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3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6)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禁不可灸。(《銅人》)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銅人》)肺俞與乳相對,引繩度之。(《資生》)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止。(《銅人》)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壯。今附云: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銅人》)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五分,可灸七壯。一云:禁灸。(《銅人》)

天柱,二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銅人》)在頸大筋外挾後髮際陷中。針入五分,可灸三壯。(《入門》)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上三寸。可灸三壯,禁不可針。(《銅人》)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可灸三壯,禁不可針。(《銅人》)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曲差,二穴,入前髮際,在挾神庭旁一寸五分。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圓柱。在兩眉頭陷中。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五吸,禁不可灸。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銅人》)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頭外一分。(《銅人》)在目內眥紅肉陷中。(《入門》)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明堂》云:針入一分半,蓋面部宜淺刺,是一分半為正,《銅人》誤也,(《資生》)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七壯。

膽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取穴時患者正坐,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膈俞: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得氣後瀉法,禁灸。

厥陰俞: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與乳頭相對,可用引繩法定位。取穴時,左手取右側穴位,右手取左側穴位,穴位位於中指末端所指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一百壯。

風門: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又名熱府。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五壯。經常針刺此穴可泄去陽熱之氣,使背部不易生瘡。

大杼: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1.5寸處,每側各一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七壯,也有文獻記載禁灸。

天柱:位於項部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玉枕:位於後髮際,枕骨上緣,腦戶旁開1.3寸處。可灸三壯,禁針。

絡卻:位於通天穴後1.5寸處,又名強陽、腦蓋。可灸三壯,禁針。

通天:位於承光穴後1.5寸處,又名天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承光:位於五處穴後1.5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

五處:位於上星穴旁開1.5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曲差:位於前髮際,神庭穴旁開1.5寸處。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三壯。

攢竹:位於兩眉頭的凹陷處,又名始光、光明、圓柱。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瀉法五個呼吸時間,禁灸。宜用細小的三稜針刺,以宣泄熱氣,刺三遍,可使眼睛明亮。

睛明:位於目內眥(眼角內側)紅肉凹陷處,又名淚孔。針刺深度1.5分,留針三個呼吸時間,禁灸。也有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