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3)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鼻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申時自聽宮交與睛明,循頭頸,下背、腰、臀、腿至足至陰穴止。

(《入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

至陰,二穴,在足小趾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方、留五呼,可灸二壯。(《銅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趾本節之前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趾本節之後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陽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銅人》)外踝下五分。(《資生》)陽蹻脈所生。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後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銅人》)在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資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資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靈樞》)

附陽,二穴,在外踝上三寸飛陽下。(《銅人》)陽蹻之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綱目》)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飛陽,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骨後。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銅人》)在腨股分肉間,拱足舉地一尺取之。(《入門》)在腿肚下分肉間。(《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銅人》)在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灸。(《入門》)

合陽,二穴,在膝約紋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陷中。(《銅人》)在膝腕內、膕橫紋中央動脈。(《入門》)委中者,血郄也。在膕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資生》)在曲瞅內兩筋兩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後曲腳中,背面取之。(《資生》)又於四畔紫脈上出血,如藤塊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綱目》)宜針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綱目》)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膝窩像打結,腿肚子像裂開,這就是踝厥症。這是筋脈生病的表現,症狀包括痔瘡、瘧疾、狂躁、癲癇,以及頭痛、頭囟痛、黃疸、流淚、鼻出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窩、腿肚子、腳部疼痛,小趾不能活動。病情嚴重者,人迎脈搏較寸口脈搏大一倍以上;病情輕者,人迎脈搏反而小於寸口脈搏。《靈樞》記載,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經脈從聽宮穴與睛明穴開始運行,循行頭頸,下行背部、腰部、臀部、腿部,直到足至陰穴。

《靈樞》記載,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起源於至陰穴,止於命門穴,命門穴指的是眼睛。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共有126個穴位。

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端,距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的長度。它是足太陽經脈的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二壯。

通谷穴:位於足小趾本節之前外側的凹陷處。它是足太陽經脈的滎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三壯。

束骨穴:位於足小趾本節之後外側的凹陷處。它是足太陽經脈的輸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三壯。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的凹陷處,需按壓才能找到。它是足太陽經脈的原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三壯。

金門穴:又名關梁穴,位於足外踝下方骨骼凹陷處。它是足太陽經脈的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壯。

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在指甲白色部分與皮膚交界處。《資生經》記載,位置在外踝下五分。《銅人經》記載,它是陽蹻脈的起始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禁灸。

僕參穴:又名安邪穴,位於足跟骨下方凹陷處,彎曲腳趾可以找到此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七壯。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方的凹陷處。《資生經》記載,位於跟骨上方凹陷處,有細微脈搏。《資生經》又記載,位於外踝下一寸大筋下方。它是足太陽經脈的經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五壯。

附陽穴:位於外踝上三寸,飛陽穴下方。《銅人經》記載,它是陽蹻脈的郄穴。《本草綱目》記載,位於太陽經與少陽經的筋骨之間。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可以灸三壯。

飛陽穴:又名厥陽穴,位於外踝上七寸骨骼後方。針刺深度為五分,可以灸三壯。

承山穴:又名魚腹、腸山、肉柱穴,位於腓腸肌下緣凹陷處。《入門》記載,位於腓腸肌與股肌分界處,腳弓起,離地一尺取之。《資生經》記載,位於小腿肚下緣分肉之間。針刺深度為七分,可以灸五壯。

承筋穴:又名腨腸、直腸穴,位於腓腸肌中央。《入門》記載,位於小腿後部腓腸肌中央,距腳跟上七寸。《入門》記載,可以灸三壯,但也有禁灸的說法。

合陽穴:位於膝蓋窩紋中央下三寸(或二寸),或位於委中穴下一寸。《入門》記載。針刺深度為五分,可以灸五壯。

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橫紋中,動脈凹陷處。《入門》記載,位於膝關節內側,膝窩橫紋中央的動脈處。《資生經》記載,委中是血郄穴,位於膝窩中央,可以放血治療頑固性皮膚病。《資生經》又記載,位於膝關節後屈處,背面取穴。《本草綱目》記載,在四旁紫色脈絡上放血,如果像藤塊狀,則不可放血,否則會造成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宜針刺深度為一寸半或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