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28)
卷四 (28)
1. 卷四
陶道,在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針三分。主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兼身柱、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乾坤生意》)兼中膂俞,治歲熱時行。一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針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云:以年為壯。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痎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一云:能瀉胸中之熱及諸熱氣,若灸寒熱之法,先大椎,次長強,以年為壯數。一云:治身痛,寒熱,風氣痛。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壯,斷根不發。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又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三分瀉之。又治氣短不語,灸隨年壯。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百勞止虛汗。(《玉龍賦》)治小兒急慢驚風。(《神農經》)治諸虛寒熱,灸此。竇太師治熱不至肩。(《捷徑》云),時傳:以此治百病。
啞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啞。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暴死,不省人事。兼關衝,治舌緩不語為緊要。(《百證賦》)
風府,在項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則令人喑。主治中風舌緩,暴喑不語,振寒汗出,身重偏風、半身不遂,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鼻衄咽痛,狂走悲恐驚悸欲自殺。一云:主瀉胸中之熱,與大杼、缺盆、中府同。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風傷項急求風府。(《通玄賦》)一傳: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邪病臥冥冥不自知,風府主之;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枕,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六次下針。(《千金》云)
腦戶,在枕骨下,強間後一寸五分,入髮際二寸。禁針灸,針中腦戶入腦立死、亦不可灸,令人喑。
強間,在後項後一寸主分。針二分,灸五壯。一曰:禁灸。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狂走。兼豐隆治頭痛難禁。(《百證賦》)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針二分,灸五壯。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容豆許,直兩耳尖。針二分,灸五壯。《甲乙經》曰: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滯,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針此二分,得氣即瀉;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史記》載:治頭風,可灸三壯,小兒脫肛,可灸三壯至五壯,艾炷如小麥。(《神農經》)兼囟會,治卒暴中風。(《玉龍賦》)兼龜尾,治痢疾。(《靈光賦》)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又云:兼太陽、照海、陰交,治咽喉疾。(《席弘賦》)
白話文:
[卷四]
陶道穴位於第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呼,艾灸五壯。也有人說針刺深度為三分。主治瘧疾、寒熱交替、腰背僵硬、胸悶、汗出不暢、頭重眼昏、抽搐、神志恍惚、心情不悅等症狀。配合身柱、肺俞、膏肓穴使用,可以治療體虛、五勞七傷。 (《乾坤生意》)配合中膂俞穴使用,可以治療季節性流行熱病。 據說此穴善於治療骨蒸潮熱。
大椎穴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五呼,艾灸五壯。也有人說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大椎穴是諸多骨骼經絡會聚的穴位,骨骼疾病患者可以艾灸此穴。主治五勞七傷導致的乏力、風濕痹痛、消化不良、久治不愈的瘧疾、肺脹胸悶、嘔吐、背部肌肉拘緊、頸項僵硬無法轉動等症狀。也有人說此穴可以瀉除胸中鬱熱及其他熱邪,治療寒熱病時,應先灸大椎穴,再灸長強穴,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也有人說此穴可以治療全身疼痛、寒熱、風濕痹痛等症狀。也有人說此穴可以治療鼻衄不止,艾灸二三十壯即可根治。凡是瘧疾久治不愈者,在發病前艾灸大椎穴,至發病時灸滿一百壯,則無不痊癒。也有人說,治療各種煩熱、時疫、溫病,艾灸大椎穴一百壯,再針刺三分瀉熱。也可以治療氣短失語,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還可治療頸部腫瘤,艾灸大椎穴一百壯,並在其兩側各一寸半處,稍向下各艾灸三十壯。可以治療百勞導致的虛汗。(《玉龍賦》)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神農經》)可以治療各種虛寒熱症,艾灸此穴即可。(《捷徑》)民間流傳:此穴可以治療百病。
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內五分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二分,不可過深,禁灸,艾灸會導致失聲。主治頸項僵硬疼痛不能言語、諸陽熱盛、鼻衄不止、脊柱強直反折、抽搐、癲癇、頭痛、汗出不暢、寒熱、風濕痙攣、中風、猝死、昏迷不醒等症狀。配合關衝穴使用,治療舌頭遲鈍不能言語效果顯著。(《百證賦》)
風府穴位於項後髮際內一寸,大筋內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禁灸,艾灸會導致失聲。主治中風導致的舌頭遲鈍、突然失聲、畏寒出汗、肢體沉重、偏癱、傷風感冒頭痛、頸項僵硬不能轉動、頭暈目眩、鼻衄咽痛、狂躁不安、悲恐驚悸、有自殺傾向等症狀。也有人說此穴可以瀉除胸中鬱熱,與大杼、缺盆、中府穴同功。風府、風池穴位找準了,傷寒百病即可痊癒;也有人說,陽明經熱證兩日後可尋風府穴;也有人說,風府穴向來難尋,需要仔細探察深淺,如果膀胱經氣未散,更應在三里穴尋找。風邪侵犯頸項,尋找風府穴治療。(《通玄賦》)據說可以治療感冒風寒、嘔吐不止。邪氣侵犯導致神志不清,風府穴主治。(《千金》)十三鬼穴中記載:此穴名鬼枕,治療各種邪氣導致的癲狂,應在第六次下針。
腦戶穴位於枕骨下方,強間穴後一寸五分,髮際內二寸處。禁針禁灸,針刺腦戶穴會刺入腦內而致死,艾灸也會導致失聲。
強間穴位於項後髮際下的一寸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五壯。也有人說禁灸。主治頭痛、項強、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嘔吐涎沫、狂躁不安等症狀。配合豐隆穴治療頑固性頭痛。(《百證賦》)
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方。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五壯。主治頸項僵硬疼痛、前額及頭顱上部疼痛、偏頭痛、惡風、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前髮際後五分,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容納一粒豆子大小的範圍。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五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也有人說:艾灸頭頂,不可超過四十九壯。主治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導致的語言障礙、口噤不能言語、悲哭不止、偏癱、風癇、猝厥、角弓反張、嘔吐、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瘧疾、婦女血風病、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治不愈等症狀。也有人說:此穴可以治療百病,宜針刺二分,得氣後即行瀉法;如果艾灸到一百壯,停三到五天後,用三稜針在周圍放血,用井花水清洗,使氣血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導致目暗。也有人說:治療悲哭欲死、四肢冰冷、氣息將絕、身體和口唇溫熱者,可針刺人中穴三分,艾灸百會穴三壯,即可甦醒。扁鵲治療虢太子猝死,針刺三陽五會穴而使其甦醒。(《史記》)治療頭痛,可艾灸三壯;治療小兒脫肛,可艾灸三到五壯,艾炷如小麥粒大小。(《神農經》)配合囟會穴,治療卒中。(《玉龍賦》)配合龜尾穴,治療痢疾。(《靈光賦》)小兒脫肛久治不愈者,先灸百會穴,後灸尾骶穴;也有人說:配合太陽、照海、陰交穴,治療咽喉疾病。(《席弘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