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7)
卷四 (7)
1. 卷四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竇漢卿孔穴旁通圖:心經不出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代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則可知矣。《綱目》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脈之所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二穴,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銅人》)在掌中央橫紋動脈中。(《綱目》)在手掌橫紋中心,屈中指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可灸。屈中指為是,屈無名指者非也。(《資生》)
大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銅人》)在掌後橫紋兩筋兩骨陷中。(《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銅人》)在大陵後二寸,(《入門》)在兩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銅人》)在大陵後三寸,又云:去腕三寸。(《入門》)手厥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靈樞》云:在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注云: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腧掌後正勞宮後三寸,寸止處是穴,故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綱目》)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一云大陵後五寸。手厥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銅人》)在肘腕內橫紋中央動脈,曲肘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脅間。(《銅人》)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綱目》)在乳外二寸側脅陷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二壯。(《銅人》)
手少陽三焦經(共二十三穴)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昏昏。主三焦邪熱,口渴唇焦、口氣,宜瀉此出血。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玉龍賦》)兼啞門,治舌緩不語。(《百證賦》)治熱病煩心、滿悶汗不出、掌中大熱如火,舌本痛,口乾消渴,久熱不去。(《捷徑》)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針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乾坤生意》)
白話文:
[卷四]
其他脈象的出入、彎曲和走向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經的脈象運行相似。所以竇漢卿的《孔穴旁通圖》中,將心經的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等穴位,改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代替,就可以明白了。《本草綱目》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各有十八個穴位
中衝:兩個穴位,位於中指尖端,距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子寬度般凹陷處。為手厥陰經脈的起始穴(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兩個穴位,又名五里、掌中。位於手掌中央,屈起無名指時可以找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手掌中央橫紋的動脈處。(《本草綱目》)位於手掌橫紋中心,屈起中指時可以找到。(《針灸入門》)為手厥陰經脈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只刺一次,針刺過深兩次會讓人虛弱,不可灸。屈起中指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屈起無名指則錯誤。(《資生經》)
大陵: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手掌後橫紋、兩條筋和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灸入門》)為手厥陰經脈的輸穴。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內關: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距腕關節二寸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大陵穴後二寸處。(《針灸入門》)位於兩條筋之間,心包經的經絡在此與少陽經相通。(《本草綱目》)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間使: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三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大陵穴後三寸處,也有人說距腕關節三寸。(《針灸入門》)為手厥陰經脈的經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靈樞》記載:位於兩筋之間,三寸之處,超過則到,未超過則止。注釋說:此穴有大絡作為界限,所以針刺入絡脈,超過腧穴,到達手掌後勞宮穴後三寸處,寸止之處就是穴位,所以說「超過則到,未超過則止」。(《本草綱目》)
郄門: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距腕關節五寸處,也有人說位於大陵穴後五寸處。為手厥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曲澤:兩個穴位,位於肘內側橫紋的凹陷處,屈肘時可以找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肘關節內側橫紋中央的動脈處,屈肘時可以找到。(《針灸入門》)為手厥陰經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天泉:兩個穴位,又名天濕。位於腋下,距臂內側二寸處,舉起手臂時可以找到。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天池:兩個穴位,又名天會。位於腋下,乳頭後方一寸,靠近脅肋,在腋窩與脅肋之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位於乳頭後方一寸、腋下三寸處。(《本草綱目》)位於乳頭外側二寸,脅肋凹陷處。(《針灸入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二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手少陽三焦經(共二十三穴)
關衝:位於無名指外側,距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子寬度。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口乾、喉嚨痛、霍亂、胸悶氣噎不能進食、肘臂疼痛不能抬起、眼睛昏花。主治三焦邪熱、口渴唇乾、口臭,宜瀉血。三焦熱盛,關衝穴最為適宜。(《玉龍賦》)與啞門穴合用,治療舌頭麻木不能說話。(《百證賦》)治療熱病煩躁、胸悶、汗出不暢、手掌發熱如火、舌根疼痛、口乾消渴、久熱不退。(《針灸捷徑》)凡是初期中風,突然昏迷、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牙關緊閉、藥水服不下,應立即用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等穴,使氣血流通,這是起死回生的急救妙穴。(《乾坤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