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9)
卷二 (9)
1. 外形篇針灸
後陰,針灸法:痔疾,取足太陽,即承山穴;取督脈,即長強穴。(《靈樞》)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壯,又灸回氣百壯。(《得效》)治痔,平立量脊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深,更於椎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除根。(《得效》)痔痛,取承筋、飛揚、委中、承扶、攢竹、會陰、商丘。(《甲乙》)治諸痔及腸風,取脊十四椎下各開一寸灸之,久痔尤效。(《入門》)脫肛,取大腸俞、百會、長強、肩井、合谷、氣衝。(《綱目》)脫肛,灸臍中隨年壯,又灸橫骨百壯,又灸脊窮骨上七壯。(《得效》)痔瘡,先取頭垢捏成餅子安痔頭上,其上又安大蒜片以艾灸之。(《丹心》)痔漏,以附子末、津唾和作餅子如錢大,安漏上以艾灸,令微熱、干則易新餅再灸,明日又灸,直至肉平為效。(《丹心》)一人行路得痔疾,狀如胡瓜貫於腸頭、熱如火、僵仆不能起。有人教之先以槐枝濃煎湯洗患處,以艾炷灸其上三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瀉鮮血,雖一時暫痛,其疾如失。(《本草》)
白話文:
外形篇針灸
治療痔瘡,可以用承山穴和長強穴針灸。 嚴重便血的五痔,可在脊椎中線灸一百壯,再灸回腸穴一百壯。 治療痔瘡,可以在脊椎與肚臍同高處的椎骨上灸七壯;如果病程很久,可以在椎骨兩旁各一寸的地方,再灸七壯以根治。 痔瘡疼痛,可以針灸承筋、飛揚、委中、承扶、攢竹、會陰、商丘等穴位。 治療各種痔瘡和腸風,可以在第十四節脊椎往下各偏移一寸的地方灸療,久治不愈的痔瘡尤其有效。 治療脫肛,可以針灸大腸俞、百會、長強、肩井、合谷、氣衝等穴位。 治療脫肛,可以根據年齡在肚臍處灸一定數量的壯數,也在橫骨處灸一百壯,以及脊椎末端上方灸七壯。 治療痔瘡,可以先用頭髮做成餅狀敷在痔瘡上,再放一片大蒜片在上面艾灸。 治療痔漏,可以用附子粉末和唾液混合成錢幣大小的餅狀,敷在漏口上艾灸,使其微微發熱;如果變乾了,就換新的餅子繼續灸,隔天再灸,直到患處平復為止。 曾經有人走路時患上痔瘡,像胡瓜一樣卡在腸頭,又熱又痛,動彈不得。有人建議他先用槐樹枝煎濃湯清洗患處,然後用艾灸灸患處三到五壯,突然感覺一股熱氣進入腸道,接著排出鮮血,雖然一時疼痛,但病情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