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雜病篇針灸

,針灸法:治中風,莫如續命湯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欲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可收全功。(《得效》)中風痰盛、聲如曳鋸,服藥不下,宜灸臍下氣海、關元二三百壯,亦可轉死回生。五臟氣絕危證,亦宜灸之。(《綱目》)凡人非時,足脛上及手食指、次指忽痠疼麻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急灸三里、絕骨各三壯,春秋報灸,常令兩腳有灸瘡為妙。(《資生》)凡人不信此法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風病者,不可不知。(《綱目》)凡覺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風中腑之候,宜灸百會、曲鬢、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資生》)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風中臟之候,宜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三里。(《資生》)治風七穴: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一方加有風池、合谷、肩髃、環跳,凡九穴。(《資生》)凡中風皆灸之。卒中風,喎斜、涎塞不省,宜灸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三里、絕骨、耳前髮際、大椎、風池,凡十二穴。(《本事》)中風目戴上不能視,灸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立愈。(《綱目》)口眼喎斜,宜灸聽會、頰車、地倉。又法:喎向右者,灸左喎陷中,喎向左者,灸右喎陷中,各二七壯,立愈。(《綱目》)半身不遂,宜灸百會、囟會、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資生》)口噤,宜針入中、頰車、百會、承漿、合谷、翳風,灸亦可。(《綱目。)失音不語,宜針啞門、人中、天突、湧泉、神門、支溝、風府。(《綱目》)半身不遂,環跳為要穴。(《綱目》)治中風偏枯,大接經從陽引陰:至陰與湧泉、中衝與關衝、竅陰與大敦、少商與商陽、厲兌與隱白、少衝與少澤。大接經從陰引陽:少商與商陽、厲兌與隱白、少衝與少澤、至陰與湧泉、中衝與關衝、竅陰與大敦,凡此,十二經井穴也。羅謙甫治趙僧,判中臟,刺十二井穴愈。又治張安撫,中臟灸十二井穴愈。(《寶鑑》)骨痹,取太谿、委中;筋痹,取太衝、陽陵泉;脈痹,取大陵、少海;肉痹,取太白、三里;皮痹,取太淵、合谷。(《綱目。)痹病,宜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言針後以應效為度,數痛處為俞穴,非取諸經定穴也。(《靈樞》)治厲節風亦如上法,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亦佳。(《千金》)百節痠疼、實無所知,以三稜針刺絕骨出血,立愈。(東垣。)

,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關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復溜瀉,商丘、腕骨、陽谷、俠谿、厲兌、勞宮、風池、魚際、經渠、內庭。又十二經滎穴皆可刺。(《綱目》)傷寒汗多不止,取內庭、合谷、復溜俱瀉。(《綱目》)傷寒頭痛,太陽證刺完骨、京骨,陽明證刺合谷、衝陽,少陽證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云岐。)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穴(名曰雙關刺),次刺左行間穴,左邊結胸立效,右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立愈。(《綱目》)傷寒胸痛,取期門、大陵。(《綱目》)傷寒脅痛,取支溝、陽陵泉。(《綱目》)傷寒陰證腹痛,灸足小趾外側上紋尖各三壯,男左女右。(《回春》)傷寒陰毒危極,藥餌無功,速灸臍中三百壯。又灸氣海、關元各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本事》)又法:陰證已極,玉莖縮入,速令人捉定,急將艾丸綠豆大放在陰莖口上灸三壯,其莖即出。(《回春》)傷寒手足厥冷,取大都針入一分。傷寒六脈俱無,取復溜、(補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一寸半,此穴和脈絕穴。)巨闕(二寸三分,)氣衝(灸七壯。《綱目》)傷寒熱退後再發熱,取風門、合谷、行間、絕骨。(云岐。)傷寒熱病五十九刺法;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熱逆也,謂頭中行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也;兩旁謂承光、通天、烙卻、玉枕、天柱十穴也;又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膺俞即中府穴、背俞即風門穴、髃骨即肩髃穴、髓空即腰俞穴也。《內經》)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痙者腰折、瘛瘲、齒噤齘也。(《靈樞》)

白話文:

中風

  • 治療中風,最好用續命湯之類的藥方,但藥只能扶持初期的病情,要完全恢復,用艾灸效果更好。中風是因為經脈不通暢、氣血阻塞,艾灸能疏通經脈,讓氣血流通,所以能達到較好的療效。
  • 中風痰多,呼吸時像拉鋸的聲音,吃藥困難,可以灸肚臍下的氣海穴、關元穴二三百壯,有起死回生的效果。五臟氣絕的危急情況,也適合用艾灸。
  • 如果平時突然覺得腳脛或手指痠痛麻木很久才好,這是快要中風的徵兆,趕快灸足三里穴、絕骨穴各三壯,春秋兩季都要灸,讓腳上保持有灸瘡是最好的。
  • 如果有人不相信這種方法,不肯艾灸,突然暴斃,這是什麼病?是因為風邪侵入內臟。對於風病,一定要有所了解。
  • 如果感覺手腳麻木或疼痛很久才消失,這是風邪侵入經絡的徵兆,應該灸百會穴、曲鬢穴、肩髃穴、曲池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
  • 如果感覺心煩意亂、精神不佳,或手腳麻木,這是風邪侵入內臟的徵兆,應該灸百會穴、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曲池穴、間使穴、足三里穴。
  • 治療風病的七個穴位是:百會穴、耳前髮際、肩井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曲池穴。也有人會加上風池穴、合谷穴、肩髃穴、環跳穴,共九個穴位。
  • 凡是中風都可以艾灸。突然中風,口眼歪斜、流口水、昏迷不醒,應該灸聽會穴、頰車穴、地倉穴、百會穴、肩髃穴、曲池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耳前髮際、大椎穴、風池穴,共十二個穴位。
  • 中風導致眼睛向上翻不能看東西,灸第二椎骨、第五椎骨上各七壯,同時灸完就好。
  • 口眼歪斜,應該灸聽會穴、頰車穴、地倉穴。另一種方法是,如果嘴歪向右邊,就灸左邊歪斜凹陷的地方,如果嘴歪向左邊,就灸右邊歪斜凹陷的地方,各灸十四壯,馬上就好。
  • 半身不遂,應該灸百會穴、囟會穴、風池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環跳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
  • 牙關緊閉,可以針刺人中穴、頰車穴、百會穴、承漿穴、合谷穴、翳風穴,艾灸也可以。
  • 失聲說不出話,可以針刺啞門穴、人中穴、天突穴、湧泉穴、神門穴、支溝穴、風府穴。
  • 半身不遂,環跳穴是很重要的穴位。
  • 治療中風偏癱,要從陽引陰,用至陰穴與湧泉穴、中衝穴與關衝穴、竅陰穴與大敦穴、少商穴與商陽穴、厲兌穴與隱白穴、少衝穴與少澤穴相對應的穴位來治療。從陰引陽,則用少商穴與商陽穴、厲兌穴與隱白穴、少衝穴與少澤穴、至陰穴與湧泉穴、中衝穴與關衝穴、竅陰穴與大敦穴相對應的穴位。這些都是十二經脈的井穴。羅謙甫曾經治療趙僧,診斷是中風入臟,用針刺十二井穴治好了。又曾經治療張安撫,中風入臟,用艾灸十二井穴也治好了。
  • 骨頭關節疼痛麻木,取太谿穴、委中穴;筋絡疼痛麻木,取太衝穴、陽陵泉穴;脈絡疼痛麻木,取大陵穴、少海穴;肌肉疼痛麻木,取太白穴、足三里穴;皮膚疼痛麻木,取太淵穴、合谷穴。
  • 麻痹的病症,適合用燒針迅速刺入,以感覺到穴位為準,以疼痛的地方為有效穴位,意思是說針刺之後有效才算,以疼痛的部位為穴位,並不是取經絡上固定的穴位。
  • 治療關節疼痛的風病,也可用上述方法,但在疼痛的地方灸二十一壯,效果也很好。
  • 全身關節痠痛、說不清具體位置,用三稜針刺絕骨穴出血,馬上就好。

  • 傷寒剛發病一兩天,頭痛發冷發熱,適合灸巨闕穴、上脘穴、中脘穴各五十壯。
  • 傷寒發高燒不退,取曲池穴瀉熱,絕骨穴補虛,陷谷穴(刺出血),用八關穴刺出血(十個指頭之間)。
  • 傷寒頭痛,針刺合谷穴、攢竹穴。
  • 傷寒不出汗,取合谷穴(針刺五分深,全身出汗後就拔針,這個穴位發汗效果很好),復溜穴瀉熱,商丘穴、腕骨穴、陽谷穴、俠谿穴、厲兌穴、勞宮穴、風池穴、魚際穴、經渠穴、內庭穴。也可以針刺十二經的滎穴。
  • 傷寒汗出太多止不住,取內庭穴、合谷穴、復溜穴都瀉熱。
  • 傷寒頭痛,太陽經的病症刺完骨穴、京骨穴,陽明經的病症刺合谷穴、衝陽穴,少陽經的病症刺陽池穴、丘墟穴、風府穴、風池穴。
  • 傷寒導致胸部結塊,先讓人按揉胸骨下方疼痛最明顯的地方的左邊,用毫針刺左邊的支溝穴,再刺左邊的間使穴(叫做雙關刺),接著刺左邊的行間穴,左邊的結胸馬上就好。右邊也用同樣的方法刺,慢慢呼吸,停針就好。
  • 傷寒胸痛,取期門穴、大陵穴。
  • 傷寒肋骨疼痛,取支溝穴、陽陵泉穴。
  • 傷寒屬於陰證的腹痛,灸腳小趾外側指甲根上方橫紋尖的地方各三壯,男性灸左腳,女性灸右腳。
  • 傷寒陰毒病危,吃藥沒用,趕快灸肚臍三百壯。再灸氣海穴、關元穴各二三百壯,以手腳溫暖為有效。
  • 另一種方法是:陰證到了極點,陰莖縮入,趕快讓人抓住陰莖,將綠豆大的艾柱放在陰莖口上灸三壯,陰莖就會出來。
  • 傷寒手腳冰冷,取大都穴針刺一分深。傷寒六脈都摸不到,取復溜穴(補虛,可以恢復六脈)、合谷穴、中極穴、支溝穴(針刺一寸半深,這個穴位調和脈搏)、巨闕穴(針刺二寸三分深)、氣衝穴(灸七壯)。
  • 傷寒退燒後又發燒,取風門穴、合谷穴、行間穴、絕骨穴。
  • 傷寒熱病的五十九種針刺法:頭部五行(頭部中間一行五個穴位),用來宣洩各陽經的熱邪,指的是頭部中間的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百會穴、後頂穴五個穴位;頭部兩旁各十個穴位,指的是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共十個穴位;還有兩旁各十個穴位,指的是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共十個穴位。大杼穴、膺俞穴、缺盆穴、背俞穴共八個穴位,用來宣洩胸中的熱邪。氣街穴、足三里穴、巨虛穴的上廉穴和下廉穴共八個穴位,用來宣洩胃中的熱邪。雲門穴、肩髃穴、委中穴、髓空穴共八個穴位,用來宣洩四肢的熱邪。五臟俞穴旁邊的各五個穴位,共十個穴位,用來宣洩五臟的熱邪。(膺俞穴就是中府穴,背俞穴就是風門穴,髃骨穴就是肩髃穴,髓空穴就是腰俞穴。)
  • 熱病有九種情況不能針刺:第一,不出汗、兩顴發紅、打呃不停的人會死;第二,腹瀉且腹脹嚴重的人會死;第三,眼睛看不清東西、發熱不止的人會死;第四,老人或嬰兒發熱且腹脹的人會死;第五,不出汗、嘔吐且便血的人會死;第六,舌根潰爛、發熱不止的人會死;第七,咳嗽且流鼻血、不出汗、汗出不到腳的人會死;第八,脊髓發熱的人會死;第九,發熱且抽搐的人會死,抽搐指腰部彎曲、手腳抽動、牙關緊閉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