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足少陰腎經(共二十七穴)
湧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之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屍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視䀮䀮無所見,善恐,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咳嗽氣短,身熱喉痹,目眩,頸痛,胸脅滿,小便痛,腸澼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難,轉筋足脛寒痛,腎積奔豚,熱厥五指盡痛,足不踐地。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針足心立愈。陰中懊憹痛,針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壯;又霍亂轉筋,灸三七壯,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千金》)兼關元、豐隆治屍勞。(《玉龍賦》)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又小腸氣結連臍痛,速瀉陰交,良久針湧泉,取氣甚妙。(《席弘賦》)專治厥寒、厥熱;又兼行間治消渴腎竭。(《百證賦》)治胸結身黃瀉此。(《通玄賦》)治婦人疾並男蠱女孕兩病痊,千金勿妄傳。(《靈光賦》)兼陰陵,治小腸連臍痛。(《天星秘訣》)
然谷,在公孫後一寸。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針不宜見血。主治喘呼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少氣,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䯒酸,足一寒一熱不能久立,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不孕,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痿厥,洞泄。此穴主瀉腎臟之熱,若治傷寒,亦宜出血。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千金》)此穴易醒臍風。(《百證賦》)
太谿,在足內踝後五分,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嗜臥,咳嗽咽腫,衄血唾血,溺赤消癉,大便難,久瘧,咳逆,煩心不眠,脈沉,手足寒,嘔吐不嗜食,善噫腹疼,瘠瘦,寒疝痃癖。治牙疼可灸七壯。一云:牙疼紅腫者瀉之;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先補後瀉。又云:腎瘧嘔吐多寒,閉戶而處,其病難已,太谿、大鐘主之;腰脊痛,大便難,手足寒,並針委中、大鐘,(《神農經》)合崑崙、申脈,善療足腫之迍。(《玉龍賦》)兼商陽,治寒瘧有驗。(《百證賦》)
大鐘,在照海後一寸半。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氣逆煩悶,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兼通里,治倦言嗜臥。(《百證賦》)治心性之呆癡。(《標幽賦》)
照海,在內踝下一寸。針四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針三分,灸七壯。主治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不樂,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久瘧卒疝,腹中氣痛,小腹淋痛,陰挺出,月水不調。兼支溝,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內關,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壯;又兼公孫,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用內關施截法。(《神農經》)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攔江賦》)兼大敦,治傷寒。(《百證賦》)兼百會、太衝、陰交,治咽喉疾;又兼陰交、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如神。(《席弘賦》)二蹻二陵腳氣者,取此四穴又兼三里同治腳氣並在腰之疾。(《靈光賦》)兼陽維、內關,能下胎衣,又治喉中之閉塞。(《標幽賦》)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共二十七穴)
-
湧泉穴: 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腳趾彎曲時,腳底會出現明顯的凹陷。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三呼時間,可以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因氣血虛脫導致的面色發黑、呼吸急促、咳血、眼睛呆滯看不清東西、容易恐懼、心中煩熱、風疹、癲癇、心痛、食慾不振、男性像中毒一樣、女性像懷孕一樣、咳嗽氣短、發熱喉嚨痛、頭暈、脖子痛、胸脅脹滿、小便疼痛、腸炎腹瀉霍亂、膀胱無法排尿、腰痛、大便困難、腿腳抽筋寒痛、腎臟積聚導致的腹部脹痛、熱厥導致的五指疼痛、腳無法踩地。腳底發熱、呼吸急促,淳于意說這是熱厥,針刺腳心就能立刻痊癒。女性陰部疼痛,針刺三分深;鼻出血不止,艾灸兩百壯;霍亂導致抽筋,艾灸二十一壯,或者艾灸腳後跟筋聚處的白肉邊緣七壯,就能立刻痊癒。《千金方》記載:配合關元穴、豐隆穴治療因勞累過度引起的疾病。《玉龍賦》說:可以和鳩尾穴一起治療各種癲癇,如果下針湧泉穴,人就不會死。又說:小腸氣痛連及肚臍時,快速瀉陰交穴,過一會兒再針湧泉穴,效果很好。《席弘賦》說:湧泉穴專治手腳冰冷或發熱的厥證,也可配合行間穴治療消渴病。《百證賦》說:治療胸悶、身體發黃,瀉湧泉穴。《通玄賦》說:治療婦科病和男性像中毒女性像懷孕一樣的病症,千金難得,不要輕易外傳。《靈光賦》說:湧泉穴配合陰陵穴,可以治療小腸氣痛連及肚臍。《天星秘訣》說。
-
然谷穴: 位於公孫穴後一寸。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三呼時間,可以艾灸三壯。有人說,針刺時不宜出血。主要治療呼吸急促、煩躁、咳嗽咳血、喉嚨痛、消渴病、舌頭伸不回來、心悸氣短、流口水、小腹脹滿、肢體痿軟厥冷、寒疝、腳背腫痛、腳發痠、腳忽冷忽熱無法久站、男性遺精、女性陰道脫垂、月經不調、不孕、新生兒臍風抽搐或痿厥、腹瀉。此穴主要瀉腎臟的熱,如果治療傷寒,也適合出血。《千金方》記載:治療石水病,艾灸然谷穴,配合氣衝穴、四滿穴、章門穴。《百證賦》說:此穴容易使新生兒臍風甦醒。
-
太谿穴: 位於腳踝內側後方五分。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七呼時間,可以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發熱不出汗、傷寒導致的手腳冰冷嗜睡、咳嗽咽喉腫痛、流鼻血吐血、小便赤黃、消渴病、大便困難、久病不癒的瘧疾、咳嗽、心煩失眠、脈象沉弱、手腳冰冷、嘔吐食慾不振、打嗝腹痛、消瘦、寒疝和腹內積塊。《神農經》說:治療牙痛可以艾灸七壯。有人說:牙痛紅腫要瀉此穴;陰部濕癢生瘡,先補後瀉。又有人說:腎瘧導致嘔吐怕冷,喜歡關著門,這種病很難好,太谿穴和大鐘穴可以治療;腰背痛、大便困難、手腳冰冷,一起針刺委中穴、大鐘穴。《玉龍賦》說:配合崑崙穴、申脈穴,可以有效治療腳腫。《百證賦》說:配合商陽穴,治療寒瘧很有效。
-
大鐘穴: 位於照海穴後一寸半。針刺二分深,留針約三呼時間,可以艾灸三壯。主要治療氣逆煩悶,實證表現為小便不暢、腰背強痛、大便乾澀、嗜睡、口中發熱;虛證表現為嘔吐怕冷、喜歡關門、氣短不足、胸悶喘息、舌頭乾燥、食不下嚥、容易驚恐不快樂、喉嚨有聲音、咳嗽吐血。《百證賦》說:配合通里穴,治療身體疲勞嗜睡。《標幽賦》說:治療心性呆傻。
-
照海穴: 位於內踝下方一寸。針刺四分深,留針約六呼時間,可以艾灸三壯。有人說: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主要治療咽喉乾燥嘔吐、四肢乏力、嗜睡、容易悲傷不快樂、中風偏癱、半身不遂、久病不癒的瘧疾、突然發生的疝氣、腹部氣痛、小腹淋痛、陰道脫垂、月經不調。《玉龍賦》說:配合支溝穴,可以疏通大便;配合內關穴,可以治療腹部腫塊。《神農經》說:治療月經不來,可以艾灸七壯;配合公孫穴,治療傷寒四天屬於太陰經的病症,再配合內關穴截斷病程。《攔江賦》說:治療咽喉閉塞,用三稜針刺出血就能痊癒。《百證賦》說:配合大敦穴,治療傷寒。《席弘賦》說:配合百會穴、太衝穴、陰交穴,治療咽喉疾病;配合陰交穴、曲泉穴、關元穴、氣海穴一起瀉,治療各種疝氣效果神奇。《靈光賦》說:治療腳氣,可取此穴,配合二陵穴、三里穴,治療腳氣和腰部疾病。《標幽賦》說:配合陽維穴、內關穴,可以幫助胎盤排出,也治療喉嚨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