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在掌後五分動脈中。手少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七壯。(《入門》)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靈道,二穴,在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少海,二穴,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銅人》)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綱目》)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動脈應手,屈肘得之。(《資生》)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曲手向頭取之。(《入門》)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極泉,二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處。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手太陽小腸經(共十九穴)

少澤,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及療婦人無乳,先瀉後補。耳聾不得眠,針小指外側端近甲入一分半,補之。(《千金》)治婦人乳腫。(《玉龍賦》)兼肝俞,可治攀睛。(《百證賦》)除心下寒。(《靈光賦》)凡初中風,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急以三稜針針少商、商陽、中衝、少衝及此穴,使氣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第二節紋頭。針一分、留二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喉痹,頸項頰腫引耳後,咳嗽,目翳,鼻塞,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在小指外側,第三節紋頭。針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一云:三壯。主治痎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胸滿項強,癲癇,臂、肘攣急,五指盡痛。治項強不得回顧,脾寒,肘疼,灸七壯。(《神農經》)專治時疫痎瘧。(《玉龍賦》)專治督脈病癲狂。(《攔江賦》)兼環跳,治腿痛;又偕勞宮,可治消疸,又同陰郄治盜汗之多出。(《百證賦》)治頭頂痛立安。(《通玄賦》)兼列缺,治胸項有痛。(《千金》)一傳早食午吐、午食晚吐,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

腕骨,在手掌後橫紋頭。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瘧疾,煩悶頭痛,驚風瘛瘲,五指制攣。凡心與小腸火盛者,當瀉此;渾身熱盛,先補後瀉;肩背冷痛,先瀉後補。又兼中脘,治脾虛黃疸。(《玉龍賦》)腕骨祛黃。(《通玄賦》)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陰郄: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方脈搏處,距腕關節五分(約一公分)。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通里:兩個穴位,位於腕關節後方一寸(約二點五公分)。手少陰經的絡脈,另分支走向太陽經。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靈道:兩個穴位,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約三點七五公分)。是手少陰經脈經過的路線。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少海:兩個穴位,又名曲節。位於肘內側屈肘時出現的凹陷處。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肘端五分(約一公分)。位於肘內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屈肘時更容易找到。是手少陰經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青靈:兩個穴位,位於肘關節上方三寸(約七點五公分),伸直肘關節,舉起手臂時更容易找到。可灸七壯,禁針。

極泉:兩個穴位,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肌肉間動脈進入胸腔處。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手太陽小腸經(共十九穴,僅列出部分)

少澤:位於小指外側,距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的寬度。針刺一分,留針二呼,灸一壯。主治瘧疾、寒熱無汗、喉痺、舌強、心煩、咳嗽、瘛癭、臂痛、頸項疼痛不能轉動、眼生翳膜以及治療婦女無乳,先瀉後補。耳聾失眠,針刺小指外側末端靠近指甲處,深度一分半,補法。也可用於治療婦女乳房腫痛,配合肝俞穴治療眼瞼腫痛,治療心下寒冷,以及中風昏迷、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等危急情況,可與少商、商陽、中衝、少衝等穴位配合使用,以疏通氣血,急救。

前谷:位於小指外側,第二指節紋路盡頭。針刺一分,留針二呼,灸三壯。主治熱病無汗、瘧疾、癲癇、耳鳴、喉痺、頸項頰部腫脹及牽連耳後、咳嗽、眼生翳膜、鼻塞、吐血衄血、臂痛抬舉困難、婦女產後無乳。

後谿:位於小指外側,第三指節紋路盡頭。針刺一分,留針二呼,灸一壯或三壯。主治瘧疾寒熱、眼生翳膜、鼻出血、耳聾、胸悶、項強、癲癇、臂肘攣縮、五指疼痛。治療頸項強直不能回顧,脾寒,肘痛,可灸七壯。專治時疫瘧疾,專治督脈相關的癲狂。配合環跳穴治療腿痛;配合勞宮穴治療黃疸;配合陰郄穴治療盜汗。治療頭痛,配合列缺穴治療胸項疼痛。治療早飯後吐午飯,午飯後吐晚飯,灸左右各九壯即可痊癒。

腕骨:位於手掌後方橫紋的盡頭。針刺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熱病無汗、脅肋疼痛不能呼吸、頸項腫脹、寒熱、耳鳴、眼流冷淚並生翳膜、狂躁不安、半身不遂、臂肘不能屈伸、瘧疾、煩悶頭痛、驚風、瘛癭、五指攣縮。心和小腸火盛者,應瀉此穴;全身熱盛,先補後瀉;肩背寒冷疼痛,先瀉後補。配合中脘穴治療脾虛黃疸。 具有祛除黃疸的功效。