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35)
卷三 (35)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膏肓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取穴法詳見下)。可灸百壯至五百壯。若能用心得正穴灸之,無疾不愈。(《銅人》)《千金方》於諸穴治病,各分主之,獨於膏肓、三里、湧泉特云治雜病,蓋是三穴無所不治也。(《資生》)
魄戶,二穴,一名魂戶。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銅人》)在三節外三寸。(《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一云:可灸七壯至百壯。(《綱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各三寸。(《銅人》)在第二節外三寸,附項內廉陷中,正坐取之。(《入門》)針入五分,得氣即瀉。日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尾骶骨兩旁。(《銅人》)在陰尾骨外各開一寸半。(《入門》)針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挾脊陷中。針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壯。(《入門》)嘗見死人骸,腰脊骨盡處有骨廣如人面大,而四穴分兩行了然通透,乃是八髎穴也。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挾脊陷中。針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壯。(《入門》)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挾脊陷中。針入二寸,可灸三壯。(《入門》)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中。(《銅人》)在腰髁骨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餘三髎少斜,上闊下狹。針入一寸,可灸六壯。(《入門》)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銅人》)取如腰戶法:挺杖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綱目》)針入八分,得氣先瀉後補,禁不可灸。(《銅人》)
中膂內俞,二穴,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挾脊起肉間,伏而取之。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相對。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隨年為壯。(《銅人》)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隨年為壯數。(《銅人》)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膏肓俞穴:位於第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三寸(取穴方法詳見下文)。可灸一百壯至五百壯。如果用心施灸正穴,則百病皆可痊癒。 膏肓、足三里、湧泉三穴皆可治療各種雜病。
魄戶穴:又名魂戶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三寸,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或灸七壯至一百壯。
附分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靠近項部內側邊緣,左右各偏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即行瀉法。每日可灸七壯至一百壯。
會陽穴:又名利機穴,位於尾骶骨(尾骨)兩側。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五壯。
下髎穴:位於第四骶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骶骨盡頭有塊骨頭,形狀像人臉般大小,四個髎穴(八髎穴)由此清晰可見。
中髎穴:位於第三骶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次髎穴:位於第二骶椎棘突旁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寸,可灸三壯。
上髎穴:位於第一骶椎棘突下方一寸,靠近脊椎兩旁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寸,可灸六壯。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取穴時需挺直脊背伏地,雙手撐額,放鬆呼吸,使皮膚鬆弛,然後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得氣後先瀉後補,禁止灸法。
中膂內俞穴:又名脊內俞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位於脊椎旁隆起的肌肉間,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與肚臍相對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法以年齡為準,幾歲灸幾壯。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法以年齡為準,幾歲灸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