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25)
卷四 (25)
1. 卷四
任脈流注及孔穴,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穴名),至咽喉(承漿穴),屬陰脈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銅人》)任即妊也,所謂生養之源,女子之主。(《入門》)
頤前,承漿,一穴,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頷下,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膺上,天突,一穴,一名天瞿,一名五戶。在頤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針入五分、留三呼、針宜橫下不得低,可灸三壯。(《銅人》)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一名元見。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銅人》)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綱目》)在鳩尾上二寸。(《資生》)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禁不可針。(《入門》)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在鳩尾上一寸。(《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中,鳩尾,一穴,一名𩩲骭,一名尾翳。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之際量取一寸。此穴灸之,則令人少心力又健忘,且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故並禁針灸。(《銅人》)
巨闕,一穴,心之募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短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上脘,一穴,一名上管,一名胃脘。在巨闕下一寸三分,去蔽骨三寸。針入八分,先補後瀉,可灸二七壯至百壯。(《銅人》)
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在臍上四寸。(《銅人》)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上下各四寸。(《資生》)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銅人》)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銅人》)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水分,一穴,一名分水,一名中守。在下脘下,臍上一寸。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針,針則水盡則斃。(《銅人》)
神闕,一穴,一名氣合。在臍中央。禁不可針,可灸百壯。(《銅人》)禁針者,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資生》)針則成水蠱病死。(《綱目》)中風不省人事,可灸百壯至五百壯,即蘇。(《資生》)
白話文:
[卷四]
任脈的走向和穴位:任脈從中極穴下方開始,向上到達嘴唇上的毛髮邊緣,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承漿穴),是陰脈的總匯,全長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出自《銅人經》)任脈,就是妊脈,是孕育的根本,是女性的根本。(出自《入門》)
承漿穴位於下巴前,嘴唇下方凹陷處的正中央。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出自《銅人經》)
廉泉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出自《銅人經》)
天突穴位於胸骨上窩,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針刺方向應橫向向下,不可向下傾斜,可灸三壯。(出自《銅人經》)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膻中穴位於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仰臥取穴。也可在鳩尾穴上方二寸處取穴。(出自《銅人經》、《綱目》、《資生經》)可灸七壯至七七(四十九)壯,禁止針刺。(出自《入門》)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也可在鳩尾穴上方一寸處取穴。(出自《銅人經》、《入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鳩尾穴位於胸骨下端,劍突下五分處。若無劍突,則從兩側肋骨交接處量取一寸。灸此穴會讓人心力不足且健忘,而且非常難以針刺,需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施針,否則容易傷及氣血,危及生命,因此禁止針刺。(出自《銅人經》)
巨闕穴位於心臟的募穴,在鳩尾穴下一寸處。鳩尾短的人,此穴位置也相對偏上。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得氣後瀉法,可灸七壯至七七(四十九)壯。(出自《銅人經》)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三分,距劍突三寸處。針刺深度八分,先補後瀉,可灸十四壯至一百壯。(出自《銅人經》)
中脘穴位於胃的募穴,在肚臍上方四寸處。亦可理解為位於心窩與肚臍之間,上下各四寸處。(出自《銅人經》、《資生經》)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七呼,瀉五吸,可灸十四壯至一百壯。(出自《銅人經》)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一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十呼,可灸五壯。(出自《銅人經》)
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一寸處。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一百壯。(出自《銅人經》)
水分穴位於下脘穴下方,肚臍上方一寸處。若患水腫病症,灸此穴效果很好。可灸七壯至一百壯,禁止針刺,針刺會導致體內水分耗盡而死亡。(出自《銅人經》)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央。禁止針刺,可灸一百壯。(出自《銅人經》)針刺會導致肚臍處潰爛,甚至腸穿孔而死。(出自《資生經》、《綱目》)中風昏迷不醒時,可灸一百壯至五百壯,以使其甦醒。(出自《資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