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7)
卷二 (17)
1. 瘰癧
聯珠瘡,百勞三七壯至百壯,肘尖百壯,又先問審知初出核,以針貫核正中,即以石雄黃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針穴三七壯,諸核從此亦消矣。
癭瘤,癭瘤之病不可針破,針則肆毒。
肉瘤,肉瘤針灸則皆殺人。
血瘤,針則出血不止而死。
瘰癧繞項起核名蟠蛇癧,天井、風池、肘尖百壯,換治下三里、百勞、神門、中渚、外關、大椎灸。
延生胸前連腋名瓜藤癧,肩井、膻中、大陵、支溝、陽陵泉、外關。
左耳根生名惠袋癧,翳風、後谿、肘尖、外關。
右耳根生名蜂窠癧,翳風、頰車、後谿、合谷、外關。
又方:取繩子繞項雙垂,兩端會於鳩尾骨尖截斷,繩兩端旋後會於脊骨上,繩頭盡處點記。又量患人口兩吻如一字樣,中折墨記橫著於脊點記,左右兩端盡處各灸百壯。
又方:以繩子周迴病人項,還至起端處截斷,將此繩一頭從大椎上垂下脊骨,繩頭盡處點記,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樣,中折墨記橫布脊點上,兩端盡處灸百壯,大效。
白話文:
[瘰癧]
-
聯珠瘡:在百勞穴使用三十七次到一百次的溫灸,肘尖也用一百次的溫灸。首先需確定腫塊剛開始形成,用針刺入腫塊中心,然後將雄黃粉與熟艾混合製成灸柱,在針孔上進行三十七次的溫灸,其他腫塊也會隨之消失。
-
癭瘤:這類病症不能用針刺破,否則毒素會擴散。
-
肉瘤:針灸治療肉瘤會危及生命。
-
血瘤:針刺會導致出血不止,最終死亡。
-
瘰癧繞項起核,名為蟠蛇癧:在天井、風池、肘尖等穴位用一百次的溫灸,再在下三里、百勞、神門、中渚、外關、大椎等穴位進行灸療。
-
延生胸前連腋,名為瓜藤癧:在肩井、膻中、大陵、支溝、陽陵泉、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
左耳根生,名為惠袋癧:在翳風、後谿、肘尖、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
右耳根生,名為蜂窠癧:在翳風、頰車、後谿、合谷、外關等穴位進行灸療。
另有一種方法:取一根繩子繞過脖子垂下,兩端會在鳩尾骨尖處相遇,將繩子在此處截斷。然後將繩子兩端繞到背部脊骨上,繩子盡頭的地方做個記號。再量患者嘴巴寬度,將其折半並用墨水在脊骨上的記號旁畫一條線,兩端盡頭各進行一百次的溫灸。
另有一種方法:用繩子環繞患者脖子一圈,回到起點處截斷。將繩子的一端從大椎穴垂下脊骨,繩子盡頭的地方做個記號。再量患者嘴巴寬度,將其折半並用墨水在脊骨上的記號旁畫一條線,兩端盡頭各進行一百次的溫灸,效果顯著。
2. 蠱毒
蠱毒,巨闕、上脘、足小趾尖三壯,有物因所食下出。
三蟲痛胸多涎,上脘,(在鳩尾下二寸。)灸二七壯至百壯,未差宜倍灸。
蟲咬心痛,或上或下,時作時止,善渴嘔吐,噁心涎出,面色白斑,紅唇乍青白、乍白赤,痛定後能食是也。以手緊按,堅持勿令得移,以針刺蟲久待,蟲不動乃出針。上半月,蟲頭向上;下半月,蟲頭向下。每食前先嚼肉而不吞,則蟲頭向上,然後用針藥。
白話文:
[蠱毒]的部分現代白話文為:若受到蠱毒影響,可於「巨闕」、「上脘」兩處穴位以及腳的小趾尖進行艾灸三次,毒素會隨著排泄物排出。
[三蟲痛胸多涎]的現代白話文為:若因三蟲導致胸部疼痛且口中有大量口水,應在「上脘」穴(位於鳩尾穴下方兩寸的位置)進行艾灸十四次到一百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應加倍施灸。
[蟲咬心痛]的現代白話文為:若心臟被蟲咬,疼痛可能在上下腹部間移動,時發時停,會感覺口渴、嘔吐,噁心,唾液增多,臉上出現白斑,嘴脣顏色忽青忽白、忽白忽紅,疼痛停止後胃口大開。處理方式是用手緊緊按住疼痛部位,不要讓蟲子移動,並用針刺入皮膚等待,等到蟲子不再動才把針拔出。上半月時,蟲頭朝上;下半月時,蟲頭朝下。在每次進食前,先咀嚼肉塊但不要吞下,這樣可以使蟲頭朝上,再進行針灸治療。
3. 眠睡
不得安臥,不能睡,皆心熱也。昏睡困憊,腎、脾虛熱之致也。治心、脾、腎經穴。
多睡,肝俞七壯,肺俞、二間、少商、百會、囟會。
又方:解谿、湧泉。
無睡,陰交,(在臍下一寸。)灸百壯;譩譆,(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半,以手按之則病者言譩譆。)二七壯至百壯。
白話文:
[睡眠]
如果無法安穩睡覺,或者根本無法入睡,這通常是由於心臟功能過於亢進(心熱)。而感到昏沉想睡,卻又疲憊不堪,則可能是由腎臟和脾臟虛弱及熱度過高所導致的(腎脾虛熱)。治療應針對心臟、脾臟、腎臟相關的經絡穴位進行。
對於睡眠過多的情況,可以針灸肝俞穴七次,肺俞穴、二間穴、少商穴、百會穴、囟會穴。
另一種方法是刺激解谿穴、湧泉穴。
對於失眠,則應針灸陰交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灸療可達一百次。另外,譩譆穴(位於第六椎骨下,兩側各離中線約三寸半的位置,當手壓此穴時,病人會發出譩譆的聲音)也可以針灸,由十四次至一百次不等。
4. 內傷瘀血
胸中瘀血,巨闕、下三里、肺俞、膏肓俞、內關。
白話文:
如果胸部有瘀血的情況,可以考慮針灸或刺激巨闕穴、下三里穴、肺俞穴、膏肓俞穴以及內關穴這些位置來進行治療。
5. 消渴
三焦不和,五臟津液焦渴,水火不能交濟之致也。
消渴飲水,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谷、神門、內關、三焦俞。
腎虛消渴,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二寸,挾脊起肉端。)灸三壯。
食渴,中脘針,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針,皆瀉。
白話文:
[糖尿病]
當三焦運作不調和,導致五臟的津液乾涸,出現了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衡所致。
對於因口渴而頻繁喝水的情形,可以針刺人中、兌端、隱白、承漿、然谷、神門、內關、三焦俞這些穴位。
若是因腎虛引發的糖尿病,則應針刺然谷、腎俞、腰俞、肺俞、中膂俞這些穴位。(中膂俞位於第二十根脊椎下兩側各二寸的位置,就在脊椎兩側肌肉隆起的地方。)每穴灸三壯。
對於因進食後感到口渴的情況,可以針刺中脘、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這些穴位,且應該採用瀉法。
6. 汗部
表氣虛弱則自汗也,寒氣外束則無汗也。肺主皮毛,表虛則自汗是。吐血、衄血皆因肺熱,心血妄行皮膚,須瀉心肺熱氣也。
轉筋汗不出,竅陰、太淵、孔最三壯,陽陵泉、膽俞,兩臂轉筋穴互相加減用。
煩心汗不出,孔最三壯,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又手足指間針。
骨寒熱汗注,復溜、下三里、神門。
汗出鼻衄,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
身熱如火汗不出,命門、中脘、膽俞、孔最三壯,肺俞、太谿、合谷、支溝。
盜汗,肺俞三壯,陰都,(挾巨闕旁一寸五分直下又二寸。)灸二壯。
虛汗,合谷瀉,復溜、下三里並補,陰都、曲泉並三壯,照海、魚際。
咳嗽汗不出,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三壯,孔最三壯。
白話文:
【汗部】
如果表層氣血虛弱,就會自己流汗;若是寒氣從外部束縛身體,就可能無法出汗。肺臟主管皮膚和毛髮,表層虛弱時,就會自行流汗。吐血、鼻血都是因為肺熱過盛,導致心血在皮膚內亂行,必須要清泄心肺的熱氣。
對於轉筋而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刺激竅陰、太淵、孔最這三個穴位,每次三壯,同時使用陽陵泉、膽俞穴,以及雙臂上的轉筋穴,視情況加減使用。
若感到煩躁且無法出汗,可刺激孔最穴三次,加上曲差、心俞、太淵、神門、巨闕等穴位,也可針刺手足之間的部位。
對於骨頭冷熱交錯且汗水如注的情況,可用復溜、下三里、神門這些穴位。
如果出汗時伴有鼻出血,可以使用承漿、合谷、崑崙、上星、神門、太衝這些穴位。
對於身體熱度高如火燒但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命門、中脘、膽俞、孔最,每次三壯,加上肺俞、太谿、合谷、支溝這些穴位。
對於盜汗的情況,可以使用肺俞穴三次,以及陰都穴,位置在巨闕穴旁一寸五分直下再二寸處,每次灸二壯。
對於虛汗,可以使用合谷穴進行瀉法,復溜、下三里穴進行補法,陰都、曲泉穴各三次,加上照海、魚際穴。
對於咳嗽而無法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魚際、竅陰、膽俞、商陽、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穴,每次三壯,加上孔最穴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