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34)
卷三 (34)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銅人》)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資生》)在膝腕橫紋尖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三壯。(《銅人》)《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手少陽經也。以今經文考之,當云:一尺六寸。又按經文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下至委陽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兩膕之中央,委陽即曲瞅之陽分約紋之盡處兩筋間。推其分野,則正當太陽、少陽之間,內外廉之界,故曰太陽之前、少陽之後,膕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約紋兩筋之間,只正膝與之齊,陽陵泉正對其穴,當為一尺六寸無疑矣。(《綱目》)
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殷門,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針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衝上約紋中央。(《銅人》)在尻臀下,陰股上橫紋中。(《入門》)針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門》)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挾脊四寸是,除脊則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諸穴皆當除脊骨一寸,則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為正,大凡脊骨廣一寸,當除之。(《資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銅人》)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叉肋間與鳩尾相直。針入五分,灸三十壯。(《銅人》)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針入五分,可灸五、七壯。(《銅人》)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至百壯止。(《銅人》)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譩譆,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之,病者言譩譆,是穴也。(《銅人》)在膊內廉。以手壓之,令病人抱肘作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入門》)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銅人》)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六寸處,屈膝或伸直腿皆可取穴。《銅人經》記載為三焦經下部輔助穴位,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後,在膕窩外側兩條筋腱之間。《資生經》和《針灸入門》則給出略微不同的定位,指出穴位在膝關節橫紋尖端外側兩筋腱之間,委中穴外側二寸處,屈伸腿皆可取穴。針刺深度約七分,可灸三壯。李時珍《本草綱目》則綜合各家說法,認為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足少陽膽經之後,膕窩外側兩筋腱之間,承扶穴下約一尺六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通的穴位。根據穴位所在位置推測,它位於太陽經與少陽經之間,內外側筋腱的交界處,故稱其為「太陽之前,少陽之後」。穴位準確位置在膕窩橫紋兩筋腱之間,與陽陵泉穴相對應,其間距約為一尺六寸。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一寸處,伸直膝蓋即可找到。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三壯。
殷門穴:位於承扶穴下六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禁灸。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緣,股溝上緣橫紋中央。針刺深度約五分,禁灸。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需俯臥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三壯。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到七壯。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壯。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與肋骨間隙及鳩尾穴垂直線相交處。針刺深度約五分,灸三十壯。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到七壯。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到一百壯。
陽綱穴:位於第十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壯。
魂門穴:位於第九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壯。
膈關穴:位於第七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的凹陷中,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約五分,可灸五壯。
譩譆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椎骨下,兩旁各三寸處,正坐取穴,按壓穴位時,病人會發出譩譆的聲音,即為此穴。針刺深度約六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瀉法五次呼吸時間,可灸二到七壯,甚至灸至一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