃瘦,女人癥瘕血結成塊,漏下月水不調,淋濁帶下。久冷及婦人癥癖,小便不通,腸鳴瀉痢,繞臍絞痛,灸百壯三報。又吐血,腹痛雷鳴,灸百壯。又狂言恍惚,灸百壯。又霍亂先下痢,灸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男左女右(《千金》)。治虛損。(《標幽賦》)兼水泉,治月潮違限。(《百證賦》)一傳:治夾膝疼痛,腹中氣塊,久瀉不止,虛損勞弱,可灸二十一壯。

外陵,在天樞下,去中行二寸,對陰交。針三分,灸五壯;又《甲乙經》作針八分。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在外陵下,去中行二寸,對石門。針五分,灸五壯。《甲乙經》針八分。主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針一寸五分,灸五壯。一曰:針八分半。主治肩背強急痠痛,三焦、膀胱、腎氣熱結,大小便不利,疝氣偏墜,婦人小腹脹痛引陰中,月經至則腰腹脹痛,胞中瘕,子門寒。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隨年壯。(《千金》)兼筋縮,專治脊強。(《百證賦》)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針八分,灸五壯。一曰:針二分半,主治奔豚九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藏積冷。

氣衝,在歸來下鼠蹊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橫骨在內,氣衝在外,衝門又外;氣衝齊中極,橫骨微下些,衝門齊關元,上直府舍,下直髀關。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一云:禁不可針,艾炷如大麥。主治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不得正臥,奔豚㿗疝,淫濼,大腸中熱,身熱腹痛,陰腫莖痛,婦人月水不利小腹痛,無子,妊娠子上衝心,產難胞衣不下。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三里、巨虛上下廉同。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千金》)兼衝門,治帶下產崩。(《百證賦》)主血多諸證,以三稜針針此穴,出血立愈。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距腹部正中線二寸,與建里穴相對。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另有一說: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積氣脹滿、腸鳴腹痛、泄瀉食少、氣竄夾臍劇痛、瘧疾寒顫、遺尿。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方,距腹部正中線二寸,與下脘穴相對。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另有一說: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方,距腹部正中線二寸,與水分穴相對。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另有一說: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舌強不語。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二寸,距肓俞穴一寸五分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艾灸五壯。《拔萃》記載:艾灸百壯。《千金要方》記載:此穴為魂魄所居,不可針刺,孕婦不可艾灸。主治奔豚氣、泄瀉、赤白痢疾、水瀉不止、消化不良、水腫、腹脹腸鳴、氣衝胸脅不能久站、久積寒邪繞腸劇痛、時常氣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厭食、消瘦、婦女癥瘕積聚、月經不調、淋濁帶下。久寒及婦女癥瘕,小便不通,腸鳴泄瀉,繞臍絞痛,艾灸百壯三次。又可治療吐血、腹痛腸鳴,艾灸百壯。又可治療狂言恍惚,艾灸百壯。又可治療霍亂先瀉,先艾灸十四壯,如症狀未愈,再灸十四壯,男性艾灸左側,女性艾灸右側(《千金要方》)。治療虛損(《標幽賦》)。與水泉穴合用,治療月經不調(《百證賦》)。另有記載:治療夾膝疼痛、腹部氣塊、久瀉不止、虛損體弱,可艾灸二十一壯。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距腹部正中線二寸,與陰交穴相對。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主治腹痛、心下痞滿、下墜臍痛。

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方,距腹部正中線二寸,與石門穴相對。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八分。主治小腹脹滿、煩渴、排尿困難、疝氣、四肢抽搐、驚悸失眠。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三寸,距腹部正中線二寸。針刺深度一寸五分,艾灸五壯。另有一說:針刺深度八分半。主治肩背僵硬酸痛、三焦、膀胱、腎氣熱結、大小便不利、疝氣下墜、婦女小腹脹痛牽引至陰部、月經期腰腹脹痛、胞中癥瘕、子宮寒冷。治療三焦、膀胱、腎臟熱邪,艾灸壯數隨年齡而定(《千金要方》)。兼治筋縮,專治脊強(《百證賦》)。

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二寸,距腹部正中線二寸。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另有一說:針刺深度二分半。主治奔豚氣、疝氣、睾丸上縮、牽引至腹痛、婦女血瘀寒凝。

氣衝穴位於歸來穴下,鼠蹊部上方一寸,動脈搏動明顯處,距腹部正中線二寸。橫骨在內,氣衝穴在外,衝門穴更在外;氣衝穴與中極穴齊平,橫骨略低於氣衝穴,衝門穴與關元穴齊平,上方直達府舍穴,下方直達髀關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艾灸七壯。《甲乙經》記載:艾灸此穴不當,會讓人喘不過氣。另有一說:禁針,艾炷如麥粒大小。主治逆氣上衝心胸、腹脹滿不能平臥、奔豚氣、疝氣、陰部濕疹、大腸熱盛、身熱腹痛、陰囊腫痛、婦女月經不調小腹痛、不孕、妊娠期氣上衝心、難產、胎盤不下。此穴主瀉胃熱,與三里穴、巨虛穴、上下廉穴功效相似。治療石淋,艾灸然谷穴、氣衝穴、四滿穴、章門穴(《千金要方》)。與衝門穴合用,治療帶下、產後出血(《百證賦》)。主治各種出血症,可用三稜針點刺此穴,出血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