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卷四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合縫紋頭。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治驚悸忘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泣出,耳暴聾,咽外腫,牙齦痛。若手臂紅腫痛楚,瀉之出血為妙。治耳聾不得眠,針入三分補之。(《千金》)兼中渚,治手臂紅腫。(《玉龍賦》)兼魚際,能療喉痛。(《百證賦》)

中渚,在手無名指後,本節後骨直對。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得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臂紅腫,瀉之出血,灸五壯。針久患腰疼背痛。(《太乙歌》)兼液門,治手臂紅腫。(《玉龍賦》)治久患傷寒肩背痛(《席弘賦》)脊心後痛,針此立愈。(《通玄賦》)五指不便取中渚。《靈光賦》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消渴口乾,灸五十壯。(《千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炙七壯。(《神農經》)

外關,在陽池後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耳聾渾焞無聞,肘臂五指痛不能握、若脅肋痛者瀉之。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神農經》)兼大陵、支溝,治肚痛秘結。(《玉龍賦》)

支溝,在陽池後三寸。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鬼擊卒心痛,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脅疼痛者,俱宜瀉之,治頸漏馬刀,灸百壯。(《千金》)兼照海,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外關、大陵,治肚疼秘結。

會宗,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三陽絡,在陽池後四寸、對支溝。灸五壯,禁針。主治暴喑不能言,耳聾齒齲,嗜臥身不欲動。

四瀆,在三陽絡前五分上一寸四分。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針三分。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在肘微後些正中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針一分。主治咳嗽上氣,胸痛不得言,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痎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治咳嗽上氣,風痹肘疼,可灸七壯。(《神農經》)

清冷淵,在肘後寸半,距天井一寸。針三分,灸三壯,主治諸痹痛,肩臂肘臑不能舉。五般肘痛尋尺澤,冷淵針後即收功。(《席弘賦》)

消濼,在臂臑上二寸後開一寸少。針五分,灸五壯;一曰:針一分,灸三壯。主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肩背急。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白話文:

[卷四]

液門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指縫紋的末端。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二呼(約6秒),灸三壯。主要治療驚悸、失語、寒厥(四肢厥冷)、手臂疼痛無法活動、瘧疾寒熱、頭痛、頭暈、眼睛紅腫疼痛流淚、耳聾、咽喉外側腫脹、牙齦疼痛。如果手臂紅腫疼痛,瀉血效果最佳。治療耳聾失眠,針刺深度三分,採用補法。(出自《千金要方》)配合中渚穴,治療手臂紅腫。(出自《玉龍賦》)配合魚際穴,可以治療喉嚨痛。(出自《百證賦》)

中渚穴位於手無名指掌指關節後方,指骨末端正對之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三呼(約9秒),灸三壯。主要治療熱病汗出不暢、手臂手指疼痛不能屈伸、頭痛、頭暈、眼睛生翳(眼膜混濁不清)、耳聾、咽喉腫脹、久治不愈的瘧疾、手臂紅腫,瀉血效果最佳,灸五壯。針刺此穴可以治療久患的腰痛、背痛。(出自《太乙歌》)配合液門穴,治療手臂紅腫。(出自《玉龍賦》)治療久患傷寒引起的肩背疼痛(出自《席弘賦》)以及脊椎後方疼痛,針刺此穴即可痊癒。(出自《通玄賦》)五指活動不便時可取中渚穴。(出自《靈光賦》)

陽池穴位於手腕後側橫紋中點的凹陷處,在腕骨後端與腕關節正中連線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六呼(約18秒),灸三壯。主要治療消渴(糖尿病)、口乾舌燥、煩悶、寒熱瘧疾,或因手腕骨折或扭傷導致抓握無力、手臂抬舉困難。消渴口乾,灸五十壯。(出自《千金要方》)治療手腕疼痛無力,無法抬舉至頭頂,可灸七壯。(出自《神農經》)

外關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二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七呼(約21秒),灸三壯。主要治療耳聾、耳鳴、肘部、手臂、手指疼痛,不能握物;如果伴有脅肋疼痛,則採用瀉法。治療肘臂不能屈伸,五指疼痛不能握物,可灸七壯。(出自《神農經》)配合大陵穴、支溝穴,治療腹痛便秘。(出自《玉龍賦》)

支溝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三寸。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七呼(約21秒),灸七壯。主要治療熱病汗出不暢、肩臂酸重、脅肋腋下疼痛、四肢無力、霍亂嘔吐、口噤(張不開口)、暴啞(突然失聲)、中風、產後血暈昏迷不醒。凡三焦相火熾盛(內熱)、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均宜瀉法治療,治療頸部淋巴結核,灸百壯。(出自《千金要方》)配合照海穴,可以通利大便;配合外關穴、大陵穴,治療腹痛便秘。

會宗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三寸,與支溝穴平齊,向前移五分。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也有人說禁針。主要治療各種癇症、耳聾、肌肉皮膚疼痛。

三陽絡穴位於陽池穴後方四寸,與支溝穴相對應。灸五壯,禁針。主要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說話、耳聾、牙齒齲壞、嗜睡、身體倦怠不想活動。

四瀆穴位於三陽絡穴前方五分,向上約一寸四分。針刺深度六分,留針時間七呼(約21秒),灸三壯,也有人說針刺深度三分。主要治療突然氣喘、耳聾、下牙齒齲齒疼痛。

天井穴位於肘部後方正中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七呼(約21秒),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一分。主要治療咳嗽、上氣喘、胸痛不能說話、咳吐膿痰、厭食、寒熱交替、不能平臥、驚悸、悲傷、癲癇、各種癇症、風濕痹痛、頭頸肩背疼痛、耳聾、眼角疼痛、面頰腫脹、肘臂疼痛不能抓握東西,以及瀉熱各種瘰癧(淋巴結核)、瘡腫、癮疹。治療咳嗽、上氣、風濕痹痛、肘部疼痛,可灸七壯。(出自《神農經》)

清冷淵穴位於肘後寸半(約2.25厘米),距天井穴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各種痹痛,肩臂肘部不能抬舉。五種肘部疼痛可參考尺澤穴,針刺清冷淵穴後即停止治療。(出自《席弘賦》)

消濼穴位於上臂外側,肘橫紋上二寸,後開一寸少許。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也有人說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主要治療風濕痹痛引起的頸項僵硬腫痛、寒熱頭痛、肩背部僵硬。據說海南地區用此穴治療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